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基督教文化的兩面性魔鬼及使者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4-8 21: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3評論

基督教文化的兩面性魔鬼及使者



聖經啟示錄12:9有關於魔鬼的最明確的定義,「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聖經又說魔鬼是墮落的天使–跟隨撒旦背叛了神的天使。以賽亞書14:12-15和以西結書28:12-15描述了撒旦從天堂墜落。啟示錄12:4似乎表明撒旦犯罪摔下去時帶走了三分之一的天使。猶大書6節提到犯罪的天使。因此,魔鬼就是那些背叛神跟隨撒旦的天使。基督教文化的兩面性是從魔鬼入侵人類開始及又來所謂的天使者再來救贖示人。

魔鬼撒旦和它的使者時時尋找機會摧毀和欺騙那些跟隨和敬拜神的人(彼得前書5:8;哥林多后書11:14-15)。這些墮落了的靈體被稱作邪靈(馬太福音10:1),污鬼(馬可福音1:27),和撒旦的使者(啟示錄12:9)。撒旦和它的使者欺世騙人(哥林多后書4:4),攻擊基督徒(哥林多后書12:7;彼得前書5:8),與聖潔的天使爭戰(啟示錄12:4-9)。魔鬼是靈的存在,他們能以人形顯現(哥林多后書11:14-15)。魔鬼/墮落天使是神的敵人–他們是被神打敗的敵人。那在我們裡面的神,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翰一書4:4)。天使神不拯救「魔鬼,又叫撒旦", 而天使為了拯救人類就產生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中有一個特點是容不下別的教,  就如從基督教分裂出的摩門教也被基督教稱之為邪教。對伊斯蘭教、佛教等更是容不下。加拿大歷史上存在的黑暗一頁就足以證實:所謂基督教寄宿學校的原住民孩子是幫助原住文化融入還是對原住民的滅絕?加拿大的這段黑暗而鮮為人知的歷史,一個逐漸暴露在陽光下的原住民兒童公立寄宿學校醜聞。請注意: 這些都是《原住民兒童被從父母身邊強制帶走送入寄宿學校》的。基督教曾幾何時,以文化融入、歸化為由,原住民兒童被從父母身邊強制帶走送入寄宿學校……多年之後,那些早已關閉的校址地下發現一個又一個無名集體墓穴,據信墓冢埋的是孩子的屍骸。而加拿大的這些政客都是基督教的信徒。

隨著基督教分裂成為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基督教文化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基督教文化的擴張遇到了伊斯蘭文化的阻礙, 人們越來越清楚,人類居住的世界,是由千百種不同的文化構成的。人類的生活方式並不一致,價值觀念也不相同。現代的世界文明,已使全球變成一個龐大的村莊,其實這表面上越來越相同的世界,乃是一個萬族匯聚的大雜會,其中包含著千百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階級、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信仰。即使在一切都趨向統一的美國,竟為五十個以上的少數民族。在印度的孟買城中,基督徒居然有十七種不同語言的聚會。 因此,現代的思潮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有權過自己傳統的生活。每一種文化,都有不可侵犯的尊嚴和不能被否認的生存權利,寬大容忍的態度,成了現代思想的標誌,因此凡是人群認為"好"的事物,也就變成了"對"的事物。美國的基督教文化並不是"普世價值"。

回顧早期的十字軍東侵。就從東侵的緣起說起。1089—1095年,西歐連續七年旱災,哀鴻遍野。當時該地區廣泛實行長子世襲制,這使得人數眾多的非長子的貴族不能繼承父輩的遺產,只能成為騎士。他們有的憑軍功能夠掙得一點狹小的領地,有的則一無所有,成為「光蛋騎士」,窮困潦倒,部分人甚至幹上打家劫舍的勾當。他們熱切盼望著能有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以便發家致富。

