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勞苦人民的文藝作品登上了舞台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12-4 22: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2評論

勞苦人民的文藝作品登上了舞台




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無論在邊區文藝界還是國統區文藝界,都產生了強烈反響,廣大文藝工作者對這樣一種「普遍的啟蒙運動」表示贊同,有的文藝工作者還發生了思想觀念上的重大轉變,美術、音樂、詩歌、小說、話劇等各個藝術領域紛紛湧現出表現工農大眾生活情感,為工農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人民立場,展現出全新的創作追求和美學風格。文藝工作者也不再居高臨下地扮演啟蒙者,而是融入廣大民眾,成為普通勞動人民中的一分子」。應當說,《講話》確實起到了「整風」的作用。

文藝工作者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其創作全新的勞動人民的文藝作品的前提。比如小說家周立波,親自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座談會之後曾經發表《思想、生活和形式》一文,闡述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對實現作品內容與形式統一的指導作用,也曾經表達過這樣的懊悔:「中了書本子的毒。讀了一些所謂古典的名著,不知不覺地成了上層階級的文學俘虜……看不見群眾,看不清這現實里的真正的英雄」。他深刻意識到文藝「工作對象問題」的重要,於1947年5月深入東北農村土地改革運動中,積累大量百姓生活素材,終於創作出長篇巨制《暴風驟雨》,熱情歌頌了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也極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廣大革命群眾。全新的新文化的文藝作品也相應帶來了教育民眾起了變化。在這方面,延安邊區「革命民歌」的創作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子。

老百姓喜歡的以民間流傳的民歌形式上改編的「革命民歌」是較早由著名音樂家李煥之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在與「舊社會的民歌」的新舊對比中提出的。李煥之也是延安時期重要的音樂工作者,他在為《陝北革命民歌選集》一書所作前言中,對革命民歌的發展歷程及教育勞苦民眾的意義上作了簡要說明:如果說產生在舊社會的民歌主要是反映了勞苦人民受盡壓迫剝削的悲慘生活以及對那種生活的控訴和反抗,那麼,當勞苦大眾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特別是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農民戰爭之後,農民群眾隨即創作了反映他們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的革命民歌,也創作了對新社會熱情讚頌的革命民歌。這是新社會裡的新文化新的社會主人所自己革命生活的真實形象第一次以主人登上舞台。

從這裡可以看出,革命民歌的創作主體主要是勞苦大眾,革命民歌反映的內容主要是農民新生活及陝北新社會,而革命民歌得以產生的重要原因,正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其勞苦大眾的命運發生了根本變化,「革命」二字亦正此意。有學者稱,「在自古以來流傳在陝北、隴東、寧夏東部山區的民歌中,我們並沒有發現所謂『發乎情止乎禮』的信條和『溫柔敦厚』的詩教……我們見到的是無所顧忌的詛咒王政、公開對抗專制家長、責問上天不公的憤激詞句以及『手提上人頭懷揣上刀//潑上性命與你交』的愛情」。而「革命色彩」作為新民歌與舊民歌的重大差別,這恰是邊區新社會賦予音樂的新的時代內容,正所謂「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禮記·樂記》)。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變化。

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邊區革命民歌的創作與發展呈現新的面目。

其一,湧現出李有源、汪庭有、孫萬福等一大批優秀民間歌手,創作出《東方紅》《十綉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邊區十唱》《翻身道情》等一大批優秀革命民歌,備受邊區百姓喜愛,傳唱極廣。需要注意,這些民間歌手的身份首先是底層勞苦大眾,生活經歷大都艱苦悲慘,正是有感於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和自己政治地位的深刻變化,才創作出如此題材的音樂作品。

比如《十綉金匾》的作者汪庭有,本是陝西商南人,1923年因旱災隨父逃難至鄜縣羊圈溝,后自己流浪至陝甘寧邊區新正縣馬欄川。他於1943年完成《十綉金匾》的詞曲創作,此時的邊區文藝創作和群眾文化,由於《講話》的感召而空前高漲。如汪庭有本人所言:「我一直受苦,這兩年心寬敞些了,才編下歌來哩。」著名詩人艾青作為邊區專業文藝工作者,曾經對汪庭有做過一個專訪,談及《十綉金匾》的創作時說:自從八路軍來到了他的村莊,他的光景改變了,他不再受凍挨餓,也不再被人欺侮了。他過的是自由的生活,一邊用鋸子和刨子做著活,一邊在嘴裡就自然地哼出歌來。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寫下來的;他的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一串的聲音,在自己的腦子裡記憶下來的。

