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面對強敵!毛澤東《論持久戰》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1-3 04: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6評論

面對強敵!毛澤東《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是當時普遍存在於人們腦海里的幾個疑問,這幾個疑問我們歸納總結一下主要圍繞三個問題:

第一:中國的抗日戰爭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

第二:如果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那麼為什麼是持久戰?

第三:如果確定了是持久戰,那麼這場持久戰具體該怎麼打?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當時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就產生了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亡國論,一種是速勝論。

「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論持久戰》

這種觀點體現在某些高層身上,就可能會出現妥協、投降的種種舉動,比如後來的投降派代表——汪精衛。同樣的,速勝論的觀點也有極大的危險性,它同樣會牽扯一系列的重大問題。

比如,如果你認為中國可以速勝,那麼對於是否還需要廣泛的發動游擊戰爭這個問題,你的答案可能就是否定的,因為馬上就可以速勝了嘛,對不對?那還有啥必要去發動敵後游擊戰呢?所以,對於「亡國論」和「速勝論」就有加以駁斥的必要。

毛澤東是如何分析這場戰爭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論》

《論持久戰》首要分析的,也是日本和中國兩個方面的特點,只有把雙方都分析透徹了,你才能看到矛盾的發展趨勢和前途,也就是說的抗日戰爭的發展趨勢和前途。於是《論持久戰》正式拉開序幕。

首先日本方面的特點: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強表現在其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能力三個主要方面。第二,它的戰爭是退步和野蠻的。

其退步性表現為日本發動的這場戰爭,是其國家內部矛盾積累到不得不舉行大規模的冒險戰爭的背景下發動的,它是一場侵略其他國家的戰爭,不僅遭到被侵略國的舉國抵抗,而且還會遭遇日本本國人民的反對。

其野蠻性表現在日本是一個軍事封建帝國,因此其侵略手段帶有極強的暴力和野蠻。

這種野蠻性,又激化了中日矛盾,以及日本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由此使得自己最大程度的陷入孤立。

日本強而不大。這種強而不大,體現在其自然資源、人力物力財力、軍事力量的補充幾個方面,這決定了其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這一個特點,也為毛澤東預測日本將來必將繼續南下,佔領西太平洋提供了依據。

日本雖然能得到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是必將遭到更為強大的反法西斯力量的反對,且後者力量會不斷增長,逐漸抵消前者的援助力量。

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以上幾點,是《論持久戰》總結的日本方面的四個特點,其後所有的戰爭形態都是由這些特點發生和衍變出來的。

而中國方面呢?也有四個特點: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弱國,這種弱體現在我們的軍事力、經濟力、政治組織能力,皆不如日本,且差距很大。第二,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

我們的正義性體現在我們舉行的戰爭,是反對侵略的戰爭,這個戰爭必將得到全國所有不願意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的全體支持,能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甚至得到日本本國人民的同情。

而我們的進步性,體現在已經開始覺悟起來的全體中國人民。這種進步性與一般的進步性有質的不同。之前,我們說太平天國是進步的,辛亥革命是進步的,北伐戰爭是進步的,這沒有錯。

可是這種進步只有量的積累,卻還沒有達到質的變化,這是因為中國最為廣大的群眾無產階級還沒有覺醒。

直到共產黨以及由它領導的軍隊出現,中國的廣大群眾、無產階級才開始覺醒起來,才逐漸的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廣泛的為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統一戰線。

第三,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撐起長期的戰爭。

第四,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夠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持,這是由於它的正義性和進步性規定的。

以上日本、中國不同方面的不同特點,是剛好對應和矛盾著的。

這些矛盾著的基本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這場中日戰爭,其實背後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中,將逐漸依據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的現象層面的東西,就由這些基本特點發生和衍變出來。

比如,日本在近一年的時間裡,能迅速佔領上海、南京、太原等地,幾乎可以說已經佔據了半個中國,這一點就是由於它是一個軍力、經濟力、組織力極強的國家的特點決定的。

但是呢,它只能佔領某個省的主要城市,而在城市周圍的廣大農村地區,它卻無論如何無法佔領了,這是因為它雖然是強國,但同時又是小國,兵力嚴重不足的原因。

而在日本所佔領的華北、山西等地的廣大農村,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開始蓬勃發展,這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進步性,決定了廣大群眾已經開始覺醒和被組織起來,並且由於中國地大物博,給了游擊戰爭以廣大的生存空間。