 日漸淪為農奴的農民也不甘心受封建主和教會的壓迫和奴役,他們中的許多人走上了打劫封建領主和教會的道路,更多人則幻想著去外面的世界尋找土地與自由。

恰在此時,由東方而來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071年攻佔拜占庭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位於亞洲的半壁江山幾乎全部落入這群信仰伊斯蘭教的「異教徒」手中。拜占庭帝國無力抵抗突厥人,皇帝亞歷克塞一世只好向信奉同一宗教的羅馬教皇及西歐各國求援,這正好為野心勃勃的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所利用。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兩大教派:西面是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東面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歷任羅馬教皇都計劃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以羅馬教皇為首領,重新統一兩派。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給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歇爾七世寫信,要求恢復羅馬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聯合,並以羅馬教會為基督教的首領。格列高利七世的這一要求被拜占庭帝國及東正教教會斷然拒絕。格列高利七世對此耿耿於懷,於是積極籌劃讓西歐國家的所有「聖彼得信徒」參加對東方的「聖戰」。

現在,拜占庭帝國的求援信來了,對烏爾班二世來說,真是天賜良機。他可以乘機把西歐社會上的各種不安定因素轉化成為擊敗東正教,奪取東方財富的有生力量,並利用這個力量壓制世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鞏固和確立羅馬教廷的無上權威,乃至建立起「世界教會」。

1095年11月27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聲勢浩大的全歐範圍內的動員大會。他聲嘶力竭地鼓動說:「市民們!突厥人侵佔了我們的聖地———耶路撒冷,他們在大肆蹂躪上帝的國度,毀壞基督教堂,擄殺虔誠的上帝子民,污辱貞潔的婦女,貪婪地飲著受洗兒童的鮮血。主親自勉勵你們,一切有封爵等級之人都必須迅速給東方基督教徒以援助,把兇惡的民族趕出我們的領土。」「讓我們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一場為主而重獲聖地的偉大的十字軍遠征吧!」「耶路撒冷,如同《聖經》所言,是上帝賜與以色列後代的,遍地流著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豐富超過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個充滿歡樂的天堂。我們這裡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抱著孩子的屍體,悲痛欲絕。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坐以待斃呢?」烏爾班二世還承諾,參加遠征者如死在途中或戰場上,其生前罪愆可獲赦免。

克勒芒演講成為東侵的號角,西歐每個角落的人都組織起來,浩浩蕩蕩地向東方進發,去「討伐異教徒,解放聖城耶路撒冷」,實現自己的淘金夢。

充滿血腥的第一次東侵

原本規定東侵出發的時間是聖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這一年的2月份,就已經有一支隊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他們的領袖是法國亞眠修道院的隱士彼得。

彼得很有宣傳鼓動的才能,他在法國召集了一支約兩萬人的隊伍向萊茵河地區進發。這支隊伍幾乎全是由農奴和貧農組成,歐洲各地的農民也紛紛湧來追隨彼得。他們衣衫襤褸,上面綴著一個十字。他們認為,參加十字軍,就可以安居樂業,就能夠逃避債務,不管是殺人或被殺,靈魂都將直升天堂,這樣的好事還能上哪兒去找呢?

就這樣,大約有8萬人云集在萊茵河畔。儘管搞不清楚通往聖地的路在何方,但他們還是懷著一腔對信仰的熱忱和對財富的追求,分五批出發了!

渡過萊茵河之後,窮人十字軍們才發現他們面臨著一個大難題:隊伍沒有任何補給!於是,這支「上帝的隊伍」就像強盜一樣開始沿途燒殺搶掠,自多瑙河向東的路上便充滿了血腥味———在匈牙利,十字軍攻佔了塞姆蘭,奪走了錢財和4000多匈牙利人的生命;在拜占庭的國土上,十字軍洗劫了貝爾格萊德和尼什郊區。然而,當地人民頑強的抵抗也使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塞爾維亞總督用武力教訓了這群不速之客,十字軍在戰鬥中損失近半。

1096年秋天,十字軍終於抵達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此時只剩下3萬人左右。拜占庭皇帝亞歷克塞一世早就對這支隊伍充滿了厭惡,他拒絕讓他們進城,並且很快就送他們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讓他們到小亞細亞去打塞爾柱突厥人。

長途跋涉之後十字軍已疲憊不堪,他們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具體的作戰計劃,只是懷著對「異教徒」的仇恨,就向塞爾柱突厥人的重鎮尼西亞(今伊茲尼克)撲去。經過兩場如同屠殺遊戲的「戰鬥」,十字軍被突厥人的劍矢擊潰;僥倖保住性命的,在彼得的帶領下,由亞歷克塞一世安排返回歐洲。

