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判毛澤東教育方針必成今亂局
新中國在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努力奮鬥下, 在工業和農業兩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再說新中國剛成立時,文盲佔百分之九十!新中國建立后在百忙之中沒有落下掃盲工作,一方面大力興辦小學中學大學極力普及教育,一方面又大辦成人夜校,使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再是文盲!在短短二十餘年的時間裡做到這一切,在整個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與別的國家比較一下吧。印度到現在,還有許多人不能接受教育,文盲,更是比比皆是。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教育的普及率遠遠不及中國!可笑可悲可嘆的是,現在,還有幾個別有用心的東西胡說毛澤東搞「愚民政策」,有不少糊塗蟲也跟在後面人云亦云。毛澤東的教育思想是最合理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美國教授莫里斯說:「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人的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狀況變成了大部分人識字。在農村差不多普及了小學教育,在城市幾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鄉皆開創了成人教育和在職教育規劃。」建國后的毛澤東教育思想中包含著大量豐富而有待於子孫後代們進一步認識和深入挖掘的合理內核,其獨特的價值對今天的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許多重要觀點正是今天為之努力的方向。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終於走到了盡頭,成為了制約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障礙,使得中國成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毛澤東改變了中國被西方列強奴役壓迫的命運,但可貴的是,與當時的其他領導人相比,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在他看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雖然已經在中國大地上不復存在,新的社會制度已經建立起來,然而形形色色的封建思想和意識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之中,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束縛著新中國更快地向前發展。毛澤東不僅要打碎看得見的社會統治的枷鎖,更致力於打碎看不見的人們思想和精神上的枷鎖,實現億萬中國人精神的覺醒和解放。而文化大革命恰恰是改造人的思想和靈魂、對民族精神進行重塑的一種最重要的手段。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毛澤東把自己的晚年寧可粉身碎骨也要發動文革的想法。
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實現人的轉化。實現由幾千年封建制度下的依附性的人轉變為自覺的、獨立的人,其前提是精神和思想的轉變。毛澤東認為教育恰恰在完成這種轉變、培養造就無產階級新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他一生致力於人的改造,致力於培養不迷信權威、具有獨立精神和反抗意識的人。毛澤東說,廣大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毛澤東將「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列為了黨的教育工作的方針。到了「文革」中,毛澤東更明確提出學生要「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強調學生應該多參加社會政治活動,不能死讀書,不能做書獃子。
教育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是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沒有超越階級的教育,也沒有不帶階級色彩的教育。毛澤東說.「就教育史的主要側面說來,幾千年來的教育,確是剝削階級手中的工具,而社會主義教育乃是工人階級手中的工具」。他認為教育的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是決定教育性質的核心問題,是決定教育培養什麼人,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教育作為工人階級手中的工具,自然必須由工人階級通過其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來領導,領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手中,這樣才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這既是經過長期革命教育的實踐形成的,又是經過長期革命教育實踐檢驗得出的一條真理,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要領導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軍隊和政府」 。「工、農、商、學、兵、政、黨,都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現在大家搞業務,搞事務,什麼經濟事務,文教事務,國防事務,黨的事務,不搞政治思想工作,那就很危險」。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 。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繫實際,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后的中國教育,遠遠偏離了這一方向,許多窮人上不起學, 許多中國人為子女上學拚命為資本家打工掙血汗錢支付各種各樣名目的教育費用,勞動人民怨聲滿天但誰也無能為力!改革開放后的教育管理體制不合理;教育體制有問題;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勻、浪費現象嚴重;教學形式僵硬固化,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創造性。教育的功利化現象日益嚴重。教育都圍繞著高考,重點應對高考的訓練,一考定終身。急功近利、忽視德育、成績壓倒一切, 教育培養了許多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教育培養了許多自私自利為人民幣服務的資產階級人才, 教育培養了許多資本家地主的接班人。還有一個很怪的現象:中小學生花費在外語上的精力比中文要多得多;對外國很多神話故事、外國名人中國孩子都很了解,而提到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孩子們什麼也不知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被冷凍被遺棄甚至被毀滅,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漸行漸遠,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是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不幸!看看當今舉國「崇洋媚外」的現象,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走資派近幾十年來一直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榮的教育。
