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那些熟悉的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5-31 19: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0評論

那些熟悉的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



在新中國毛澤東時代那些熟悉的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如永久自行車、風凰自行車、上海手錶、上海海鷗照相機、多種型號各式各樣的收音機.....中國自主品牌都去哪兒了?

上海海鷗照相機的誕生:一個經典中國品牌,往往起始於一個非凡的使命。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六十年代初,新中國的國防、公安、新聞、醫療、科研、體育等領域急需國產的高級單反相機。在工業基礎力量相當薄弱的情況下,上海照相機廠臨急受命,在1964年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台高級單反相機——上海DF-7型。

1949年5月,上海市在編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要求把包括照相機在內的幾個輕工產品搞出來。1957年初,組建了照相機試製小組。試製小組選定以德國萊卡3B型35mm小型相機為樣機,並開始動手試製,其中的攝影鏡頭採用了長春光機所設計的F1:3.5f, 50mm鏡頭圖紙。

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1月24日全部自製的第一架「上海"牌58-Ⅰ型35mm平視取景照相機誕生,1月25日《解放日報》對此做了專門報道。以此為起點,上海照相機工業進入了有計劃的建廠階段。

1958年3月,上海照相機廠在延安西路716號宣告成立,由張亞民同志出任支部書記兼廠長,吳紹英同志任副廠長。1958年全年共試製成:58-Ⅰ型、58-Ⅱ型35mm小型照相機兩種,58-Ⅲ型120摺疊式照相機、58-Ⅳ型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及S-Ⅰ型小型曝光表。

1959年全年試製成的新產品有59-Ⅰ型35mm框式取景照相機、上照一分廠的三腳架、S-Ⅱ型小型曝光表、上照二分廠的201型、202型120摺疊式照相機。

1960年 ,60-Ⅰ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試製樣機二台。58-Ⅱ型相機經過二個多月的改型設計,進行了設計鑒定。上照二分廠新產品201型、202型照相機投入生產。

1961年 ,58-Ⅱ改型第三架試製樣品進行鑒定。上海照相機廠派人支援二分廠204型照相機的試製和生產。輕工業局決定將204型照相機改由總廠定型為中級方鏡箱來投入生產。 58-Ⅱ結束生產。將58-Ⅱ相機改型定名為7型照相機,進行批量投產鑒定。4型相機進行考核試生產。
1963年,上報7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設計試製任務書。(原來由58-Ⅱ改型定名的7型照相機停止投產準備。將7型型號用於35mm單反照相機。)4型照相機正式開始投入生產。 根據輕工業局陳克奇局長的指示,將十台4型照相機送廣交會展出。市輕工業局受輕工業部委託召開203型照相機的鑒定會。上海《日本工業展覽會》期間,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株式會所秋山靜一營業技術課長來廠參觀。

1964年 ,7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進入設計階段。4型照相機第一批出口在廣交會成交300台。上照二廠新產品203型批量投產。4型照相機在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會上被評為三等獎。7型照相機試製第一台樣機,廠內進行設計鑒定。

1965年,上照二廠205型135平視取景照相機試製樣機新產品鑒定。

1966年,上照二廠新產品205型照相機小批量投產。DF-AB型35mm專用照相機試製鑒定。

1967年,上海市輕工業局布置「DF大暗盒"增加計時裝置,並進行試製和小批量試生產。DF/f500mm長焦距鏡頭進行選型設計。DF型照相機(由原7型改稱為DF型)開始小批量試製。根據產品出口需要,將「上海牌"改為 「海鷗牌",自1968年元旦啟用。

1968年 ,4A、4B型照相機批量投產,4C型照相機完成試製。

1969年,第一批DF/f500mm長焦距鏡頭試製完成二台樣品。根據國家計委指示,上照二廠將200名職工及205型照相機的全部生產技術,包括設計圖紙、工藝裝備及專用設備等,支援內地建設籌建江西光學儀器總廠。中央電影工作會議下達研製高級照相機的指示,由上海照相機廠和上海照相機二廠分別承擔東風-20型(代號6920)和紅旗-20型照相機。東風-20型相機完成設計圖,開始安排試製。4C型照相機投入批量生產。