在這次窮人十字軍行動中,絕大多數人戰死,還有一部分是病死或被俘當了奴隸,殘存者不足3000人。

就在窮人十字軍潰敗的同時,由西歐封建貴族統領的隊伍也出發遠征。

1097年春,以法國貴族為主的騎士十字軍分兵四路東侵。約3萬人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西亞,翌年攻佔埃德薩(今烏爾法)、安條克(今安塔基亞),分別建立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15日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瘋狂的十字軍士兵,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和屠殺。在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1萬多名無辜的男女老幼被殺,鮮血流成了小河。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搜掠金銀財寶。他們居然定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變味的十字架

第一次十字軍東侵使成千上萬的農民慘死他鄉。但是,封建貴族卻戰果輝煌。一些參加「聖戰」的騎士回到家鄉,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並帶回大量搶掠來的財富;而更多的參加了「聖戰」的騎士則留在了當地,得到了分封的土地。

被金錢刺激得發昏的西歐人,沒有看到大多數人付出的血腥代價,只看到少數人獲得的無數財富。一批又一批的人,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地踏上東侵之路,於是便有了第二、第三……第八次東侵。

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再次率德、法十字軍開始第二次東侵。同年10月,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突厥人擊敗。翌年7月,法國十字軍在大馬士革被擊潰。兩國的十字軍潰敗時遭受饑饉和疫病,生還者無幾。

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在海廷之戰中大敗十字軍,繼而攻佔耶路撒冷。這使一心想統治基督教世界的教皇烏爾班三世痛心不已,震驚而死。1189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再次率軍東侵。次年6月,德皇渡河時溺水而死,德意志十字軍大部折返。英、法兩國君主進軍中戰略不一,矛盾重重。1191年,法王率軍回國。英軍無力奪取耶路撒冷,遂與薩拉丁議和撤軍,基督徒獲准可前往「聖城」巡禮。

第四次東侵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於1204年4月13日攻佔君士坦丁堡。十字軍燒殺洗劫數日,3天熊熊大火使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一座廢墟,不計其數的歷史文物和珍藏的文獻書籍被毀。

以後,隨著東侵規模越來越小,組織更加無序。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東侵,進攻目標皆為埃及,第八次東侵進攻北非突尼西亞,均告失敗。此後,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地先後被埃及攻佔;1291年喪失最後一個據點阿卡,歷時近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侵宣告結束。

在東侵過程中,最悲慘的還是「兒童十字軍」。東侵的失敗讓基督徒們懷疑,是否上帝認為他們罪孽太深而無法承擔這神聖的使命。於是,一個12歲的牧童自稱耶穌附身顯靈,號召各國兒童組建十字軍東侵。一些老年修士也從中鼓動,說唯有天真的兒童才有能力收復失地。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煽動下,3萬多名兒童參軍。他們大多是農家孩子,年齡不超過12歲,被送上木船渡海「東侵」。結果,有的船遇風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兒童全被船主賣為奴隸。在德國,有兩萬兒童受騙參軍,餓死了一大半,剩下幾千人到了義大利,又被拐賣掉不少。「兒童十字軍」一共坑害了6萬名天真無辜的孩子。

十字軍東侵的影響

十字軍東侵給東方世界帶來的是災難,包括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等大城市在內的許多城鎮被洗劫,遭屠殺的伊斯蘭教徒無數。同時,這場斷斷續續進行的近200年的十字軍東侵,不僅給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付出了重大代價。

八次十字軍東侵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威尼斯和熱那亞等航海商業城市,由於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實力削弱,威尼斯等城市在東地中海地區的商業優勢從此確立。

十字軍東侵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亞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某些有利於西歐文化發展的影響,但對雙方代價太大,不僅整個基督教世界在歐洲有所縮小,而且給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美國和北約在狂轟濫炸伊斯蘭教國家之後,  又開始繼續東侵。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全球人類都基督教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3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4-8 21:57
您回顧和學習歷史真的不錯,特別是學習西方歷史(包括宗教和哲學)的資料更全,更方便,也給咱的學習帶來一些啟發。

從中是否可以看到這幾點(當然遠遠不止) ----

第一,人有精神自由的時候,大致有四個層次的選擇:知善行善,知善行惡(以善的名義),知惡行善(了解惡果),知惡行惡 (不顧惡果)