1944年11月,汪庭有還參加了邊區文教英雄大會,並被邊區政府評為「甲等藝術英雄」,《十綉金匾》因此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歌詞「十綉」體現出的對「八路軍」「軍生產」「民勞動」「恩情寬」等邊區新貌的讚頌,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的熱情。此時的汪庭有很大程度上發揮著「啟蒙者、教育者」的作用,這一身份的轉換是前所未有的。應當說,汪庭有、李有源等勞苦大眾通過創作反映邊區革命新貌的文藝作品,表達了對新政權、新社會的熱情讚頌,使這一群體也充當著「啟蒙者」的角色,帶動更多群眾真正成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組成部分。在這裡,文藝事業與革命事業得到了有機統一。

其二,邊區的專業文藝工作者充分認識到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等的極端重要性,紛紛深入生活,向人民大眾學習,從而創作出更為大眾接受和喜愛的革命民歌,其自身也受到了革命的教育。

在民間音樂整理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的音樂家安波,親身經歷了這場文藝整風運動,並曾經將汪庭有的《十綉金匾》改編而成《三綉金匾》,對於這首歌經典地位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從正面肯定了《講話》提出的文藝要「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的重要,認為「這樣較廣泛地利用民間形式,對於我們也是一種嘗試。這次工作給了我們很多實際的教育,進一步認識了毛澤東指示的正確:惟有我們面向工農兵,工農兵才能面向我們的藝術」。

李煥之也說:「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專業文藝工作者也都熱情澎湃地改編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民歌,革命民歌的創作活動發展到了一個高潮……音樂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在《講話》中的光輝教導,在深入工農兵鬥爭生活、為工農兵服務的實踐中,對學習民間音樂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大家都十分重視民間音樂的學習和改編,這對音樂創作更加民族化、群眾化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和促進。」向工農大眾、向民間音樂的學習,其收穫不僅是音樂創作專業上的進步,更包括知識分子與工農大眾情感上的融合。

其三,《講話》對於革命民歌創作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歌曲題材更加貼近和反映工農兵群眾生活上,還體現在作品藝術水準的提高和教育勞苦大眾自己的作用的提升。《講話》雖然強調文藝作品「總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的」,但並非「都不是從文藝特別不是從審美出發,而完全是從政治需要出發」,相反,《講話》對審美和藝術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與藝術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與儘可能高度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我們既反對內容有害的藝術品,也反對只講內容不講形式的所謂「標語口號式」的傾向。

就革命民歌的創作而言,無論是汪庭有、李有源等民間藝人,還是安波、公木等專業文藝工作者,都使革命民歌在音樂上經歷了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從選擇什麼樣的曲調,再根據新內容的需要而經過演唱上的加工創造,併當它為群眾所接受而在新的生活土壤中生根之後,原有的民間曲調也就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了」。

比如作為移民模範的農民藝人李有源,在之前流傳的《芝麻油》《騎白馬》等樂調的基礎上,重新填上「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的歌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革命領袖的愛戴,並激發了群眾移民開荒的熱情。這些歌詞樂調后又經公木、劉熾、王大化等專業文藝工作者加工,而成為後來流傳極廣的經典歌曲《東方紅》。

汪庭有也是在《綉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間歌唱的基礎上,無論在歌詞還是在曲調上,都經過重要改造而創作出著名的《十綉金匾》,表達了工農群眾對邊區社會新貌的讚美與歌頌,成為另一首經典革命民歌。這一類革命民歌完全符合《講話》所提出的「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的統一,產生了良好的教化民眾的作用,「有的革命民歌雖然也知道它是脫胎於某某舊民歌,但新的藝術形象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人民的心中,只要一聽到《東方紅》、《綉金匾》、《抗日將士出征歌》的歌聲,我們心中就油然升起了偉大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崇高形象」。