這種現象,也是雙方特點的不同衍變形態。所以啊,一切的現象層面的東西,背後都是其本質特徵的不同形態,抓住了本質,我們就能更好的識別現象,判斷現象。

由上面的特徵,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日本強、中國弱的特點,決定了中國想要戰勝日本,速勝是不可能的。

同時,由其他幾個特點,即: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和野蠻的、其失道寡助而得不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援助。

另一方面,與之對應的中國是一個大國,其戰爭史進步和正義的,其得道多助因此能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

從這些對比的特點去看,中國就存在著勝利的可能性,只不過這種勝利一定不是速勝,而是持久戰。

能準確得出的結論,實際上只有一個:就是說,如果中國的抗戰要勝利,那一定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但是至於到底是不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則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來。

因為,強而小的國家,消滅大而弱的國家,不是沒有先例,在中國的古代,就有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的歷史存在,在世界上,英國將印度完全變成殖民地的先例也是有的。

處於民族覺醒的進步國家,不一定就能戰勝處於退步狀態的帝國主義國家,正義性和進步性也不是萬能鑰匙。其中,是否決定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根本,還在於對雙方不同特點,衍生出來的量的估計。

這種估計是非常之困難的,也是《論持久戰》之所以偉大的原因所在。如果對這場戰爭的認識,僅僅只是停留在到它是一場持久戰這裡,那麼可以說是完全不夠的。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的高明之處卻不在這裡,而是在於它能判斷持久戰打下去,為什麼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這場持久戰到底該怎麼打?該怎麼組織?該怎麼制定持久戰的戰略戰術?

這就不是當時的任何其他人可以提的出來的了。看一下《論持久戰》原文:「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論持久戰》

所以,《論持久戰》提供的是戰爭中的勝敗衍變依據,持久的依據,是配套的戰略戰術,而這種理論依據的分析,全部用的是矛盾分析法,配套的戰略戰術也全部是早期紅軍內部形成的游擊戰、運動戰的戰略戰術。

這不是任何人可以複製的,是馬列主義結合中國革命實際情況,逐漸發展和衍變出來的,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只要你稍微讀一下原文,就能立馬識別出來。

結論是:中國必勝,日本必敗,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持久戰。而且,《論持久戰》還描繪出了整個持久戰中,不同階段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也就是著名的持久戰中的三個階段預測。這些預測,紛紛被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其準確性。

《論持久戰》原文:「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

原文也有分析:「日本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將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甚至爆發新的戰爭。敵人方面,陷在中國泥潭中的幾十個師團抽不出去。廣大的游擊戰爭和人民抗日運動將疲憊這一大批日本軍,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進一步地增長其思鄉厭戰直至反戰的心理,從精神上瓦解這個軍隊。」——《論持久戰》

實際上,不管是持久戰還是什麼戰,都必有有人依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策略、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沒有持久戰,也沒有最後勝利。」——《論持久戰》

自覺的能動性,是人區別於物的特點。「人類在戰爭中強烈地表現出這樣的特點。戰爭的勝負,固然決定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援助諸條件,然而不僅僅決定於這些;僅有這些,還只是有了勝負的可能性,它本身沒有分勝負。要分勝負,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這就是戰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論持久戰》

大體上可以作如下總結:

在軍事上: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改革軍隊,實現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動員而不是強迫人民參加抗日。

在政治上:發動群眾,改善群眾生活,改善教育,給予人民政治上抗日的自由。

在戰略戰術上:實現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在戰役實施上:保證戰役和戰鬥中的主動性、計劃性、靈活性。

在戰術方法上:堅決採用運動戰、游擊戰結合的方針,其最終目的,在於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在戰略戰術目標中:盡一切可能打殲滅戰,只有殲滅戰才能給予敵人最大的消耗,同時給予我方最大的補充。

