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毛澤東在中國婦女解放中的貢獻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4-1 20: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89評論

毛澤東在中國婦女解放中的貢獻



針對舊中國女子所受的封建宗法制度之迫害,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女子本來是罪人,高髻長裙,是男子加於他們的刑具。還有那臉上的脂粉,就是黔文。手上的飾物,就是桎梏。穿耳包腳為肉刑。學校家庭為牢獄。痛之不敢聲。閉之不敢出。或問如何脫離這罪?  我道,惟有起女子革命軍。」早在青年時期,毛澤東就主張進行徹底的家庭革命,爭取子女完全的人格獨立。

在新文化運動中,特別是五四前後,「廢婚毀家」「為國破家」的家庭革命成為重要的社會思潮。先進知識分子期待通過家庭革命摧毀舊傳統,尋求一條走向現代化的改造道路。從大家庭中解放出來,追求個人覺醒和個體解放是當時的突出主題。當時,以陳獨秀、胡適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嚴厲批判中國傳統家庭制度,傳播新的婚姻家庭觀。傅斯年高呼封建家庭是破壞個性的最大勢力,他感慨道:「咳!家累!家累!家累!這個呼聲底下,無量數英雄埋沒了。」李大釗也指出:「中國現在的社會,萬惡之原,都在家族制度。」雖然當時參與討論家庭革命的人,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並沒有具體設計反抗「父權」「夫權」的構想並付諸實踐,但是,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很多進步青年受到鼓舞,開始追求一個充分解放而又平等的理想社會。

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是毛澤東家庭建設思想的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係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家庭。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係。」也就是說,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人的歷史活動和社會關係的建立和發展,都離不開家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通過系統地論述人類家庭的演變歷史,深刻地揭示了人類文明社會的內在矛盾及其本質,積極地預見未來家庭的模樣:「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  而這一代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於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於男子,或者由於擔心經濟後果而拒絕委身於她所愛的男子。」通過這些論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家庭的本質,家庭在社會中的關係以及家庭與婦女的解放等問題形成了重要觀點。顯然,馬克思主義的家庭觀重視男女平等、婦女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對於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建構理想的現代家庭關係提供了理論指導,毛澤東家庭建設思想的形成和建立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將婦女工作重心轉向吸收勞動婦女,認為農婦「物質生活上既受如此的痛苦,精神上受禮教的束縛與家庭的壓迫,她們熱烈的革命情緒就在這地方長成了。所以反對壓迫勢力都能取得她們的擁護和贊助」。1929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到「婦女占人口的半數,勞動婦女在經濟上的地位和她們特別受壓迫的狀況,不但證明婦女對革命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決定革命勝敗的一個力量」。1930年,毛澤東寫了《尋烏調查》,注意到「離婚結婚絕對自由」的問題,他提及,有一些消極的農村男子會提出抱怨,「『革命革割革絕,老婆都革掉了!』這就是他們無力禁阻離婚表示嘆息的話」。儘管如此,這一時期的婚姻改革構成了20世紀男女平權運動的重要一環,而且對後來革命根據地推行婚姻家庭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的家庭建設思想包含著中國共產黨在未改變生產關係中實現婦女解放的重要理念。無論是在民族解放還是在社會解放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始終認為婦女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婦女只有投身於社會運動中,才能走出家庭,解放自己。延安時期,毛澤東對婦女解放與社會解放的關係有了清晰的認識,他指出,「婦女解放與社會解放是密切地聯繫著的,婦女解放運動應成為社會解放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著。離開了社會解放運動,婦女解放是得不到的; 同時,沒有婦女運動,社會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婦女、家庭與社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婦女解放會影響家庭,家庭問題會影響社會,反過來再建新社會也會影響家庭,家庭問題也會影響婦女解放,這三者之間互相影響,彼此推動。

要實現家庭的改造,需要看到家庭問題的特殊性,同時要看到傳統家庭、婦女個體與現代革命之間的衝突。恰恰在這裡,毛澤東表現出一種深刻的思考,提倡「走出家庭」與「鞏固家庭」的兩重政策。一方面要走出家庭,因為在新民主主義的生產關係之下,就必然要產生新民主主義的家庭,婦女要走出家庭,走向田間,走向戰場;  另一方面,在沒有徹底改變生產關係的條件下,還要鞏固家庭,團結家庭,使每個家庭都成為有力的生產單位。不斷地走出,不斷地鞏固,這兩者之間巨大的張力,使得毛澤東既看到了中國當時家庭的問題,又表現出建設「新國家」「新社會」,塑造「新家庭」的積極態度。恩格斯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業中去;  而要達到這一點,又要求消除個體家庭作為社會的經濟單位的屬性。」毛澤東沒有教條地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家庭理論,他從婦女解放的中國實踐出發,認為「提高婦女在經濟、生產上的作用,這是能取得男子同情的,這是與男子利益不衝突的。從這裡出發,引導到政治上、文化上的活動,男子們也就可以逐漸同意了」。事實上正是在男女通力合作下,調動了婦女的生產積極性,改進了家庭關係,促進了家庭和睦。

