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2-15 04: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中國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毛澤東對西學中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應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2015年12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講,她用中文發表了題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說。

氣定神閑的演講中,屠呦呦講述了40多年前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蒿素的艱苦過程,並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話:「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屠呦呦說,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葯青蒿素的研究經歷,她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兩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1958年10月11日,毛澤東在《衛生部黨組關於西醫學中醫離職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全文如下:

尚昆同志:此件很好。衛生部黨組的建議在最後一段,即今後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領導負責辦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個省、市、自治區各辦一個70~80人的西醫離職學習班,以兩年為期,則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們就有大約2000名這樣的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此事請與徐運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寫一個簡短的指示,將衛生部的報告轉發給地方黨委,請他們加以研究,遵照辦理。指示中要指出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閑視之。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發出后,可在人民日報發表。

  毛澤東 十月十一日

建國后的中醫藥發展表明,毛主席這一批語意義深遠。

一方面,彰顯毛澤東對中國醫藥學的科學認識和論斷,具有扭轉乾坤的劃時代意義。使過去西醫反對中醫,認為「中醫是封建醫」「中醫不科學」,歧視、排斥中醫的狀況得到改變,在這一科學論斷的深刻啟發和引導下,中國開始重視和加強中醫藥學研究。

另一方面,這批示為中國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行動綱領奠定了理論基礎,為開創中西醫結合研究和創新統一的新醫藥學提供了理論指導。

批示中要求培養「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體現了毛澤東對培養醫學人才寄以厚望。實踐證明,運用中西醫結合研究方法發掘中醫藥學偉大寶庫,確能為全人類健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並造就出卓有成就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大家。

幾十年來,中國的西學中人員,有的成為院士,有的成為全國或世界知名中西醫結合專家。

其中,最令中國人驕傲的是著名藥學家屠呦呦教授,她對傳統中藥青蒿——青蒿素的抗瘧研究,為人類健康作出巨大貢獻。2017年實施的《中醫藥法》,明確規定「國家發展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的條款,與毛澤東批示培養「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一脈相承。

「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閑視之。」遵照毛澤東這一批示,衛生部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天津舉辦了6個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

隨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也先後舉辦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據史載,從1955年到1966年,我國共培養了4700多名「西學中」人員,他們成為全國各地、各醫學學科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開拓者。

中醫藥實踐證明,毛澤東的批示肯定了我國首創舉辦西學中班,組織西醫學習中醫,培養西學中人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包括現代醫藥學方法及中西醫結合方法等研究中醫藥、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無論是在繼承發揚中醫藥、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及中醫藥走向世界。

還是在促進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使其成為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一個新學科,以及改變現代醫學界對中醫藥認識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毛澤東的這一批示是中醫藥發展史上最光輝的經典篇章,像一座燈塔照耀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發展方向。

中國不斷湧現出挖掘、整理、提高中國醫藥學的重大科研成果,吸引全世界醫學界目光聚焦中醫藥學,形成了「中醫藥研究熱」。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瑰寶,是地地道道的「國學」,所以,中醫又常常被稱為「國醫」。

「國醫」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自然災害和疾病作鬥爭中反覆實踐、總結,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祛病延年、衛生保健的理論體系和方法。

毛澤東歷來十分重視中醫這份民族文化遺產,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相信和重視發展中醫藥,都是他的一貫主張。

毛澤東在閱讀中國歷史典籍和中國古代哲學典籍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中醫藥學辯證法和中醫整體思維方式,對中國醫藥學的創新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

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的弘揚,以及對「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思想倡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0: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