在每一局部戰役和戰鬥中:堅決執行集中優勢兵力,徹底消滅敵人的方針,並乘一切敵人之隙,造成敵人的錯誤,給予打擊。

在決戰問題上:避免一切不利條件下的決戰,爭取一切局部戰役中,有把握條件下的決戰。

在兵源問題上:民兵是勝利之本,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建設游擊隊,然後又逐步發展游擊隊成為正規軍,變游擊戰爭為規模性的運動戰。

以上是整個持久戰中,我們為應對這場戰爭,所應該採取的戰略戰術,政策方針的總和。

持久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自身是極弱的,而對手是極強的。

這裡我們所說的對手,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你也可以當做是面臨的巨大困難。

也就是說,在本身極弱的情況之下,而要面對的困難,卻又是極強大的背景下,我們就可能會用到持久戰。

所以,這一點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很多人都一定會遇到,也一定會經歷。

因此持久戰的戰略思想,適合於很多人。

那麼,到底需要哪些條件,我們才能打持久戰呢?

持久戰的第一個條件,是進步性。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進步的戰爭,這種進步性的體現,就在於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力量會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

持久戰的第二個條件,是有迴旋的餘地,沒有這種餘地,可能直接就被打倒了,還談什麼進步性?

當時中國可以打持久戰,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在於中國地大物博,這一點很重要。

也就是說,即使日本拼盡全力,我們還是有生存空間,有活下去繼續發展的希望。

持久戰的第三個條件,是有根據地。

沒有根據地的一切戰爭,都有淪為流寇的風險,那時候談什麼積累,進步,都是假的,你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主觀的條件,就是需要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促成的了,比如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號召群眾武裝起來的運動,幫助群眾分田分地的鬥爭,組織軍力同日本進行游擊戰爭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去做的事情。

如果現階段,還打不了持久戰,那麼我們可能需要回到第一卷溫習一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

