倍可親

走資派禍起血漿經濟下的村醫們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2-15 09: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走資派禍起血漿經濟下的村醫們





《村醫》,在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推廣到全中國農村人民公社裡的,當時被農村人民公社裡的社員們愛稱的《赤腳醫生》。新中國毛澤東時代農村人民公社裡的社員,歷來被稱之被人看不起的鄉下農民。而農村人民公社被走資派鄧小平們強行解散之後,農村人民公社裡的公社衛生院,大隊里的紅醫站以及千千萬萬個公社裡的《赤腳醫生》們沒有了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支持,都成私人診所了。人民公社改村后,謂之《村醫》。

「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村醫。作為在國內最早接觸艾滋患者群體的人,作為最直接感受艾滋病毒帶來傷痛的醫護人員,作為河南省最近構建的五級醫療救助體系中的最基層環節,他們對艾滋病的理解,或許更為直觀,也更為深刻。「

走資派《禍起「血漿經濟」:來自河南艾滋病村的報道》:

村裡有條防艾熱線   (一)

《村醫王龍宵自發防艾6年》:年齡:62歲。

所在村莊:河南省南陽市溧河鄉王營村,非艾滋病防治重點村。

基本情況:從醫35年,1998年,開始自學艾滋病救治,后在家開設防艾熱線。現和岳母生活在一起,沒有收入,生活基本靠妻子每月的600元退休金,但王龍宵有一個夢想,拍一部紀錄片,展現艾滋病患者的求生慾望,名字叫做《追魂》。2004年11月26日,河南南陽王營村,村醫王龍宵在家接聽防艾熱線。每天,王龍宵都能接到四五個這樣的電話,多是外村人打來的諮詢電話。

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村醫。作為在國內最早接觸艾滋患者群體的人,作為最直接感受艾滋病毒帶來傷痛的醫護人員,作為河南省最近構建的五級醫療救助體系中的最基層環節,他們對艾滋病的理解,或許更為直觀,也更為深刻。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他們就開始與艾滋病打起了交道。他們看著身邊的父老鄉親死去,看著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悲劇上演,同樣,他們也體會著尷尬的現實困境,見證著救助體系從混亂到逐步有序的建立過程。

王龍宵,河南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王營村衛生所村醫,6年來,他在分文收入沒有的情況下,辦起了一條家庭艾滋諮詢熱線;吳仲仁,河南駐馬店上蔡縣邵店鄉郭屯村衛生所所長,他所在的村被列為了38個艾滋防治重點村之一,條件已大為改觀;河南沈丘縣白集鄉小李庄村同樣是重點村,不過,已從事了4年艾滋防治工作的村醫李忠祥,這次卻被排除在了救助小組之外。

儘管省、市、縣、鄉、村的五級救助體系已經初步搭建,但防治經費、人員工資、衛生條件和尚未健全的轉院制度,卻依然是個繞不過去的現實難題。

而艾滋高發地區的村醫群體,儘管也有著經濟因素的考慮,儘管存在著自身醫療水平的局限,但是,過去、現在、將來,他們都是救助鏈條上最基層、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角色。關注他們,關注艾滋醫療救助體系,關注艾滋病,因此成為我們無可逃避的選擇。

「為了滿足廣大醫務工作者、廣大群眾的需求,我所定於每晚8:00-10:00為關愛生命HIV/AIDS諮詢熱線服務時間,無償為您服務,歡迎參與。」———這是印在王龍宵名片上的一段話。名片上留了一個號碼,便是王龍宵家裡的電話。每天晚上,王龍宵都能接到四五個這樣的電話。

村醫曾是「不祥人物」

王龍宵,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王營村衛生所醫師,今年62歲。近6年來,他的生活基本上已經程式化了:早飯、坐診,午飯、出診,晚飯、在電話機邊等待,然後睡覺。日復一日。