第二,人不是神,人都有認知局限性。一旦被神化又掌握了集權之後,就容易不受約束的將行善作惡的影響和效果放大,包括了造成悲劇的深度和廣度。

第三。 反思和面對自身歷史事實真相(包括正確與錯誤)的重要性,是自身文明進步的必要途徑,防範重複性的錯誤。從社會層面而言,是認知因果能力的提升和共同知識的積累 (collective knowledge)。

另外,信仰,宗教,哲學,科學這些不同領域中的分類分支分離,以及相關相聯,與政治的不同性在哪裡。又可以 motivate 更廣泛深入的學習思考。還可以問問,what 『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0:37
浮平: 您回顧和學習歷史真的不錯,特別是學習西方歷史的資料更全,更方便,也給咱的學習帶來一些啟發。

從中是否可以看到這幾點(當然遠遠不止) ----

第一,人有精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五四精神。
回復 浮平 2022-4-9 00:50
yongbing1993: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五四精神。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體現了獨立自由思想的精神?

由多個具象事物引深抽象層面的思考,再將其中有普遍涵義,意義,規律,共識的因素成分歸納總結出來,就進入了哲學思維,更寬闊的空間。從而建立以哲學層面思考為基礎的價值觀。避免將偏見帶入道理之中。

普世價值就是這樣來的,一是判斷是非善惡的價值原則依據建立,二是普遍性的(非強迫性的)共識認知建立。不再依照具體的人,權力者,權威者的主觀意圖而隨意變換,但可以用此價值原則來分析具體的人和事。如同物質世界價值建立的規律相似,金子是衡量物質價值的標準,那麼毛主席手上的金子,鄧大人手上的金子,美國人手上的金子的價值判斷依據相同。這就叫做共識度高的客觀價值標準建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36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普世」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基督教東、西兩派為爭奪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影響力而提出和使用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37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二戰以後,以杜勒斯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提出了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從此「普世價值」具有了明確的政治目的,成了美國歷屆政府實施和平演變的思想武器。杜勒斯說,必須用「和平的方法」,即「精神的壓力」「宣傳的壓力」把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解放」出來,「只要把腦子搞亂,我們就能不知不覺改變人們的價值觀,迫使他們相信一種經過偷換的價值觀」。尼克松認為,應該制訂一個在鐵幕裡面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競賽的戰略」,誘使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開展「意識形態競爭」,打「攻心戰」,擴散「自由和民主價值觀」,打開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變革之門」。里根上台執政后,利用蘇聯、東歐面臨經濟困難之際,對外採取大步進攻態勢,開展同蘇聯在「思想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和平競爭」,聲稱自由民主事業在向前挺進的途中將「把馬克思主義拋進歷史的垃圾堆」,進而提出在現今世界上正在進行的這場鬥爭中,「最終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核彈和火箭,而是意志與思想的較量」。1989年7月,布希提出,要用二、三十年時間,打一場「無硝煙的新的世界大戰」,屆時我們將有可能融化掉社會主義,從而建立起一個以我們西方文明為指導的新的世界,最終解決戰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歷史性較量」。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37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推銷「普世價值」一直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征服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其中,西方「普世價值」「功」不可沒。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38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這些年來,西方國家通過網際網路、報刊影視、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以及扶持「西化精英」等手段,明裡暗裡對中國進行「普世價值」滲透,目的就是要按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中國的政治制度,企圖廢除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最終實現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塞繆爾·亨廷頓說:「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一語道破了西方「普世價值」推銷的本質。所以,「普世價值」推銷,「銷」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推」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和「不聽話」國家的政權,是徹頭徹尾的意識形態征服戰。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39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西方國家把民主、自由、人權等奉為超階級、超國家、超時空的「普世價值」,是一種絕對化的思維方式。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39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所謂「普世價值」,就是具有永恆性、世界性、普遍性的價值,是對所有時代所有人都適用的價值。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普世價值」具有超時空、超階級的適用性,適用於所有人;二是「普世價值」具有絕對的永恆性,適用於所有時間、所有地點,不以任何條件為轉移。但是,在現實中,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根本不同制度並存的意識形態領域,這種只有普遍性而沒有特殊性、只有永恆性而沒有變化性的絕對抽象價值,是不存在的。

