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淺談《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

作者:popomiya  於 2019-5-10 11: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三國, 文史

  《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經歷了一個由面見流傳過程當中群眾整理到後代作價定稿這樣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時代不同,階層不同,作品當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分析《三國演義》思想傾向必須注意的幾點。第一,《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經歷了一個由面見流傳過程當中群眾整理到後代作價定稿這樣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時代不同,階層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為一個歷史演義小說,它雖然有一定的虛構和想象,但又必須受到歷史的束縛,即故事的基本歷史輪廓,重大的歷史事件、主要任務、重大活動都必須符合歷史事實,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傾向,有時不免同歷史事實產生矛盾。

  《三國演義》的思想之一「擁劉反曹」。仔細閱讀《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演義》是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擁護劉蜀唾棄曹魏。

  第一,從作品篇幅來看,全書共120回,1~50回主要寫赤壁之前,各路諸侯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過程,實際上是交代了「三國鼎立」的來龍去脈和鬥爭背景。51~115回主要寫劉備集團的興衰成敗的曲折過程。第16~120回寫三國先後被消滅,統一於晉,可以看出,劉備集團興起的最晚而又衰敗的最早,且在三國之洪力量最弱,這是歷史事實,是小說作家所無法改變的。雖然如此,作者在構思時卻表現了他的偏愛,將全書的主要篇幅留給了劉備集團。 

  第二,從三國關係的處置上看:劉備集團是三國當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卻把它作為中心,將最強大的曹魏作為蜀漢的對立面,將孫吳置於從屬地位,劉備集團在對付主要敵人曹魏的過程中,對東吳是又聯合,又鬥爭。全書的這種整體構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說擁劉反曹的主題思想決定的。 

  第三,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來看:《三國演義》中塑造了的兩個最具血肉感,給人影響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劉備和曹操。這兩個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創造出來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說中都很少有像劉備和曹操這樣對比如此鮮明的形象,書中鮮明的將劉備寫成了受人民群眾歡迎的仁君形象,寫成了忠厚仁義的化身;而將曹操寫成了人民群眾憎惡的暴君形象,寫成了奸詐殘忍的化身。 

  第四,從封建正統思想來看:談到《三國演義》中的封建正統思想,現在所有的學者都有統一的思想,即「正統」就是與忠君思想有密切聯繫的「以復帝為中心的歷史觀。」在曹操與劉備當中,劉備是漢室嫡系,要繼承大統就非劉備莫屬,其他任何人一統天下,都被視為篡權奪位。曹操他撫各漢相,實則是漢賦,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吞併諸侯,一統天下,因此,《三國演義》不僅將曹操作為一個「亂世奸雄」來刻畫,更作為一個「亂臣賊子」來訓話。

  與此相反,劉備仁德愛民的形象,也是從屬於他忠於漢室,是「漢室之胄」這一中心的,書中處處都突出了他「以仁義躬行天下,仁義佈於四海」這一特點。

  細讀《三國演義》我們便會發現,無論是劉備的稱王稱帝,還是曹操的篡漢自立,本質上都沒什麼區別,目的只有一個,便是雄霸天下。唯一不同的便是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而曹操則採用了「秦天子以從眾望」的手段。但這都不過是一種圖霸稱王地策略手段。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頌劉備,因為他是「漢室之胄」,奪取天下便是「繼承漢統」,是名正言順的。同時又時刻不忘否定和批駁曹操,就因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亂臣賊子」。

  《三國演義》的「忠義」思想小說一開頭就提到「桃園三結義」。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三人,採用民間結義形式,撮土為爐,捻草為香,異姓結為兄弟,並誓曰:「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體現的是民間的「信義」,例如:在26開回「袁本初敗兵拆將,關雲長掛印封金」中寫到曹操謀士「程昱」說「關雲長有萬夫不敵之勇,希主用智謀收之」。曹操便設計擒住了關雲長,關雲長暫住曹營后,曹操因愛才,欲留住關雲長,便讓張遼前去試探他。張遼問:「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如何?」關羽回答說:「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豈可共論乎?」從這一點看來,關羽已經以君臣關係來看待劉備了。又如曹操為留住關羽,先是為關羽修宅一座,緊接著又送去金銀器皿,自從關羽到許昌后,曹也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並送美女十人侍奉,然而關羽最終依然棄曹操而去,後人有詩讚曰:威傾三國著英豪,一宅分居義氣高,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聖不降曹。 

  關羽的這種言行,就連曹操也大為讚歎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並教育他的屬下說:「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在這裡「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強調的便是「忠」。關羽曾寫信向劉備表達他的赤膽忠心,其中有幾個字可視為關羽人生的寫照:「義不負心,忠不顧死 」。「義」和「忠」是關羽最為突出的特色,所以可以說關羽便是「忠義」的化身。 再看諸葛亮。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點是「多智」,然而在他的身上也表現出了非常突出的「恩義」和「忠義」思想。例如在37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中寫到劉玄德不顧寒冬雪天,躬請卧龍,卧龍感其知遇之恩,便出山輔佑,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可不出」。因此,在85回以前,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劉備,在三個國家中,蜀國最小,它崛起於蠻荒之野,崛起於夾縫之間,即使到了最艱難的時刻,諸葛亮依然沒有棄劉備而去,這其中蘊含的不僅是「恩義」,更是一種「臣子對君主」的「忠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1 12: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