可以先把如何建設根據地,如何尋找希望,如何找到一個起點先學習和運用起來。

這也是我們一直讀毛選的意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6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18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當時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就產生了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亡國論,一種是速勝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21
毛澤東:  「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24
毛澤東:  「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周年紀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敵人作英勇的戰爭,快一年了。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都關心這個戰爭。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很多人都說持久戰,但是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很多人都說最後勝利,但是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怎樣爭取最後勝利?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於是失敗主義的亡國論者跑出來向人們說:中國會亡,最後勝利不是中國的。某些性急的朋友們也跑出來向人們說:中國很快就能戰勝,無需乎費大氣力。這些議論究竟對不對呢?我們一向都說:這些議論是不對的。可是我們說的,還沒有為大多數人所了解。"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26
毛澤東:  「抗戰以前,存在著許多亡國論的議論。例如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如果抗戰,必會作阿比西尼亞。」抗戰以後,公開的亡國論沒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協的空氣時起時伏,主張妥協者的根據就是「再戰必亡」。有個學生從湖南寫信來說:「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作宣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對象都不是無知無識的愚民,他們多少也懂得一點,他們對我的談話很有興趣。可是碰了我那幾位親戚,他們總說:『中國打不勝,會亡。』討厭極了。好在他們還不去宣傳,不然真糟。農民對他們的信仰當然要大些啊!」這類中國必亡論者,是妥協傾向的社會基礎。這類人中國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陣線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妥協問題,恐怕終戰爭之局也不會消滅的。當此徐州失守武漢緊張的時候,給這種亡國論痛駁一駁,我想不是無益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29
毛澤東:  「亡國論者看到敵我強弱對比一個因素,從前就說「抗戰必亡」,現在又說「再戰必亡」。如果我們僅僅說,敵人雖強,但是小國,中國雖弱,但是大國,是不足以折服他們的。他們可以搬出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的歷史證據,證明小而強的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國家,而且是落後的滅亡進步的。如果我們說,這是古代,不足為據,他們又可以搬出英滅印度的事實,證明小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落後國家。所以還須提出其它的根據,才能把一切亡國論者的口封住,使他們心服,而使一切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們得到充足的論據去說服還不明白和還不堅定的人們,鞏固其抗戰的信心。"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33
毛澤東:  「妥協的問題是有其社會根源的,這個社會根源存在,妥協問題就不會不發生。但妥協是不會成功的。要證明這一點,仍不外向日本、中國、國際三方面找根據。第一是日本方面。還在抗戰初起時,我們就估計有一種醞釀妥協空氣的時機會要到來,那就是在敵人佔領華北和江浙之後,可能出以勸降手段。後來果然來了這一手;但是危機隨即過去,原因之一是敵人採取了普遍的野蠻政策,實行公開的掠奪。中國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國奴。敵人的這一掠奪的即滅亡中國的政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於中國人的;不但是對下層民眾,而且是對上層成分,——當然對後者稍為客氣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別,並無原則之分。大體上,敵人是將東三省的老辦法移植於內地。在物質上,掠奪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廣大人民啼飢號寒;掠奪生產工具,使中國民族工業歸於毀滅和奴役化。在精神上,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太陽旗下,每個中國人只能當順民,做牛馬,不許有一絲一毫的中國氣。敵人的這一野蠻政策,還要施之於更深的內地。他的胃口很旺,不願停止戰爭。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內閣宣言的方針[14],至今堅決執行,也不能不執行,這就激怒了一切階層的中國人。這是根據敵人戰爭的退步性野蠻性而來的,「在劫難逃」,於是形成了絕對的敵對。估計到某種時機,敵之勸降手段又將出現,某些亡國論者又將蠕蠕而動,而且難免勾結某些國際成分(英、美、法內部都有這種人,特別是英國的上層分子),狼狽為奸。但是大勢所趨,是降不了的,日本戰爭的堅決性和特殊的野蠻性,規定了這個問題的一方面。"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34
毛澤東:  「第二是中國方面。中國堅持抗戰的因素有三個:其一,共產黨,這是領導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國民黨,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會投降。又其一,別的黨派,大多數是反對妥協、擁護抗戰的。這三者互相團結,誰要妥協就是站在漢奸方面,人人得而誅之。一切不願當漢奸的人,就不能不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到底,妥協就實際上難於成功。"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35
毛澤東:  「第三是國際方面。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餘都不利於中國妥協而利於中國抗戰。這一因素影響到中國的希望。今天全國人民有一種希望,認為國際力量必將逐漸增強地援助中國。這種希望不是空的;特別是蘇聯的存在,鼓舞了中國的抗戰。空前強大的社會主義的蘇聯,它和中國是歷來休戚相關的。蘇聯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成分之唯利是圖者根本相反,它是以援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戰爭為其職志的。中國戰爭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蘇聯的援助上。中蘇兩國是地理接近的,這一點加重了日本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戰。中日兩國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國抗戰的困難。然而中蘇的地理接近,卻是中國抗戰的有利條件。"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36
毛澤東:  「亡國論是不對的,速勝論也是不對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38
毛澤東:  「敵強我弱,敵是優勢而我是劣勢,這種情況,雖因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而有所變化,但是還沒有產生基本的變化。所以,在戰爭的一定階段上,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勝利,我則將遭到一定程度的失敗。然而敵我都只限於這一定階段內一定程度上的勝或敗,不能超過而至於全勝或全敗,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一則敵強我弱之原來狀況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則由於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更加造成這種相對的形勢。拿原來狀況來說,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它不利的因素所減殺,不過此時還沒有減殺到足以破壞敵之優勢的必要的程度;我雖弱,但我之弱已為其它有利的因素所補充,不過此時還沒有補充到足以改變我之劣勢的必要的程度。於是形成敵是相對的強,我是相對的弱;敵是相對的優勢,我是相對的劣勢。雙方的強弱優劣原來都不是絕對的,加以戰爭過程中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更加變化了敵我原來強弱優劣的形勢,因而敵我只限於一定階段內的一定程度上的勝或敗,造成了持久戰的局面。"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39
毛澤東:  「中國人民在這樣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間,將受到很好的鍛煉。參加戰爭的各政黨也將受到鍛煉和考驗。統一戰線必須堅持下去;只有堅持統一戰線,才能堅持戰爭;只有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戰爭,才能有最後勝利。果然是這樣,一切困難就能夠克服。跨過戰爭的艱難路程之後,勝利的坦途就到來了,這是戰爭的自然邏輯。"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40
毛澤東:  「三個階段中,敵我力量的變化將循著下述的道路前進。第一階段敵是優勢,我是劣勢。我之這種劣勢,須估計抗戰以前到這一階段末尾,有兩種不同的變化。第一種是向下的。中國原來的劣勢,經過第一階段的消耗將更為嚴重,這就是土地、人口、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文化機關等的減縮。第一階段的末尾,也許要減縮到相當大的程度,特別是經濟方面。這一點,將被人利用作為亡國論和妥協論的根據。然而必須看到第二種變化,即向上的變化。這就是戰爭中的經驗,軍隊的進步,政治的進步,人民的動員,文化的新方向的發展,游擊戰爭的出現,國際援助的增長等等。在第一階段,向下的東西是舊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量上。向上的東西是新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質上。這第二種變化,就給了我們以能夠持久和最後勝利的根據。"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41
毛澤東:  「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那末,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其軍力和經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過長期戰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禦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於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於多助。所有這些,經過長期發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45
毛澤東:  「我們可以斷言,持久戰的抗日戰爭,將在人類戰爭史中表現為光榮的特殊的一頁。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就是頗為特殊的一點,這是由於日本的野蠻和兵力不足,中國的進步和土地廣大這些矛盾因素產生出來的。犬牙交錯的戰爭,在歷史上也是有過的,俄國十月革命后的三年內戰,就有過這種情形。但其在中國的特點,是其特殊的長期性和廣大性,這將是突破歷史紀錄的東西。這種犬牙交錯的形態,表現在下述的幾種情況上。

