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淺談《水滸傳》忠義觀

作者:popomiya  於 2019-5-27 10: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水滸傳, 歷史, 雜談

     淺談《水滸傳》的忠義觀 內容提要:孔師孟祖述忠義,自列丹青從古今。《水滸傳》作為一部反映起義的英雄小說,,忠、義道德觀始終貫穿在轟轟烈烈的起義經過之中,而小說的悲劇結局卻令人為這一百零八個好漢嘆息萬分,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梁山好漢為義相聚,為忠散亡,本文就《水滸傳》的忠義觀角度分析其思想主題。 
     一、 「忠義」釋義「忠」與「義」在先秦之前是兩個獨立概念。在儒家祖師的語錄里,「忠」指的是盡心為人辦事,不分對上與對下。「義」指的是辦事準確,幾乎包括處理一切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先秦以後,「忠」的概念逐步轉化為下對上特別是臣對君的道德觀念,「義」的概念則逐步轉化為同類人(家庭成員、親朋戚友、官場同僚)之間互相對待的道德觀念。一般說來,「忠」與「義」這兩個概念已經演化為一個對立的統一體。漢代以後,「忠義」連綴的現象開始出現,人們用「忠義」來稱讚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說明他既能對上講忠,又能對同類人講義,在「忠」與「義」這兩個概念的發展中,「忠」的含義越來越固定,具有了官方意識形態內涵。而「義」的含義卻成為地方武裝聯合、民間組織的一種號召和紐帶,而「聚義」則以「義」為號召聯合反抗官府和朝廷的人民。 
     二、《水滸傳》的忠義
     《水滸傳》原名為《忠義水滸傳》,記述了一百零八條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農民起義失敗的全過程。原名冠以忠義二字,而一群好漢聚義、起義、而後招安以求能為朝廷盡忠,顯而易見,忠義道德觀無疑是貫穿作品始終的靈魂思想。《水滸傳》的主要思想傾向是宣揚忠義,是作品中傳達出來的幾種思想傾向中最突出的思想傾向。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許多忠義形象,這就是作品所盛讚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忠義觀。宋江以「義」來團結好那些有家難歸,有國難投並且有能力的好漢。而最終宋江又以「招安」做為那些好漢們的奮鬥目標,這也就體現出了「忠」,而這個「忠」是凌駕於義之上的。作品中,忠義道德觀一直都是作為主要思想存在的,同時也作為衡量眾多正面人物的主要道德標準之一。作品中塑造的正面人物基本上都是忠義兩全的英雄好漢,其作風行事也都以忠義為先,如《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了一個「義」字。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義英雄,梁山首領,招安后成為朝廷忠臣,最後悲慘而死。反映宋江仗義疏財的「及時雨」、忠於朝廷的「呼保義」和「孝義黑三郎」三個綽號都表現了他的俠義之氣。上梁山后,仗義疏財的個性是他成為義軍首領重要因素之一。但受招安以後,成了朝廷的忠臣。為國出力,保境安民。晁蓋死後,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為「順天護國」,他也由首領走到服從朝廷的順臣。可以說宋江的一生是成於「義」,敗於「忠」。而縱觀梁山的首領傳承線索,從第一任寨主王倫的不仁不義、第二寨主晁蓋的有義無忠,到第三任宋江的全忠全義,體現了忠義的發展路線,可以看出,《水滸傳》就是一部「忠義傳」。
      三、《水滸傳》忠義觀的特點
     《水滸傳》的「忠」與「義」是帶著妥協性與反抗性的矛盾體。作品里「忠」和「義」是一對相互矛盾的概念,「義」的社會理想層面是要梁山義軍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倫理道德規範是要梁山義軍擁戴朝廷,維護現實的政治秩序。正因為「忠義」內涵不一,相互對立,所以二者很難兩全。要「忠」就要舍「義」,要「義」就會不「忠」。最能體現 「忠義」主旨的是義軍領袖宋江的形象。作為小說的第一主角,宋江儼然就是「忠義」的化身。宋江的性格,就是在「忠」和「義」的相互矛盾中曲折發展的。「義」使他結交江湖,濟困扶危,樂善好施,反抗現實,「忠」則使他認為造反是大逆不道,雖然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勉勉強強上了梁山,也是身在梁山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改邪歸正」,效忠朝廷。 
     《水滸傳》的「忠」則是凌駕於「義」之上的。《水滸傳》以義聚梁山為起,招安盡忠為止。作為綠林中人,梁山英雄信守「義」的價值理念。「義」既是他們標舉的理想人格和行為準則,又是團結他們的精神紐帶,評判是非的價值尺度,同時也是造成「眾慮同心歸水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裡忠義作為封建道德倫理是同構互補的。對於宋江來說,接受招安、報效朝廷是實現忠的途徑,那麼對於梁山群雄而言,屈從首領宋江的招安路線以及實現招安后一連串叛賣性行為則是「義」的表現。梁山英雄之間的「義」的道德規範限制著並且不允許對作為首領和兄長的宋江不忠。於是,儘管梁山群雄的義、對宋江的忠和宋江對皇帝的忠之間發生過激烈的衝突,但衝突的結局則是以對宋江的「忠」的屈從而告終。梁山聚義初具規模時,乃是「打家劫舍」的綠林草莽,後來掛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由「打家劫舍」向「替天行道」的轉變,昭示出他們行動上的自覺。「替天」隱有「忠」的意義。宋江成為梁山首領后,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標誌著梁山義軍思想上的演變和自覺,實現「忠」與「大一統」的終極目標。梁山義軍接受朝廷招安后,便受朝廷派遣去打方臘義軍,這時的「義」已經臣服於「忠」之下了。
     《水滸傳》所宣揚的「義」則主要表現為拔刀相助、平等相處。《水滸傳》里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字裡行間始終體現著對梁山好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行為的讚賞與歌頌,這些都是「義」的表現。魯智深、武松性情剛直,好打不平,不畏強暴,不避危難。魯智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三拳打死鎮關西。武松性情剛強,為替兄報仇,死也不怕。同時,梁山好漢們也有著「八方共域,異姓一家」、不管什麼出身「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的理想。 四、結語《水滸傳》乃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史本質的藝術再現,其中用以組織群眾和團結群眾的思想基礎是「忠義」。小說中的叛逆者由叛逆最終走向招安,從聚義起義到招安一路走來,「忠」的思想逐步凸顯,使作品的忠君思想凌架於義之上,實現了「道德的復歸」,構成了小說獨有的文化品性和存在形式。
     《水滸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根據長期流傳在民間的水滸故事加工而成。全書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水的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農民起義失敗的全過程,它正面歌頌了敢於造反的農民起義英雄,塑造了許多不柯的藝術典型,暴露了封建地主官僚魚肉百姓的罪行,提示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社會根源,這部小說最閃光的思想是宣揚忠義思想,這是《水滸傳》中的傳達出來的幾種思想傾向中最突出的思想傾向。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一個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他疏材仗義、濟弱扶貧、孝親敬反,這是他性格敦厚溫柔的一面,他效忠皇帝、講義氣,這是他性格中正統思想的一面,他明處為大家辦事,暗處結交江湖大盜,這蛤也性格中虛偽狡詐的一面,他聚眾反國、題詩言志,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過描寫宋江充滿矛盾的行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多重性格的人物。作品中用了相當多的筆墨塑造宋江的忠義,故我認為宋江是一個忠義雙全的人。又因為宋江是梁山頭領,英雄代表,故梁山好漢乃一批忠義之士,這就是作品所盛讚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忠義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3: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