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葯貴!要不要治?想活有錯嗎?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6-17 19: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2評論

葯貴!要不要治?想活有錯嗎?




為什麼走資派不想實行免費醫療?就是因為制定醫療政策的走資派官員們都是公費醫療,走資派官員們自己看病不花錢,也就不管老百姓看病多麼艱難。為了保障走資派官員們的公費醫療擁有充裕的資金來源,便把原本是老百姓免費醫療的福利事業,改革成了國民經濟的暴利產業。

把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免費醫保體制,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醫保體制。而商業醫保體制在全世界僅美國等很少幾個國家實行,並且美國的商業醫保也僅限於富人和中產階級,而社會底層的窮人仍然是由國家負擔的基本免費醫療。

但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老人們因為長期服用的藥品價格暴漲幾十倍,又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而被迫自殺的等死的又有何人關注。相對應的是中國走資派官員們尤其是中央高層的這些走資派大官員們享有的是全由國家全包的特殊的全免費醫保。

而資本家富豪們有的是錢請個私人醫療團隊買進口高級藥品都不用費力的。這就是走資派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成果。到今天還有人吹捧走資派鄧小平復辟資本主義有功的,必定是走資派或資本家的同類人。相信中國的大多數勞動人民如今應該醒悟了不再被忽悠了。

當窮人看不起病拉著親人回家,那條路就是末路 。一個國家把關於國民生老病死的事情當作一種產業去發展,在整個人生各關節處榨去國民血汗,這是多麼可恥,多麼喪失良知的事啊!

縱觀世界有幾個國家把生孩子、看病、喪葬、墓地辦成風生水起的暴利行業?當窮人看不起病拉著親人回家,那條回家的路就是這個社會的恥辱之路,就是這個國家的末路。

看到杭州一位七旬老人因為長期服用的藥品價格暴漲10倍,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而被迫自殺的消息,居然沒有像此前成為熱點那樣在網路輿論上泛起絲毫漣漪,感到十分悲哀。看來人們對這種悲劇早已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人們不再呼籲要像大多數國家和港澳台那樣實行公費醫療,也不再呼籲政府制止藥品價格爆漲,而是默默接受了讓貧困老人養老送終這個殘酷現實。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一直被妖魔化為「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的毛澤東時代,老百姓可以實行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和免費享有一切公共設施和公共資源,而如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引擎和進入經濟發展快車道的中國,作為對世界一帶一路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投資的中國,作為美國最大債主的中國,卻在全世界180多個國家都已實行免費醫療的情況下,就是不能恢復老百姓的免費醫療?並且誰提免費醫療就把誰稱為是「極左」?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制定醫療政策的官員是公費醫療,他們自己看病不花錢,也就不管老百姓看病多麼艱難。為了保障他們的公費醫療擁有充裕的資金來源,便把原本是老百姓免費醫療的福利事業,改革成了國民經濟的暴利產業;把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免費醫保體制,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醫保體制。而商業醫保體制在全世界僅美國等很少幾個國家實行,並且美國的商業醫保也僅限於富人和中產階級,而社會底層的窮人仍然是由國家負擔的免費醫療,與中國高層官員享有國家負擔的免費醫保一樣。

可見,目前中國老百姓不能實行免費醫療,完全是醫療體制雙軌制的結果,是官員享有公費醫療,不參加醫療保障商業化改革的結果。如果中國官員和老百姓一樣全都實行商業化醫療保障改革,和老百姓一樣花錢看病,恐怕中國早就恢復了全民免費醫療體制。中國這種官員實行公費醫療,老百姓實行商業醫保的醫療改革,結果絕不僅僅是造成官員看病不花錢而是老百姓要看病花錢那麼簡單,更可怕的是造成了老百姓花錢也看不起病的天價醫療體制。官員看病不花錢而只有老百姓看病花錢的醫療改革,表明中國的官員成為了改革主體,老百姓成為了改革對象,其他方面改革的弊端也在於此。

《七旬老人病重沒錢治,留下157字「遺書」,扯下了多少人的遮羞布 》2023-05-24
   
一直以為,人生而畏死,是一種本性。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懦弱,就像沒有人會相信,在貧窮面前,原來生命是如此之重。重到有人放棄它,可能只需要薄薄的一張紙。

前兩天,無意中看到一個新聞,這件事看上去很普通又真實,可能就是你、我、他都曾有過的經歷。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留下一頁157字的「遺書」,失蹤了。

她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杭州留下西湖派出所接到報案,報案人稱自己的婆婆失蹤了,還留下了一封遺書。在此之前,家人已經找了7個小時。派出所很重視,組織了包括民警、社區人員在內三十多人,冒雨在附近山上展開了搜尋。三個多小時的搜尋都沒有發現老人的蹤跡。直到一位民警無意間發現,兩三米之外的樹叢中,好像有什麼晃了一下。他連忙跑過去,才找到坐在泥地里的老人。

老人眼睛腫脹,左右手腕有不少的割傷,其中一隻手上還系著口罩,可能是用來包紮傷口。胳膊上、衣服上的血跡已經幹了。面對民警的詢問,萎靡不堪的老人一聲不吭。直到女兒跑上來叫媽媽,她才喃喃的說著「對不起女兒,對不起女兒!」

