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只能用《戰爭》來反對《戰爭》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10-30 02: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5評論

只能用《戰爭》來反對《戰爭》




自從走資派鄧小平的《階級鬥爭熄滅論》盛行之後,各路馬戶又鳥們著書立論,搬出孔孟之道及上帝神仙,來證實《階級和階級鬥爭》的不存在。然而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社會實踐檢驗后,《階級和階級鬥爭》不但沒有被熄滅,反而從毛澤東時代的正在縮小,而在走資派鄧小平時代的不斷擴大,走資派資本家對工人農民的壓迫剝削,維穩保安壓制等的鬥爭更殘酷。

馬戶又鳥們在幫著走資派鼓吹《階級鬥爭熄滅論》的同時,又攻擊毛澤東的《戰爭》反對《戰爭》的理論。指責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工農紅軍進行反抗是暴力,是戰爭,是造反。說對了,只有用工人農民團結起來的反抗戰爭,才能消滅蔣介石國民黨的屠殺戰爭。

毛澤東:戰爭——這個人類互相殘殺的怪物,人類社會的發展終久要把它消滅的,而且就在不遠的將來會要把它消滅的。但是消滅它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民族反革命戰爭,用階級革命戰爭反對階級反革命戰爭。

如果不是用《戰爭》消滅《戰爭》行不行?人類歷史上的戰爭一直延至今日,哪一場戰爭不是用《戰爭》去消滅《戰爭》?例如中國工人農民的解放戰爭只用了三年。抗美援朝戰爭也用了三年。而越南戰爭用了二十多年。等等。但十字軍東徵用了二百多年,一直到中東戰爭延續至今己有幾千年了。只是反抗力量太弱所致。

從古代發動侵犯異族的戰爭,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上的變化劇烈,其三千多年的戰爭歷史既是一個弱肉強食、強國爭霸的歷史。又是一個文化融合、推動文明發展的歷史。而歐洲的宗教力量十分強大,甚至可以通過國家的力量發動戰爭。由羅馬天主教發動的歷時二百年的十字軍的九次東征就凸顯了宗教對於歐洲政治的巨大影響。為爭奪西地中海的霸權,羅馬人又與隔海而望的迦太基人爆發了一場長達118年的戰爭。歐洲從此形成了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核心的西方古代文化,成為後來西方一切文化的淵源和基礎。

羅馬帝國東征西伐達500年之久,在歐洲、亞洲、非洲發動了無數次戰爭,其內部也經歷了殘酷的內鬥,其中羅馬共和國時期爆發的斯巴達克奴隸起義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帝制過渡。公元359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西羅馬定都羅馬。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消滅了西羅馬帝國,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依然存在,雖然領土在不斷縮小,但還是存續了將近一千年,直至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君士坦丁堡陷落,東羅馬帝國才最後滅亡。

歐洲大地上每一個大帝國的滅亡,就會伴隨著一次文化的大遷徙,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東羅馬帝國的許多著名學者和拜占庭收藏的眾多希臘、羅馬的古籍流散到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的歐洲各地,從而促進了歐洲文化的大發展,迎來了「文藝復興」時代。

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又先後佔領了貝爾格萊德、布達、維也納,奪取了地中海東岸和紅海要道,龐大的奧斯曼帝國領土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稱雄三百年。16至18世紀奧斯曼帝國還與伊朗為爭奪控制歐亞兩洲之間重要戰略和貿易通道進行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土伊戰爭,最後兩敗俱傷,為西歐資本主義強國佔領近中東創造了條件。

1815年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被歐洲各國組成的第七反法聯盟擊敗后,歐洲進入了大英帝國主導的時代。1914年英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英國奪取德國的前殖民地,領土面積達到3 400萬平方公里,覆蓋了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國家,領土遍布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所以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屬各殖民地紛紛獨立,擺脫英殖民統治。現今的英聯邦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日不落帝國」之日終於衰落。