新家庭建設也契合了中國共產黨改造舊家庭和為抗戰革命提供經濟支持的現實需要。封建家風束縛家庭生產,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認為應該破除舊式封建家庭,創建新家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通過改造具有生產功能的家庭來發展經濟,鞏固根據地。在毛澤東看來,像我們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國家,一直到當時,仍是以分散的家庭個體經濟佔據著優勢,在社會關係中,家庭的作用仍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就需要團結和諧的家庭,需要家庭的男女老幼能夠同心同德、勤勞互助、共同努力於生產事業與抗戰事業,使每個人的個性能夠發展。因此,團結家庭,使每個家庭都成為有力的生產單位,進一步建立與發展各種集體活動,在現在戰勝共同的敵人,在將來建設和平的社會,這就是我們對待家庭問題的正確方針,就是群眾所歡迎的方針。」動員婦女普遍地參加生產事業,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當時推行的主要措施是家庭會議。所有家庭成員以平等身份參加會議,大小事務在家庭會議上民主討論。太行區婦委在《婦女工作初步研究》中指出:「婦女必須以家庭一員的姿態,來擔任生產任務,生產所得,交給家庭。為了獎勵婦女生產,又須適當分紅,家長須在一定期間,給大家宣布家庭的收支。……家庭中的糾紛,一般應經過家庭會議來解決,而家庭會議,也鬚髮揚民主,大家盡所欲言,然後根據民主、團結、敬老、愛小的原則,進行自我批評,求得家庭和睦。」民主以「有事大家商量」的形式納入家庭,去除「封建家長制」,創建一個民主平等的新式家庭。在陝甘寧邊區及敵後抗日根據地勞動人民家庭里,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家庭從未有過的現象:在家庭內部關係上(父子、婆媳、兄弟、男女),漸漸形成著一種民主的關係。

毛澤東側重以政治的視角認識和改造中國,不論是全民族的抗戰,還是未來的新中國建設,農民的思想是要改造的,農民的家庭是必然要"破壞"的,進軍隊、進工廠就是一個大破壞,就是「紛紛走出家庭」。在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中,人們是必須走出家庭到社會上去的,通過個體化的方式投入到生產中,以賺取生活所需的財產和資源,而這種家庭改造的方法必須要與社會運動結合起來。在毛澤東看來,單靠鄉村本身的力量,很難達到新的家庭建設的成功。1944年8月31日,毛澤東在給秦邦憲的信中指出:「沒有社會活動(戰爭、工廠、減租、變工隊等),家庭是不可能改造的。襄垣李來成家的改造,正是在社會群眾運動的大浪潮中才獲得。農村家庭從封建到民主的改造,不能由孤立的家庭成員從什麼書上或報上看了好意見而獲得,只能經過群眾運動。」由此,我們看到,新家庭建設是與其他革命實踐彼此促進,才得以深入展開的。

在具體的家庭改造過程中,群眾運動受到了高度的重視,成為剔除封建家風、和睦家庭建設的重要抓手。家庭被納入合作社中,各地紛紛建立多種形式的群眾互助組織。20世紀40年代,在大生產群眾運動的背景下,廣大婦女被組織參與到各種形式的勞動互助組中,比如變工紡織、紡織互助小組、集體紡織等,其中婦紡合作社是比較高級的組織形式。在太行北嶽地區的定唐縣,婦女們參與到多種撥工形式中:一是和有技術的男子換工;二是代辦家務,男撥子外出做活,婦女在家做飯;三是人與牲口的撥工;四是青婦與老年婦女的撥工。應該說,這種靈活的合作形式吸引婦女的積極參與,提高了她們的經濟地位,改善了家庭關係。毛澤東認為,「這種生產團體,一經成為習慣,不但生產量大增,各種創造都出來了,政治也會進步,文化也會提高,衛生也會講究,流氓也會改造,風俗也會改變」。