老人是不是因為家庭矛盾想不開,是婆媳關係不好,或者是兒女不孝順?七十多歲,還算不上是老邁的年紀,如果不是心灰意冷到絕望,誰會走這一步。就在有人準備祭起道德大旗,對她的家人進行討伐時,事情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轉。通過老人留下的遺書,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雖沒有遭遇親情的傷害,真相卻更讓人心酸。

在她留下的文字里,我們能感受到這個家庭曾經的幸福。有老伴陪著攜手餘生,有孝順的兒女,兒媳婦和女婿也待她很好,有兩個可愛的孫子和外孫、外孫女。兒女雙全、母慈子孝,這是多少家庭羨慕不已的場景。可是一場疾病,就把他們的幸福打回了原形。

看得出,老人想努力的活著,因為她說「我也不願這麼做……我也天天在堅持」。在潦草的文字裡面,我們能感受到一個七十多歲老人,對世界的無限眷戀。這份眷戀來自於家人給她的愛。

「寶貝女兒、兒子,辛苦你們了,為媽媽付出這麼大代價,為我花了不少心。你們都是優秀的好孩子。」她也提到「女婿帶她去玩了那麼多風景區,是獨一無二的好女婿、好兒媳。」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她留給世界「最後」的話,想必不用再顧及什麼長輩的臉面、世俗的看法,也不需要擔心被人嚼了舌根。

她口中的好,那就是貨真價實的好。而這一切的好,都是老人傳遞給孩子的財富。他們是外地人,為了治病,輾轉來到杭州,租住在附近。其實,如果有足夠的錢,老人何嘗不想多嘗試一下,一個微小的機會對於這些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希望。

父母的善良,孩子反饋的就是溫暖;你的惡劣,孩子會加倍還給予你。老人害怕自己死在醫院,給人家添麻煩害了別人,就堅決要求出院。她擔心自己的病治不好,把一家人拖垮,想給孩子們減輕壓力,才有了輕生的做法。

這是多麼善良的一位老太太,她像是我們身邊很多的媽媽、奶奶一樣,一輩子為了孩子活著,連死亡都是如此。臨走還不忘囑咐孩子們:不要難過,不要流淚,學會堅強。因為: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她不是不想活著,可是卻為了孩子們能更好的活著,選擇犧牲自己。這是一個母親的偉大,卻是孩子們的悲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醋酸氫化可的松片價格暴漲10倍以上,全網斷貨。」據了解,該藥品主要用於治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和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而這個病需要終身治療。換句話說,它會伴隨病人的一輩子。而這個葯,目前國內只有天津一家葯企在生產。原先100片一瓶的葯,售價是86塊錢。可現在的價格漲幅之大,已經到了大多數病人無法承受的地步。

在某電商平台,記者4月20日查詢到,為數不多在售的醋酸氫化可的松片,30片/瓶和100片/瓶兩種規格,單片價格均在8元以上。三天以後,100片/瓶的價格就超過了1000塊錢。重點在於,這樣的高價還不容易買到。是不是很像疫情期間口罩、酒精的瘋狂。

有一部《我不是葯神》讓我們看到生命在疾病、資本和貧窮面前,是怎樣的不堪一擊。而這樣的事,在我們身邊里,還在陸續上演。葯企解釋說,30片/瓶和100片/瓶的老版葯,無法納入醫保已停產,新版7片/瓶的葯,目前僅有浙江、廣西、湖北等少部分省份醫院進行了採購。新舊藥物的交替出現了斷層,才導致葯價的暴漲。

而據查詢,這家葯企生產的新版醋酸氫化可的松為7片/板,採購價為69元/板。也就是說,每片藥物的價格將近10元,與漲價后1000元每瓶(100粒)實際上價格一致。還記得《我不是葯神》里那位演技炸裂的老奶奶嗎?她說,我們就是想活著,這有什麼錯啊。

為了活著,他們把家吃垮了。為了活著,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平淡的看待死亡,他們想努力的求生,有什麼錯呢?

或許錯就錯在,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里,不得不去面對而已。有人可以飛美國、歐洲,找最好的醫院,最棒的醫生。有人卻不得不為了廉價的「三兩三」碎銀,就去直面命運的悲涼。湖北一家醫院,也曾發生過讓人淚目的一幕。視頻里,一位老父親坐在凳子上,旁邊跪著他的兒子,兩人不停爭論。

父親想放棄治療,兒子苦苦哀求想再試試。能聽得出來,老父親不想再花錢,給孩子增添負擔。這個場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無數次的上演。這就是現實,它能觸動你、感染你,激發你,也能讓你陷入無能為力的絕望。人活著很難,在疾病、意外、出身、競爭中,拼盡全力去求得一個能夠掌握命運的機會。

有人一餐能吃掉普通人一年的收入,有人卻為了幾千塊錢的醫藥費,去衡量生死。這對生活來說,不是一種諷刺,而是莫名的悲哀。不能主宰命運,就可能要去承受它給予的痛。

有一篇白血病女孩余艷的故事。這個7歲的小姑娘,從小被父母遺棄,一個貧窮的男人撿到並收養了她,父女倆相依為命生活在這個偏僻的山村。可是白血病的襲來,讓他們陷入了絕境。靠著二三畝的土地,手工編的工藝品,又能掙到幾個錢呢。