例如創作《綉金匾》這首歌的作者,叫汪庭有。他祖籍陝西商南,生於1916年。1918年因災全家出外逃荒,其父攜帶全家沿門乞討度日,受盡磨難。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新正縣馬欄區三鄉——楊家店子落戶定居。他在馬欄開荒種地,學做木匠活。由於他心靈手巧,勤奮好學,幹活認真,不計報酬,逐漸成為方圓一帶小有名氣的巧木匠。汪庭有未念過書,但他很喜歡當地的民間秧歌。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得益於當放羊娃的時候,比自己年齡大的同伴經常傳唱的《五更道情》《綉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間歌謠的熏陶。在馬欄期間,由於生活環境的改善和邊區的種種的新氣象,給庭有生活注入了無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愉悅和歡樂。再加上他悉心的搜取、薈萃和升華,於是他就在揮動鋸子和刨子的間隙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歌來。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寫出來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聲音唱出來的,反映了窮苦農民翻身作主、自由生產、生活的心聲。在編歌的過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不識字。有時剛把第一節編好,編第二節時,往往就把前面的又忘了。他想了個法子,每節編好后,教給村裡孩子唱,當他忘了時,村裡孩子記住了,這樣就克服了不識字的困難。從而他編出了許多優秀的民歌,在當時的馬欄川,大多數老百姓都會唱。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後來唱了幾十年經久不衰的《綉金匾》。

《綉金匾》歌詞欣賞:正月里鬧元宵,金匾綉開了, 金匾綉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
一綉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氣, 你一心愛我們,我們擁護你!
二月里刮春風,金匾繡得紅, 金匾上繡的是,邊區陝甘寧;
二綉陝甘寧,世事多太平, 軍和民大團結,大家一條心。
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綉三層, 金匾上繡的是,模範八路軍,
三綉八路軍,抗戰下決心, 對民眾多恩情,愛國愛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繡得寬, 金匾上繡的是,八路軍大生產;
四綉軍生產,比民忙大半, 夜晚間守警戒,白天務種田。
五月五端陽,金匾繡得亮, 金匾上繡的是,邊區老百姓;
五綉老百姓,抗戰最熱情, 組織起自衛軍,打倒小日本。
六月熱氣騰,金匾繡花雲, 金匾上繡的是,民眾的勞動;
六綉民勞動,有利有名聲, 行行出狀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繡得寬, 金匾上繡的是,婦女的生產;
七綉女生產,織布又紡線, 加入識字組,要當女狀元。
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繡得圓, 金匾上繡的是,邊區合家歡;
八綉好家常,衛生身體強, 全家人都和氣,民主好商量。
九月里九重陽,金匾繡得長, 金匾上繡的是,移民上天堂;
九綉難民來,政府好優待, 老戶們幫助他,吃用有辦法。
冬里天氣寒,金匾十綉全, 金匾上繡的是,政府恩情寬;
政府恩情寬,冬學到處辦, 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過新年。

這首《十綉金匾》唱的是《綉荷包》的調子,很有鄉土氣息。荷包本是民間男女表示愛情的信物,汪庭有覺得給政府、領袖、部隊送荷包不合適,因此借用其調改為《綉金匾》,來歌頌邊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過上好日子的欣欣向榮景象。這首歌一經傳唱,不脛而走,很快唱紅了陝甘寧邊區。抗戰勝利后,為了配合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十綉金匾》的「十綉」被精鍊為「三綉」: 正月里鬧元宵,金匾綉開了, 金匾綉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 二月里刮春風,金匾繡的紅, 金匾上繡的是,救星毛澤東。 一綉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氣, 你一心為我們,我們擁護你。 二綉總司令,革命的老英雄, 為人民謀生存,能過好光景。 三綉八路軍,堅決打敵人, 消滅了反動派,全國享安寧。而共產黨八路軍大多數來自勞苦人民,這一群勞苦人民有了自己的文藝作品,並登上了舞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2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45
2014年4月19日,最後一位紅色娘子軍老戰士盧業香,在瓊海家鄉逝世。海南歷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紅色娘子軍革命鬥爭史從此劃上句點。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卻依然在舞台上用足尖訴說著傳奇。前晚,為紀念該劇首演五十周年,一場聯歡式的《紅色娘子軍》由中央芭蕾舞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白淑湘、薛菁華、馮英、李寧、張劍等五代瓊花同台演出。數千名觀眾,潮水般的掌聲,動情地叫好聲,一起見證了傳奇的延續。

