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C919》是《運十》的延續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3-5-29 19: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98評論

《C919》是《運十》的延續




新中國在製造大型運輸和民用大飛機的曲折之路。20世紀60年代末,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中國在上海開啟了大型民用飛機的研製,一次偶然的機會還獲得了在巴基斯坦墜毀的波音707飛機殘骸。中國大型民用飛機當時是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奮力突破,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完成全部設計圖紙,1980年9月運-10首次試飛成功。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個人的《專利權》,也不會重複研製同一項內容。所以不存在《專利權》之爭,不存在重複浪費人力物力財才的現象,研究的課題內容是公開的,研究人員之間可以集體討論的,科研人員,製造工人和領導幹部三結合共同努力的。更不存在假論文假數據等造假行為,大家齊心協力為攻克技術難關會日夜工作,沒有加班工資但也不會叫累是出於自願的。技術發展很快。

在文化大革命整改時的1970年7月,毛澤東視察上海時表示,上海工業基礎很好,可以搞飛機 。其實在這幾年前己經有過多個科研部門的多輪討論,國家計委、中央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批准了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提出的《關於上海試製生產運輸機的報告》,任務定名為「708工程 」,飛機代號「運-10」(Y-10)。《運-10》大飛機的研發幾乎與空客同時起步的。

1972年,《運-10》大飛機總體設計方案被審查通過。1975年,運-10的全部圖紙完成。前後己歷經十年左右的多次研發,運-10終於成功首飛,這是新中國的國內航空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這也讓新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研製大飛機的國家。運-10研製成功后,先後在北京、合肥、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成都和西藏展開試飛。

在美國,由於奇高的專利費,技術停滯不前,產業發展緩慢。一戰爆發時美國陸軍航空隊不得不向英國和法國購買作戰飛機,美國自己的航空工業還在遍體鱗傷的狀態。自從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世界第一架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后,寇蒂斯在萊特兄弟差動升力控制橫滾的原理基礎上,改用副翼控制,也就是說,在機翼外段后緣增加可動的控制面,用控制面的上下偏轉控制橫滾力矩。這一設計帶來了遠比「翹曲機翼」更好的控制能力,是一項足可載入史冊、至今仍在應用的偉大發明,直到現在依然是飛機橫滾控制的基本方法。而萊特兄弟的方法早就沒人使用了。寇蒂斯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航空技術的發展,也與萊特兄弟的方法有本質的不同,也得到了自己的專利。但在資本主義私利下,遺憾的是,寇蒂斯與萊特兄弟未能攜手,反而成了終生側目的對手。用專利來扼殺對手競爭力並不是現在才有的。

1903年至1949年間中國社會是個什麼現狀,當時的中國政府還有財力物精力去研研製造飛機嗎?中國人倒是有一個名叫馮如的於1907年在美國的舊金山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1910年第二架飛機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可惜馮如在1912年的一次飛機試飛中就逝世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早期革命時代,清朝末代和民國時代的中國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能支撐起一個像樣的航空製造業嗎?甚至到1940年抗戰中後期蔣介石國民黨民國政府,還將中國天空的保衛權不得不讓渡給了遠道而來的美國飛虎隊。

只有在1949年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新中國成立后,在戰亂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以最快最短的時間內結束了原來連釘子和鐵鍬都要稱作「洋釘」「洋鏟」的歷史,新中國開始在蘇聯支持下發動全國人民多快好省努力建立起了自己的骨幹工業體系,在此基礎上中國人終於可以製造自己的飛機和汽車,還可以製造火車和大輪船。但民航大飛機,在1970年以前,卻只能想一想,製造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新中國這個大國要建設的太多了。

20世紀60年代末,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中國在上海開啟了大型民用飛機的研製,一次偶然的機會還獲得了在巴基斯坦墜毀的波音707飛機殘骸。中國大型民機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奮力突破,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完成全部設計圖紙,1980年9月運-10首次試飛成功。