懂事的孩子不想再拖累愛她的養父,她在一張紙上,歪歪扭扭寫下了「我自願放棄治療」幾個字,跟著爸爸回到了山村。這個故事,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天堂的張望》,感動了無數人。

紀錄片《我的白大褂》里也播出過一個病人,同樣的遭遇,同樣無奈的選擇。76歲的老人因為腦幹出血被送到醫院,經詳細檢查,醫生認為手術風險很大,即便僥倖活下來,植物人的可能性很大。醫生詢問女兒的意見,可是女兒不敢下決定。

更糟糕的是,老人還沒有醫保,這意味著他們可能要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女兒找來弟弟商量,醫生也再次查看拍的片子,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治療辦法。經過對病人CT的精細分析,醫生覺得還有希望,只不過治療很耗錢,至少要搶救兩周,醒來后也可能面臨癱瘓的風險。病人蘇醒的幾率在百分之十到三十,前提是家庭經濟條件要能夠支撐的住。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考驗的不是一個家庭,而是無數個面臨著同樣選擇的病患與家屬。求生與放棄,可能就是簡單的一兩個字,卻沉重的讓人透不過氣來。有人說,醫院是見證人性與身不由己最多的地方。就像紀錄片里醫生說的話,很多病人不是沒法治,是沒錢治。

《我不是葯神》里,藥販子張長林說的很現實:「我賣葯這麼多年,發現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姐弟倆在聽到醫生講完可能存在的風險與高額的費用后,他們還是選擇了放棄。如果父親和孩子交換位置,他會不會不顧一切的去救孩子?只是假設終究是假設,親情還是要敗給現實。

如果不為金錢而擔憂,誰不願意為親人去搏一點生的機會,哪怕是多一天,也全了這一世的緣分。我們無法去責備他們的選擇,只因我們大都是同樣的境遇。

在生與死的抉擇后,離去的人有了永遠的解脫,而活著的人卻要背負餘生的折磨。那位70多歲的老太太,想著用離開,給愛自己的家人,減輕生活的負擔。卻不曾想過,他們將要承擔的東西,遠遠要比金錢更加的沉重,重到可能無法對自己說一句原諒。這或許就是普通人的無奈吧。

生要經歷現實的摧殘,死也要留下永久的傷痕,時間也抹不掉,一想到就痛到不行。有些無奈,我們躲不開、遮不住。就像在急救室、重症監護室的病床旁,醫生問起:你怎麼決定?一邊是高額的醫藥費,一邊是其他需要撫養或贍養的其他家人。怎麼選,都是一個無解的答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2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24
世界銀行報告: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醫療是「低收入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都曾派專家組來中國考察農村衛生,報告特彆強調指出:「中國農村實行的合作醫療制度,是發展中國家群眾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範例。儘管每個合作醫療的具體情況在全國有很大差異,但是總的來講,它是由群眾集資、採取預付醫療保險金的形式,解決群眾基本醫療保健問題的一種醫療保健制度。」世界銀行《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到,中國「到70年代末期,醫療保險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農村人口,這是低收入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

中國人民的健康指標改善巨大。醫療福利包括絕大部分民眾。與民國時期比民眾健康的諸多指標都有巨大改善。到1970年代後期,全國公共衛生機構發展到4千多家,衛生防疫人員9萬多人,基本形成了全面的公共衛生體系。國民健康指標也有巨大改善,人均壽命已提高到將近70歲,嬰兒死亡率降至34.7‰,產婦死亡率也大幅度降低,各種烈性傳染病被完全消滅或基本消滅,多種地方病和寄生蟲病被有效控制。

惠及全民的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活動大規模展開。1950年代中國就實行全民免費接種牛痘和卡介苗,后開始對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和結核病等展開免費計劃接種。從「講衛生、除四害、消滅疾病」逐步擴展到「治理公害,凈化、綠化和美化環境」。群眾衛生運動在改善環境衛生、治理如血吸蟲病等地方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毛澤東時代的醫療福利廣泛覆蓋大部分普通民眾。覆蓋範圍大,保障全面。1956年享受勞動保險待遇的職工人數相當於當年國營、私營企業職工總數94%。它為城鎮居民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項目。合作醫療農村保健站和數量龐大的赤腳醫生成為解決廣大農村地區就醫問題的三件法寶。到了1976年,全國已有90%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

建國后的醫療衛生建設。醫療衛生建設:在1978年阿拉木圖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的衛生髮展模式作為初級衛生保健的典範向世界推薦,其中主要功勞在於公共衛生事業的建設。

公共衛生事業:中央政府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自上而下迅速建立起包括國家、省、市、縣各級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衛生宣教機構。同時主要依靠財政支出,為這些機構建立起穩定的資金來源和籌資機制。
   
在傳染病防治方面,除一般性的衛生防疫體系之外,國家還建立起如結核病防治所、皮膚病防治所等各級專科防治所,這些機構以預防控制為主,輔以臨床治療,專門針對某種或某類疾病展開防治。

