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毛澤東一代人衣衫襤褸齊修水利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4-12 19: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5評論

毛澤東一代人衣衫襤褸齊修水利



中華民族的子孫們喝的是毛澤東一代人衣衫襤褸齊修水庫里的水,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齊心努力興修水利27年頂中華歷史上的幾千年。毛澤東深知水利對農業的影響。在延安,他把「興修有效水利」列為提高農業技術首位的方針。中國歷史上治水幾千年,所有的功業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幾十年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這些水利工程初步控制了普遍的洪水災害,穩定了七大流域,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神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西方聖經大洪水的故事,到中國的大禹治水,洪水就是危害人類的猛獸。看看漢、唐、宋、清的記載,都有黃河決口等洪水災害的危機。新中國建立后,大江大河再無黃河決口等大災害。首都北京人喝的應該是十三陵水庫、密雲水庫、官廳水庫的水。這些水庫都是毛澤東時代修建的。建國之前,淮河是一條害河。那時,淮河流域是「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重災地區。「根治淮河」、「治好淮河」,成為淮河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當年,治理淮河的決定,受到淮河流域數千萬人民的衷心擁護,到處出現了爹娘送兒子、妻子送丈夫、父子同上工地的動人場面。雖然已到冬天,千里淮河沿岸,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豫、皖、蘇三百萬民工奮戰在淮河工地上,解放軍水利工程隊趕赴治淮第一線,華東大中專院校學生紛紛響應號召參加治淮工作,中央到地方大批白衣戰士活躍在工地前沿……。在治理淮河的同時,毛澤東非常關心海河水系,1950年9月24日毛澤東致電華北局領導人請他們向水利部接洽並幫助該部擬定華北水利計劃。1951年10月,治理海河的第一個項目官廳水庫工程開工,1954年5月竣工。竣工之前的4月12日,毛澤東視察了工地。竣工慶祝大會上,水利部長傅作義向大會授旗,旌旗上是毛澤東的題詞:慶祝官廳水利工程勝利完成。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當地人每年汛期都在提心弔膽過日子,故有「荊江不怕刀兵動,只怕南柯一夢中」的民謠。1951年冬,毛主席親自審閱並批准長江水利委員會向中央報送的《荊江分洪工程計劃》。該工程於1952年6月20日勝利建成,比預定計劃提前15天。工程僅用了75天的工期,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讚嘆不已。「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這是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黃河時的叮囑。這次視察黃河,是建國后毛澤東第一次出京巡視。此後,毛澤東又於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三次視察黃河,了解、掌握治理黃河的情況。

1960年2月11日(農曆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即「紅旗渠」工程)動工。縣委書記楊貴號召全縣人民,排除萬難,高舉紅旗前進! 從此,一場「人定勝天」的戰鬥打響了。這天,當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吃過餃子的林縣民工就浩浩蕩蕩地從全縣15個公社同時出發了。他們扛著工具,挑著行李,推著小推車,趕著馬車,向著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濁漳河結集。 在1958年開始的群眾性興修水利過程中,紅旗渠堪稱人類征服自然的奇迹。它醞釀於1958年,1960年開工,1969年完成。河南省林縣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開鑿出一條河道,共削平1250座山頭,斬斷264座山崖,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漕,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全渠由總乾渠、3條幹渠、數百條支渠組成,總乾渠長70.6公里,加上各支渠,總長度達1500公里,灌溉面積擴大60萬畝,從此結束了林縣缺水的歷史。

在一個國家的農田總面積不變而人口不斷增加的前題下,要想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吃飽喝足,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讓這個國家每年的農業總產量大幅度的提高,農業年總產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才能做到這一點。比如,原來年總產量是5,000億斤把它提高到1萬億斤,增長了一倍甚至更多,這樣就可以讓大家吃飽喝足了。當然還可以通過從國外進口的方式來加以解決,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講,這個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它是不安全的,是受制於人的,也是不可靠和不可持續的。就象前蘇聯一樣因為沒有很好解決吃飯這個問題,所以在外來壓力之下就土崩瓦解了!根本的方法只能是前一個!

現在來看看改革開放后,鄧小平走資派在農村改了什麼?或者說做了什麼呢?在改革開放年代的農村主要就是做了一樣工作,那就是改變了生產關係——由原來集體勞作的方式改為個體單幹的模式!那麼,現在來看看改變這一生產方式是否能達到讓農業總產量發生根本性改變這一目的呢?!有人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除非這一生產方式具有先進性,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否則,是很難做到的!