一部芭蕾舞劇,一個劇團,五十年演出四千多場,這在世界芭蕾舞歷史上也是個奇迹。這奇迹經歷時光的淬鍊,又逐漸成為經典。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47
1964年中國第一個「白天鵝」瓊花

無論是在排練廳,還是在劇場,七十多歲的白淑湘都還保持著一個舞蹈演員的精氣神,讓人始終無法忘記她曾是中國第一個在芭蕾舞劇《天鵝湖》中飾演白天鵝的演員。

1954年進入北京舞蹈學校學習芭蕾的白淑湘是中國第一代芭蕾舞演員,被稱為中國芭蕾的開荒人、奠基者。僅僅學習四年芭蕾舞之後,她就在《天鵝湖》中飾演了白天鵝和黑天鵝,也正是她擔綱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出演第一代瓊花。

在當時,「演革命戲,就先做革命人」是大家發自內心的信念。為了徹底洗刷掉「天鵝」的貴氣,更為了扮演好從「女奴」,到「戰士」再到「指導員」的角色,1964年2月,該劇編導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和白淑湘等人一起前往海南採風、體驗生活。因為之前演的都是國外劇目,所以這也是中國芭蕾舞演員第一次深入生活、體驗生活。

白淑湘至今還記得當時體驗的過程。從廣東湛江坐船到海口,大家都吐得昏天暗地。在海南島上他們坐著一輛吉普車沿著海岸線訪貧問苦,雖然當時人們的生活還很困難,但是看到北京來的客人都非常熱情,還上樹砍下椰子給他們喝。《紅色娘子軍》中,連長給瓊花喝椰汁,就是從那個場景中得到的靈感。大家一邊採訪,一邊拿著本子記。白淑湘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感受到體驗生活的好處,讓自己的表演有了支點。


兩個月行程結束后,劇組很快就投入創作,當年6月這部作品就登上了舞台。但當時審查的領導對他們的表現並不滿意,認為戲里只有「娘子」沒有「軍」,劇中瓊花和老四的一段雙人舞也因為太軟被認為像是在「揉面」。為此,全團從編導、演員,到作曲、舞美又全部到山西大同的軍營「回爐」。一個月的訓練時間,他們鬧了不少笑話,但再回到舞台上時確實發生了變化,一舉一動都與以往不一樣了,儼然都是「准軍人」了。李承祥說,很多人對「練兵舞」很感興趣,其實這個動作就是從演員軍訓中得來的。演員們去軍訓時,負責訓練的軍人一喊「向右看齊」,雖然沒有穿腳尖鞋,她們還是習慣性地踮起了腳尖,小碎步看齊。回來之後,李承祥就把這個非常到位、傳神的動作編進去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49
為了表現「戰鬥」題材,實現芭蕾藝術的「革命化」,《紅色娘子軍》編導從軍人的操練與實戰中,提取了諸如列隊、看齊、射擊、刺殺、揮刀、投彈等動作,創作出瓊花的絕活「倒踢紫金冠」,以及女戰士們的「操練舞」、「九人刀舞」、「練兵舞」等,不僅確保了軍事場面的真實可信,而且極大豐富了芭蕾的舞蹈語彙。為了突出瓊花堅韌、勇敢的性格,在瓊花與老四搏鬥的芭蕾雙人舞中,又加入了「烏龍絞柱」、「串翻身」、「探海翻身」等武術和戲曲的動作。男主人公洪常青在動作技術與舞姿亮相的創造上也同樣具有創新性,比如在第六場中的「常青就義」舞段中,就大量運用了「射燕大跳」、「飛腳」、「燕式跳」、「小蹦子」、「拉腿蹦子」等中國戲曲舞蹈的動作元素,藉此顯示革命軍人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

演員們排練娘子軍女戰士的「九人刀舞」時,最先跟武術老師學的耍刀基礎招式。為此,團里還特別邀請了京劇團的老師教演員,學習拿著刀的手要怎麼出,刀面要怎麼亮出來,刀刃要怎麼擺,耍刀時凌厲的眼神要怎麼練……

1964年9月26日,該劇在天橋劇場首演。世界芭蕾400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瓊花這樣一個極具反抗精神的女奴隸形象。