醫療保障體系:在城鎮,醫療保障體系分為兩種方式: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公費醫療建立於1952年,面向國家機關和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和二等乙級以上革命殘廢軍人,由國家財政按人頭撥付給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實行專款專用、統籌使用原則。
   
在農村,醫療保障主要由合作醫療承擔。在1950年代中期,許多地方在農業合作化的啟發下,自發建立了以集體經濟和農民自發籌資為基礎,具有醫療保險性質的合作醫療制度,並且在1959年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得到正式肯定,由此在各地農村逐步得到推廣。 1968年,毛澤東批示湖北省長陽縣樂園公社辦合作醫療的經驗,稱讚「合作醫療好」。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25
赤腳醫生兩件寶一銀針一把草藥



「治療靠銀針,藥物山裡尋。」這是一個毛澤東時代農村人民公社中的赤腳醫生於元堂說的這個順口溜,也是當時文革中廣大赤腳醫生的真實寫照。「那時候,銀針和草藥是我們的兩件寶。離我們村27里遠的水泉子村有一位叫石富強的人,患了面癱,他有個親戚是我們村的,就住到親戚家,我用針灸配合草藥,一個療程7天就治好了。」

「拿起銀針,對著書,就往自己身上扎,有些是要害穴位,這樣才能找到感覺。」赤腳醫生薑桂玲16歲參加培訓就是從往自己身上扎銀針開始的。最經濟的針灸技術成了學員最為追捧的醫療手段,幾乎沒有一個赤腳醫生不會這種技術,也沒有一個學員沒在自己身上實驗過。

除此之外,赤腳醫生另一個更繁重的任務,就是挖草藥、制土葯。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26
1974年,中國《赤腳醫生》為何受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這個新生事物發生在在毛澤東時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赤腳醫生》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裡組織起來的社員們發明創造的,得到了當時執政的中國政府即,毛澤東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廣,是文革中的鬥批改的成果,更是毛主席和中國人民政府的決策高明。得到了世衛組織的認可。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26
走資派鄧小平復辟鄉村醫生私營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許多鄉村醫生私營開業,因此是利潤導向的。

很多報導指出這些現象的存在:開大處方、打不必要的注射劑以及人為的創造醫療需求。

結果從業者忽視例如提供預防服務這樣的、獲利少的工作。

總之,使赤腳醫生轉變成鄉村醫生的專業化,以及後來的醫療保健的私有化,已經使赤腳醫生制度原有的創新的精髓丟失——事實上它就是為滿足農民的需求而設計的一個去專業化的、草根階層的醫療保健系統。

農村合作醫療保健重新被專業醫療工作者所控制。農民看病又開始難貴看不起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28
人民公社解體導致合作醫療瓦解




70年代末,當鄧和他的政權開始市場改革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衛生條件遠比1949年好。

(走資派鄧小平等)市場改革的結果是農村公社制度在80年代早期解體,農業生產被去集體化,而新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出台。

中國(走資派鄧小平等)將經濟決策轉交給了個體企業和組織,遵循追逐利潤的原則。城鄉的市場改革破壞了醫療衛生保健系統的政治、財政、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基礎,從而破壞了這個體系。

改革者(走資派鄧小平等)—其中許多人在文革中受害,他們把文革中發展壯大或普及的所有政策廢除,包括醫療衛生保健的創建。

因而改革后,上節所述毛時代的衛生政策和方案迅速被拋棄。改革者(走資派鄧小平等)將中國的醫療衛生保健體系改向,變成個人保健導向的、高科技導向的、醫院導向的、資本密集的、商品化的、和偏向城市的西方模式,而這正是建國當初所拋棄的模式。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29
赤腳醫生大公無私願為人民服務




每個生產隊都會選拔他們自己的赤腳醫生。最重要的標準是被選拔的人大公無私,願意「為人民服務」。

合作醫療體系是中國農村為公社的農民提供預防性的服務、基礎醫療和疾病治療服務的籌措資金和支付系統。

到70年代的文革運動期間,合作醫療制度取得長足發展,相繼在很多人民公社建立起來。到1976年為止,大約93%的人民公社建立了合作醫療制度。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29
台灣學者論新中國全民免費醫療



陳美霞(成功大學公衛所特聘教授/衛生促進會常務理事/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

【作者序】這篇論文是筆者2001年應美國社會學學者威廉。科克藍(William C. Cockerham)之邀而寫的英文論文,發表在一本由科克藍主編、跨國出版社Blackwell出版的大學及研究所層次醫療社會學教科書上(英文書名:Blackwell Companion to Medical Sociology)。

此教科書共二十六章,其中有九章討論醫療社會學理論,另外十七章則從社會學觀點分析美洲、歐洲、非洲、中東、與亞洲地區十七個國家的醫療衛生體系,由已經累積相當研究經驗的社會學者執筆。此書2004年再版。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1
轉載《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和實踐及其現實意義》(二)

