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人與花,古人心中的「美人」是什麼樣?

作者:小博人  於 2019-5-25 13: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天涼了,把秋褲穿上」、「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體」、「別買太貴,媽媽嫌貴」……母親作為最偉大的人,為子女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可以說人的一生唯一不變的就是母愛。

昨天是母親節,你有給親愛的母親送花嗎?康乃馨、百合、芍藥、向日葵、劍蘭都是現代人流行送給母親的花。

但你知道古人是怎樣用花指代母親嗎?古人將萱草命名為「忘憂草」,作為「母親花」送予母親,以求母親樂以忘憂。


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王冕


不只用「萱草」指代母性之美,古人很早就將花草美和女性美聯繫起來,用花草來指代美人、女性的例子多不勝數。

而對於女性之美,古人也有不同的見解、不僅要求外貌之美、還要求品德高尚。還以此為標準創作了「花言」─《詩經》、「巧語」─《論語》,盡情讚揚女性美。

《詩經》中對女性美的描寫

《詩經》主要側重於對女性美的描寫,其手法多種多樣,有直接描寫女性容貌神態之美的詩句,還有通過描寫品德、環境來烘托女性美的內容。《詩經》也是最早對女性美描寫生動完善的著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美學意義。

歷史館|美人與花,古人心中的鈥溍廊蒜澥鞘裁囪


其中描寫女性容貌與神態的詞有「清揚」、「窈窕」、「佳人」等。還有一些詩句如「美人之貽」(《邶風·靜女》),「美目盼兮」(《衛風·碩人》),「有美一個」(《鄭風·野有蔓草》,「靜女其姝」,「靜女其孌」(《邶風·靜女》)「清揚宛兮,宛如清揚」(鄘《風·君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等等。


同時《詩經》也開創了以花比喻女子的先河。有以花比喻女子容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齊室家」(《周南·桃夭》)以桃花來描繪了一個嬌艷無比的新婚女子的形象,並給我們展示出女子出嫁的喜悅心情。同樣的還有,「何彼穠矣,唐棣之華,······何彼穠矣,華如桃李」(《召南·何彼穠矣》)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詩·陳風·東門之枌》)


以花隱喻美人品格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鄭風·山有扶蘇》)此詩用女子第一人稱為角度,用荷華自喻,表達自己品性的純潔。


以花表達女子情感的,「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鄭風·溱洧》)用贈送香草來表達女子對戀人的情感。同樣的還有「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小雅·采綠》)


諸多此類,不勝枚舉。《詩經》中對女性美的描摹極其全面,它濃縮了先秦時代對女性美認識和發展的全部過程,也推動和啟迪了後世文人對女性美的關注,後代中國仕女畫以「美人如花」的主題反覆演繹了上千年。

歷史館|美人與花,古人心中的鈥溍廊蒜澥鞘裁囪
《論語》中對女性美的描寫

而作為同時代經典巨著的《論語》,對於「美」的描寫就不僅局限於外貌了,其對於「美」的要求已經涉及到了品德,而對於論語里的美的要求是「盡善盡美」。這個概念是孔子在《論語·八佾》中提出的,「美」是對藝術的審美評價和要求,「善」是對藝術的社會作用和倫理道德方面的規範和要求。


《論語·雍也》中有一段有趣的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講的是孔子與衛靈公美女夫人南子的一次會面。南子以美貌著稱,但德行有失,與很多人有男女關係,孔子認為她外貌是美,但德行有失,在孔子的定義里,她是算不得「美」的。


《論語》中的盡善盡美說,充分認識到了善的自身特性和存在價值,善是美的基礎、內容和目的,因而對美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論語》中強調的是美和藝術的道德與社會作用,形成「善與美」的統一和「善主美從」的思想,奠定了中國美學史上美善關係的基調。


歷史館|美人與花,古人心中的鈥溍廊蒜澥鞘裁囪

然而不管是《詩經》還是《論語》,都可以看出人類對於美的探索和審「美」的標準開始向道德品德的相關方向轉變,從面容之美到盡善盡美,無一不是古人對美的追求,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1: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