在文化大革命整改時的1970年7月,毛澤東視察上海時表示,上海工業基礎很好,可以搞飛機 。其實在這幾年前己經有過多個科研部門的多輪討論,國家計委、中央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批准了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提出的《關於上海試製生產運輸機的報告》,任務定名為「708工程 」,飛機代號「運-10」(Y-10)。運-10的研發幾乎與空客同時起步。

1972年,運-10飛機總體設計方案被審查通過。1975年,運-10的全部圖紙完成。前後己歷經十年左右的多次研發,運-10終於成功首飛,這是新中國的國內航空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這也讓新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研製大飛機的國家。運-10研製成功后,先後在北京、合肥、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成都和西藏展開試飛。

然而,隨著毛澤東主席在1976年逝世,走資派鄧小平篡權成功后的改革開放,走資派鄧小平推行「造不如買「的政策,走資派鄧小平所主張的不是自力更生為主,而是單純依靠引進外國技術,抄襲外國設計,搬用外國工藝,仿製外國設備,那就只能永遠踩著洋人的腳印亦步亦趨,跟在洋人屁股後面爬行,其結果不僅不可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將使新中國的技術發展以至整個國民經濟處於外國壟斷資本的控制之下。壟斷資產階級的一些經濟學家,胡說什麼工業落後國家只有依靠帝國主義的技術才能「起飛」,而頂著共產黨員稱號的走資派鄧小平的主張竟然同這種謬論如此合拍,豈不是莫大的諷刺!

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說明走資派鄧小平的經濟主張完全適應了帝國主義的需要。用國內的自然資源作抵押品,去「吸收國外資金和經驗,以便將來得以用建設項目生產出來的一部分產品清償所借的貸款」。鄧小平的「大政策」,其實質就是出賣中國的自然資源和國家主權,變相借外債。

走資派鄧小平還無恥地吹噓他的「大政策」有三大「好處」:一能出口,二可帶動技術改造,三可容納勞動力。這是什麼樣的「好處」?!  無非是外國壟斷資本家出錢,出設備,中國出人力,為帝國主義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榨取中國人民尤其是幾億農民工的血汗大開方便之門。

這樣的「好處」,中國人民在解放前民國時期早就領教過了。按照走資派鄧小平這個投降主義的「大政策」搞下去,中國只能一步一步地淪為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不僅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要完全喪失,而且民主革命的成果也將化為烏有。

走資派鄧小平代表外國大資產階級利益,充當帝國主義買辦的醜惡嘴臉,不是暴露得淋漓盡致了嗎? 1986年走資派鄧小平特色政府的財政部否決了3000萬元人民幣研製運-10項目費用預算,隨後運-10項目黯然下馬。多年之後,對於運-10下馬業界仍爭議不斷。

受困於經費、市場、技術等多種因素,運-10項目在1982年起就處於停頓狀態。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公司(下稱「上飛」)運-10是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下造出來的,不用考慮舒適、經濟、環保這些適航指標。「但當時如果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堅持研製 ,一定能造出高標準的飛機。」運-10項目正式下馬之後,中國民機生產一直處於曲折狀態中。2000年11月,伴隨新型渦扇支線飛機 ARJ21項目啟動,國產民用飛機產業才重新起步。

走資派鄧小平特色政府在美國合作方的吸引下,中國民航飛機製造業選擇了中外合作的路子,和麥道公司合資。結果1982年起,運十研製基本停頓。1986年,運-10飛機研製計劃徹底終止。

再後來,波音收購了麥道,徹底砍掉了麥道與中國的合作項目,中國徹底沒有了自己的大飛機產業。美國麥道公司在美國財富雜誌上毫不掩飾地說:「因為上海搞過運十,我們才與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運十,美國飛機就不好打進中國。」由此可見,打倒運十,使運十夭折是有預謀的,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

失去運十后,中國成了波音和後來的空客的大買家,目前中國所有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機,都只有波音和空客兩個來源。面對波音或空客的傲慢,乃至兩家公司背後的美國和歐洲勢力的作妖,中國能表達憤怒的做法是暫停作妖一方的飛機採購,將訂單傾斜給另一個西方資本。

