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聯產承包打開私慾的潘多拉魔盒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2-11 05: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聯產承包打開私慾的潘多拉魔盒




走資派鄧小平們盲目、極端化地推進農村私有化市場經濟,其結果是三大要素大幅流出農村,土地被徵佔,資金被抽走,勞動力大規模外出打工。任何領域,在這三大要素凈流失的情況下能不衰敗嗎?  這是把市場經濟當作市場主義的惡果。也是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民公社的視角去看。但走資派們不是想為農民服務出發的,為什麼一再強調文革是階級鬥爭?走資派們是為資本家自私自利服務的。設想不這麼做如今的房地產資本家的土地如何得來?農村人民公社的社辦工廠社辦企業累積的資產經驗人才怎麼能被土豪資本家收入私人手中?更多的外資,港資,台資,中資等資本家工廠里需要大量的工人哪裡來?走資派鄧小平們解散了人民公社后不就解決了嗎。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搞社會主義人民公社的新農村建設,就是要讓三要素迴流,讓農民穩定在農村。

走資派鄧小平們的「庸俗的發展主義」就是不管黑白貓摸石頭胡來。

走資派們不會對改革開放進行反思,如有反思也不觸及農村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這一敏感問題,所以,走資派們的磚家叫獸給出的出路也很值得商榷。農業剩餘勞動力必然要轉移,人口和經濟必然要相對集中、集聚。這種轉移都集中於大中城市,已經證明是發展的陷阱,正像有學者指出的農民工夾角現象一樣。但是,靠在傳統村落基礎上搞新農村建設,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毛澤東主席的遠見在於這兩者之間,既不是都進入城市,也不是停留在傳統村莊層面,而是通過人民公社的工業化,實現農村相對集中的小城鎮化。只有人民公社這樣的集體經濟體制,才能避免農村三要素(勞動力、土地和資金)的凈流出,又能實現本土的城鎮化集聚。

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工業化的思想,在於有沒有、要不要農村人民公社這樣的集體經濟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這實際上代表了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還是走復辟資本主義的道路?

《鄭州日報 》一篇報道鞏義市竹林鎮黨委書記趙明恩同志的文章,有幾點很有意思。從時間點上看,一個是1974年初,村黨支部看他是塊好料,讓他帶領副業隊尋找掙錢門路。竹林村是個遠近出了名的窮山村,趙明恩擔任小耐火廠廠長,並帶領副業隊辦起機械廠和礬土礦。到1978年年底,竹林村的社會總產值達到110萬,人均收入89元。

再一個是1983年6月,圍繞「今後走什麼路才能脫貧致富?」的主題,竹林村黨員幹部擴大會開了七天七夜,大隊全體黨員、生產隊以上幹部和群眾代表共60餘人參加了會議,硬是沒有分散人民公社。

第三個是1994年11月,竹林村與周邊三個村整合,設立竹林鎮。12年後,竹林鎮再次「擴張」,周邊又有三個鄰村併入,人口和區域面積均擴大一倍。1996年4月,竹林村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改居,全鎮近兩萬人口全部成為城鎮居民。

最後是1997年,竹林鎮集體企業全部進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竹林村眾生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現太龍葯業)實現成功上市,敲響了河南醫藥企業擊水股海的第一錘,「竹林品牌」在全國越叫越響。現在的竹林鎮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全鎮年產值達50億元。

如果研究一下全國還在堅持集體經濟的典型,幾乎每一個都具有這樣幾個發展階段的典型特徵。

走資派鄧小平的聯產承包為什麼成為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
  
首先,真正的聯產承包與人民公社體制並不矛盾。聯產承包制的本來含義是什麼?最初的聯產承包是一個人民公社生產隊集體經濟勞動管理和分配方式改革的概念,是由集中勞動和統一分配改為承包制,可以將農業生產活動承包到作業組,也可以承包到每個勞動力,後來發展到承包到家庭,然後按照每個作業組或勞動力或家庭的產量多少,由生產隊統一計算勞動報酬進行分配。所以,當時的聯產承包是「聯繫產量計算報酬」,是一個集體經濟的概念,是生產隊勞動管理和分配方式上的一種改革。主體是誰?是農村集體。沒有主體,也就無所謂承包。如果真是堅持當時這個初衷,也許中國的三農問題就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但是,這並不是發明這個概念的人的本來目的,只是一個障眼法的過渡而已。因為毛澤東主席曾幾次反對包產到戶,人們印象很深刻。發明個新名詞,可以繞開很多麻煩。後來的發展演變也很快證明了這一點。因為「聯繫產量計算報酬」的集體統一分配的特徵很快就消失了,聯產承包變成了按人均分土地的分田到戶的「大包干」,既不聯產,也不承包了。