作者:李玲   來源:李玲教授博客

三、「面向工農兵」的思想:建立面向全體人民的公平的醫療保障制度,保基本、強基層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公平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建國初期,在毛澤東推動下,我國在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同時,就建立了覆蓋城鎮居民的勞動保險和公費醫療制度。但是,直到60年代,城市和農村醫療服務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據1964年的統計:在衛生技術人員分佈上,高級衛生技術人員69%在城市,31%在農村,其中縣以下僅佔10%。全國衛生事業費9億3千餘萬元中,用於公費醫療的2億8千餘萬元,佔30%,用於農村的2億5千餘萬元,佔27%,其中用於縣以下的僅佔16%。對此,毛澤東於1965年在「626指示」中批評衛生部是「城市老爺部」,並且做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在這一號召下,衛生部組織了巡回醫療等措施,但是畢竟沒有從制度上解決問題。為此,毛澤東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又親自推動了農村合作醫療和普及和赤腳醫生運動。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和赤腳醫生制度是在毛澤東親自推動下才建立的。合作醫療制度是農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一部分,為解決我國農民看病問題起了重要作用,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農村合作醫療的萌芽,為解決農民看病問題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久隨著經濟調整,覆蓋面大幅度下降。1962年8月,衛生部批評過去幾年「在治病方面,一個時期有公社包下來的傾向[16]」。到1964年,全國農村只有不到30%的社隊還維持合作醫療。1968年,湖北長陽等地的農民又自發搞起合作醫療,毛澤東給予了大力支持。1968年11月,毛澤東親自批轉了湖北省長陽縣樂園人民公社舉辦合作醫療的經驗,並稱讚「合作醫療好[17]」。12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的報道,介紹了樂園人民公社的合作醫療經驗。隨後,《人民日報》用一年時間,連續組織了23期專稿,開展大討論。在這次大討論的推動下,從1969年起,全國出現了大辦農村合作醫療的熱潮,到70年代末,覆蓋率達到90%。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病床的分佈1965年農村只佔40%,到1975年這個比重已提高到60%。全國衛生經費的65%以上用於農村。1968年9月,他又對調查報告《從江鎮公社「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做出批示和修改,號召廣大城市醫務工作者向赤腳醫生學習。赤腳醫生成為為我國農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主力軍,最高峰時全國有約500萬赤腳醫生和農村衛生員,大大改善了城鄉醫療服務不公平的狀況。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稱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範」。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在1980—1981年年報中稱:「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在落後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不發達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板[18]」。2003年之後,我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9年以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這都是對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繼承。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2
毛澤東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思想



轉載《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和實踐及其現實意義》

作者:李玲   來源:李玲教授博客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國民健康狀況大幅度躍升,70年代末預期壽命等健康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其中,毛澤東的醫療衛生思想和實踐起了重大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是樹立「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把衛生工作視為重要的政治工作,同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對健康進行綜合治理。

二是創立獨特醫療衛生模式:採取預防為主的方針,「減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運用符合國情的適宜技術,控制醫療成本。

三是樹立「面向工農兵」的思想:建立面向全體人民的公平的醫療保障制度,保基本、強基層。

四是樹立衛生工作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思想,這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社會建設領域的體現。

五是樹立良好醫德醫風,激發醫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這些做法,推動我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建立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原創了醫療衛生的中國模式。今天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仍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國民健康狀況大幅度躍升。
一是平均壽命從建國前的35歲增加到了1978年的68歲,達到當時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遠遠超過我國經濟水平的排名。

二是初生嬰兒死亡率從1950年約250‰下降到1981年的低於50‰,比較60年代到70年代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人均壽命和嬰兒死亡率指標的改善情況,中國遙遙領先。

三是很多流行性疾病,如天花、霍亂、性病等得到較徹底的消除,而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和瘧疾等得到了大幅度的削減。健康就是生產力[1]。新中國在改善人民健康方面取得的這些成就,同當時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是十分突出的。不僅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為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些成就,離不開毛澤東的醫療衛生思想及實踐。通過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改善民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后醫療衛生領域的重大舉措——如愛國衛生運動、防止血吸蟲等傳染病、農村合作醫療、赤腳醫生等,都是毛澤東親自推動的。毛澤東的醫療衛生思想,不僅僅局限於醫療衛生領域,而是把醫療衛生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看待,體現了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靈魂,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今天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仍有借鑒意義。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4
毛澤東:反對醫院資本化產業化




50年代醫療體制建成 依身份區分制定不同的供給待遇。新中國的衛生體制完全借鑒了蘇聯的衛生制度模式,實行政府計劃下的衛生供給制度,初步建立了基本覆蓋城鄉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包括公費醫療制度、勞保醫療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國家根據城鄉、所有制以及工人、農民和幹部身份的不同,實行差別性的立法和治理。居民人口數量少得多的城市佔據國家絕大多數份額衛生資源,人口龐大的農村地區只擁有少量的醫療衛生資源。

國際上廣受讚譽的主要是1965年後推廣的農村合作醫療。中國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和讚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初級衛生工作人員的提出主要來自中國的啟發。中國在佔80%人口農村地區,發展了一個成功的基層衛生保健系統,向人民提供低費用和適宜的醫療保健技術服務,滿足大多數人基本衛生需求,這種模型很適合發展中國家需要。」毛澤東時代的醫療創造了驚人的輝煌,為中國人民帶來了相當的福祉是毛主席時代的醫療衛生制度。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5
毛澤東時代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葯