走資派鄧小平將國門一打開,將國內國有企業私有化,各路資本家作為中方買家全部都湧向世界各國買買買,就讓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初步形成的社會主義自成體系的供應鏈千倉百孔,對新中國的國營和集體工業的發展構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以至最後都被走資派官員和親朋好友先富后的資本家佔有。毛澤東時代的《運十大飛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浸注了新中國多少人的血汗和共和國的財富。但也阻擋不了走資派鄧小平改革開放下歷史大潮的裹挾,《運十大飛機》的生命就此斷絕,得不到走資派特色政府的資金支持不得不下馬。

幾十年之後在美國的打壓下中國特色政府又重新成立了商用飛機公司,再次上馬大型民用客機項目,2017年終於實現首飛,並經歷5年的測試取證,終於在2022年12月9日交付了C919的全球首架飛機。

假如「運10大飛機」不中斷,中國差一點成了航空強國。雖然中國人馮如在萊特兄弟研製出第一架飛機后不久就在美國土地上成功地製造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架飛機,但蔣介石國民黨民國政府根本就沒有自己的航空業,根本無法製造飛機。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航空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並一直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一五」期間,上156項工程時,毛主席說:我國是一個大國,世界上有的東西,我們不能樣樣都有,但是重要的東西如飛機和汽車,我們就一定要有。1968年,中國轟6飛機(仿蘇 Tu—16)試飛成功后,周恩來總理就提出「能不能在轟6的基礎上設計一種噴氣式客機。」陳毅說:「我這個外交部長,出國就是不能坐自己的飛機,地位就與別的國家不同。」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上708工程——研製運10飛機。根據毛澤東的提議,708的研製和協調總裝基地放在上海。

在大型運輸機的研製上,在中國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專家們克服困難,採用了近百項新材料,一百多項新標準、新工藝,突破了蘇聯飛機的設計規範,第一次參照美國適航條例 FAR—25部標準進行研製。還大膽地大量引用國外技術,給航空科研設計帶來了一個質的飛躍。在飛機研製過程中,除發動機向國外採購配套外,設計者們使機體國產化率達到了100%,航電和機械系統國產化率也超過了96%。整個研製過程沒有依賴過一個洋人,中國擁有完全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

「運10」的研製費用總計5.377億元人民幣, 其中研製費3.34億元, 基建費1.747億元,上海市提供流動資金0.29億元。而西方研製一架民用大型客機的費用一般15—20億美元,「運10」所花的研製費用是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同類型飛機研製費用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歷經艱難險阻,1978年完成了飛機設計。1980年9月26日,「運10」首飛上天,實現了中國人上天的夢想。它的成功, 使我國擁有了自已設計製造大型飛機的複雜技術,使我國一舉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研製出100噸級飛機的國家。

此後,「運10」飛到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七次飛到拉薩。還主動承擔了援助拉薩的6次飛行任務。到1985年,共飛了130個起落,170個小時,沒有發生過問題。

「運10」首飛並成功地進行了各項飛行試驗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當時英國路透社評論說:「在得到這種高度複雜技術后,再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後國家了!」。

「運10」是繼「兩彈一星」之後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國際地位的偉大創舉,它的研製成功屬於全國人民。「運10」的的單位耗油量優於蘇聯的伊爾—62和英國的三叉戟飛機。

「運10」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擁有了自己製造大飛機的技術,還在於培養和鍛煉了隊伍,為進一步發展我國民機工業打下了基礎。