對於那時的創作,白淑湘最感慨的是創作者的純凈,「這個戲作曲、編舞、舞美、服裝都是集體創作,沒有人會在意自己的一個音符、一個設計能賺多少錢,大家都只有每天七毛五的午餐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0
世界芭蕾400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瓊花這樣一個極具反抗精神的女奴隸形象。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1
1966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被正式封為「革命樣板戲」,成為「無產階級文藝的最高典範」之一。1971年,芭蕾舞電影《紅色娘子軍》上映,更是在全國掀起了學習芭蕾的熱潮,堪稱全民皆舞。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5
看到中國芭蕾舞作品《紅色娘子軍》,能夠穿越五十年時空,依然打動今天的觀眾,總有人會問:「為什麼五十年過去了,還沒有一部作品的影響力能夠超越它?」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7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被列入世界十大經典劇目的唯一中國作品。為什麼?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7
中國學者張宏良回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被列入世界十大經典劇目的唯一中國作品。多年來文化界那些老流氓,總是妖魔化什麼「文革是十年八個戲」,現在文革結束已經將近40年了,已經四倍於文革十年了,請問你們這些老流氓王八蛋搞出來一個戲了嗎?沒有,一個都沒有!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8
中國學者張宏良回答:舞台上上要麼是整天哼哼唧唧的那些封建遺老遺少留下來的才子佳人帝王將相,要麼是褲腰帶以下專門滿足感官刺激的淫亂男女的動物性狂叫,總之,沒有一個是訴諸靈魂和精神的優良作品,更是沒有紅色娘子軍這樣的絕世經典。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9
中國學者張宏良回答:這幫老流氓王八蛋,為了滿足自己萎縮淫邪的流氓心理,打著解放思想、創作自由、改革開放等美麗旗號,把擁有5000年悠久文明的輝煌中國,變成了精神沙漠和文化淫窩。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會激動的淚流滿面的原因。人們是在渴求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心靈享受。只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心靈享受,才能感受到真正人的幸福。這就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能夠成為世界經典的價值所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2:59
中國學者張宏良回答:最後想提一點建議,就是應該取消紅色娘子軍以及其他革命現代京劇的知識專利。知識專利禁止了其他文藝團體演出這些劇目,限制了這些文藝作品的傳播,不僅對社會有害,而且也不合理。八個樣板戲是全國人民投入的結果,任何一個文藝團體都沒有資格申請和擁有這個專利,如果真的要講專利,也只有一個人有資格談這個專利,那就是已經去世的江青。目前這種把樣板戲的專利劃歸各個文藝團體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希望國家文化部門和專利部門,儘快糾正這個錯誤現象,讓全國各地的廣大人民群眾都有機會看到這些樣板戲。
回復 浮平 2022-12-4 22:59
能否說在文藝領域,毛主席用一種狹隘觀推翻取代了另一種狹隘觀,也就是他說的推翻砸爛了一個舊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狹隘的舊觀念?否則,在這個領域,怎麼可能從百花齊放的意圖而產生寥寥無幾的效果呢?全面主觀,高於一切的政治觀和方法與客觀規律的差別?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06
24歲「高齡」才開始學習芭蕾舞的劉慶棠,終於取代了「中國第一隻白天鵝」
1946年初,中共遼東省委創辦了白山藝術學校。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辦的第一所藝術學校,培養了大量藝術人才。1948年2月,白山藝校又開始招生。遼寧蓋縣聯合中學學生劉慶棠也來到考場。他當年16歲,初中還沒畢業。在這之前,一心要考軍政大學,但未滿18歲,人家不收。這次報考白山藝術學校時,他就多了個心眼兒,虛報了兩歲,稱自己是18歲。面試時,考官對他的年齡產生了懷疑:「你十八啦?個兒咋這麼矮?」劉慶棠編了個謊言:「家窮,吃不飽。」
當時,東北人民軍每攻下一座城市,藝校都要組織扭秧歌慶祝。劉慶棠作為戲劇系的學員,參加了扭秧歌演出,開始了其舞蹈生涯。1951年,全國範圍內選拔節目參加「柏林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會」。東北地區有兩個民族舞蹈入選。一個是劉慶棠參與演出的《扇子舞》,一個是長春的《紅綢舞》。《扇子舞》有7個演員。一個男演員在前邊舞動紙紮的蝴蝶,後邊的6名女演員做著各種撲蝶舞姿。這個男演員就是劉慶棠。