文革中推廣農村合作醫療:普及低水平的農村基本醫療。傳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質上是一種集體性質的互助型醫療保障制度,具有民辦公助的運行機制和結構特點。合作醫療的推廣發展受到政府行政支持的影響很大,合作醫療的基金來源於農民個人的繳納和集體經濟的公益金。合作醫療、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和赤腳醫生被公認為是解決中國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三大法寶。儘管當時農村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很低、赤腳醫生的醫術也不高明,但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農村患者小病不出村、吃藥打針都方便的需求。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質:農民互助、國家不補、公社管理。管理的範圍,基本上合作醫療大都採用集體與農民群眾受益者共同管理的模式。這個集體有些地方是大隊,有些地方則是公社。合作醫療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大隊辦大隊管,大隊辦公社管,隊社聯辦公社管,公社辦公社管。由於合作醫療制度主要是採用民辦共助的合作方式,政府很少有經費補助社員繳納的保健費又相當有限,要很好地滿足農民的防病治病需要有一定的困難。合作醫療是靠農村集體經濟的扶持,這種集體經濟的來源,主要還是來自農民自身。

文革中農村合作醫療的管理。大隊籌辦大隊管理型:合作醫療站由大隊籌辦,由大隊幹部、貧下中農代表和赤腳醫生組成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經費來源為大隊公益金、公積金中提留和農民交納一部分。受惠對象為本大隊全體人員。由大隊制定每個人享受醫療服務的範圍和標準。社員在合作醫療站看病時,根據各隊經濟條件按一定比例減免醫藥費:一般為二至五成,富裕的大隊五成以上,慢性病的醫藥費一般只報銷五成,因不正當行為(如打架等)致病和不經過赤腳醫生擅自外出就診所花費的醫藥費不予報銷。

大隊籌辦公社管理型。合作醫療站由大隊籌辦,由公社幹部、大隊幹部、貧下中農代表和赤腳醫生代表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共同管理。合作醫療經費由集體與個人共同籌集,但農民享受醫療服務的範圍與標準則由公社和大隊協商決定,經費存入公社信用社,由公社衛生院或公社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按不同的大隊進行核算,經費超支部分由各大隊負責。農民看病吃藥的報銷比例:本公社內全報,轉上級醫院按規定報銷。

公社、大隊聯合籌辦型。 合作醫療站由公社和大隊共建,合作醫療經費除各大隊集體提留和農民個人繳納的合作醫療基金外,公社還補助一部分。經費則由公社統一管理,公社和大隊分成核算,提留和報銷比例由公社、大隊協商確定,農民享受醫療服務的範圍與標準由公社統一制定。社隊聯辦合作醫療的形式在後期較多,據江西省上高縣衛生局檔案,該縣在1979年有社隊聯辦合作醫療的公社有5個,大隊77個,佔全縣農業人口60.3%。

公社籌辦公社管理型。 各大隊合作醫療站由公社統一負責籌建,合作醫療經費來源為公社、大隊的集體公益金和公積金中按比例提留,及農民繳納的合作醫療基金。公社統一管理、核算,農民享受醫療服務的範圍和標準也由公社統一制定。社辦合作醫療被認為是合作醫療高級階段,是全公社範圍內的合作醫療,醫療經費統一由公社衛生院掌握使用,患者可在全公社範圍內看病治療。

毛澤東時代看得起病吃得起葯。從1956年到1974年,每次衛生部和財政部正式給國務院打報告說公費醫療超支了以後,緊接著就是一次大降價。由於當時醫療機構、藥品是由國家統一管理,國家就採取了總量控制。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非常有效,從1957年到1975年,全國大降價3次,小降價8次。一是挂號費,挂號費從1953年的1元到1975年的5分錢;二是藥費,有些藥品降價降到了無法給病人記賬收費的程度,如給病人吃一片顛茄片,一瓶顛茄片是100片,進價為0.096元錢,退瓶費0.03元,100片顛茄片加上15%的零售費僅9分錢,每片僅0.009分,沒法收費,只好無償給了。中國老百姓也形成了一個吃藥很少花錢的概念;三是住院費,1974年在北京住協和醫院,最好的醫生看病,吃最好的葯,住在隔離病房,一個月住下來所有費用共計46.8元。

新中國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建立在優先發展城市工業的基礎上開始起步,為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舊政府遺留人員採取了包下來的辦法,使他們在城市當中仍然能夠生存下去。不僅原有的各部門職工實行全包下來辦法,失業人員也由勞動部門介紹就業。

低工資,高就業。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就業管理體制下,政府促進就業的主要政策手段是擴張勞動力的需求,包括實行「低工資,高就業」的政策,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七八年時間裡,中國已經解決了城鎮400萬人的就業問題,所以到1957-1966年基本做到了城鎮無失業現象。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所有制以國有企業為主,在城鎮職工享受全民所有制待遇,包含集體企業的職工,國有企業職工享受終身固定職工身份的人員,由所在企業提供各項福利待遇,包括衣食住行的社會福利。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6
專家下鄉巡回醫療培訓赤腳醫生