1970年第一台東風-20型樣機送北京。第二批東風-20型樣機送北京。

1971年,美國《現代攝影》雜誌連續三期刊登文章,評價中國生產的六種照相機。

1972年,《外貿商報》第54期刊登題為「我國照相機在法國市場的反映",李先念副總理就此作出批示:「應當嚴格質量,否則不生產、不出口"。紅旗-20型照相機設計鑒定。

1973年 ,在《全國電影會議》上李先念副總理作指示:「照相機是哪個部門管的?我國的照相機太少,外貿不能滿足,國內也很需要,不僅要數量也要質量。上海怎樣搞,搞多少,要具體研究"。一機部儀器儀錶局發函:根據周總理「在上海照相機廠試製周福占建議的超廣角照相機"的指示,由上海市輕工業局安排在上照廠進行試製。

《文革》中上海市革委會綜合計劃組、工交組《關於上海照相機行業進行技術改造發展生產的請示報告》中提出,在松江華東警校舊址擴建上海照相機廠。國家計委發文《關於審批照相機工業「四五"規劃和1973年計劃的意見報告》批准上海照相機廠遷址擴建項目。一機部儀器儀錶局於11月在北京舉行《全國照相機產品質量評比》,海鷗4A型、海鷗203型相機,結構可靠、各項指標基本上達到部頒標準的要求。

1974年 ,在國家計委與一機部儀器儀錶局主持下,關於引進DF主體生產線項目在北京與日本三協精機株式會社舉行技術談判和貿易洽談,上海照相機廠計人傑、唐大昌作為中方代表參加。國家計委在北京召開《電影、電視、照相工業會議》,會上傳達了李先念副總理關於照相機的一段批示:「照相機如何發展,要作一次檢查,也要象電影那樣迅速發展。這個產品國內外市場都很需要"。上海輕工業局鐘錶工業公司與常州輕工業局達成關於將202型照相機移交常州照相機廠生產的《202照相機移交協議書》。

1975年《DF主體生產線》全部設備運抵上海,並於5月底自行安裝調試完畢。一機部儀器儀錶局發出《關於安排內測曝光表和電子快門照相機攻關計劃的函》,規定由上照廠負責DF照相機加裝內測曝光表、上照二廠負責135電子快門照相機的攻關項目。

《上海牌手錶》,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大陸的一個手錶品牌,於1955年推出,其出產的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塊細馬手錶[a]。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曾佩戴過上海牌手錶,因而被譽為中國的「國表」或「中華第一表」。

上海牌手錶最初採用的是樓宇型標誌。據標誌設計者陳家昌介紹,他受上海大廈造型的啟發,把「上海」兩個字巧妙組合起來,呈下寬上窄等腰三角形結構,體現自強不息、傲然崛起的內涵。後來,上海手錶廠工程技術人員汪瑗從毛澤東題寫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與《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兩幅手工藝跡中,分別採集了「上」和「四海翻騰雲水怒」的「海」字進行組合,即為現在的上海牌標誌。

在上海牌手錶誕生之前,上海有生產粗馬手錶的能力,但粗馬是用鋼絲做成的,由於結構工藝簡單、精度差,只能用於鬧鐘、秒錶、定時器。1954年,當時的國家經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視察時提出:「我國有6億人民這樣大的市場,手錶工業大有作為。希望上海能生產我國自己製造的手錶。」1955年4月,上海鐘錶行業的幾十名師傅聯名給中共上海市委寫信,希望能夠製造中國人自己的細馬手錶,後市委公開回應表示支持。同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與上海鐘錶同業公會組織大光明鍾廠、中國鍾廠等13家鍾廠和建國儀錶廠、華康鐘錶材料行、慎昌鐘錶店,以及藝星、和成、華成、中蘇等4家工業社,加上6名從事鐘錶修理的個體技工共58人,組成手錶試製小組。第一次計劃試製的是12隻仿瑞士「賽爾卡」細馬防水手錶。第一批試製的長三針(17鑽)細馬手錶150隻零件零件由參加試製單位和人員分頭製造[6][7],大光明鍾廠工程師曲元德研製小鋼馬,中國鍾廠工程師阮順發承擔主夾板試製。但這些手錶是用做琴用的音簧銅片、雨傘的鋼絲骨、縫衣針等原料加工而成的。9月26日,第一批18隻細馬手錶在上海試製成功,這些手錶打上了「第一批試製」、「中國上海」的字樣。