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多年以來奮鬥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改造舊式農民,建設新式家庭。在這個過程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生產,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社(變工隊在內),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簡單言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此,改造舊家庭,再建新家庭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並不僅僅是一個家庭政策的輸出,而且是一個以「新社會」「新國家」為明確目標的社會革命。「公」成為對傳統家庭的改造期待和目的,改造的家庭要配合抗戰建國的革命訴求。在生產實踐中,農民被引導到參加勞動互助,「改造」的家庭被吸納到合作社,不僅提升了家庭生產效率,而且將千千萬萬家庭引向配合「大公家」的革命目標。

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提出「走出家庭與鞏固家庭」相結合的新家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探索了在「婦女解放」與「社會解放」雙重視域中推進鄉村婦女解放的現實路徑,同時又創造性地提出了關於建立新中國新式家庭的思想。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家庭倫理的有效規範影響家庭關係的和諧有序,是決定社會文明的關鍵所在。當今中國,受市場經濟的衝擊,現代家庭倫理關係出現新變化。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代際關係呈現新的表現形式,部分家庭成員追逐個人自由,忽視了對家庭的責任義務,夫妻之間責任意識淡漠,代際關係緊張,特別是部分農村養老狀況堪憂。為此,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現代家庭倫理建設,積極推進優秀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性轉化,構建「男女平等」「父慈子孝」的現代夫妻倫理、父子倫理關係。家庭是社會的重要參與主體,家庭治理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把愛家愛國的優秀傳統弘揚光大,為新時代以家庭為基礎的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文化基礎。進一步推進家庭婦女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吸引婦女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9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4-1 20:51
毛時代的政治婚姻嚴不嚴重?直到文革因政治原因而毀害了多少家庭關係和婚姻關係?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12
人類社會當出現了部落和國家等社會組織之後,婚姻就成了一種政治籌碼。從部族的通婚,到國家統治者之間的「聯姻」,都是試圖通過婚姻來達到政治目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13
中國的政治婚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出於結盟、籠絡等目的,諸侯之間就經常聯姻。而社會普通階層想躋身上流階層,婚姻也往往是一個有效的跳板。陽翟大商呂不韋看準了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居為奇貨而力助之,更以懷孕小妾相贈。結果,呂不韋不僅被繼位后的子楚任為秦相,大權在握。要論古今中外最大的一筆生意,非呂不韋莫屬。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13
民國時期的孫中山和宋慶齡,蔣介石等婚姻都存在的政治婚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14
直到今天,政治婚姻仍被富豪權貴家庭用於結盟和理順財產權力的繼承關係。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14
到了現在的中國,權貴資本家之間的政治婚姻還少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14
全世界各資本主義國家內及各地各部落族群內沒有政治婚姻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15
相比較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婚姻嚴重嗎?
回復 浮平 2022-4-1 21:33
yongbing1993: 相比較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婚姻嚴重嗎?
毛時代的政治婚姻比現代中國社會多得多,現代中國社會比毛時代物質婚姻多得多?

您現在更關心的是中國社會何去何從?倫理道德觀,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權力之爭以及解決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比如鐵鏈女現象,躺平現象,人口下降率高的現象,老齡化現象,男女比例差別大的現象,離婚率過高現象,貧富懸殊極端現象,疾病防治方法等等?也可以說是滿足社會層面,整體層面的衣食住行性第一生存需求的問題,同時又與安全感精神需求相關。hierarchy of needs for human being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47
政治婚姻,男女雙方為了某一方或某一方所屬的集團的政治利益而結婚,多指沒有感情(愛情)基礎,因單方或雙方利益驅使下結成的婚姻。就是相互犧牲自己的幸福而滿足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政治婚姻則完全是出於政治上的目的,基本上不考慮個人的因素。男人還可以三妻四妾,不愁找不到一個情感上的寄託;而作為女人,恐怕就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命運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行后,不僅徹底否定了延續幾千年的野蠻落後的舊婚姻制度下,而且要全面「建立新的婚姻制度、新的家庭關係、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社會道德,以促進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發展」,黨中央要求「全體黨員應一致擁護與遵守這一婚姻法」。從此,婚姻法成為解決黨員幹部婚姻問題的根本標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48
新中國建立后,自由婚是指「男女青年在民校、互助組及各種社會活動中常在一起接觸,經過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發生了愛情,雙方商定徵求父母同意,向政府登記結婚和訂婚」,它排斥了家長主婚權和外在物質因素,代表了現代婚姻制度的發展方向。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幹部群體更多地懂得婚姻自由,社會交往的頻繁也增加了自由戀愛的機會,故幹部自由婚姻最多。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1:49
1950年婚姻法實行后出現了第一次離婚高潮。離婚均履行了法定程序,屬於合法離婚。合法離婚多屬於過去包辦婚姻,夫妻感情本來淡漠,加之戰爭期間幹部調動頻繁,往往和妻子天各一方,雙方感情惡劣至不能同居而離婚;至於一些幹部與家庭早已失去聯繫,公開聲明與妻子離婚後經黨組織批准另行結婚,形成了重婚,離婚更是難免。新婚姻法認為這種婚姻已經屬於死亡婚姻,勉強維持下去只能造成雙方長期痛苦,離婚恰恰體現了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則,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性,這種離婚是合法的,它既表現了幹部遵守婚姻法的自覺性,也對男女雙方前途都有利;他們離婚後通常互不干預,各自追求幸福生活。封建婚姻「屬於封建的宗法習俗」,幹部把它「積極而勇敢的打破了,這是很好的」。這也直接表明了大多數幹部離婚是合法的。
回復 浮平 2022-4-1 23:15
yongbing1993: 1950年婚姻法實行后出現了第一次離婚高潮。離婚均履行了法定程序,屬於合法離婚。合法離婚多屬於過去包辦婚姻,夫妻感情本來淡漠,加之戰爭期間幹部調動頻繁,往
新中國打破了封建制度結婚離婚的家觀念等級偏見;在某種程度上朝平等觀靠近了一步;但政治偏見,組織介入個人隱私範疇又增加了新的偏見,新的等級觀,進而發展到干預生育的強迫性政治手段,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依然造成了不想要的偏頗後果,極端效應。這就是在哲學層面分析因果關聯的整體意義,社會效應產生的根源 ---- 等級,偏見,主觀因素的綜合。