按照80年代初的價格計算,每架「運10」的造價大約就在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當時國外此類飛機的價格最少也得3000萬美元,按照當時的外匯比價,「運10」的售價是國外同類飛機五分之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8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1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蘇聯專家在鞍鋼執行的「馬鋼憲法」越來越不適應當時的情況。鞍鋼幹部職工對其引發的官僚主義很不滿意。具有強烈創新精神的鞍鋼人,實際上一直在設法突破「馬鋼憲法」的束縛。「一五」期間,鞍鋼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兩革一化」(技術革命、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深入,年平均提合理化建議19246件,創造價值939.5萬元。實踐證明了鞍鋼探索的管理經驗和群眾性的「兩革一化」活動的正確性,鞍鋼上上下下因此而備受鼓舞。「一五」結束后,鞍鋼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企業,形成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獨特模式。「兩參」就是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群眾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是指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毛澤東之所以如此重視鞍鋼的經驗,就是因為他一直在探索一種能夠調動各方積極因素、特別是能調動廣大工人積極性,而不同於蘇聯「一長制」的企業運行模式,以加快建設速度,迅速壯大國家實力。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2
 實現國家工業化,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理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富強,使中國可以自立於世界之林的必由之路。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就指出,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工業化,變農業國為工業國。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正式公布了由毛澤東提出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主要內容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作出的論斷是,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歷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是唯一願意對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大國,蘇聯只用了十二年就從一個半農業國變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的經驗,也激起了中國強烈的學習願望。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計劃經濟體制和工業化建設布局等方面,模仿過蘇聯的不少做法。但一貫注重國情、注重實事求是的毛澤東,當時實際上在經濟建設的其他很多重要問題上,特別在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面,並沒有照搬蘇聯經驗。而且,他很快便覺察到了蘇聯經驗的弊端一面,從1956年前後,開始全面探索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60年3月,毛澤東高度評價鞍山鋼鐵公司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上的探索,並把他們的經驗稱為「鞍鋼憲法」。用「憲法」這樣一個詞來形容鞍山鋼鐵公司創造的企業管理辦法,表現了毛澤東對它的高度欣賞和充分肯定,也表達了毛澤東對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工業管理方式的迫切心情。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2
鋼鐵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標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世界各國,對此都有深刻體會。作為大國領袖的毛澤東,體會更深。他一直思考著如何儘快把中國的鋼鐵工業搞上去。對於後來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的鞍鋼,毛澤東格外關心。

鞍鋼始建於1916年,前身是日偽時期的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所。1948年鞍鋼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3
 「1953年12月26日,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開工生產典禮。這是我國重工業建設中首批竣工投入生產的重要工程,大大加強了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鋼鐵基地,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中具有重要意義。」

東北的工業曾在解放戰爭中遭到特別嚴重的破壞。鞍鋼和其它幾家鋼廠,如本溪、撫順等一樣,全部停產,高爐、電爐凍結。來自軍隊和農村的負責接管工業的幹部,堅決按照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抓住重點,邊干邊學,先從鞍鋼著手,恢復東北工業。東北工業部處以上幹部深入到鞍鋼的工廠、礦山,向工人、技術人員等一切內行的人學習,包括向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中的專家以及尚留在鞍鋼的幾位日本技術人員請教。1949年7月鞍鋼就恢復了生產。毛澤東知道這個消息后,很高興,即委派李富春代表黨中央到鞍鋼親送「為工業中國而鬥爭」的錦旗,表示祝賀。毛澤東極為重視鞍鋼的恢復和改建。在他1949年12月出訪莫斯科時,簽訂的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工程項目中,鞍鋼列於榜首。1949年底,中央派李富春率老解放區技術幹部10人組成中國代表團,與蘇方經過充分協商,於1950年3月簽訂了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議定書》。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4
1950年2月,毛澤東訪蘇回國途經東北,得知鞍鋼等東北鋼鐵企業生產的鋼材已經開始向全國供貨時,非常高興,對身邊的同志連聲講道:「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在1952年創造生產新紀錄運動中,鞍鋼鍊鋼廠創造了超過當時資本主義國家水平的縮短每爐鍊鋼時間和爐底面積利用係數的新紀錄,全廠職工於1952年12月2日寫信向毛澤東作了報告。毛澤東於12月14日回信:

「我很高興地讀了你們十二月二日的來信。祝賀你們在平爐鍊鋼生產上的最新成就。你們以高度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之下,創造了超過資本主義各國水平的鍊鋼時間和爐底面積利用係數的新紀錄。這不僅是你們的光榮,而且是我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們繼續努力,為完成1953年度煉好優質鋼的新任務而奮鬥!」

1951年12月13日,李富春給周恩來和毛澤東寫報告,請求動員全國有關方面的力量幫助鞍鋼建設三大工程,即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第七號高爐的建設工程。毛澤東於17日親筆批示:

「完全同意,應大力組織實行。」

在毛澤東的批示精神鼓舞下,全國各地派遣了大批有經驗的幹部到鞍鋼擔任廠礦領導工作,有力地加強了鞍鋼生產建設的領導。因此,鞍鋼三大工程建設以近似躍進的速度建成。在三大工程即將投產之時,鞍鋼全體職工寫信向毛澤東報喜。毛澤東親筆回信:

「你們1953年12月21日來信收到了。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第七號高爐的提前完成建設工程並開始生產,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參加這項工程的全體職工、鞍山鋼鐵公司全體職工和幫助鞍山建設事業的全體蘇聯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深切的感謝。我國人民現正團結一致,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鬥,你們的英勇勞動就是對於這一目標的重大貢獻。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發揮你們的智慧和力量,爭取更大的成就。」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5
「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鞍鋼人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技術創新精神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關注。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在鞍鋼煉鐵廠修理場擔任配管組副組長的孟泰,不顧颳風下雪,跑遍廠區,並動員本組十幾個夥伴,戰冰雪,斗嚴寒,搜集廢舊材料和零備件,在短短几個月內,就搜集了千種材料,上萬種零備件,堆滿了整整一間屋子,這間屋子就是後來譽滿全國的「孟泰倉庫」,為修復被戰爭破壞的幾座高爐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1950年9月25日,孟泰作為出席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的主席團成員,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了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的接見。1959年10月,他又參加了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並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毛澤東在接見他時對他說:

「一個勞動模範首先要起三大作用,就是帶頭作用、骨幹作用、橋樑作用。通過你們的作用把大家都帶動起來。」

  孟泰說:

  「我一定要把主席的話貫徹下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5
 「孟泰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在『孟泰精神』的鼓舞和帶動下,鞍鋼學先進、爭先進蔚然成風。新中國成立以來,鞍鋼累計產生各級勞模5700多人,其中有156人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光榮稱號。」

1953年,鞍鋼機械總廠26歲的青年技工王崇倫創造了「萬能工具胎」等胎具,解決了礦山鑿岩機零部件加工中「攔路虎」的重大生產關鍵問題,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他一年完成四年的任務,成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54年9月,他作為遼寧省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人代會,又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並在討論憲法草案時作了大會發言。毛澤東對王崇倫的發言聽得很認真,帶頭給他鼓掌。發完言后,毛澤東特別親切、熱情地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握著他的手和他交談,問他:

「你的『萬能工具胎,是什麼樣?你們鞍鋼的生產很好嗎?」

王崇倫用手比劃著告訴毛澤東:

「鞍鋼工人當家作主了,生產熱情特別高,鋼鐵產量早就突破了歷史最高水平。現在,我們正在為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而奮鬥!」

毛澤東說: 「好啊,你們乾的不錯,你為國家作出了很好的貢獻。」「你回去,要帶動大家學技術、搞革新,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多作貢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7
毛澤東對鞍鋼的技術專家很尊重。王之璽是著名冶金專家,恢復鞍鋼的功臣。在1956年召開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時,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宴請一部分先進生產者代表。毛澤東向坐在旁邊的王之璽仔細了解鞍鋼的生產情況,並特地詢問了轉爐鍊鋼的工藝過程,詢問了轉爐和平爐各自有什麼優點和缺點等問題。王之璽作了詳細介紹。毛澤東認真聽取后,對於當時鋼鐵冶鍊界爭論的「發展平爐好還是發展轉爐好」的問題,沒有發表任何評判性的意見。毛澤東的這種虛心請教、尊重知識、尊重專家的態度,使王之璽深受感動。

到1957年「一五」計劃的最後一年,鞍鋼生產鋼291.2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這一年,全國共生產鋼535萬噸,與剛解放時的15.8萬噸相比,已有天壤之別。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7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工業生產的組織管理方面模仿蘇聯的辦法,對快速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水土不服的情況也日益顯現。