第一,價值是具體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本質上是一種關係,是以主體為尺度的主客體統一的狀態,是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滿足和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這裡的客體指的就是與主體有關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存在。所以,價值關係是一種客觀關係。價值觀,是對價值關係的反映,因而是具體的。

第二,價值是變化的。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之間的關係是不斷變化的,由此決定了價值觀也是不斷變化的,並不存在超時空、永恆不變的價值關係和價值觀念。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都是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而逐漸產生的,又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被賦予不同的內容。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可能產生現代自由民主觀念,古希臘的民主與現代西方國家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第三,價值是相對的。由於價值是以主體為尺度的關係,而不同主體具有不同需要,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需要也各不相同。這樣,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主體便具有不同的價值,同一主體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條件下的價值判斷也不盡相同。這就是說,價值具有主體性,是相對的。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價值觀,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價值觀,不存在什麼絕對的自由、民主、人權。

第四,價值共識不等於西方「普世價值」。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價值共識源於主體的共同需要,反映的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是人的社會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不同的人、民族、國家之間的共性。價值共識是分領域、分層次、有差別的,不可能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國家和民族,只能適用於特定時期、地域,只能存在於具體的價值關係中。西方國家推銷「普世價值」時總是披上價值共識的外套,其目的就是製造話語陷阱,利用自由、民主、人權等概念,布設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迷魂陣」。如果你默認或者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則正中其下懷;如果你反對西方「普世價值」,他就直接給你帶上不民主、反自由、反人權等帽子。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40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總是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對別國指手畫腳,可他們自己做得怎麼樣呢?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憲政國家,也是最早實行議會民主選舉的國家,然而當時英國700萬人中,有投票權的只有25萬人!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革命中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原則響徹雲霄。然而,《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性白種人,不包括婦女、有色人種和窮人。美國獨立時喊得最響的就是「人人平等」。然而包括華盛頓在內的眾多開國之父們大多是奴隸主,蓄有黑奴。在剛開始通過的美國憲法中,確立眾議院按人口比例選舉議員,而南方蓄奴州的黑奴在當時被視為奴隸主的固定資產,沒有投票權,因而只能按3/5的人口數計算。美國獨立后,開始了工業化進程。英國和法國原始積累的一幕再現美國。這期間,對所有的工人罷工一律鎮壓。現在的「八小時工作日」和「五一」勞動節就是芝加哥工人用鮮血換來的。二戰後,美國已成為全球頭號強國。然而,美國國內仍然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所有的公共場所,甚至教堂、墓地都要分黑人、白人。

時至今日,在西方國家內部,「選舉」這一被西方政客標榜為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實質上卻是「富人的遊戲」和「錢袋的民主」;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缺陷;斯諾登事件徹底揭穿了西方自由的真實面目;「佔領華爾街」運動更是對西方社會所謂「公正」的極大譏諷。儘管西方「普世價值」頭頂著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耀眼的光環,但西方國家用自己的行為戳穿了其「普世價值」的謊言。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40
浮平: 可以分析每個政治運動的目的意義,是以什麼精神特徵為宗旨,但不需要反過來將人性精神特徵,更普遍的屬性去冠名化,狹隘化。

試試看,這樣說是否也行:五四運動
西方「普世價值」自詡「美好」,實際效果如何呢?從那些接受或被迫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國家的情況看,這些國家要麼發展緩慢,要麼四分五裂,要麼社會動蕩。西方「普世價值」為什麼給這些國家帶來無盡的災難呢?根本原因在於,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人類歷史發展到現今階段,既不具有先進性,更不具有人民性,其內在的矛盾決定了它既不可能解決好發展問題,也不可能解決好和平問題。加之,由於資本主義的「叢林法則」,先發展起來的西方國家早已佔據國際體系的中心地位、國際分工的高端位置,控制后發國家既是其本性決定的,也有這個條件和能力。這一點西方資產階級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們才要費盡心機對其意識形態進行包裝和抽象,用欺騙的手法向世界推廣。對於這一點,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國際政治學者漢斯·摩根索說:「所謂普世價值根本不存在,那只是強者美化自己、削弱別國的一種策略。美國應該不斷地以自己發明的普世價值去蒙蔽別國,同時極力防止對方的蒙蔽。」事實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不切實際地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普世價值」,只能是取亂之道、取禍之道。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41
浮平: 您回顧和學習歷史真的不錯,特別是學習西方歷史(包括宗教和哲學)的資料更全,更方便,也給咱的學習帶來一些啟發。