毛容易看到別人的問題,但權力在握時看不清自己的欠缺,所以需要他人指出。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3:29
「食、色,性也。」兩性關係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幹部除具有堅定的革命性外,也具有人的自然屬性。建國初期幹部婚姻問題的凸現既是戰爭時期大量蓄積后的補償性爆發,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現代婚姻原則與傳統婚姻理念斷裂與衝突的必然產物。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3:29
1950年婚姻法實行后,幹部群體比一般民眾更快地適應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則,敢於逾越傳統婚姻制度的束縛,成為社會各群體中執行新婚姻法的先鋒,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和社會示範效應。其中雖有一些道德缺失幹部的非法婚姻事件,但這根本不是幹部群體的普遍行為,故不應該把幹部離婚都歸咎為貪圖享樂、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意識形態或負心薄倖等緣故。不過,由於中國社會具有重視道德和倫理的傳統,受現代思想衝擊最為緩慢的社會大眾對傳統婚姻制度的維護要比黨員幹部固執得多,對幹部道德要求更嚴格,幹部婚姻問題不被視為個人私事,而成為一個固守還是改變文化傳統的符號。合法婚姻尚被視為離經叛道,少數幹部的違法婚姻更是滿城風雨,其惡劣的負面影響完全遮蔽了幹部婚姻問題的真相,致使民眾對幹部群體的認識出現偏差;而「三人成虎」的慣性思維使更多民眾趨同這種錯誤的認知,最終形成了幹部都是強迫婚姻或負心薄倖的集體記憶。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3:29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根據傳統道德標準觀察幹部的婚姻問題,把多元婚姻形式和複雜離婚事件簡化成逼婚、「痴情女子負心郎」的單一的傳統悲劇模式,把對弱者「棄婦」的情緒化同情代替了對複雜問題的理性化分析,形成了對幹部婚姻的錯誤集體記憶。其實,依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現代婚姻理念來客觀地分析幹部婚姻問題,就會發現建國初期幹部婚姻變遷的主流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符合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1 23:39
強制性計劃生育是走資派鄧小平搞的。強制性計劃生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計劃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寫入憲法。
回復 浮平 2022-4-1 23:58
yongbing1993: 強制性計劃生育是走資派鄧小平搞的。強制性計劃生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計劃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寫入憲法。
連貫性的。鄧的政策與當時人口由於毛執政時期猛增有關聯。

現在都看到了由於政治偏見(反應在精神和物質層面)所造成了個人隱私範圍和婚姻觀中的感情因素影響以及社會效應,哲學層面因果關聯規律。

所以呢,關鍵是現在進行時,現在的結婚離婚法律制定和修改的觀念依據和基礎是什麼,是平等觀呢,不斷減少偏見保護隱私呢,還是增加偏見,增加政治干預個人選擇範疇呢?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4-2 00:07
"連貫性"?鄧小平復辟資本主義怎麼能有連貫性。前後都分不清作何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3: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