在文化大革命經鬥爭批判之後的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以及各種舊的資產階級的,不合理不利於工人農民的舊制度的改革時期,尤其是醫療改革以「六二六指示「下,在中央和地方、城市和農村醫務工作者及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出現了飛躍發展。以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病床的分佈為例,1965年農村只佔40%,到1975年這個比重已提高到60%。全國衛生經費的65%以上用於農村,而「六二六」指示對農村巡回醫療和合作醫療的有力推動,更為改變農村醫療衛生面貌奠定了基礎。城市衛生人員到農村開展巡回醫療制度也逐漸確立,凡主治醫師以上的醫藥衛生技術人員,除年老體弱多病者外,都要分期分批輪流參加巡回醫療。很多知名專家也紛紛下鄉,在為農村百姓看病的同時培訓和輔導大批赤腳醫生。《分期分批輪流參加巡回醫療》《很多知名專家也紛紛下鄉》《培訓和輔導大批赤腳醫生》《為農村百姓看病》。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7
文革碩果農村合作醫療赤腳醫生




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大搞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結合對傳染病的積極預防和醫治,在全中國取得的公共衛生成就是巨大的。各種傳染病如霍亂很快在新中國絕跡,鼠疫1955年就基本得到了控制,性病是在1959年在全國範圍內被消滅了,天花在1960年代初已告滅絕,結核病的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10萬下降到40/10萬,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等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全國各地各級政府的衛生部門都下設「防疫站「,專門負責各種傳染病的預防醫治工作。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7
《觸目驚心!四川省醫療系統4000人被查!醫院竟變成了貪腐搖籃》。來源: 聊娛樂司機。2023-03-13。很多中國現代人調侃「一個闌尾炎,回到解放前。」有啥也別有病,這句話用在現代的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復辟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制度更貼切。

以前生病是疼痛,現在生病是要命,要命的不是病痛折磨,而是昂貴的醫療費用。醫療費用讓多少有病人的家庭忍不住抹眼淚,有的甚至無奈放棄治療,家人只能看著親人痛苦熬過最後時光。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醫療技術的發達,老百姓生活水平明明提高了,怎麼連生病都治療不起了呢?  這是因為如今的醫院,已經不再是聖潔的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之地了,很多時候很多地方的醫院已經成為了貪腐的搖籃。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38
共產黨必須保障工人的醫療生活




中國共產黨中央即確立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工作方針,中國共產党進一步強調要想依靠工人階級,就必須加強工人的工作,必須保障工人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工人工作、生活環境的改善,不僅適度提升了工人薪資水平,還建立了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等工人福利。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45
工人階級作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主力軍,其身體狀態的好壞與工業生產的效率息息相關,工人患病休息除給個人帶來損失外,也會影響生產效率,給企業、國家帶來損失。

在「節約每一個銅板為著新中國的建設」的背景下,通過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工人的重點疾病的預防與系統診治,加強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實現降低工人患病率,節約生產成本,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體來看,職業病、慢性病、季節性多發病是危害工人健康最為嚴重的三類疾病,車間醫師與車間保健站開展的最重要的工作即對這三類疾病開展針對性的預防、持續治療與訪視,有效降低了工人的患病率。

「慢性病影響生產最為嚴重,占病傷缺勤數比率也最大」,通過建立慢性病檔案,不僅可以幫助車間醫師及時發現慢性病早期癥狀,在病人患病早期進行積極的干預和治療,阻止病情的發展,而且能夠對已有的慢性病人開展持續系統治療,有效緩解慢性病病人的癥狀。

作為車間醫師制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建立工人身體健康檔案能將工人身體狀況納入廠礦制定生產計劃的考量因素中,極大地提升了廠礦管理科學化水平,有效地幫助各廠礦節約了生產成本,保障了生產效率,充分發揮了衛生為工業生產服務的作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45
毛澤東時代依據廠礦規模的大小,在工廠車間里的廠醫師們最快地為工人階級實行的全免費的公費醫療。如有需要直接陪同送包管的大醫院。如設有醫院的大型廠礦實行三環制,醫師不僅在病房和門診負責診治本車間的病人,而且要定期深入車間,開展保健工作。

沒有設立醫院的廠礦實行二環制,廠礦保健站的醫師負責在門診部診療本車間的病人,定期深入車間,並與划片醫療中負責該工廠的醫院密切聯繫。

一環制是車間醫師固定在車間保健站擔任門診診療及車間衛生工作,廠礦保健站只擔任專科診療,一環制適用於廠礦規模較大但車間及工人比較分散的地方。

就配置上來看,新中國的各廠礦的生產車間里都配有車間醫師,在沒有專門設置醫院和廠醫療保健站的醫療機構的,主要由車間醫師來推動,但二者的工作內容與基本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工業上的車間醫師制的核心同樣在於改變廠礦醫務人員只在住院部和門診部做治療工作、「等病人上門」的現狀,要求其車間醫師必須深入車間、工地等生產一線為工人階級進行免費的及時的公費醫療。

