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又一起滴滴網約車殺人案,為何這次沒有形成輿論熱點?

作者:rasitillos  於 2019-4-8 09: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觀點|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3月24日,湖南常德發生一起滴滴司機被殺案件:3月23日深夜,犯罪嫌疑人楊某淇(男,現年19歲,武陵區人)搭乘網約車從武陵區前往江南城區。3月24日0時左右,在江南城區大湖路常南汽車總站附近下車時,坐在後排的楊某淇乘司機陳某不備,朝陳某連捅數刀,致陳某死亡。 

作為又一起涉及到滴滴的殺人案件,相比起去年的空姐乘順風車被害案和溫州女孩被害案兩起乘客被害案件掀起的輿論風暴,此次事件並沒有掀起太多輿論的波瀾。 

同樣在今年3月,廣州一名法院女書記員被計程車司機殺害,在新聞曝出之初甚至還鬧出了兇手是滴滴司機的烏龍。該事件也同樣沒有掀起輿論方面太大的動靜。

許多網友不禁疑惑為什麼類似的事件,輿論熱度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對於之前網約車巨大的輿論關注度,也有人猜測是否存在惡意針對網約車平台的輿論導向,或者是許多人對於新生事物天然的排斥。同樣也有人擔心,這樣巨大的輿論壓力是否會對警方和司法機關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壓力。筆者看來,我們可以結合最近的兩個案件進行適度的分析。 

首先,網路上不可避免存在少數惡意的情緒宣洩與刻意導向,但是通過對比此次常德滴滴司機被害案,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同樣是滴滴平台的案件,乘客被害與司機被害存在的天然的輿論熱度差異,這就不能夠充分說明去年的兩次事件,網路輿論在刻意的針對滴滴平台。為什麼去年的空姐被害案和溫州女孩被害案會引起網路輿論聚焦,首先在於她們美麗女孩的身份,如此不幸的遭遇,天然的會引起網路的關注同情。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她們做為滴滴乘客的身份正與網路上大多數人平時可能會扮演的身份類似,畢竟滴滴乘客是大多數,司機是少數,這種身份上的感同身受更容易讓普通網民關注和發聲,這也是出於對自身出行安全的某種擔憂。而司機的被害,因為身份的不一致,讓許多普通網民難以有很強烈的同理心去體會,去努力發聲。因此,同樣是滴滴平台的案件,輿論的關注會有巨大的差別。 

同樣是乘客遇害,廣州一名法院女書記員被計程車司機殺害,輿論顯然也表現的很冷淡,這點讓許多人不禁疑惑不解,為什麼輿論對於計程車平台出事雲淡風輕,對於網約車平台出事人人喊打?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數據顯示,2017年傳統計程車司機萬人案發率是0.627,其中46.26%的案件侵害對象為乘客;網約車司機萬人案發率是0.048,其中77.78%的案件侵害對象為乘客。顯然網約車相比傳統計程車要更加安全,為什麼負面的輿論會聚焦在網約車之上? 

首先,滴滴之所以在去年的兩次女乘客被害案中陷入輿論問責的旋渦,滴滴平台自身存在的很大的問題。空姐被害案件中,犯案司機在案發前,曾有一起言語性騷擾投訴記錄,客服五次通話聯繫不上司機,由於判責規則不合理,後續未對投訴做妥善處理。 

幾個月後發生的溫州樂清女孩乘滴滴被害案中,犯案司機同樣在案發前一天曾因圖謀不軌行為被女乘客投訴,也同樣沒有被滴滴方面處理。正是因為滴滴方面存在的重大問題,才使得大家對此更加的惋惜與憤怒,從而使整個網路輿論掀起對於滴滴平台的問責之聲。

而計程車的相應案件中,因為許多地市的計程車可以分屬多個運營公司,不少地方尚未建立統一的平台,大多數計程車的相應案件就僅僅成了計程車司機的自身犯罪的普通刑事案件,網路問責之聲很難深入,也很難真正觸及這些計程車運營公司,因此,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網路輿論就此問責的熱度。而計程車行業的整改多數也僅僅是依靠當地運管部門就此作出的整頓。 

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網約車相對於傳統計程車有著天然的優勢,車輛數據的實時監控、行程錄音、行程分享、一鍵報警等等的設置都讓網約車的安全係數相比計程車有了更多的保障。可以說,正是因為網約車平台的這些技術優勢和便捷性,讓網路輿論對於網約車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幾次事件需要讓平台重視的是投訴的反饋和處理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擺設,而應該起到一個安全的過濾器作用,血淋淋的教訓換來的應該是對於生命安全全力以赴的重視。 

計程車平台儘管很少陷入網路輿論的旋渦之中,他們絕非可以安之若素,缺乏有效監控換來的就是遠遠高於網約車的犯罪率。計程車平台真正需要學習的就是網約車平台,學習的不僅僅是便捷的叫車服務,更重要的是學習通過信息技術提高出行的安全保障,用網約車的管理方式實現對計程車的管理,從而使計程車平台的安全性更上一個台階。 

在許多城市,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樣的改變了。不少城市已經將全市的計程車進行了統一的整合調度,用網際網路平台的架構思維組建統一的平台。作為直面網約車競爭的重要手段,這恰恰也是整個社會對計程車行業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的重要節點。 

每一個類似網約車這樣的案件上,輿論熱點對於執法部門和行業經營者必然都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是這樣的壓力未必就是壞事。許多社會事件的輿論熱點更多是群眾對於切身利益的反饋。通過這樣的輿論焦聚,能夠更好的督促行業經營業作出整頓和改變。網際網路企業因為資本的快速注入、擴張的無比迅捷,更需要通過這些壓力轉化為企業監督自身的動力,而不是僅僅試圖通過公關來解決一切。 

而作為執法部門,熱點案件的輿論壓力顯然不小,特別是在網路環境上雜訊、惡意帶起的節奏和噴子等層出不窮的當下,更需要執法部門牢牢背靠法律,勇於正視輿論。只有在法律層面上能夠穩穩站住腳,才能夠更加坦然的面對外界輿論的壓力和質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0: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