歐洲三千多年的戰爭歷史既是一個弱肉強食、強國爭霸的歷史,又是一個文化融合、推動文明發展的歷史。

人類的自然本性雖然一樣,但自從人類分化為階級以來,自然界的資源賦予人類的生存環境卻大不一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豪門貴族家裡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人類社會上嚴重的貧富分化,反映了統治者醉生夢死的奢侈生活與黎民百姓饑寒交迫的。這直接影響了人類之間的關係,是導致人類群體即強者與弱者,強國與弱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發生衝突的根源之一,就要改變這種」貴族人家的紅漆大門裡散發出酒肉的香味,路邊有凍死的骸骨。「的不公平人權鬥爭。戰爭從此開始。

從草原的游牧民族剽悍、遷延不居,總是勇猛精進。常年與陰鷙神秘的森林為伍的狩獵民族嗜血、殘忍,崇尚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航海民族喜好探險和擴張,對浩瀚大海外的世界和財富充滿想象。且以古希臘民族和日爾曼民族為例。古希臘半島上曾先後經歷過亞該亞人、多利亞人、波斯帝國的入侵統治,為了抵禦入侵,半島古希臘人自古崇尚暴力,為擺脫被奴役的地位不懈追求自由。要想《抵禦入侵》,就要《崇尚暴力》。讓自己強大了,才能《擺脫被奴役的地位》不懈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平。

原始森林中潛藏著無數的猛禽巨獸,許多猛獸是人類的體能難以匹敵的,人類要戰勝它們只有憑藉高度的智慧、堅強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原始森林中走出的日爾曼民族具有高超的獵獸本領,在與凶禽猛獸的長期周旋中練就了魁梧的身材、敏捷的四肢和足智多謀的大腦,又由於圍獵野獸需要群體的配合、協調的行動,於是形成了嚴密的組織性、紀律性和服從性。日爾曼民族「純種亞利安人」的種族優越感就來自森林。

相較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滿腹經綸卻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和守著金錢財富的商賈,當野獸襲來時必定只有獵人迎頭而上,在與群獸的長期搏鬥中,日爾曼人成為「森林之王」。可以想象,「一個由獵人組成的民族面對農民、商人或書生組成的民族時,又怎麼不會油然生髮出一種優越感呢?只是這種獵人的優越感起初是對動物的,以後在其他因素刺激下,逐漸發展成對其他人種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殘酷屠殺猶太人便是日爾曼人種族優越感的極端肆虐。

希波戰爭是世界上第一次跨歐亞兩洲的國際性戰爭,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響遠遠超出波斯、希臘的範圍。它大大加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發展,促進科學、藝術的進步,打破東西方几乎完全隔絕的局面,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這是希波戰爭最重要的影響。希臘在希波戰爭中獲勝,使得西方世界的歷史中心由兩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區推移,希臘文明得以保存併發揚光大,成為日後西方文明的基礎。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爭雄爭霸,相互兼并,戰禍連年,或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似師出有名,實為大吃小,強並弱。孔子說:「子之所慎:齋、戰、疾。」孟子感慨「春秋無義戰」、「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老子說:「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諸子雖然都主張對戰爭取審慎的態度,但他們並不一概反對戰爭。

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時就曾對違反禮制的郈、費、成三邑發動了一場戰爭。因為按照周禮,天子、諸侯、大夫的城邑建造都有各自的規格,下不逾上,而郈、費、成三邑都超過了「百雉」,且私自擁有軍隊,孔子對此類「非禮」「脅君」行為便堅決用武力加以解決。孔子把戰爭視為維護周禮的工具,固然是出於捍衛奴隸制的政治目的,但以禮制戰客觀上也給戰爭這一「自然野性之物」套上了人類理性的韁繩,使戰爭暴力有了最初的社會性規範,有利於社會的文明進步。但孔子這一帶有鮮明君本位特點的戰爭觀也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鎮壓人民起義的聖典。每當下層民眾起來反抗暴政時,就被上層統治階級斥為「犯上作亂」「大逆不道」,必予剿滅。

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與欣賞也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如《水滸傳》就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宣揚「犯上作亂」「大逆不道」的作品而屢遭封殺。

與孔子君本位的戰爭觀相對立,孟子建立了一套民本位的戰爭哲學觀。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則「仁」在孔子和孟子那裡有不同的歸宿,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把維護周禮視為仁的至高境界。孟子則主張行仁政,反對純粹以功利為目的的戰爭,對「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爭深惡痛絕。但孟子與孔子一樣並不是一個非暴力主義者,對於合乎「仁政王道」之道德準則的戰爭,孟子給予了道義上的明確支持。

