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資本復國主義就是帝國主義
巴以戰爭的本質是猶太資本復國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的遺毒就是用戰爭來霸佔土地和石油。
對於今天這次嚴重的巴以衝突是否會上升為第六次中東戰爭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初戰階段還可以說都是次要問題,最嚴重危害人類和平生存的畢竟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資本主神權主義一日不滅,則不但是中東和平一日不現,更是全世界全人類都不得安寧。如今以色列的屠殺不停止更嚴重也更關鍵的問題,是這是否會刺激中東整個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對抗以色列。
中東戰爭一直是與這片土地的戰略價值與礦產資源脫不開關係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復國主義的以色列為了爭得世界霸權,發動戰爭就好像兒戲一般,因為他們考慮的是自身利益,貧窮落後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死活是不會被他們看在眼裡。但以軍狂轟爛炸和佔領加沙的戰爭是巴勒斯坦人民覺悟的催化劑,巴勒斯坦動蕩的局勢、巴勒斯坦凋零的經濟,在喚醒巴勒斯坦群眾的同時也會動搖巴勒斯坦權貴反動階級的統治,巴勒斯坦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巴勒斯坦他們正在發現資產階級的虛偽與腐朽,只有將一股股力量擰在一起才能推翻舊社會,巴勒斯坦勞動人民才能得到解放。
細緻地考證歷史,就會發現巴以戰爭的本質是帝國主義遺毒。正是因為以色列猶太族中極右派權貴資產階級的民族敘事與政治操弄,才導致了猶太族的復國主義,才導致了猶太族和巴勒斯坦旋無產階級搬遷至加沙地區,如同集中營式地關在高築的圍牆之中,並在此後的數十年間以色列軍與當地民兵居民衝突不斷。一邊是以色列資產階級極右派資本家權貴對下等人的種族滅絕,一邊有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的人肉炸彈的「恐怖襲擊「,雖然這是一種無奈的反抗手段,但被美西方定為恐怖分子。但受害的是兩方的無產階級飽受苦難。所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極端分子、拋棄民族仇恨,巴以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
巴以衝突背後是帝國主義的爭奪和極右派資產階級的操弄,但不能因此否定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正義性,否定巴勒斯坦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反抗侵略和種族滅絕鬥爭的正義性。絕不能把帝國主義爭霸戰爭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戰爭混為一談。抗日戰爭背後也是英美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爭奪,蔣介石和各派軍閥也搞民族主義的操弄,但能否定抗日戰爭的正義性嗎?能得出無產階級不應該積極支持、投身民族解放鬥爭的結論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只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才能取得徹底勝利。此次巴以衝突是帝國主義危機加深的產物,也必然進一步激化各類矛盾。全世界無產階級要抓住機會敢於和善於鬥爭,其中必須要堅決支持巴民族解放運動,這是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問題,不應當簡單看作阿拉伯人抵抗以色列人的侵略,收回自己的土地。這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敘事,忽視了巴以爭端從來都是帝國主義操縱的重要外因。
首先,應當講清楚的一個問題是,以色列建國在文化上的依據可能是《舊約》的記載,但以色列是一個二戰後建國的現代國家,二十世紀怎麼會允許一個現代國家以宗教理由建國?以色列建國的法理依據是英國貝爾福宣言和聯合國決議。而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民被帝國主義操縱玩弄的事實。
首先,巴勒斯坦這塊土地才是原罪,但不是因為《舊約》說它是上帝賜給以色列人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而是由於其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巴勒斯坦上連敘利亞,下接埃及,由於阿拉伯沙漠的不可通行,巴勒斯坦是從陸路進入北非埃及的唯一通道。而當時英法兩國正為埃及的勢力範圍劃分和瓜分奧斯曼帝國爭的不可開交,於是夾在埃及與奧斯曼之間的巴勒斯坦就反覆在埃及總督與奧斯曼蘇丹之間拉鋸,其本質是在英法兩大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拉鋸。繼而揭開了巴勒斯坦地區動蕩的序幕。
