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革》時代中國沒有技術壁壘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2-7 09: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文革》時代中國沒有技術壁壘





《文革》時代的中國沒有技術壁壘,每個人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都開動腦子,   人人都獻計獻策將知識和技術沒有佔為己有,更不存在金錢和利益集團的關係,國外的反共勢力也無法能左右中國的發展之路,洋奴哲學遭到批判,   也沒有這麼多洋奴才。

那個時代的中國從普通工人後勤人員到知名的科學家、學者,那個時代沒有「專家教授高級人才」與「下級或初級人員」以及"工人或雜勤人員"的等級之別,在接到科研任務后廣泛地聽取各方意見,  進行研究討論以及辨論,   拍桌子爭論都行,  最後誰的意見對,誰提出的方案正確,就採納誰的。

這就極大的調動了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科學技術的研發從最短的距離獲得最佳的方案和意見。同時,一個好點子,一項最新技術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全國得到推廣和運用。如此便形成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績效。

綜觀全世界都不可能再有比這好的體制。回顧過去,當時的中國能夠創造這麼多、如此偉大的奇迹也就不奇怪了。

 參加新中國建設的一個前老工程師,他參加過「兩彈一星」的技術攻關過程,他說中國當時的技術力量,無論是就人員數量還是技術裝備水平而言,都遠遠不如蘇聯和美國,但是中國從原子彈爆炸到突破氫彈技術的障礙,在時間上都反過來比蘇聯和美國短得多。他說取得這樣的「奇迹」不是偶然的,根據自己的體會,毛澤東時代技術能夠進步的關鍵奧秘有三個,而且這些奧秘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無法具備的。
 
第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真正的技術民主。

他說,由於當時批判反動學術權威,報章上連篇累牘地嚴厲指責各種管卡壓和專制學閥作風,因此,幾乎沒有什麼人敢於以權威和老資格自居,在研究隊伍內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風氣,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和老資格的科學家可以同場辯論,有的時候為了爭論技術問題通宵達旦,甚至拍桌子,鄧稼先這樣的老科學家也常常參與跟毛頭小夥子的拍桌子辯論,這樣充分的學術民主帶來了思想和技術的快速進步。不僅加快了技術進步的速度,在這樣的過程中間也加快了技術梯隊的成長過程。

這個老工程師還談到,當時由於人與人關係的普遍平等,許多社會和階級的藩籬都實質上不存在了,一些老工人也參與拍桌子討論,許多細節問題和工藝障礙也能夠集思廣益,結果使得整個的項目進程相對均衡,而不是局限於關鍵技術的率先突破,這就避免了後續試驗中間細節引致的失敗,所以當時許多項目的試驗,幾乎都是一次成功,所有的問題和隱患常常是在技術民主中間,已經得到充分的「鳴放」和重視,提前就有了很多的預案和設計。
 
第二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是徹底地破除了「技術私有觀念」。

這個老工程師回顧說,不管是什麼樣的研究機構,無論是他們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紙介紹信,只要符合保密的規定,他們所有的最新成果都會無條件地呈現給你,而且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這在任何國家都做不到。

技術創新如果聯繫著市場潛在利益,當然就格外需要保密,即便是僅僅聯繫著個人的職稱和學術地位評價,相關人員也肯定有藏私的必要,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一切私有觀念都遭到徹底批判,許多有助於鞏固私有觀念的評價體系都被破壞,所以人們能夠空前地敞開自己的所得,公之於眾。

這樣,全國只要任何一個研究所,任何一個研究人員在技術上有了突破,其他的相關人員或者項目,都不再有必要進行重複勞動了,都可以無成本地共享最新的技術成就。

徹底破除私有觀念,使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的技術大協作」成為可能,有限的技術力量和經費能夠空前地節約和有效地利用,避免了許多可能的浪費。
 
第三個原因是幾乎「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那樣的高靈敏協調機制。

這個老工程師提到,在衛星項目中間,有一個同步控制問題當時只能是用機械方式實現,這個就要求四個完全一樣的小彈簧。項目單位反映到主管的聶榮臻元帥那裡,說上海工業力量比較強,希望請上海的同志幫助解決。聶榮臻給張春橋寫了個小紙條,張春橋給馬天水打了個電話,馬天水連夜召集上海幾十個單位的老工人技師開會,一個校辦工廠的老工人說他能夠實現,回去之後連夜就把符合要求的彈簧做出來了,合計不到24小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講條件講價錢,所以幾乎沒有耗費什麼談判時間和交易費用。
 
再說一個那時代的南京大學的老師,用現在的稱號他可以稱為"博士專家"又或是"特級教師頂級的知識分子"了,   可那個時代這樣的高級人才和年輕工作的人一樣都被稱為老師!   那個時代的"老師"是受人人尊敬的!   他在1969年參與主持我國的電子計算機項目。

據他所說,項目立項完全不需要去找路子跑關係,國家直接按照當時的技術力量優勢所在,甚至在沒有事先打招呼的情況下,就撥給南京大學1000萬元經費,指定用於電子計算機項目,項目辦公室成立之後,不需要他去找江蘇省委,而是項目立項的同時由國家指定江蘇省委配合研究工作,無條件地承擔項目的協調工作,許多電子部系統的七字頭的工廠,就按照研究進度和要求來進行配合試驗,江蘇省和南京市的相關部門直接受項目小組的領導,結果是「產、學、研」的高度緊密結合。項目經費絕對不容許個人為私人目的動用,許多工廠在利用自己的技術和工藝積累基礎上來參與這個項目,已經有的技術和工藝都不再重複投資和花錢。
 
計算機項目的背景是1963年毛澤東說要繼續大躍進,不能老是跟在洋人的後頭搞「爬行主義」,要儘可能地採用已有的先進技術,跟蹤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這個意見在三屆人大上通過。

為此,中央科學小組、國家科委黨組於1963年12月提出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報告、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科學技術事業規劃,這個規劃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參照世界科學技術進展狀況制定的,總的要求是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自力更生地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關鍵性的科學技術問題,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面掌握六十年代的科學技術,力求在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道路上,實現大躍進。

這樣在毛澤東時代政治上初步穩定之後,許多科學技術項目就分解落實到具體的研究機構,除了南京大學之外,清華大學也是計算機項目實施的重點單位,到70年代末期,已經產生豐碩的成果,清華大學當時的計算機技術水平,中國實際上和美國是基本同步的,後來由於這些項目和「運十飛機」的命運一樣下馬,這樣我們國家在今天的關鍵技術領域,就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後面。

清華大學在1970年代中期就拉出了單晶硅,現在反而不會了。前幾年某研究單位以單晶硅立項,結果得到數千萬的研究經費,最後是在美國去拉出單晶硅來結項的,事情竟然演變到這個樣子,特別值得那些真誠關心中國技術進步的人們深思了。
 
當時中國能夠以有限的技術力量,去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優勢在於全國技術力量的無成本合作,有限的經費和人力資源能夠集中使用,在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基礎上搞集中突破,降低相互學習的成本並實現研究隊伍的迅速成熟和壯大。

而中國今天的問題還在於,中國不僅落在後面,在市場規則急功近利的「短視」眼界里根本就喪失了追趕的動力,而且在中國技術力量和經費和西方國家有巨大差距的情況下,還硬要一味地抄襲西方的技術發展路線,這註定只能是產生「爬行主義」後果,一切有價值的成果都不可能產生在中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7: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