1953年鞍鋼的三大工程,都是由蘇聯提供設計及成套設備,由我國自行建設安裝的。當時根據兩國有關協議,大量的蘇聯專家參與到中國各個領域的建設。蘇聯為中國的工業化作出的貢獻是很大的,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蘇聯專家奉行的「馬鋼憲法」的企業管理模式,也與中國國情漸行漸遠。「馬鋼憲法」是當時蘇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冶金聯合工廠的管理辦法,即實行集權化管理,搞物質刺激,依靠少數專家和繁瑣的規章制度,不搞群眾性的技術革命。這一管理規範在蘇聯得到了高度認可。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蘇聯專家在鞍鋼執行的「馬鋼憲法」越來越不適應當時的情況。鞍鋼幹部職工對其引發的官僚主義很不滿意。具有強烈創新精神的鞍鋼人,實際上一直在設法突破「馬鋼憲法」的束縛。「一五」期間,鞍鋼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兩革一化」(技術革命、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深入,年平均提合理化建議19246件,創造價值939.5萬元。實踐證明了鞍鋼探索的管理經驗和群眾性的「兩革一化」活動的正確性,鞍鋼上上下下因此而備受鼓舞。「一五」結束后,鞍鋼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企業,形成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獨特模式。「兩參」就是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群眾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是指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

鞍鋼的經驗引起了遼寧省委的重視。省委有關負責人於1959年9月開始到鞍鋼蹲點總結經驗,鞍山市委負責人也參與其中。經過幾個月調研,寫出調研報告。幾經修改後,以中共鞍山市委的名義,報遼寧省委並由省委轉報中央。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8
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被送到中央。3月22日,毛澤東批轉了這個報告:

「鞍山市委這個報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興,不覺得文字長,再長一點也願意看,因為這個報告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事實,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鋼是全國第一個最大的企業,職工十多萬,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是現代化的了,用不著再有所謂技術革命,更反對大搞群眾運動,反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針,反對政治掛帥,只信任少數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許多人主張一長制,反對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他們認為『馬鋼憲法』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現在的這個報告,更加進步,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

鞍山市委的報告說:鞍山地區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主要特點有三:一是廣大職工幹勁很大,參加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的人很廣泛,運動進展很快。至二月底,提出的革新建議達六十二萬餘件。二是廣大職工的首創精神大大發揚,短時期內,就出現了不少重大的新技術和尖端技術。三是促進了生產繼續躍進。兩個多月來,取得的初步經驗是:第一,必須不斷地進行思想革命,堅持政治掛帥,徹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二,放手發動群眾,一切經過試驗。最根本的問題是高度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三,全面規劃,狠抓生產關鍵。第四,自力更生和大協作相結合。第五,開展技術革命和大搞技術表演賽相結合。」(《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四卷353頁-354頁)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重視鞍鋼的經驗,是因為他一直在探索一種能夠調動各方積極因素、特別是能調動廣大工人積極性,而不同於蘇聯「一長制」的企業運行模式,以加快建設速度,迅速壯大國家實力。1960年4月13日晚,毛澤東在釣魚台十二號樓召開會議,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陳正人、張霖之、彭濤、趙爾陸、王鶴壽出席。毛澤東首先談到了農業,談到了農田水利建設,多種經營等問題。然後話題轉到工業,他說:

第二季度生產要抓好,防止鬆勁現象。這些最現代的工廠搞了革命,過去他們被「馬鋼憲法」束縛住了,現在打破了。我們不搞一長制,一長制同黨的領導、群眾路線都是對立的。黨的領導、群眾路線這一套要堅持。我們學習蘇聯,開始由於不懂,採取搬過來的辦法,也很正常。現在進入第二階段了,不是照搬,而是有批判地學了,並且自己能創造了。但是要注意,不要把應該學的東西丟掉不學。他們正確的技術要學習,在學會的基礎上再行創造、修改,不要馬上改。鞍鋼還是學了一些東西。寫字先學正楷再學草體。先生比學生高明,學生最後一定比先生高明,這是辯證法。後來居上,這是規律。實力政策、實力地位,在世界上沒有不搞實力的。手中沒有一把米,叫雞都不來。我們處在被輕視的地位,就是鋼鐵不夠,要繼續躍進。憋口氣有好處。十年搞一億噸鋼,衛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你也應該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外援為輔。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新事物總有人反對,搞成了就不反對,人家反對就是你還沒有搞好。革命勝利,人家是相信的,建設方面人家不相信。你這麼一點鋼,年產才一千三百多萬噸,看不起你是應該的。等我們年產一億噸鋼,看得起的看得起,看不起的也要看得起。其實這一肚子氣早已有了,一百多年來人家說我們是「東亞病夫」。中國處在一窮二白,窮者鋼不多,白者科學文化落後,這要記住。反華有好處,一可以暴露敵人,二可以使我們慪氣,憤怒不要表現出來,要變成力量。三年小變,五年大變,十年更大變。總而言之,人家是要看實力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四卷372頁-374頁)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19
1961年9月,中共中央頒發「工業七十條」。「工業七十條」作為中國工業企業管理的第一個總章程,正式肯定了鞍鋼的主要經驗,例如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保證廣大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行政的工作;鼓勵技術人員和職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又紅又專,等等。這個條例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文革」那個特殊年代,儘管「工業七十條」被打上了標籤,但「鞍鋼憲法」的精神仍然在「抓革命、促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鋼鐵生產而言,毛澤東總是一如既往地關注鋼鐵工業的發展。

「到了70年代,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被逐步打破,中國和法、英、美、日等國相繼建交。1972年,毛澤東同志就親自批准從德、日兩國引進投資總額達40億元人民幣的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這是當時最大的建設工程。」「1973年鋼產量達到2500萬噸。毛澤東同志知道后很高興。他興奮地說:『從1960年到1970年,鋼鐵工業總是在一千萬噸到一千八百萬噸之間往來徘徊,徘徊了十年之久上不去,現在上來了,已達到二千五百萬噸了。』」(《緬懷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7月第74頁、第84頁)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29 20:24
「鞍鋼憲法」在國內外產生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其主要內容,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尊重創新精神,發揮團隊優勢等,可以說是一種企業的「普適價值」。因此,不少日本和歐美企業都借鑒「鞍鋼憲法」。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企業開始對「鞍鋼憲法」進行研究,在吸收其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與本國精耕細作的勞作傳統和追求質量的精神相結合,進行制度創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羅伯特·托馬斯在做了大量歐美企業的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指出,「『毛主義』是『全面質量管理』和『團隊合作』理論的精髓,即充分發揚『經濟民主』——兩參一改三結合——恰是增進企業效率的關鍵之一。」

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外國企業界的借鑒只是說明「鞍鋼憲法」的影響力,並不涉及「鞍鋼憲法」的精髓——工人階級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

據報道,這幾年在國內外聲名大振的華為公司,在公司的基本法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各部門的管理含量,提高管理的科學水平,造就銷售員+工程師和工程師+銷售員隊伍,由基層培養與選拔管理者,優化管理隊伍,研究開發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等」。專家稱這是「鞍鋼憲法」中「兩參」的現代版本。
回復 浮平 2023-5-29 22:39
【在美國,由於奇高的專利費,技術停滯不前,產業發展緩慢。一戰爆發時。。】 如果一直處於這種戰爭時代的狀況,哪能發展出用於 C919 的飛機引擎呢?
回復 浮平 2023-5-29 22:41
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誰跟你搞國際貿易和科技合作,還賣給你一半以上的部件?隨便你咋吹毛,靠毛的自力更生勒緊褲帶大躍進就躍得出來 C919?想去鄧化就是去不掉。
回復 浮平 2023-5-29 22:50
難道 C919 是靠工農兵學員技術員造出來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0 01:17
只有那些看門犬,又或是養的豬沒有識別能力只會狂吠或是亂叫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0 01:17
沒有讀完博文或看不懂中文意思就先學好了中文或看完博文再來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0 01:17
不懂不要裝懂!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0 01:18
走資派鄧小平讓《運十》下馬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3-5-30 01:18
走資派習近平在美國逼迫下,重新揀起了《運十》。走資派習近平的貢獻在於將《運十》改名為《《C919》。將中文《運》改為英文《C》。A、B、C中的第三位。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2: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