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臨別,給《生活大爆炸》做個精神分析

作者:MayDaySun  於 2019-5-16 17: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影評|通用分類:大話影視

關鍵詞:雜文

追了十多年的《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馬上就要大結局了。過去十年,自己早已是人事幾翻身,而《生活大爆炸》里的這四個宅男似乎從來也沒有變過,十年如一日的把各種歡樂帶給世界各地的宅男宅女們。播到現在第十二季,《生活大爆炸》也算是該完美收官了。臨別之際,與其感性的抹把眼淚跟這個劇說再見,不如理性分析一下更有樂趣。


情景喜劇這種東西似乎都有一個逃脫不了的宿命,那就是,設計出一個喜劇模型之後,前幾季可以很輕鬆自如的製造各種笑料;但是到四五季之後,這個喜劇模型能挖出來的笑料基本用得差不多了,再往後的搞笑便有點勉強了。比如《歪星撞地球》(3rd Rock from the Sun),四個情商為零的外星人來到地球,用這個喜劇模型製造笑料,前幾季每一集都爆笑,到後面慢慢也就變得寡淡了。再比如《好漢兩個半》(Two and a Half Men),基本上整來整去都是男男女女那點事兒,其實早就該收官,中間甚至因為主演跟電視台鬧崩換了主演,楞是堅持拍了十幾季徹底詞窮才罷手。相比之下,《生活大爆炸》在一開始設計的這個喜劇模型——高智商低情商的理工科宅男的日常生活——雖然足夠高明,有足夠的笑料可挖,但是十二年下來,後面基本上每一個笑點都在觀眾預期之內,也不大可能再搞出什麼新名堂出來了。應該說,這個時候選擇收官告別恰到好處。

 

精神分析學,這東西俺當年在讀電影學專業的時候稍微學了點皮毛。對這套理論俺向來不全信,而且也不敢保證自己用得百分百正確。弗洛伊德生前是絕對的社會名流,當年有無數人拿著錢排著隊求他給解個夢。愛因斯坦當年對這套東西半信半疑,大概是礙著面子也不好意思砸人家飯碗,只是委婉地說他自己寧願躲在黑暗裡,也不喜歡這麼讓人給精神分析一下。另外說一點,就是今天的腦科學的發展,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弗洛伊德當年的理論。做一個非常粗糙的類比,弗洛伊德好比是哥白尼,而今天的腦科學大致已經發展到了伽利略時代。


去年偶遇了一本奇書,是孫隆基先生寫的《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感覺獲益匪淺。受這本書啟發,以及利用肚子里當年學到的一鱗半爪的精神分析學理論,給《生活大爆炸》里的四位宅男做一次精神分析,也算是我這個粉絲送上的一份告別吧。稍微做一點說明的是,所謂的戀母弒母惡魔母親之類的詞,統統都只是一個文化理論而已,研究對象也僅限於《生活大爆炸》這樣的文藝作品,讀者大可不必覺得這些辭彙刺眼或者不適。

 

案例一、Howard

西蒙·赫爾伯格飾演Howard


之所以把Howard放在第一位,是因為這個案例最典型,也最符合弗洛伊德他老人家的理論。可以說,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問世之後,在西方文化中逐漸開始出現一種叫做惡魔母親的文藝形象。這類母親往往會在孩子長大到一定年齡的時候,成為阻撓孩子長大成人的枷鎖。在這個階段,母子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再是孩子離不開母親,而是母親離不開孩子。惡魔母親會想要把自己的孩子永遠當寶貝來餵養照料,孩子也許會抗爭擺脫枷鎖,但也有可能會和母親形成一種怪異的共生關係。希區柯克的絕世名片《精神病患者》便可以看作是母子共生關係的一個案例。

 

大導演彼得·傑克遜當年在紐西蘭拍過一部小成本的超級噁心的影片叫《群屍玩過界》(Brain dead),片中男主角的母親染上病毒之後身體開始潰爛變異,直到最後變成一個巨型怪物,想要把男主角吞回肚子里。這個電影的文化根源,可以說是源自於西方文化中對於被母親吞噬的恐懼感。這一文化根源其實在東方也有,只不過東方文化向來習慣於塑造神聖化、聖母化的母親形象,極少有惡魔母親這樣的文化意象。《群屍玩過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被惡魔母親吞噬之恐懼感的噁心版,而Howard這個人物的設計則是這種恐懼感的搞笑版。一個是《生活大爆炸》這樣的情景喜劇,一個是《群屍玩過界》這樣的重口味電影,其背後的文化內核其實如出一轍。