內線和外線

有後方和無後方

包圍和反包圍

大塊和小塊

這樣看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這個戰爭,不但將影響到中日兩國,大大推動兩國的進步,而且將影響到世界,推動各國首先是印度等被壓迫民族的進步。全中國人都應自覺地投入這個犬牙交錯的戰爭中去,這就是中華民族自求解放的戰爭形態,是半殖民地大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和四十年代舉行的解放戰爭的特殊的形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46
毛澤東:  「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性同爭取中國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離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46
毛澤東:  「歷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我們共產黨人反對一切阻礙進步的非正義的戰爭,但是不反對進步的正義的戰爭。對於后一類戰爭,我們共產黨人不但不反對,而且積極地參加。前一類戰爭,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都是為著帝國主義利益而戰,所以全世界的共產黨人堅決地反對那一次戰爭。反對的方法,在戰爭未爆發前,極力阻止其爆發;既爆發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戰爭反對戰爭,用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日本的戰爭是阻礙進步的非正義的戰爭,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在內,都應該反對,也正在反對。我們中國,則從人民到政府,從共產黨到國民黨,一律舉起了義旗,進行了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我們的戰爭是神聖的、正義的,是進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國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時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達此目的,便須決一死戰,便須準備著一切犧牲,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停止。犧牲雖大,時間雖長,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經鮮明地擺在我們的前面。我們從事戰爭的信念,便建立在這個爭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國和新世界的上面。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要把戰爭延長到無盡期,我們則要把戰爭在一個不很久遠的將來給以結束。為了這個目的,人類大多數應該拿出極大的努力。四億五千萬的中國人佔了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夠一齊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創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於爭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貢獻,無疑地是非常偉大的。這種希望不是空的,全世界社會經濟的行程已經接近了這一點,只須加上多數人的努力,幾十年工夫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48
毛澤東: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革命戰爭,它的勝利,離不開戰爭的政治目的——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離不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總方針,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動員,離不開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等項政治原則,離不開統一戰線政策的良好執行,離不開文化的動員,離不開爭取國際力量和敵國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話,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抗日軍人中,如有輕視政治的傾向,把戰爭孤立起來,變為戰爭絕對主義者,那是錯誤的,應加糾正。"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49
毛澤東:  「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53
毛澤東:  「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1-3 04:53
毛澤東:  「結論是什麼呢?結論就是:「在什麼條件下,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這個戰爭要延長多久呢?要看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力和中日兩國其它許多決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在戰爭的過程中……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後期從事陣地戰,對於日本的佔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這樣,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素和其它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一九三六年七月與斯諾談話)「中國的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由於當前的抗戰還存在著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後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因此,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但我們相信,已經發動的抗戰,必將因為我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衝破一切障礙物而繼續地前進和發展。」(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這些就是結論。亡國論者看敵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勝論者看敵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見相反: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0: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