1956年初,上海輕工業局開始籌辦上海手錶廠。同年9月,第二批18隻手錶試製成功,並命名為「東方紅」和「和平」牌。

大躍進時代的1958年7月1日,第一批100隻上海牌手錶在上海市第三百貨商店試銷,型號為A581型,寓意為「1958年第一種機芯」,售價為每塊60元人民幣。試銷當天,100隻上海牌手錶一開門就被搶購一空。上海市第三百貨商店還為買不到的顧客辦理登記預售,一個上午的登記人數就超過1000人。當天《新民晚報》還對此事件進行了報道,標題為《第三百貨今晨顧客盈門爭買首批上海牌手錶》。該款手錶亦為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佩戴。後來周恩來還購買了上海牌A623日曆表。據周恩來身邊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衛士長成元功的《周恩來總理衛士長回憶錄》中記述,當周恩來從報紙廣告上得知上海牌生產了各種功能的腕錶後,感到十分高興,還立刻購買了一款A623日曆表。此後周恩來率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代表大會,亦佩戴著這枚腕錶。這塊手錶被周恩來終身佩戴,直至逝世。周恩來所佩戴的A623日曆表現已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手錶需要憑票券購買。由於當時的市場供應極其有限,上海牌手錶成為當時男士身份的象徵,也是1970-1980年代中國人的結婚「三大件」之一(其餘兩件分別是永久/鳳凰牌自行車和蜜蜂牌縫紉機)。當時還流行一句俗語,即「如果沒有上海牌手錶,就沒有姑娘會嫁給你」。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在鐘錶工作生產工作會上提出了手錶生產的統一規劃,並組織了機械手錶統一機芯設計工作。後來國產表有了統一標準,這些生產出的國產表被稱為「統機表」(即統一機芯的手錶),當時全國38家計劃內手錶廠都逐步開始生產統機表。同年上海手錶廠共生產了228萬隻上海牌手錶,由此中國手錶開始擺脫依賴進口的歷史。

鳳凰、飛鴿、永久,曾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自主製造生產的自行車品牌的三顆明珠。遺憾的是,這些曾經的「大牌」被外國品牌代替了。讓外國的捷安特、美利達們後來居上。2021年,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機械收入186億元,而鳳凰與永久的收入加起來,還不到前者的零頭。而自行車皇國的中國買外國造的自行車了。

1868年,自行車傳入中國,之後很長時間裡,都是稀罕事物。學習難度高,價格昂貴,有能力購買的,不是官宦人家,就是富商大賈。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開始普及自行車,國產自行車品牌,鳳凰、飛鴿、永久是三顆明珠。三者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國營工廠整合資源催生的新品牌。大躍進年代上海自行車廠和上海自行車三廠,開始研發永久和鳳凰的新車。工廠領導和工人們通過技術攻關,國內自行車產業有了蓬勃的發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自行車和上海牌手錶、收音機這三樣重要的生活用品,被稱為「三大件」,是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加上縫紉機,成了新的「三轉一響」組合。而如今鳳凰、飛鴿、永久自行車「民族品牌」都去哪兒了?

新中國經過三年恢復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老百姓都渴望能擁有自己的收音機。1952年,國家決定在南京無線電廠開闢一條完全國產化的收音機生產線,以帶動電子工業發展。同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套國產收音機電子管在南京電工廠研製成功,收音機核心元件國產化的問題終於被攻破。相比之下,而後電阻、電容、喇叭、開關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就輕鬆了許多。次年3月25日,中國第一台全國產化電子管收音機在南京試製成功,定名為「紅星牌502型」。中國只能依靠進口外國元器件裝配收音機的歷史從此畫上了句號。

1956年初,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與收音機製造密切相關的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機技術被列入《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當中。中國的電子工業和收音機製造業隨之進入了發展速度最快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當中,中國第一支晶體三極體、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第一台晶體管車載收音機、第一條現代化晶體管收音機生產線相繼問世,多種型號、各式各樣的收音機開始逐漸進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也是大躍進中取得的飛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0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5
在舊中國,民族工業是很薄弱的,甚至連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許多東西都帶一個『洋』字。如「洋火」其實就是火柴,「洋油」是用來點燈的煤油,「洋灰」是水泥,而「洋釘」是釘木板用的小釘子。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5
1868年,自行車傳入中國,之後很長時間裡,都是稀罕事物。學習難度高,價格昂貴,有能力購買的,不是官宦人家,就是富商大賈。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5
清朝道光年間,火柴作為高檔禮品從西方國家引入中國。到了20世紀初,日本火柴幾乎獨佔中國市場。數據顯示,當時中國每年消費日本火柴約值白銀一千萬兩以上。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6
洋火、洋油、洋釘是什麼?