從中是否可以看到這幾點(當然遠遠不止) --
「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這就告訴我們,價值觀作為人們對好壞、善惡、美醜等價值的立場、看法和態度,總是根源於經濟基礎並受經濟基礎制約,是處於一定經濟關係之中的人們利益和需要的反映。而經濟關係最集中地表現為人們在所有制中的關係和地位。所有制不同,人們在經濟關係中的實際地位就不同,實際地位不同決定了人們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利益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價值觀念的不同。離開所有制來談價值觀,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全體人民共同佔有或集體佔有生產資料,成了一個密切聯繫、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這種公有制,消除了社會成員之間利益分裂、對立、衝突的基礎,決定了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無論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還是「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不是僅僅從個人出發的,而是從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出發的,體現的是集體主義的價值理想、價值標準和價值準則。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根源上講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關係的反映。

資本主義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種私有制的經濟關係,決定了個人至上的「個人主義」成了資本主義的主導價值。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產者和無產者在所有制中經濟地位的不同,最終也決定了自由只能是資本的自由,平等只能是資產階級財團內部的平等,民主也只能是有錢人的民主。對此,馬克思曾一語道破其中的奧秘:「生產者不佔有生產資料是不能獲得自由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2:42
浮平: 您回顧和學習歷史真的不錯,特別是學習西方歷史(包括宗教和哲學)的資料更全,更方便,也給咱的學習帶來一些啟發。

從中是否可以看到這幾點(當然遠遠不止) --
目的反映動機,目的宣示立場,目的展示形象。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為最廣大人民謀解放、謀利益、謀幸福,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的試金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和真正英雄的根本立場,字裡行間貫穿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追求。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強調的是沒有國就沒有家,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是人民幸福之源;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強調的是建設一個秩序井然、富有活力的社會,是人民幸福的條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只有人人胸懷報國理想、堅持道德操守、激揚蓬勃朝氣,從自己做起,才能積小我為大我,將人生帶入更高的幸福境界。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觀,就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根本目的的價值觀。這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的體現,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保證,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理論相區別的一個鮮明特色。

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儘管把「自由、民主、人權、博愛」標榜為全人類的普遍利益,但由於其以抽象人性論為基礎,無法掩蓋少數人佔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去盤剝大多數社會成員的事實。美國著名學者威廉·格雷德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瘋狂邏輯》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現象:「在美國,35%的土地、房屋、股票、債券等凈資產被1%的家庭所擁有;80%的社會財富被1/5的人所擁有。……這種現象愈演愈烈,超過了20世紀20年代災難性的財富聚斂程度。」所以,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本質上是為「少數人」謀利益,是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和重要工具。

歸結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作為兩個思想概念,它們之間的原則界限涇渭分明,性質目的根本不同,完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企圖混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就是妄想通過「偷梁換柱」,抽空我們的精神支柱,銷蝕我們的共同理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向邪路,最終達到改旗易幟、西化中國、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目的。這樣說,絕非危言聳聽。當年,戈爾巴喬夫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推崇「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即「普世價值」,無視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的客觀存在,無視國際範圍內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複雜而尖銳的鬥爭,逐步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結果使蘇聯走上了一條亡黨亡國的不歸路。教訓啟示我們,西方「普世價值」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毒劑,必須高度警惕,決不能任由西方「普世價值」來轉化我們的精神基因,消解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回復 浮平 2022-4-9 02:48
yongbing1993: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推銷「普世價值」一直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征服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推不推銷是一回事,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先將這兩者的概念分開。

普世二字的意義在於自動,自願,自然,自主的接受,而不是被勉強被強迫。

比如,是否接受金子為物質的價值衡量依據。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以另起爐灶把某個月球新元素 zzz 作為新的價值衡量依據,願意接受的就加入,不願意接受是否被勉強就是哲學觀的選擇問題了。