現在就來看看這一生產方式是否具有先進性,或者是前所未有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打開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或者更早開始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年即1949年,中國的農業生產一直以來就是以這樣的生產方式進行的——即以戶為單位的單幹模式。那麼,在這五千多年或者更長歷史中,中國人是否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呢?回答也是否定的!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沒有真正徹底解決過吃飯的問題。那時候只要和平年代越長久,人口增長越快、增長越多,糧食不夠吃的問題就會越突出。此時,只要發生洪澇、天旱或蝗蟲等天災,出現農業生產歉收、甚至失收的情況;或者發生戰爭、政治腐敗官紳土豪對人民盤剝過重等人禍,社會就會出現大批災民,政府如果沒有足夠的儲備糧賑災,這些災民就會迅速變為流民,大批流民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演變成民變,從而出現農民起義。然後,通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大規模戰爭,讓一大批人死去,這就緩解了糧食緊張的問題。於是,新的王朝建立了,人民又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其實不過是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災難之上而已。然而,過上一段和平生活后,這個問題又會再次出現。於是乎這樣的歷史又將重演一次,這就是歷史的周期性,也是中國各王朝存續時間不會太長的重要原因——整個中國王朝時代延續時間能夠超過二百年的王朝也不過是四個而已!這樣看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得到過徹底解決的(新中國例外)!可見,僅靠這種個體單幹的農業生產方式是不可能徹底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呢?有人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讓這一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首先,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大修農田水利建設。新中國成立到七十年代末中國農業生產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前那種完全靠天吃飯的自然生產狀況,很大程度地增強了中國在農業生產上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大地降低了中國農業生產因自然災害而造成減產或失收的幾率,從而穩定了中國的農業生產,穩定了中國的糧食產量,確保了國家的糧食供應。這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的工程建設:

第一,建國以來、特別是「大躍進」以來,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地進行水利、水庫等等工程的建設。例如,著名的紅旗渠修建。由於這些農用設施的修建,在豐水年份它可以把多餘的水儲存起來,減少洪澇災害;在乾旱年份人們又可以從水庫中把水引出來,從而確保農業生產用水。通過這樣的調節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洪澇、天旱等自然災害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確保了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糧食供應的穩定。

第二,江河的治理工程。新中國建國以來,由於政府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所以很注重對江河的治理。先後不斷地對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等等這些大江大河都進行了綜合治理,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使中國人從此再也看不到黃河缺堤的悲慘狀況了!由於這些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洪水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降低了中國農業生產因洪災而造成減產或失收的幾率,穩定了農業生產,確保了糧食供應。——這也是一個根本原因!

第三墾荒。墾荒 一般指對未被利用的荒地進行墾殖,使之轉變為農田的過程。開墾荒地的簡稱。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增加農產品總產量的途徑之一。包括生荒地和熟荒地。前者指從未進行過墾殖的土地,也稱處女地。後者又稱撂荒地,指曾經開墾種植,但由於土地利用措施不當以致土地生產力嚴重衰退,或因受自然災害、戰亂等原因而荒廢達3年以上的土地。

毛澤東時代的墾荒方式主要有兩種:①對邊遠地區的大片荒地,由國家投資建設國營農(牧)場進行大規模開墾,利用國家的農業機械開荒,然後移民耕種。如黑龍江省的北大荒農場、新疆和沿海地區的大型農場群,都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食和其他農畜產品,對鞏固國防,開發邊疆,繁榮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起了重大作用。這類地區的墾荒一般和國營農(牧)場的建設結合,分三步進會讓他很行:首先是實地勘測調查。即對荒地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水資源狀況、水文地質以及社會經濟狀況等調查清楚,作出科學的評價。其次是根據調查的數據及資料,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各業用地,以及山、水、田、林、路、渠及居民點的建設規模。然後進入現場鋪圖建設開發階段,即根據規劃設計方案,逐步逐項實施(見國營農場建設(中國))。②對近距離的小片荒地,一般多由集體經濟單位組織群眾開墾利用。這類墾荒面積,每年約佔開荒總面積的1/3~1/2。

其次,是良種。1974年雜交水稻的研製成功!因為它的出現,並且有政府對它的推廣和普及,這就讓中國農業生產的產量發生了質的改變,讓中國的糧食畝產量翻倍的增加,在同樣面積的農田中產出數量翻倍的糧食來,從而讓人均擁有糧食的數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這是一個根本原因!

再次,製造化肥。在中國農業生產的推廣和普及,極大的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縮短了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進一步提高了中國農業生產的產量,為保證中國農業生產的穩產與高產提供了必要條件。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之初是一個農業社會(工業在國民經濟的比例極低),中國農業生產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地使用化肥,普遍使用的都是一些農家肥料,因此農作物生長極為緩慢,生長周期很長,產量既不高也不穩定。建國后政府大力發展化肥工業,從而為推廣和普及使用化肥創造了條件。到八十年代初,中國農業生產已經普遍使用化肥了,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農業生產這一落後的狀況。——這又是一個根本原因!

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等等,但不是根本原因。因為中國城鎮化程度並不高加上人多地少,所以農村的勞動力極為過剩,在這種情況下有無機械的生產其影響並不大——即使在今天(特別是南方)還有不少農民是沒有利用機械來生產的,主要是田地不多自己弄兩下就完事了,何必將這些機械搬來搬去,給自己增添麻煩呢?