他有12位固定病人,每天給他們吃藥打針輸液已經夠忙的了。偶爾的閑暇,他還要關注幾十名潛伏病人的病情。

農村人特有的串門、閑聊活動,已經離開王龍宵很久了。事實上,村民曾自覺地和王龍宵保持一定的距離。

因為,他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位不祥人物。「我走到哪一家,或者誰來我的診所,村裡人就會以為那家又得了『那號病』,然後給他們貼上一個特殊的標籤。大家都噘(方言,罵的意思)我,認為我破壞了村裡的風氣」,站在診所的空地上,王龍宵摸了摸自己厚厚的眼鏡片,語氣平緩。

「血漿經濟」引來艾滋

「那號病」就是艾滋病,村裡人忌諱直呼,以「那號病」代稱。從1998年到2004年,6年間,王龍宵為幾十名鄉親貼上了這個特殊的「標籤」。而他們大多是因當年賣血染上艾滋病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血漿經濟」的提法在當地出現,與「以血致富」運動相對照的,是民間的一則口號:胳膊一伸,露出青筋,一伸一拳,五十大元。

在這個擁有700人、人均土地0.8畝、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村莊,賣血成了一種「迅速便捷」的聚財渠道。

作為村裡惟一的醫生,王龍宵很早就關注到這群人的安全。「當時我隱約感覺到會有問題出現,但我實在無能為力。「

王龍宵說,1998年,他真切體會到了艾滋病毒的力量:兩名艾滋患者在來診所不久后死亡。

一例是一名女患者,來就診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帶狀皰疹。王龍宵做了一些初步治療后,建議她到醫院檢查癌症和HIV.「那兒的醫生對著很多人說查艾滋病,結果病人不幹了,跑回了家,後來死了。」

王龍宵說,當時村裡人都以為,艾滋病就是和別人亂睡覺染上的。

40多歲的一位男患者是王龍宵經手的第二例死亡病例。他到王的診所就診時,出現了嚴重的口腔潰瘍。王給患者推薦了一個大醫院,經檢查發現患者呈HIV陽性。「結果第二天早晨,醫院就給我打電話,讓我把病人接回家。我沒有答應,下午,醫院的救護車把患者送回了家。」王龍宵說,當天晚上,他去給病人打針。第二天一早,病人就死了。

最讓王龍宵難忘的是一名5歲的艾滋病童,「小男孩是雙眼皮,很好看,看到我后眼睛一亮,就像看到來了救他的神仙。」後來,小男孩也死了。

開設熱線自發防艾

面對這些求生的眼神,這名64屆高中畢業生開始自行鑽研起了艾滋病。2000年,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寫成《艾滋病7例誤診原因分析》一文,並興緻勃勃地送到了當地媒體,但後來並無下文。

「儘管我同情艾滋病人,可是我不知道該如何做?我的知識水平有限,對於這一領域還很陌生。」直到2001年,王龍宵與北京佑安醫院的張可教授取得了聯繫。同年10月8日晚,張可打電話給王龍宵,邀請王到北京參加一個會議。同去參加會議的有宛城區衛生局、防疫站及醫院等5名負責人。會議召開一周,王龍宵學習了很多關於診治和防護的知識。

2002年,王龍宵首次組織村裡18名患者到北京302醫院接受免費治療。至今,他已先後四次組織156人次赴京。

此後,王龍宵的名聲就大了,他的防艾熱線也就是那時開起來的。周邊縣區的艾滋病患者也慕名而來。截至目前,他經手的艾滋病患者有280餘人。

救治小組進駐鄉村

2004年7月,河南省進行全省範圍的艾滋病摸底清查工作。安陽市衛生部門成立了駐村幫扶小組展開工作。11月,安陽市艾滋病醫療救治體系啟動,由衛生部門組成救治小組進駐各個定點診所,免費治療艾滋病。王龍宵的診所就是其中一個。

「宛城區總共有7個定點診所,4個鄉級定點醫療機構。」宛城區衛生局副局長盧少偉在電話中說,溧河鄉是比較嚴重的一個鄉,有6個定點診所。11月5日,宛城區第一人民醫院兩名醫生、兩名護士和兩名藥劑師組成的6人救治工作組駐紮到王龍宵的診所。