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釘——鐵釘。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6
為什麼要帶洋字?

中國不能生產這些東西,靠進口,「洋人」生產的,所以要帶「洋」字。如「洋車子」——自行車。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7
作為新中國的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製造業的實力和製造技術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舊中國,工業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後,只能生產少量粗加工產品。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7
新中國成立后實現工業化成為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重大歷史使命。從「一五」計劃起步,新中國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製造業體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19
萬事開頭難。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20
做任何事都是在最開始的時候比較難。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21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萬事開頭難,只要肯登攀。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21
萬事開頭難,但這也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前進的動力。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22
萬事開頭難,但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也懂得,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24
萬事開頭難!確實,一件事情在剛開始的時候,許許多多可知的不可知的問題和困難橫亘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使得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國之後就擺著千頭萬緒的需要《開頭》的事做。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26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千頭萬緒的事《開頭》了。而且開了一個很好的《頭》。也是一個成功的《開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30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努力推進工業化建設,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立起一大批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重要工程,形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打下重要物質基礎,是毛澤東對中華民族的一大歷史性貢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32
新中國成立,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化這一近代中國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目標,終於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得以實現,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這一舉世矚目的歷史性變化表明,毛澤東是20世紀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變,改變了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的偉人!他的名字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35
新中國剛成立時建設的起步維艱。由於100多年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戰爭的摧殘,新中國剛成立時舊有工業的基礎十分落後和薄弱。1949年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73.6%,重工業僅佔27.3%。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時,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面對這種狀況,毛澤東在1954年說過一段給人以深刻印象的話:

「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在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如何建立一個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新中國?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層思考的重要問題。

在建設新國家的過程中,毛澤東在關鍵時刻對國家工業化目標的把握和符合中國實際的創造。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43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深刻的社會變革,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優先發展重工業化提供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考慮國家工業化戰略問題時,曾有過先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等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再著重發展重工業的主張。

然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凸顯了中國工業實力不強、武器裝備落後帶來的制約和影響。面對擁有原子彈等先進武器和現代化後勤保障的美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卻處於「小米加步槍」的水平。中美兩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存在的極大差距,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客觀上要求我國加快工業化建設,不斷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此同時,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只用十幾年時間就實現工業化,為打敗德國法西斯奠定了物質基礎的成功經驗,也不能不對中國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在恢復國民經濟的過程中,黨中央把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提上了日程。1951年12月,毛澤東在修改中央的一份文件時作了這樣的說明:「從一九五三年起,我們就要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了,準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為了完成國家工業化,必須發展農業,並逐步完成農業社會化。但是首先重要並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關於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毛澤東有個概括:「重點是用一切方法擠出錢來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1953年6月,在制定新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毛澤東進一步指出:為了保證國家的獨立,要把建設重點放在重工業上,以增強國防力量,向社會主義前進。[5]這樣,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實現國家工業化,成為中央領導層在歷史發展重要時刻採取的重大戰略步驟。

工業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糧食的投入。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投入的資金、糧食更多。而在我國,土改後分散落後的個體經濟制約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很難滿足城市和工業對資金、糧食和農產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因此,在國民經濟開始好轉、抗美援朝戰局趨於穩定的情況下,為了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保證重工業優先發展,黨和政府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創了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道路。

對此,毛澤東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將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關係比作「主體和兩翼」,是密不可分、互為前提的。在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程中,他始終強調工業化建設在轉變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我國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和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計劃經濟和統購統銷政策在當時起了重要作用,不僅穩定了市場,而且基本滿足了工業化建設對大宗糧食的需要。

在「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主要體現在重點建設蘇聯援建的156項骨幹工程。這156項重點工程,無論就其建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在中國這樣經濟落後、長期積貧濟弱的國家,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項目的建成,不僅為工業化打下冶金和製造業的基礎,推進了國防實力的增強,為中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開闢了一條從無到有實現工業化跨越式發展的途徑,為在中國這個落後的農業國實現民族復興打開了通道。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50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奉行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一五」計劃時期中國以蘇聯為榜樣,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注重學習蘇聯的經驗,同時,也注意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在蘇聯模式暴露出一些問題后,毛澤東明確提出「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

