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2》

作者:rasitillos  於 2019-4-17 12: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觀點|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關於作者
本書作者張宏傑,清華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后,師從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先生。他原本是遼寧一家銀行的普通工作人員,是中國民間最著名的歷史寫手之一。作品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等,本本暢銷。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國國民性的書,與同類書籍相比,它沒有滿足於在抽象意義上談論一般的國民性,而是在歷史發展的宏觀視野下透視國民性演變的歷史脈絡,試圖把握其中的規律,並且勾勒出這種演變歷程和中國古代制度演進過程的因果關係,兼具歷史的厚重感和縱深感。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中國國民性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從春秋時代的貴族文化、魏晉時期的士族文化、宋元時期的平民文化、元明時期的流氓文化以及清朝的奴隸文化這幾個發展階段,每次國民性格的轉換都和古代制度的發展具有直接的關係。    

一、宋元時期的平民文化
任何文化的轉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貴族文化不可能一下就過渡到平民文化,所以漢代發明了薦舉制,貴族文化「借屍還魂」,這才形成了士族文化。同樣,儘管科舉制在隋朝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代薦舉制的做法還有強大的歷史慣性,也不可能一夜之間突然消亡,所以,隋唐時期基本上還是一個半世襲的士族社會。宋代尊文抑武,把讀書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科舉考試上,讓社會各個階層可以通過考試自由流動,從而打消他們叛亂的動機,以達到更好地控制社會的目的。宋代統治者對科舉制相當地重視,並把它作為唯一的選官途徑,宋代平民才真正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上流社會,並最終形成一個階層流動的平民社會。
這種平民文化有以下三個特點:
1. 皇權獨尊
宋代政治權力高度統一,再也沒有世家大族可以和皇帝抗衡,所以,宋代皇帝才可以對政治制度進行大幅度修改,而不會遇到什麼阻力。貴族和士族階層消失的直接後果就是皇權獨尊。
2. 民間自由
宋代以前,中國社會等級極為森嚴;宋代之後,整個社會瀰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前朝更加自由和平等。國家不再利用階級、戶籍把人固定在一個地方,人口開始大面積流動。之前中國社會出現的所謂「遊俠」,還都是很個體化的,宋代平民獲得了遠遠超過前代的人身自由,整個社會開始自由流動,既有縱向的階層流動,也有橫向的地域流動,原本分層的固定等級秩序被廢除了,開始出現江湖世界。
3. 市民文化
宋元時期的平民文化促進了「俗文化」的發展,為平民喜聞樂見的白話小說和戲劇藝術開始出現。因為民間教育的普及,平民百姓通過科舉不斷湧入上層社會,富於生活氣息的底層文化與高雅的上層文化開始大面積接觸,雅俗之間沒有了嚴格界限,中國文學終於開始在宋代開了以「口語化」為標誌的民間語言寫作的先河。
以元朝為例。在唐宋時期一直處在主流地位的詩歌散文,到了元代一下子就失掉了主要優勢。突然一下,「俗文化」開始取代「雅文化」成為主流。漢族精緻的上層文化詩詞歌賦對蒙古人沒有吸引力,但他們能看懂戲的內容,讀書人既然不能參加科舉,當然會大量投身於劇本創作。正因如此,元朝的戲曲獲得了空前繁榮。
二、平民文化向流氓文化的轉換邏輯
平民文化過渡到流氓文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中國文化精英階層的消失
漢民族幾十年的抗元戰爭,帶來了可怕的後果:大量的文化典籍被毀掉、名臣儒士被殘殺、精英文化階層整體消失。元朝建立以後,統治者出於對漢文化的畏懼心理,切斷了漢族士大夫的人生前途,科舉制一度被取消,當時漢族知識分子的地位,第一次從「四民之首」跌到了「十丐九儒」的地步。
2. 統治階層的精神基因
元明時期的統治者在整體文化素質上遠遜於宋朝和清朝。明朝有個皇帝叫朱厚照,「流氓皇帝」是他的專有標籤。在位短短十幾年,收了一百多個流氓做義子,在揚州到處追逐處女和寡婦。他的繼承者明世宗則是性變態,公開要大臣們進獻春藥,有時候一天臨幸數十人。明朝官員以向皇帝進獻房事秘術來爭寵。胡宗憲因貪污被指控后,「獻秘術十四,帝大悅」。
3. 流氓階層和權力的結合
元朝作為異族,沒有自己的一套意識形態,儒家禮義又被廢棄不用,結果全國上下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會風氣持續惡化。越來越多的漢人由於社會地位極為低下,開始選擇攀附權貴,出現了流氓階層和專制權力之間的高度結合。當時元代的潑皮無賴,多到連元朝皇帝都不得不專門派人研究對流氓橫行的處理意見。中國人的精神層面開始出現流氓化的趨勢。
三、清朝的奴隸文化
中國國民性經由貴族文化、士族文化、平民文化、流氓文化,而最終演化為清朝的奴隸文化,成為中國國民性演變過程中的最低谷。
貴族文化的對立面不是平民文化,而是奴隸文化。因為平民文化尚可以講究獨立人格,但奴隸文化之下,貴族精神里強調的遵守信義、珍視榮譽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內核完全被抽空,喪失了起碼的人格尊嚴。
為了將整個社會都納入自己的嚴密控制體系之下,清朝統治者連儒學的人格追求,都作為打擊對象。清代皇帝就認為,一個大臣如果過於注重自身修養,過於在乎自身的名譽,就會妨礙他全新全意地為皇帝服務,妨礙他成為一個聽話的奴才。為了徹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皇帝甚至提出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大臣們不但不能圖利,也不能好名,否則就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這在清朝絕不是偶然現象。
久而久之,很多大臣乾脆不做思想者,只做執行人,成為一個有才幹、有風度、沒思想、沒堅守的奴才。春秋時期講究人格尊嚴、珍視榮譽信義的貴族精神到了這個時候,才算完成了一次徹底的墮落。
四、國民性演變和專制權力的關係
中國國民性的每一次轉換,都與中國社會的權力性質和專制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第一次從貴族社會到士族社會的轉換,就是因為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需要廢除貴族階層;第二次從士族社會到平民社會的轉換,就是因為科舉制的建立和普及,造成了社會階層的自由流動;第三次平民社會到流氓社會的轉換,則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精神基因以及專制制度對流氓階層的利用。
國民精神的演變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的背後其實投射出的是一個國家權力性質和專制制度的發展脈絡。有什麼樣的權力,就會有什麼樣的國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3: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