首先是法國德雷福斯案的爆發,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猶太人在西歐遭到廣泛歧視的事實,使得猶太人的權力與地位問題被當時西歐人民廣泛關注與思考,但事實上各國除了受輿情逼迫監督而在在立法活動和司法實踐中注意平等對待猶太人以外,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但此時出現了一種思潮,即錫安復國主義,即要求建立猶太人為主的猶太人國家。
這種想法並不意外,這是當時歐洲洶湧的民族主義延伸到猶太人身上的的一個產物,但由於猶太人普遍從事工商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較高的階級地位,因此這種想法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猶太民族出身的資產階級的認可,繼而也輕鬆把這個意見傳達到了他們管理委員會,也就是政府身上。
英國政府考慮了這一提議,然後慷慨的做出了許諾,發表貝爾福宣言,表示英王政府支持一個猶太民族的國家復國,繼而導致大量猶太人(主要是底層,他們的心態和十字軍東征中的農民一樣)開始舉家搬遷至巴勒斯坦,希望在應許之地能夠獲得在歐洲的歧視中得不到的幸福。儘管巴勒斯坦當時根本就不是英王屬地,而屬於奧斯曼帝國。至於那些猶太資產階級關心本民族虛榮心滿足之後,便繼續在歐洲從事他們的剝削活動了,也沒幾個搬到巴勒斯坦去。
這就充分暴露了,巴以衝突的根本是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一手釀成的,現在卻由巴以兩國的底層人民承擔,為此付出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被肢解,英國獲得巴勒斯坦管轄權,組建巴勒斯坦託管區,名義上為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做準備,其實根本就是準備剝削當地人民,剝削的無以為繼之後就搶波大的,然後宣布你獨立了。所以巴勒斯坦地區巴以社區之間的民族宗教矛盾不是緩解了,而是愈發加劇了。因為英國專員比奧斯曼總督不負責任多了,奧斯曼總督至少知道盡量緩和民族矛盾,英國專員則通過激化民族矛盾來轉嫁英國剝削造成的憤懣。二十年的英國統治,把巴勒斯坦地區的民族矛盾激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二戰結束后,巴勒斯坦地區結束託管,獨立建國的聲音更加激烈,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暴行也更加刺激了錫安復國主義,要求猶太人獨立建國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於是再一次,英帝國出於甩鍋的考慮,美蘇則處於肢解舊殖民體系的考慮,在帝國主義列強的觥籌交錯間,巴勒斯坦千萬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命運就這樣被決定了,也就是聯合國那個著名的181號決議。
第一次中東戰爭,是英帝國主義遺毒的作祟,是英國統治下被激化又被壓抑的民族矛盾的發作。而後三次中東戰爭,則是美蘇爭霸的野心、以色列人建國的夢想和阿拉伯人獨立的希望交織在一起的悲劇。以色列人無論如何不能放棄他們在血戰中千辛萬苦建立的國家;巴勒斯坦人無論如何不能放棄自己世居的土地。而美蘇則為了自己的霸權把這個問題引向最暴力殘忍的解決方式——戰爭。
但阿拉伯人在戰爭中孱弱的表現和戰爭的巨大消耗刺激了阿拉伯人從戰爭以外的方式解決問題,也就是利用各國對阿拉伯的石油進口依賴,把戰爭解決不了的問題用經濟和外交的方法去解決。造成了兩次石油危機,終止歐洲戰後的經濟復興和美國的經濟擴張,並且時至今日都面臨著發展疲軟、通脹嚴重的問題,從生產-消費的正常國家,變為畸形扭曲的消費型國家。當然,這更多是由於歐美資產階級單純逐利的短視決策和對無產階級奪權的恐懼,但不可否認阿拉伯人製造的石油危機是重要誘因。
因此,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這次嚴重的巴以衝突是否會上升為第六次中東戰爭甚至都是次要問題,畢竟帝國主義一日不滅則中東和平一日不現。更嚴重也更關鍵的問題,是這是否會刺激阿拉伯國家製造第三次石油危機。畢竟這次當歐美失去阿拉伯人的石油以後,顯然也不太可能得到俄羅斯的石油。俄軍在昨日突然全線進攻就表明,普京統治集團是一點也不打算借著這個契機和歐美休戰的,而且他們恰恰打算藉此擴大衝突,扭轉戰局。
而且全球性的石油危機必然導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目前全球性經濟危機已初現端倪,中國經濟已經愈發疲軟,經濟危機愈發嚴重的情況下,恐怕這是更加直接關係到中國革命的未來與中國人民的前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