孟子以民心得失為取向的戰爭觀符合漢民族農耕社會最廣大民眾的願望,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古代民眾推翻暴君、反抗暴政的思想武器,同時也為中國封建社會改朝換代提供了倫理道德依據。總之,儒家內部兩種對立的戰爭觀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戰爭史上各為所用,此消彼長。在中國古代戰爭小說中可以形象地看到這兩種戰爭觀怎樣讓世人驚心動魄地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戰爭悲喜劇。

西方早期戰爭哲學觀受基督教教義的影響比較明顯。西方中世紀基督教教義之戰爭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聖奧古斯丁,在其所著《上帝之城》中對戰爭也是取既審慎又不反對的態度,他說「戰爭多是殘酷的,是對善良無辜者的毀壞暴力,是充滿罪惡慾望的產物」,但又說「特別要注意的是人們發動戰爭的原因,及其是否有權威如此做。如果是為了自然秩序,即為了追求人類的和平,一個君主只要認為是恰當的,就有權發動戰爭」。

為此,他提出了合乎正義戰爭的兩種評判標準:一是防禦性戰爭,即為了抵抗外敵侵略而使用武力。二是對一個已經腐敗墮落失去民心的國家發動進攻性戰爭。顯而易見,第一種戰爭是反侵略戰爭,合乎正義原則,並無疑義。而第二種戰爭則界限不甚清晰,由於各個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價值觀各異,所謂失民心、不公平,其間的是非曲直很難有統一的判斷標準,這就給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借口。

如何評判戰爭據於自身的利益各說各話。有說,「若人們不互相砍殺,城市不遭受焚掠,領土不夷為廢墟,那就不能稱為是戰爭了。」有說,「假使所作的決定是國家安危所系者,那就不必考慮到是否合於正義、人道和榮譽了。」有說,「為勝利者帶來榮譽的即為勝利本身,並不是怎樣獲得勝利的方法。」因此,作為國家元首,君王「除了戰爭和它的組織與紀律之外,一個君王就不應再有其他的目標,也不應該再研究其他的任何東西」。君王的戰爭責任被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

有人認為,戰爭並不都是罪惡的,世界上存在公道的戰爭,提出了公道戰爭的四方面標準:一是公道戰爭必須由合法的權威來發動;二是發動戰爭的理由必須是真正公道的;三是戰爭的手段要公道;四是戰爭得勝的公道方君王有權對戰敗方提出戰爭賠償的要求,並可以用死刑來懲罰敵方。這一公道戰爭理論對後世的戰爭影響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戰敗國的戰爭索賠和對戰犯的極刑判處,即是對此理論的實踐。

《國富論》中談到了軍隊武力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係,書中認為人民大眾的尚武精神和一支紀律良好的常備軍是一個國家賴以安全的基礎。他把戰爭視為一門藝術,而且是「一切藝術中的最高貴者」,主張軍人專業化,並且認為軍人作為專業人才比其他專業人才更值得尊重,因為醫生、工程師、學者等專業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更多是為個人利益,只有軍人,其專業是為了保衛國家,是使國家獲益,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視軍事訓練。亞當斯密極大提高了軍人的社會地位。

黑格爾是一個戰爭的鼓吹者。他認為不時發生戰爭是一件好事情,和平是僵化,國與國的爭端只能由戰爭來解決,因為國家彼此之間處於自然狀態,它們的關係既不是法的關係,也不是道德關係。各國家的權利在它們個別的意志中有其現實性,而每個國家的利益就是它自己的最高法律。道德與政治不成對比,因為國家是不受平常道德律約束的。因此,他不認為有解決國家之間糾紛的國際權威,只有戰爭才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最後法寶。德意志民族之所以崇尚戰爭,原來黑格爾是教父。「鐵血宰相」俾斯麥以鐵血戰爭統一普魯士、納粹元首希特勒用戰爭毀滅德國,都可以說是遵從了黑格爾的戰爭理論。