馬列主義還不是被推銷了幾百年,有幾個接受的呢,算不算普世你自己可以判斷。

你還不是可以搞個新教,新思想,新主義,新理論到處推廣推銷,能不能普世是另一回事。

牛頓定理,在使用範圍內判斷對錯,反應大概率因果關聯的依據,就不分東西南北中,沒有一個與它相矛盾的普世定理。

哲學價值觀也一樣,在人文領域裡判斷是非對錯的價值依據,要麼建立不了,瞎變亂變,今天白是黑,明天黑是紅,尺子本身是彈簧;要麼與此相矛盾而普世不了,關鍵在於與平等價值觀相矛盾的等級價值觀存在自相矛盾而不知之。這就是價值觀與價值觀的應用又是不同概念,不同層次,不同範圍的話題。以後者攪亂前者是抽象思維的細分程度不夠造成。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3:00
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儘管把「自由、民主、人權、博愛」標榜為全人類的普遍利益,但由於其以抽象人性論為基礎,無法掩蓋少數人佔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去盤剝大多數社會成員的事實。美國著名學者威廉·格雷德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瘋狂邏輯》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現象:「在美國,35%的土地、房屋、股票、債券等凈資產被1%的家庭所擁有;80%的社會財富被1/5的人所擁有。……這種現象愈演愈烈,超過了20世紀20年代災難性的財富聚斂程度。」所以,資本主義所謂「普世價值」本質上是為「少數人」謀利益,是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和重要工具。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3:01
西方「普世價值」自詡「美好」,實際效果如何呢?從那些接受或被迫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國家的情況看,這些國家要麼發展緩慢,要麼四分五裂,要麼社會動蕩。西方「普世價值」為什麼給這些國家帶來無盡的災難呢?根本原因在於,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人類歷史發展到現今階段,既不具有先進性,更不具有人民性,其內在的矛盾決定了它既不可能解決好發展問題,也不可能解決好和平問題。加之,由於資本主義的「叢林法則」,先發展起來的西方國家早已佔據國際體系的中心地位、國際分工的高端位置,控制后發國家既是其本性決定的,也有這個條件和能力。這一點西方資產階級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們才要費盡心機對其意識形態進行包裝和抽象,用欺騙的手法向世界推廣。對於這一點,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國際政治學者漢斯·摩根索說:「所謂普世價值根本不存在,那只是強者美化自己、削弱別國的一種策略。美國應該不斷地以自己發明的普世價值去蒙蔽別國,同時極力防止對方的蒙蔽。」事實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不切實際地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普世價值」,只能是取亂之道、取禍之道。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3:03
塞繆爾·亨廷頓說:「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一語道破了西方「普世價值」推銷的本質。所以,「普世價值」推銷,「銷」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推」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和「不聽話」國家的政權,是徹頭徹尾的意識形態征服戰。
回復 浮平 2022-4-9 03:21
yongbing1993: 塞繆爾·亨廷頓說:「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一語道破了西方「普世價值」推銷的本質。所以,「普世價值」推銷,「銷」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
你要引用別人的言論,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就得根據他談的內容中對政策和方法提到的具體事項,也就是用平等價值觀在應用方面去衡量分析因果關係所形成的具體觀點,或者叫做他的理論。

各人的政治觀點多了去。

你又將具體內容,政治層面的東西去籠統化作為哲學觀層面的某個依據,將普世價值觀和自定義的「普世主義」這些用詞方面混淆模糊化。人家找到了具體問題的原因后時刻用普世價值觀來衡量,公開討論辯論得到一定的共識后就不斷改進方法。

你想評論他的觀點和理論就單獨評論。一個個的問題說清楚。扯太多了就扯不清,找誰的話都不方便作為你想說明自己觀點的依據。不是一回事。層次不夠清晰,目的意義與方法沒對上號。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9:09
「普世價值」論一直以普遍的人性、普遍的人權的存在作為其意識形態宣傳的預設前提,在此前提之下,「天賦人權」「自由」「人性」等人道主義的標榜成為「普世價值」論者對攻擊目標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攻擊的理論武器。「普世價值」論者所宣揚的普遍人性、普遍人權預設了超越具體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也就是預設了抽象的「共同人性」作為人的本質。離開具體的時間去談論抽象的人性並且將這種超文化的人作為價值主體,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理論幻象與理論欺騙。