所以,聯產承包的概念很快就被偷換了,變成了分田單幹的小農家庭經濟。

於是,農戶的承包期被延長了、長久不變了,土地承包被固化了,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承包關係的調整權就這樣被剝奪了,雙層經營變成了家庭一層經營。接下來的是土地的自由化流轉、兼并和集中。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重複過無數次的由均田制到土地兼并集中的歷史再循環,只是現實需要面對的卻是資本對小農的剝奪和改造了。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中國農村80年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本來是毛主席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戰略的自然延續,因為社隊企業已經在公社解散前發展起來了。

但是,走資派們的決策者沒有這個戰略眼光,走資派們沒有想到這個異軍突起,說是「意外地抱了一個金娃娃」。但是,這種意外的收穫不但沒有使走資派們重新認識到毛主席的戰略遠見,相反,卻助長了走資派們加快私有化、市場化改革的自信。因為走資派們認為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農村體制改革的結果,而不是毛主席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戰略的必然趨勢。

於是,90年代的顛覆開始了,農村集體企業改制了、私有化了,結果是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進程中斷,農村城鎮化進程中斷。

本來80年代由於鄉鎮企業的發展,城鄉差別已成縮小之勢,但是,在90年代以後卻迅速地拉大了。

「三農」逐漸問題成為老大難,現在又要靠資本下鄉來救命了。

所以,大家想一想,聯產承包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一塊敲門磚,是為了敲掉集體經濟,這個使命完成了,它也就被丟掉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聯產承包是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那把鑰匙。

雲南省玉溪市有個大營街村,黨總支前任書記代保周和現任書記任新明都曾感嘆過,「如果在『大包干』的時候把集體的東西都分了的話,大營街就不會有今天。」

大營街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間是很短的。1983年6月,大營街大隊9個生產隊基本完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工作。土地分了,但集體企業沒有分。回首往事,大營街人十分慶幸,當全國很多地方都開始瓜分集體企業的時候,他們沒有分。因為正是這些集體企業為大營街後來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單幹之後不到三年,大營街開始逐步把土地重新收歸集體來辦工廠。這說明,農村集體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是集體企業,只要集體企業發展起來,農業的家庭承包就完全可以調整過來。大營街人將土地收歸集體使用經歷了一個從收回山地、收回旱地再到收回水田的過程。隨著轉變土地使用方式所獲得的利益逐步加大,更多的土地被收回就是順理成章的。2000年,大營街收回了所有的土地。通過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相對廉價的土地大為增值,是大營街等許多地方在鄉鎮企業發展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80年代後期,大營街基建隊是為玉溪捲煙廠建蓋住房、廠房的眾多建築隊之一,他們的誠實守信體現在了承包的工程質量上。當捲煙廠要合作建一些配套工廠的時候,大營街人因誠信而得到了機會。貸款400萬元建起的雲南玉溪水松紙廠和雲南玉溪捲煙廠濾嘴棒分廠兩個捲煙配套企業成為這一時期的兩個龍頭企業。很快,鋁型材廠、鋁箔紙廠、油墨廠、銅材廠、太陽能廠等三十餘家企業相繼建成。

農民組織起來的兩種基本組織形態和組織體系!
  
社區型集體經濟組織(鄉、村兩級)和農業產業化組織體系,是農民組織化的兩個基本組織體系;合作經濟組織和公司企業組織是兩種基本組織形式。

按照毛主席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在人民公社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以後,農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呢?是集體經濟體制下的農業產業化。

90年代初期,作者曾將農村現代化進程概括為四大基本趨勢,即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農村工業化就是毛澤東主席的公社工業化,而農業產業化又是什麼概念?在人民公社體制的初期階段,農村基本上是「以糧為綱」,產業結構單一。

隨著農村工業化即社隊企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趨勢是由「以糧為綱、多種經營」向多種產業轉變。

多種經營發展成為多種產業,是大農業概念下農業內部的產業分化,這就是毛主席講的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這種趨勢使農業內部的各產業逐漸成為獨立的、完整的產業體系,使糧食以外的肉、蛋、菜、奶、果、茶、油等等過去作為副業的多種經營變成獨立的產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6 08: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