1951年8月,東北的兩個節目都獲得了「柏林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會」的金獎。聯歡會閉幕後,主辦方又組織到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奧地利巡迴演出一年零三個月。其間,也安排他們去觀看芭蕾舞。巡迴演出結束后,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這批演員基本留在北京,準備組成中央歌舞團。1952年12月,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個國家歌舞團——中央歌舞團正式成立,1996年與原中國輕音樂團合併為中國歌舞團。
中央歌舞團成立后,劉慶棠成為該團的民族舞演員。當年,中央歌舞團曾聘請蘇聯芭蕾舞演員來教芭蕾。蘇聯老師根據水平,將男演員分成高中低三個班。劉慶棠屬低級的第三班,連一個芭蕾術語也記不住。但是劉慶棠有一個優點,那就是比較好學。經過努力,一年半之後,他進入了屬於高級的第一班。
1954年9月6日,北京舞蹈學校(1978年正式改稱北京舞蹈學院)成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任舞蹈學校校長。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的接待廳里,陳列著世界4位傑出的女性舞者的肖像藝術品,其中之一便是戴愛蓮的石雕頭像。1956年,剛從南美洲演出歸來的劉慶棠聽說北京舞蹈學校開設了芭蕾舞專業,由著名芭蕾舞編導藝術家彼·安·古雪夫等5位蘇聯專家任教,已熟識並喜愛上芭蕾舞的劉慶棠也要求去學習。中央歌舞團的領導不同意,但劉慶棠的態度十分堅決,團領導無奈,最後還是放他去了。這樣,劉慶棠在24歲「高齡」之時開始正式學習芭蕾舞。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07
1959年12月31日,北京舞蹈學校成立了實驗芭蕾舞團,由被譽為「中國第一隻白天鵝」的白淑湘等22名演員和18名演奏員組成。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專業芭蕾舞團。實驗芭蕾舞團成立后,在古雪夫等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排演了芭蕾舞《天鵝湖》。在挑選男主角王子的演員時,其他幾位候選人在托舉女主角白淑湘時顯得力量不夠,唯有劉慶棠完成得較好,被選為王子的扮演者。
首演《天鵝湖》在中國芭蕾舞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隨著它的首演成功,鮮花、掌聲和榮譽也接踵而來。《天鵝湖》、《海俠》、《淚泉》等舞劇都是劉慶棠和白淑湘一起跳的。1961年,實驗芭蕾舞團首次赴緬甸訪問演出。這是中國的芭蕾舞團第一次在國外演出《天鵝湖》和《海俠》。國外觀眾將此次演出譽為「亞洲人的驕傲」,認為中國芭蕾「已接近世界水平」。實事求是地說,和白淑湘一樣,劉慶棠也是新中國的第一代芭蕾演員,為開拓、發展我國的芭蕾藝術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09
1964年9月25日,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天橋劇場正式綵排。劉慶棠跳男主人公洪常青,他32歲。《紅》劇從天橋劇場跳到中南海小禮堂。毛澤東為他們將這種西洋的宮廷藝術進行了革命性的創新鼓了掌,講了兩句話:「方向是正確的,革命是成功的,藝術上也是好的。」文化大革命,《紅》劇成為革命樣板戲,江青指定其為「世界芭蕾舞壇上的一面戰旗」。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12
如今,有一所北京劉慶棠藝術學校坐落在北京市燕山山脈的西山腳下。介紹劉慶棠時是這樣說的:劉慶棠校長是我國老一輩舞劇表演藝術專家、藝術大師,他曾向蘇聯專家學習多年,曾任中國芭蕾舞團團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務。劉慶棠教授曾主演並首演芭蕾舞劇《天鵝湖》、《海俠》、《淚泉》、《紅色娘子軍》、《沂蒙頌》,他親自領導的舞劇創作有《紅色娘子軍》、《沂蒙頌》、《草原兒女》、《紡織女工》、《杜鵑山》、《苗嶺風雷》、《閃閃的紅星》等,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舞台實踐經驗。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15
參與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的中芭老團長李承祥回憶:《娘子軍》的創意源自周恩來總理一次談話的啟迪。1963年,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前身)演出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周總理在觀看演出中說:「你們可以一邊學習排演外國的古典芭蕾舞劇,一邊創作一些革命題材的芭蕾劇目。」「為了適應這種外來的藝術形式,可以先編一個外國革命題材的芭蕾舞劇,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這是周總理對中國芭蕾舞的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即由學習借鑒轉入自己獨立創作。