可見,讓中國糧食產量發生根本性改變,讓糧食產量翻倍增加,確保中國糧食穩定供應的主要是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至於個體單幹這種生產方式的改變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只能是一個次要的因素(相比其它的生產關係它不可能讓產量翻倍的增加,在天災、人禍來臨時也很難做到穩定農業的生產)!說不定當時繼續原來集體勞作的生產方式還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將可以解放出一部分勞動力來發展鄉鎮工業,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就象河南省的南街村一樣。可惜歷史是不可能重來的,要不倒可以驗證這一看法——沒準今天在農村提倡的加快土地流轉,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這種做法正是這一看法的例證——只是叫法與當初不一樣而已!

現在人們可以看到了,真正讓中國人徹底解決吃飯問題的三個方面工作其實在建國初到七十年代末這近三十年中就已經完成了。所以說真正讓中國人吃飽飯的應該是毛澤東! 而非他的繼任者!只是他老人家剛剛完成這些事情,正要與全國人民一起過上幸福生活時就離開了人世。讓他的繼任者一上來就撿了一個大現成,從此給中國人民產生一種錯覺:是他的繼任者而非毛澤東讓中國人吃飽飯的!——這正應了那兩句古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打井後人喝水!」可中國人還有一句古話:「喝水不忘挖井人!」現在有些人吃著挖井人的,卻在大罵挖井人的娘,竊以為這種做法不可取也!也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1

拍磚
2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12
首都北京人喝的應該是十三陵水庫、密雲水庫、官廳水庫的水。這些水庫都是毛澤東時代修建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14
山東淄博是老工業基地,最大的水庫太河水庫是供應城市用水的,是毛主席領導建設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15
香港和深圳供水是深圳水庫,被稱作東部供水工程,也是毛主席領導建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20
新中國建國后,幾乎每個大的農村人民公社能建水庫的都建了水庫,基本保證人儲用水,水庫的功能是涵養水源,井水不會枯竭。這些水庫就是毛澤東時代興建的。建國後幾乎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村子,都修了水庫。子孫後代難道不能說一聲謝嗎?謝謝毛澤東一代人衣衫襤褸齊修水利為後代。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21
1958年下半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實質上是以加快經濟發展為目的的生產建設運動。它反映了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之後,迫切要有一個生產建設大發展的熱潮。經過「三大改造」運動,生產關係雖然發生了根本變化,但就生產力和物質基礎來說仍是歷史的、落後和貧窮的。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禦自然災害和抗風險的能力薄弱,水、旱、蟲災頻發,農業產量低而且不穩定。全國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計其數,氣勢豪邁。在僅僅三年的時間內就興建了那麼多的大型工程,可謂功績卓著。如果不是在當時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時期,這樣的壯舉是不可能有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22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設作為「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其主要特點是由過去的偏重防洪向綜合開發利用的目標發展,貫徹毛主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號召,主要解決農業用水和抗旱問題。為此還開掘了許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樞紐工程,治水規模和投入進一步擴大。到了七十年代末,就總體上實現了對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澇災害,而且達到了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顯著效果。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23
迄今遍布全國的大中小水庫,除了建於大躍進時期的外,絕大部分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庫工程,如:1972年福建晉江山美水庫竣工。1976年湖北省黃龍灘水利樞紐工程竣工。還有湖南省的歐陽海水庫、雙牌水庫等等。


據統計,止於1979年,全國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庫(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的)八萬多座。同時,開掘、興建人工河道近百條,新建萬畝以上的灌溉區五千多處。灌溉面積達到八億畝,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用水的問題。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國治水工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水利建設的預定目標基本實現。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從人的設計和擺布的格局。不僅洪水泛濫的歷史基本結束,而且變水害為水利,基本上消滅了大面積的乾旱現象。扭轉了幾千年來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

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實施和完成的,歷時十多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2 20:23
如此艱巨豪邁的工程、如此宏偉的業績,在歷史上什麼時期曾經出現過?古今中外孰能與之相比?這樣的人類奇迹什麼時代才能創造出來!
回復 浮平 2022-4-12 20:44
https://agriculture.vic.gov.au/farm-management/water/managing-dams/maintaining-your-farm-dam

政宣文太籠統了,基本屬於往偏見上貼金的 pattern,幫你細分一步 ----

1) Farmland ownership (hybrid system --- government and private, policy and laws)
2) Farmland management (purpose, method, guidance)
回復 yuanbackchina 2022-4-13 05:45
Good good
回復 yuanbackchina 2022-4-13 06:04
yongbing1993: 如此艱巨豪邁的工程、如此宏偉的業績,在歷史上什麼時期曾經出現過?古今中外孰能與之相比?這樣的人類奇迹什麼時代才能創造出來!
Good
回復 yuanbackchina 2022-4-13 06:10
Good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3 20:20
yuanbackchina: Good good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3 20:21
yuanbackchina: Good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3 20:21
yuanbackchina: Good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8: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