中世紀以來的歐洲戰爭哲學觀總體上對戰爭持肯定態度,尤其是18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擴張,戰爭有益論更是甚囂塵上,直至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人們才開始反思戰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4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一直延至今日,哪一場戰爭不是用《戰爭》去消滅《戰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4
中國工人農民的解放戰爭只用了三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5
抗美援朝戰爭也用了三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5
越南戰爭用了二十多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5
但十字軍東徵用了二百多年,一直到中東戰爭延續至今己有幾千年了。只是反抗力量太弱所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6
從古代發動侵犯異族的戰爭,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上的變化劇烈,其三千多年的戰爭歷史既是一個弱肉強食、強國爭霸的歷史。又是一個文化融合、推動文明發展的歷史。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7
而歐洲的宗教力量十分強大,甚至可以通過國家的力量發動戰爭。由羅馬天主教發動的歷時二百年的十字軍的九次東征就凸顯了宗教對於歐洲政治的巨大影響。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7
為爭奪西地中海的霸權,羅馬人又與隔海而望的迦太基人爆發了一場長達118年的戰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7
歐洲從此形成了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核心的西方古代文化,成為後來西方一切文化的淵源和基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8
人類的自然本性雖然一樣,但自從人類分化為階級以來,自然界的資源賦予人類的生存環境卻大不一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豪門貴族家裡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人類社會上嚴重的貧富分化,反映了統治者醉生夢死的奢侈生活與黎民百姓饑寒交迫的。這直接影響了人類之間的關係,是導致人類群體即強者與弱者,強國與弱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發生衝突的根源之一,就要改變這種」貴族人家的紅漆大門裡散發出酒肉的香味,路邊有凍死的骸骨。「的不公平人權鬥爭。戰爭從此開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9
從草原的游牧民族剽悍、遷延不居,總是勇猛精進。常年與陰鷙神秘的森林為伍的狩獵民族嗜血、殘忍,崇尚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航海民族喜好探險和擴張,對浩瀚大海外的世界和財富充滿想象。且以古希臘民族和日爾曼民族為例。古希臘半島上曾先後經歷過亞該亞人、多利亞人、波斯帝國的入侵統治,為了抵禦入侵,半島古希臘人自古崇尚暴力,為擺脫被奴役的地位不懈追求自由。要想《抵禦入侵》,就要《崇尚暴力》。讓自己強大了,才能《擺脫被奴役的地位》不懈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平。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49
原始森林中潛藏著無數的猛禽巨獸,許多猛獸是人類的體能難以匹敵的,人類要戰勝它們只有憑藉高度的智慧、堅強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原始森林中走出的日爾曼民族具有高超的獵獸本領,在與凶禽猛獸的長期周旋中練就了魁梧的身材、敏捷的四肢和足智多謀的大腦,又由於圍獵野獸需要群體的配合、協調的行動,於是形成了嚴密的組織性、紀律性和服從性。日爾曼民族「純種亞利安人」的種族優越感就來自森林。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50
相較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滿腹經綸卻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和守著金錢財富的商賈,當野獸襲來時必定只有獵人迎頭而上,在與群獸的長期搏鬥中,日爾曼人成為「森林之王」。可以想象,「一個由獵人組成的民族面對農民、商人或書生組成的民族時,又怎麼不會油然生髮出一種優越感呢?只是這種獵人的優越感起初是對動物的,以後在其他因素刺激下,逐漸發展成對其他人種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殘酷屠殺猶太人便是日爾曼人種族優越感的極端肆虐。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50
希波戰爭是世界上第一次跨歐亞兩洲的國際性戰爭,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響遠遠超出波斯、希臘的範圍。它大大加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發展,促進科學、藝術的進步,打破東西方几乎完全隔絕的局面,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這是希波戰爭最重要的影響。希臘在希波戰爭中獲勝,使得西方世界的歷史中心由兩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區推移,希臘文明得以保存併發揚光大,成為日後西方文明的基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10-30 02:50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爭雄爭霸,相互兼并,戰禍連年,或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似師出有名,實為大吃小,強並弱。孔子說:「子之所慎:齋、戰、疾。」孟子感慨「春秋無義戰」、「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老子說:「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諸子雖然都主張對戰爭取審慎的態度,但他們並不一概反對戰爭。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2 15: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