  1963年底,在舞劇選題的討論會上,由於故事感人,人物鮮明,《娘子軍連歌》家喻戶曉,適合發揮芭蕾舞以女性舞蹈為主的藝術特點等原因,與會者一致決定將《紅色娘子軍》改編為芭蕾舞劇。事後組成了創作班子,由吳祖強、杜鳴心、戴宏威、施萬春、王燕樵擔任作曲,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擔任編導,馬運洪擔任舞台美術設計。大家滿懷激情地投身到第一部中國題材的大型芭蕾舞劇的創作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16
創作班子深入海南島採風

  對於創作人員來說,首要的是生活。李承祥回憶,1964年2月,創作班子赴海南島深入生活,由李承祥任組長,吳祖強、劉慶棠任副組長,成員包括王希賢、蔣祖慧、馬運洪、白淑湘、鍾潤良、王國華、李新盈。

  「我們訪問了當年的老革命根據地,當時的老赤衛隊長給我們講述了海南人民的英勇鬥爭事迹,他親自帶我們去看當年開萬人大會的紅場,訪問經常掩護紅軍的革命老媽媽。在瓊海縣,我們見到當年的娘子軍戰士,聽她們講述當年海南婦女過的悲慘生活。受壓迫最重,反抗性就特彆強,當時好多婦女逃出牢籠,找紅軍要求當女兵。一篇篇勞動人民的血淚史、一件件觸目驚心的實物,使我們對海南人民的過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我們將要表現的英雄人物有了更加濃厚的感情。」李承祥回憶。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16
芭蕾民族化更具浪漫色彩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電影原作,梁信的劇本、謝晉的導演藝術、黃準的娘子軍連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剛、陳強等表演藝術家塑造的鮮明人物形象,為芭蕾舞劇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創作依據。

  從銀幕形象轉換到芭蕾形象能否獲得成功,主要從兩方面加以審視:第一要體現原作的精髓,第二要充分發揮芭蕾舞藝術的表現特徵,使觀眾在形象轉換的觀賞中,獲得有別於銀幕的美感享受。

  根據舞劇長於抒情、拙於敘事的藝術特點以及肢體語言的局限性,改編中首先著眼於兩方面,一是精簡人物,二是濃縮情節。在電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十三位,對舞劇無疑是太多了,經反覆斟酌,只保留六個人,正面人物瓊花、洪常青、連長、小龐,去掉了符紅蓮、阿貴等人,反面人物南霸天、老四,去掉了大管家、黃振山、陳旅長等人。在交代情節上儘可能壓縮篇幅,採取簡練手法,而在抒發人物情感的地方,則盡最大可能給以渲染和深化,發揮音樂、舞蹈的優勢。

  《紅》劇音樂的總體構思可概括為「三個主題一個歌」,一個歌就是指電影中的《娘子軍連歌》,它流傳很廣,是娘子軍戰士群體形象的生動寫照,因而要在舞劇中貫穿運用。而更重要的是要寫好瓊花、洪常青、南霸天三個主要人物的主題音樂,這決定著舞劇的成敗。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12-4 23:17
下連隊讓「娘子」更像「軍」

  經過兩個多月排練,舞劇初稿完成,並在芭蕾舞團小劇場組織了第一次聯排,各方面的同志對舞劇都予以了積極肯定,也提出許多好意見。部隊首長希望加強部隊的生活氣息和戰士的氣質,說演員的表演像「娘子」,還不太像「軍」。

  芭團領導決定暫停排練,下連當兵,北京軍區領導幫助聯繫了大同的當地駐軍,包括全體演員和演奏員一百三十多人進入部隊駐地。每一個人都領到一身新軍裝和一支步槍,女演員集中住在幾間營房內,男演員編在各個班裡,和戰士們生活在一起。演員們以戰士為榜樣,對自己在《紅》劇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理解。回到北京再進排練場,面貌大變樣。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8: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