 

《生活大爆炸》中的Howard身材短小,已經成年卻仍然和母親住在一起——在西方文化中這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另外,Howard很小的時候父親便離開了這個家庭。可以認為,這同樣是一個母子之間處於共生狀態的家庭。Howard的母親似乎過度肥胖,在劇中從來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而且大喊大叫的內容基本都和生殖排泄方面的話題有關,每一次聲音都充斥整個房間。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樣處理當然是為了搞笑。但換個角度讀解的話,這個時候還可以這樣來看,Howard住的房間其實就是她母親的化身。Howard這個人一直都處在一種已經被母親吞噬、已經回歸子宮的嬰孩狀態,當他在家裡的時候他的心理年齡幾乎是零歲。

 

在多數案例裡面,心理年齡的固置是終身無法改變的。劇中的Howard雖然經歷了娶妻生子和母親離世,但似乎並沒有因為這些事情而破繭化蝶。

 

2014年,《生活大爆炸》中為Howard母親配音的Carol Ann Susi病逝,享年62歲。

 

案例二、Sheldon

霍金與謝耳朵扮演者吉姆·帕森斯


網上流傳有《生活大爆炸》第零集,是這個劇正式開播之前電視台試拍的一集。在這一集里我們看到,這個劇的主角一開始其實是LeonardSheldon兩個人,相比之下Sheldon並沒有特別突出,遠沒有日後劇中表現的那麼神經質,甚至在這個第零集裡面還失了身。

 

按照劇中設定, Sheldon的母親是一個純樸的基督徒,這樣的角色設定弱化了母權威脅。而Sheldon本人的心理年齡大約固置在了五歲左右。至少他在自己母親面前的表現像是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母親的簡單呵斥也會打斷他根深蒂固的純理性思維。

Sheldon的母親


性是一個人從幼年步入成年的標誌。這裡說的性是廣泛意義上的性,不是指狹義的OOXX。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最主要差別在於,在兒童身上沒有攜帶性的信息,而成年人則不然。當然,弗洛伊德認為人從一出生便有性慾,幼年時期會經歷口欲期肛欲期啥的,那是另一回事。Sheldon這位宅男在年齡上已經步入成年,然而在生理方面卻心智未開,像兒童一樣身上沒有攜帶性的信息。《生活大爆炸》中很多笑點都是出自這裡。遇見Amy之後Sheldon越來越多接觸到了性這個東西,在被越來越多的性元素浸染同化的同時,Sheldon這個人變得越來越正常,《生活大爆炸》這個劇也就變得不如以前好看了。

 

雖然如此,但Sheldon這個人物的設計還是有點不夠統一,越到後來越是人物在為笑點服務,而不是笑點隨著人物在往前走。Amy這個人物就更是如此了。一開始她是一個女版的Sheldon,後來卻又不斷在性的問題上一點一點腐蝕」Sheldon,同時,在生活中Amy又扮演著和Sheldon母親一樣的角色,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妻媽。這個角色的不討喜,可能主要不是因為她長得不夠漂亮,主要在於編劇沒有把這個人物設定清楚,時而這樣時而那樣,完全服務於製造笑點。

 

案例三、Leonard

約翰尼·蓋爾克奇飾演Leonard


Leonard的母親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這一角色設定強化了母權威脅,這一點和Sheldon正好相反。Sheldon的問題在於精神上一直沒有斷奶,而Leonard的問題是斷奶太早了。Leonard的母親才是一個真正的女版Sheldon,只有理性思維沒有感性思維。

Leonard的母親和Sheldon


人生大概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童年缺啥成年就補啥Leonard是一個從小缺愛的可憐孩子,心理年齡大概卡在了十歲左右,內心是一個時刻渴望著被人關愛的小男孩。這樣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缺乏自信,習慣於逆來順受。當然,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忍受Sheldon這樣的朋友。也正因如此,LeonardPenny這一對伴侶在性格方面可以說是絕配。一個軟弱怯懦但善於合作,另一個簡單樂觀天真無畏。雖然兩個人走到一起的過程略微曲折,但是在一起之後還是有一種和諧的美感,不像SheldonAmy這兩位在一起的時候總是讓人感覺各種尬。

 