毛澤東說,「許多東西單從書本上學是不成的,要向生產者學習,向工人學習,向農民學習」。他更明確提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徹底打破教育和生產勞動相互分離的局面,縮小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造就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強調,「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增長才幹,而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要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更不是什麼"讀書為了改變命運"、"上大學是為了改變人生"。這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什麼區別。
關於怎樣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的設想。一是學校可以辦工廠、農場。「一切中等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試辦工廠或者農場,進行生產,做到自給或者半自給。……一切高等工業學校的可以進行生產的實驗室和附屬工場,除了保證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以外,都應當儘可能地進行生產。……一切農業學校除了在自己的農場進行生產,還可以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參加勞動的合同,……農村裡的中小學,都要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合同,……大學和城市裡的中等學校,在可能條件下,可以由幾個學校聯合設立附屬工廠或者作坊,也可以同工廠、工地或者服務行業訂立參加勞動的合同。一切有土地的大中小學,應當設立附屬農場;沒有土地而鄰近郊區的學校,可以到農業合作社參加勞動。」至於農業大學,不要辦在城裡,應該辦在農村,這樣可以促進師生和農業、農村、農民相結合,深入農業一線,深入農村實際,走與農民、與農業相結合的道路,使學生在農業建設一線鍛煉成長為既有理論知識、更有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學生可以實行半工半讀,師生在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的同時參加生產勞動,到工廠、農場、農業合作社去,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接受實踐鍛煉。毛澤東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師生了解工農業生產,改變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觀念,另一方面還可以進行勤工儉學,做到自力更生,解決一部分或大部分辦學經費,減輕國家負擔。同時,黨、政、民(工、青、婦)、機關、工廠、農場也可以辦半工半農性質的學校,提高這些人的文化素質。
學校應考慮從課程設置上解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提出開設生產勞動與技術課程。他要求「辦農村需要的中學,中學裡面增加一點農業課程」,「應當增加一些地方鄉土教材。」1966年,毛澤東又提出學生不但要學普通文化課程,還要學習工業、農業、軍事等方面的課程。毛澤東又提出了「勞動一段,學習一段」的觀點,要求青年學生高中畢業后先做點實際工作,「單下農村還不行,還要下工廠、下商店、下連隊。這樣搞他幾年,然後讀兩年書就行了」 。並要求對中學畢業直接升學的制度進行改革,提議「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
毛澤東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對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高,為建國后教育事業克服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的弊端,也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培養具有實踐精神和動手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毛澤東非常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曾多次予以強調。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就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特別加寫了兩段文字:「兒童時期需要發展身體,這種發展要是健全的。兒童時期需要發展共產主義的情操、風格和集體英雄主義的氣概,就是我們時代的德育。」、「我們所主張的全面發展,是要使學生得到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發展健全的身體,發展共產主義的道德」。具體到德、智、體三者的關係,毛澤東認為,思想和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是生命線,是完成技術工作的保證,但必須寓於教育活動中去;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必須要求。學校作為傳授知識,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重要陣地,要大力普及文化知識,掃除文盲。他要求「人人都要努力學習。有條件的要努力學技術,學業務,學理論」。又說:「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係,是兩個對立物的統一。一定要批判不問政治的傾向。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 「政治家要懂些業務。懂得太多有困難,懂得太少也不行,一定要懂一些。不懂得實際的是假紅,是空頭政治家。要把政治和技術結合起來」。身體條件是基礎,是人全面發展的物質前提,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占著重要的地位。
針對解放初對學生健康重視不夠的偏向,毛澤東於1951年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號。強調「青年時期是長身體的時期,如果對青年長身體不重視,那很危險。……一方面學習,一方面娛樂、休息、睡眠,這兩方面要充分兼顧」,並向全國青年發出了「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號召。針對青年學生的特點,毛澤東要求他們生動活潑地發展,而不是僵化被動的發展,他說:「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點,要多娛樂一點,要蹦蹦跳跳,不然他們就不高興」。辦學模式可以多樣化。就是說不僅要辦正規的小學、中學、大學,也要辦各種業餘的小學、中學、大學,不僅要辦普通學校,也要辦職業技術學校,不僅要辦全日制學校,也要辦各種半工半讀學校。「中學辦在農村是先進經驗,農民子弟可以就近上學,畢業后可以回家生產。」、「如果說教師比較差,可以從好的中學抽調一部分來支援,抽肥補瘦,抽多補少。」、要「解決農民子女就近讀中學的問題,在農村,教育要強調普及,"可以採取公辦、民辦相結合,政府辦學和集體、工礦、社隊辦學相結合等辦法。 「允許小學民辦,不限定幾年,能辦幾年就辦幾年。不可能把小學都辦成一樣,不可能整齊劃一,不應過份強調正規化,農村小學可分三類:中心小學、不正規的小學和速成小學。農村小學應便於農民子女上學。應允許那些私塾式、改良式、不正規的小學存在。」1961年7月寫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信中都提出了工廠、黨政軍民辦學的主張。毛澤東教育平等的思想滌盪和摧毀了封建文化為資本謀利思想的根基,在中國歷史上開啟了普通民眾廣泛學習文化知識、積極參與國家建設、行使參政議政和監督權利的先河,使廣大人民不僅從社會意義上而且從文化上、精神上和思想意義上站了起來。追求社會平等、破除迷信、打破權威、做自己的主人,初步樹立起了民主、平等的覺醒意識, 向現代社會的過渡創造了條件,毛澤東是光耀萬世的教育實踐者, 毛澤東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教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現代化留下了極其豐富極其寶貴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