毛澤東如終強調要擺脫外國影響、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道路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具體有:

1.要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實際出發,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他認為,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係問題。「我國是一個大農業國」,「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

2.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實現各部門之間的綜合平衡,使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協調發展。

3.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必須共同發展,以改變舊中國工業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狀況。

4.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毛澤東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窮國,必須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同時儘可能多爭取一點外援。

5.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把發展生產同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兼顧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

6.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

7.興辦農村工業,實現農村工業化。由於中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毛澤東提出要將發展城市工業與農村工業結合起來,興辦農村工業。在政府的支持下,社隊企業雖在一段時間裡受到限制,但是,後來迅速發展,為以後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8.提出實現工業化還只是第一步,更高的目標是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實行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即:到1980年,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到2000年,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

上述思想認識的不斷形成,使黨朝著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目標,逐步積累起領導工業化建設的重要經驗。在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每一個階段,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規劃的社會主義建設戰略目標,清晰地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對於調動全國人民的建設積極性起了重要作用。

正如mali50所說: 中國按改革前的速度發展,2012年就可以在當年的物價水平上趕上美國的GDP。現在已經落後了。別以為不改革中國會永遠停留在1979年。事實上所有人在潛意識中都是這樣認為的。我在這裡說,相信很多人是突然明白了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中國人沒有理性思維就永遠成不了世界強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1 20:55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以及中國與世界大國存在的巨大差距,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工業化建設上,毛澤東不僅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且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毛澤東說:「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怎麼能說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因此,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新中國這一時期的奮鬥目標。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並不等於閉關自守、盲目排外。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我國先後三次從蘇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進技術設備。對外引進使我國學習、吸收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工藝和管理經驗,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毛澤東時代的60年代初期,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在國家遭遇嚴重困難,蘇聯撕毀協約、撤走專家的情況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在全國凝聚起不甘落後、奮發圖強的力量。

在工業戰線,出現了大慶油田這樣的典型。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人在一片荒原上風餐露宿,終於打出石油,使國家摘掉了「貧油」的帽子。

在科技戰線,出現了以錢學森、鄧稼先、王淦昌等一批在海外功成名就的科學家,他們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物質待遇回到國內,在海拔3200米的戈壁高原上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為國防尖端科技事業作貢獻。

在農業戰線,出現了大寨、紅旗渠這些窮山溝里的農民,他們在大災之年向荒山開戰,讓河水改道,戰勝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實現了糧食豐收。

在這些為了國家富強而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的身上,體現出毛澤東時代中國人特有的精神風貌。

1960年、1961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兩次訪問中國后說:毛澤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建設了一個統一的、人人獻身和有目的感的國家。他的人民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奮發圖強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些成就已經可以讓全世界震驚。回顧這一時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可以說,是毛澤東以他為國、為民的大情懷和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的大目標,影響了幾億中國人,形成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奮發圖強的精神。這是毛澤東時代中國人特有的精神風貌。

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通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一大批各方面的骨幹力量,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3.5%。到1978年,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經增長到75.2%(1949僅佔17%)。工業化促進了國防現代化。人民解放軍從原來只有單一步兵的陸軍,發展成有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國防尖端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先後發射成功。這些建設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百年來落後挨打的歷史,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基礎;同時,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對於後來中國在國際關係變化劇烈的環境中,堅持走獨立發展道路具有重要影響。

回顧毛澤東與新中國工業化奠基的歷程,我們想起毛澤東在1956年紀念辛亥革命45周年時說的一段話。毛澤東說:「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進入21世紀后的中國發展表明,毛澤東預言的「大變」已經成為現實。今天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而且在2010年在經濟總量上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愈發感到,在毛澤東時代開闢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之路,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在新世紀繼續開拓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之路。

雖然,毛澤東離開中國人民了,但是,毛澤東畢生奮鬥為國家、為人民留下的制度基礎、物質基礎,仍在惠及後代子孫;毛澤東的思想、精神,仍在激勵著後來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毛澤東的影響,超出了毛澤東生活的年代,這正是毛澤東的偉大之處。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4: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