但車間醫師制絕非簡單地將診所搬到工廠,而是需要廠礦醫務人員系統「研究工人勞動生產過程,檢查工人『吃、喝、睡』的衛生條件」,即全方位了解工廠的生產流程與工人的作業環境與生活衛生狀況,調查研究影響工人健康的原因,提供改善勞動條件建議。提前做好工人們的安全工作和預防疾病的工作。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46
一角五分十片感冒藥換名賣九元




為什麼《一角五分十片感冒藥換名賣九元》?以一片感冒藥為例,充分暴露出兩種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之下藥品的研發生產後直接發放到免費的醫院直給消費者病人使用,藥品只是計算成本,而不算研發的費用和中間商的費用和利潤的的。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研發中間商利潤等費用巨大,病人買葯就更貴了。而此處講的更可惡的是走資派鄧小平朱裕基等復辟資本主義后,將許多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製藥廠分給私人經營后,藥廠的資本家們又讓外資投資合夥賺錢,將原有的成品葯改個名字或曰改個洋名又或是不洋不中的怪名或是使用化學名之後就提價賺病人的錢。這裡例舉的感冒藥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製藥工業是如此,其他原有的中國工業品牌亦改為中外合資賺錢。

感冒止痛類常用藥《撲熱息痛片》,化學名乙醯氨基酚。八十年代初時一角五分十片。現在由中美史克公司包裝生產,成份一點沒變,照樣是乙醯氨基酚,換了個新名字叫必理通。每盒十片,價格九元。整整翻了六十倍!

四十多一百片的西咪替丁片,史克公司取了名字叫泰胃美。二十片裝要十幾元!

布洛芬改名芬必得,工藝稍做改動后,價格翻了十幾倍!

原本兩元多一支的抗真菌葯復方咪康唑軟膏,比利時楊森公司包裝出品取個名字叫達克寧霜,價格成了十幾元。

非甾體類抗風濕葯雙氯芬酸鈉,原本一元多一盒,有四十八片,含量25毫克。被江蘇先聲公司生產為緩釋膠囊。二十粒裝,含量50毫克。價格則變為近三十元。

還有燈盞花素片,改名益脈康后,價格由原來的四元多一瓶來為二十幾元一盒。骨化醇,即維生素D2,改名為法能後由原來的八角五分一瓶漲價為每盒七十元!價格翻了近百倍!如在原來胃舒乎的成分里添加一點廉價的維生素U。改名斯達舒后價格便翻了幾十倍!

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藥品實行全國統一價格統一名稱!每個藥品一般只有商品名和化學名兩、三個名字。例如:維生素 B6,化學名鹽酸吡多辛。

毛澤東時代的醫療福利惠及全體人民,在財政困難的年代,尚能做到醫藥衛生事業不以贏利為目的!黨和毛主席心裡時時裝著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就連疾患生育用品和避孕藥具安全套等也實行完全免費。人們可自行到藥店免費領取!絕不會象現在這樣,只講究效率優先,不顧百姓死活!將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衛生事業推向反人性的市場經濟。

資本家不斷翻新花樣,將毛澤東時代投進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研製出來的一、二類新葯搞頭換面謀取暴利。藥名五花八門林林總總,普通百姓被弄得雲里霧裡找不著北,任憑醫院及藥廠藥商黑心宰割!

那些六、七十年代辛苦開發出來的,真正治病救命的普通老葯,由於利潤薄,廠家不願生產,醫院不願使用,藥店不願賣,正在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逐漸消失!就拿雲南省最大的製藥企業昆明製藥廠來說,以前生產百種廉價常用藥,改制後生產十幾種換了名字的高價所謂新葯。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47
為什麼毛澤東時代沒有醫患矛盾




所謂的市場能夠有效率,是因為消費者和生產方能夠在市場上博弈。而在醫療上,是醫生替你做決策,因為你並不懂你是得了什麼病,你應該吃什麼葯,你要不要做檢查,要不要做手術,是醫生替你做主。那醫生替你做主,醫療消費就是醫生替你定的,也就是你的消費你做不了主。信息是嚴重不對稱的,而我們醫生既是醫療服務的提供方,一切服務他給你提供,他是供給側,同時他是需求側。所以供需都在醫生一手,那你想一想,他能市場化嗎?  他要市場化了,病人不就是被強宰的雞嗎?  宰你沒商量。

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從1949年到八十年代,能以極少的成本改善人民的健康,就是一個完善的公立醫療體系。那個時候沒有醫患矛盾,因為老百姓充分信任你,他到醫院知道醫生不是要掙他的錢的,所以治好治不好,他都不會怪醫生。你看那個時候的條件那麼差,中國現在的醫療技術,絕對跟世界同一水準,跟當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不是一個概念的,但是那個時候沒有這樣劇烈的醫患關係,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的制度符合醫療規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6-17 20:48
毛澤東時代工廠實行車間醫師制



1954年開始在全國國營和公私合營廠礦大範圍推廣的車間醫師制契合了這種需求。車間醫師制通過將車間與廠礦醫院緊密結合起來,對有效保證工人們身體健康、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衛生工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發揮了重大作用。

「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將消費的城市變成生產的城市了,人民政權才能鞏固起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

這樣「不僅可以克服廠礦醫療衛生部門的忙亂現象,而且可以逐步從根本上改善工人的勞動衛生狀況」。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00: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