人的本質是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創造生成的,並不存在一個先天的、不在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中的「共同人性」。「普世價值」論立基於「共同人性」而罔顧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在塑造人們對於「人的本質」「人性」的理解上的決定性作用,這是一種理論上的貧乏和實踐上的軟弱。實質上,「普世價值」論的真正理論意圖並不在於探討是不是存在普遍人性、普遍人權,也並不是為了爭論「共同人性」的內容是什麼,而是非西方國家要不要照搬西方價值觀的問題、要不要用西方制定的「人權」標準來衡量非西方國家的發展方向、走什麼道路的問題。「普世價值」論者所持的「共同人性」實質上是西方自己制定、自己打造的「單邊戒尺」,他們據此去丈量其他文化類型、其他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否合乎西方「規則」。「普世價值」論者所最終要求的並不是實現所有人的「普遍人權」、充分張揚人性,而是要充分張揚西方國家自己的「人性」。

在實踐活動中創造歷史的、具體的人在不斷地實現著人性、生成著人性。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不斷解決和克服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在對舊世界的不斷改造中實現人的本質。據此,「普世價值」論者實質上是把要實現的目標(人性充分實現)作為前提來立論,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因此獨斷地創造了一個抽象的人,一個超文化的、不存在的人。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9 09:10
價值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社會而發生和發展的,它是一個具有強烈主體性的概念。價值關係並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在人類的實踐活動當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但凡關涉到價值,都蘊含人的維度、主體尺度,也就是說,價值是人的需要、意願、目的在客體中的對象化,反映的是客體對主體的效應。價值關係當中的主體尺度是一個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範疇。價值客體是否有價值、有何種價值,是隨著主體的實踐深度、廣度而不斷變化與推展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價值主體的價值判斷會呈現出非常大的差異性。

「普世價值」論預設了一個超越文化背景與時代條件的價值主體,這在理論上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應當承認,作為人,總是會具有許多共同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這些共同性會塑造人類的一般需要,這種「一般需要」的共同性會產生出人類的「一般價值標準」。但這種「一般價值標準」也是人類共同生活條件下的產物,它同樣具有時代性。比如,當今世界,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恐怖活動、核威脅、毒品走私等全球性問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那麼相應的,就形成了一系列對於整個人類社會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價值要求,如保護生態環境、反對恐怖主義、控制核擴散、打擊毒品走私犯罪等。但顯然,這些對整個人類社會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價值要求的基礎並不是什麼「共同人性」「超文化的價值主體」,而是當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共同的生活條件,是具有時代內容的人類共同的實踐需求。

「普世價值」論刻意抹平價值主體的歷史性、文化差異性,其目的是通過價值觀念的「引誘認同」而達到對西方價值的認同,最終使非西方國家的人們投入其價值體系的懷抱。由此可見,這種「普世價值」論深藏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輸送的意圖,它通過對非西方國家輸出其價值觀念,最終為西方資本和商品的全球自由流動掃清障礙。在此目的之下,西方國家將西方價值觀念體系裝扮為對全人類有效的「普世價值」,以具有欺騙性的「普世」來促進非西方國家的人們對西方價值觀的認同。

但是,「西方價值觀的對外輸出和普遍化對外武裝入侵擴張一直受到非西方國家人們的反對和抵抗,從而不斷引起各種價值觀之間、特別是西方價值觀與非西方價值觀之間的衝突」。衝突起緣於西方國家要將「西方價值觀」這種特殊價值體系假扮為適用於任何民族、任何類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普世價值」。這種價值引誘認同,實際上是一種借其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社會方面的優勢而進行的價值觀念強制認同,它危及非西方國家、各民族自身的核心價值觀,使非西方國家的人們在精神世界產生動搖與混亂,甚至引發戰爭這種外部衝突。當前,西方國家輸出的「普世價值」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已受到人們的質疑與抵抗。舉例來說,美國的「9·11」事件實質上就是價值觀念激烈衝突的後果,它代表著民族文化價值觀對於西方價值邏輯的激烈反抗。這種反抗本身就代表著在特定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下的價值主體的價值判斷邏輯,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方「普世價值」的不普世。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2: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