「艾滋病患者及HIV/AIDS攜帶者總人數超過20人,就要派駐救治小組。」盧少偉說,「同時,還要修建一個佔地面積為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20平方米的診所,至今年12月20日建成。由衛生系統派駐的六七名醫護人員及一名有經驗的村醫組成醫療小組。這個點是河南省艾滋病五級定點救治醫療機構最基層的一級。」當地的艾滋患者可獲得國家提供的抗病毒治療藥物,及河南省提供的抗機會性感染治療藥品。不過,王營村並不屬於「重點村」,河南省現在確定了38個艾滋病救治救助重點村,宛城區沒有一個村莊在此之列。

老王看病不戴手套

王營村的醫療點現在正在建設中,眼下的診所位於村東北頭,是一座3間房的混凝土屋頂平房,這原本是王龍宵三兒子的房子。

11月24日,冬季不常有的小雨不期而至,屋外的風很大。兩個藥瓶懸掛在診所門框的橫條上,藥水一滴一滴地流進患者的體內。已是冬天,診所中沒有取暖設備,橫七豎八地橫著幾條板凳。

又來了一名患者,王龍宵拿出了體溫計:「還發燒不?思想壓力不要太大。現在的葯都是免費的,安心治療。還有,這兩天降溫,要多穿一點。」

隨後,王龍宵開始給患者測脈搏。「你現在的情況還不能吃雞蛋,吃一些麵條就可以了。」王龍宵洗了一下手,又倒了些酒精塗在手上。

正在輸液的一位患者喊王龍宵過去重新插針。因為天冷造成血管收縮,剛輸了一會液,他的手臂上就起了一個大包。

「戴上手套吧。」安陽市宛城區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崔永華對王龍宵說,她是救治小組的成員之一。「不用戴了,我經常這樣。」王龍宵解釋說,「戴手套會讓病人感覺不自在。」

一名護士拿著一些消毒設備過來,準備代王龍宵給病人插針頭。病人不客氣地說:「還是讓王醫生來插吧。」

村醫「轉正」補助難拿

「自從我開始給艾滋患者看病後,普通病人就來得越來越少了,現在幾乎一個普通病人也沒有。」

王龍宵說。此前,他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村醫,「生意好的時候,輻射周圍30里的病人。」

「那時,我一個月也能收入七八百元。但這6年中,我幾乎一分錢收入都沒有。」「日常生活費倒沒有多少,主要的開支就是電話費。」王龍宵的妻子笑著說,「他的電話太多,每月的開支都要150元左右。」

這150元自然是全用在了王龍宵自設的防艾熱線上,「現在很多城裡人都打來電話。」王龍宵解釋,接到電話后,他首先要做的是思想工作,告訴他們會保護隱私,希望他們能積極治療,「從一定意義上說,我是一名心理醫生。我不願意他們喪失掉治療機會。」

今年6月,王龍宵被當地衛生部門吸收為安陽市專業救治艾滋病小組的成員。當時,衛生部門曾答應給他每天10元的補助,另外還可從治療病人中得到一些提成。「但到現在我一分錢也沒有拿到。」目前,王龍宵一家的開銷全靠其妻的600多元退休金。

「王龍宵的補助確實還沒有兌現。河南省財政撥的款主要是救治費,還沒有明確規定村醫的補助是否可從中扣除」,此前,宛城區衛生局副局長盧少偉曾告訴記者,「但這個問題總要解決的。我們正在和上級部分積極協商,爭取儘快兌現對村醫的補助。」

當記者把盧少偉的說法轉述給王龍宵時,他笑了一下。一名患者恰好掛完了水,走出門去。王龍宵站起身,從牆角取了一些沙子覆蓋在患者剛才吐在地上的痰上,又倒了一些消毒藥水。幾分鐘后,他將沙土掃了出去。

 (記者郭建光河南南陽報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6: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