案例四、Raj

昆瑙·內亞飾演Raj


Raj來自一個東方式的家庭。在對待孩子方面印度的中產家庭和中國差不多,父母對子女過度的溺愛、嬌生慣養以至於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的子女,很多到十五歲左右心理成長便停滯了,以至於到三十多歲的時候,很多方面還像十幾歲一樣。

 

這種東方式的父母和Howard母親的形象根源相同,程度輕重有異。前者是嬌慣,後者則是以愛的名義綁架和控制。所以有一集裡面Raj住在Howard家裡被Howard母親當嬰兒餵養,最後跳窗戶逃了。怎樣放手讓孩子更健康成長,這個問題中國的父母們真應該好好想一想。


《生活大爆炸》這個劇裡面大概有一半的笑點其實都跟性有關,但製造笑點的方式跟《好漢兩個半》、《極品老媽》(Mom)這類的情景喜劇正好相反。《好漢兩個半》、《極品老媽》製造笑點的方式通常是展現男主角或女主角在性的問題上如何放蕩不羈、如何挑戰世俗規範,而《生活大爆炸》製造笑點的方式通常是,性這樣一個原本應該是最本能的東西,居然被Sheldon這樣的理工科宅男過於理性化的頭腦給屏蔽了。另外三位宅男儘管情況稍微正常一些,但也同樣因為這樣那樣的家庭成長原因,導致性心理發育不完善。再次說明,這裡的性意指寬泛意義上的性,比如四位宅男無論是相貌體型還是衣著服飾,以及言語談吐行為舉止,所攜帶的性的信息量都是極低的。正因為這個東西在他們身上低於正常人,所以才產生笑點。


我堅信人類文明是以犧牲原始的本能為代價而創造出來的。這句話據說是弗洛伊德說的。很多電影里經常利用這個來製造笑點,比如《終結者》或者《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里,機器人會直接對男女主角說你們兩個可以直接交配之類的話。因為用機器人的眼光來看,交配這件事根本不需要什麼愛情之類的東西來作為文明的偽裝。這句話同時也是《生活大爆炸》製造笑點的又一套路,但具體用法和《終結者》這類電影不同。在這個劇裡面展現的不是人類文明壓抑了性本能,而是在人類文明中被創造出來的漫畫書、遊戲、科幻電影等這些大眾流行文化,居然能夠讓宅男們如此痴迷如此上癮,以至於連最原始的性本能都自動退縮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生活大爆炸》可以說是遊戲、漫畫這類大眾流行文化的一個衍生文化。或者說,正是《生活大爆炸》製造並且誇張化了這種獨特的宅男梗。


跳脫出來看的話,不要忘了,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情景喜劇。在劇外的一次粉絲見面會上,粉絲們驚訝地發現這幾位演員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神秘博士》,而他們在劇中飾演的角色都是科幻文化的鐵粉兒。對於一個科幻文化的鐵粉兒來說,《神秘博士》屬於最基本的ABC

 

最後說兩句《生活大爆炸》裡面的科學。看不懂這裡面的科學術語絲毫不影響領略這個劇的笑點。看花絮得知,很多時候編劇會在劇本里畫上一個橫杠,然後請某位科學家顧問在這個地方隨便填上一個科學名詞。另外,《生活大爆炸》還可以當作是一個科幻流行文化的索引。我就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因為《生活大爆炸》得知有一個科幻劇叫《星際迷航》,然後把《星際迷航》七百多集電視劇全部看完,成了一名徹頭徹尾的Trekkie(這個詞專門指《星際迷航》的影迷粉絲)。


我們到底應該和大眾流行文化保持一個什麼樣的距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生活大爆炸》里演繹的是一群完全被大眾流行文化吞噬,以至於耽誤了個人成長的宅男。這樣的事情其實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癥候。過去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匱乏的年代,而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我們每天都要應付和處理海量的信息。《生活大爆炸》呈現的是沉浸其中的荒誕搞笑版,真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網癮少年這類的殘酷現實版。我女兒五歲,我自己從來不限制女兒看電視或者看iPad。有一次在朋友圈裡曬女兒玩遊戲的照片,有朋友留言問,你就這樣放任她玩嗎?我回復說沒有啊,我跟她一起玩。在我看來,下一代真正要學會的不是和電視、遊戲這類東西徹底隔絕,而是學會怎麼樣跟這些東西和諧相處,能進得去也能出得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2: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