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轉載)為什麼一過五十歲各種病都來了——端粒與衰老

作者:重返伊甸  於 2019-4-12 08: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健康|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必修一在介紹衰老的原因時,給出了兩個假說,一是自由基假說,一是端粒學說。當然關於衰老的理論還有很多假說。現在看來,這個端粒理論最靠譜。本文分享的是在端粒研究方面的專家,並因此獲得2009年諾貝爾獎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的書《端粒效應》。

本文將回答如下問題:

1.我們為什麼會衰老?

2.究竟是什麼在控制我們的衰老與死亡?

3.未來我們如何應對衰老?

4.當下如何控制衰老?

有人統計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五十歲以前的幾乎沒什麼病,但是一過五十歲各種病都來了。而這個時候得病並不是因為運氣不好,也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麼事兒,根本原因全身的各個器官都在變老。所以,衰老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你不服不行。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有人老得比較慢一些,也有人會快一些,比如戰國時期的伍子胥就曾經一夜白頭。對此,我們一般以為,要麼跟基因有關,要麼跟環境有關。但這本書就告訴我們,直接影響人衰老進程的是我們身體里一種叫「端粒」的東西,而抗衰老的方法也和端粒相關。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三個部分,來了解「端粒」和「衰老」。

第一部分:端粒是什麼?生活壓力和「衰老」有什麼關係?

在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人之所以變老,是因為身上的某些細胞不再更新了。有個著名的哲學典故,說從前有一條船,你每天換一個零部件,直到把船的所有部分都替換成新的。那請問,這條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人體差不多就是這條船。我們身體的各個地方都有細胞在不斷地被更新替換,表面看來人還是這個人,但是細胞都已經換過好多遍了。等於說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幾乎就是一個新人。如果能這麼一直保持更新,你就不會老。

細胞是通過分裂更新的,問題就在於,有些細胞只能分裂這麼多次。一定次數之後,這個細胞就不再更新了,它會失去作用,它對應的組織就會衰老,人就老了。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分裂次數的限制呢?原理就在於「端粒」。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每個細胞里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包含一個人的完整遺傳信息,它是由 DNA 和蛋白質組成。DNA 代表遺傳信息編碼,是鹼基對組成的雙螺旋結構。所謂基因,就是染色體上一段一段的DNA 序列。「端粒」,就是染色體末端的 DNA 序列。

端粒上的 DNA 不參與編碼,序列固定不變。你可以把染色體想象成一根鞋帶,而端粒就是鞋帶的塑料頭兒,把鞋帶給包起來。也就是說,端粒的作用是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對DNA 序列進行保護。每一次細胞分裂都要複製染色體。每次複製染色體的時候,端粒內側的DNA 是全面複製,但是端粒那一段的DNA,每次都會少一點。這就是說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變短一點。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就沒有了,染色體就不能正常複製,細胞就不能分裂了。如此說來,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

每個人的端粒變短速度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衰老的速度不一樣,很多研究都證實了這個判斷。也就是說,看一個人老不老不能看出生年齡,得看他端粒的長短。

現在有更進一步研究發現,端粒長度影響你皮膚的老化程度、有多少白頭髮、心肺功能、骨頭情況,而且還影響你的認知能力。連老年痴呆症,都可能是端粒變短導致的。知道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得出一個結論,為什麼有些老人長壽?因為他們的端粒長。

從出生開始,年齡越大的人端粒就越短。75歲的人平均端粒長度達到最短,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齡。所以我們民間說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是有一定道理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那些活過75歲的人,要麼端粒比別人長,要麼端粒衰減得比較慢。也就是說,人的衰老程度,其實是和端粒直接相關的。有個13歲的小女孩,滿頭白髮,步履蹣跚,各項生理機能都退化了。這是因為一個特殊基因導致她的端粒失調。所以,雖然她的身份證年齡很小,但她已經是一個老人。這一切都在於端粒。細胞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點。端粒決定了我們的宿命。

不過布萊克本有個好消息,端粒其實是可以再次變長的。1984年,布萊克本偶然在實驗室發現,端粒有時候不但沒縮短,反而還變長了一點。布萊克本趕緊尋找端粒增長的機制,很快她的一個學生就分離出來一種酶,他們把它命名為「端粒酶」。真核生物細胞中會不會有逆轉錄發生?

人體中本來就有端粒酶。端粒可以通過端粒酶複製 DNA,從而減緩變短,甚至實現增長。也就是說,只要有充足的端粒酶,細胞就能一直分裂下去。但問題是,人體中端粒酶的活性經常不足。那如果吃點加強端粒酶的葯,不就能逆轉衰老嗎?這樣的葯的確存在,而且現在有賣的,但是布萊克本警告說,你不應該吃這個葯。端粒酶如果過多,某些原本不該繼續分裂的細胞也會繼續分裂,從而導致癌症。

你看,端粒酶不足,人會變老;端粒酶過多,人會得癌症。所以,現在有人在研究,如何在人工加強端粒酶的情況下,減少癌症的誘發。這當然是科學家的事,而對於我們來說,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東西影響了人體自身自然的端粒酶?為什麼有些人的端粒就這麼長呢?

埃佩爾在研究中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些長期照顧家裡生病的孩子的媽媽們,看上去都老得特別快,看來似乎是生活壓力導致了變老。在埃佩爾的建議下,布萊克本測量了這些媽媽的端粒長度。她們找到很多長期照顧患病孩子的媽媽,做了端粒測量,然後她們發現三個事實。

第一,總體來說,一個母親照顧孩子的時間越長,她的端粒長度就越短。可是也有一些母親,照顧孩子時間很長,但是端粒似乎也沒有縮短太多。這是怎麼回事呢?關鍵在於你「感覺到」自己承擔了多大的生活壓力。

第二個事實就是,那些感受自己照顧孩子的壓力特別大的母親們,端粒是最短的。

第三,這些感受到壓力最大的母親,她們的端粒酶的活性也是最差的。也就是說,是生存壓力讓她們老得這麼快。這就解釋了伍子胥為什麼會一夜白頭,加速衰老。

小結一下:

首先,衰老是因為細胞不再分裂更新了;其次,細胞之所以停止分裂,是因為受到端粒長短的限制——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再其次,端粒酶的存在甚至有可能讓端粒延長,但是人體的端粒酶的活性會變差,會不夠用。最後,感受到生活的壓力,會惡化端粒酶,加劇端粒變短,從而加劇衰老。

第二部分:如何應對生活壓力帶來的影響?

那麼,在「抗衰老」這個話題上,問題的關鍵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如何應對生活壓力,而這是我們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

我們在第一部分說道,壓力感會影響人的健康,導致端粒縮短。但其實,這裡說的壓力是相對的。比如像李嘉誠這樣的人,管理那麼大一個商業帝國,他平時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肯定要比一個照顧孩子的媽媽大得多。但是我們看,李嘉誠90歲了,他的健康和精神狀態甚至比很多中年人要好。這裡面的關鍵,不是絕對壓力值的多少,而是這些壓力給讓你產生了什麼情緒,如果是負面情緒居多,那就比較麻煩了,它會影響你的健康和衰老程度。短時間的負面情緒,比如生一次氣,不會影響端粒。有小情緒很正常,真正影響端粒的是長期的、嚴重的負面情緒。我們主要說三種。

第一個情緒是「敵意」。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中年男子,性格比較強勢。最近你的工作有點不順利,身邊的人跟你配合得也不是很好,你看哪兒都覺得不對。工作了一天,你帶著不滿回到家裡。妻子正在做飯,而你注意到,廚房的桌子上擺著很多沒有用的廣告。你心想,早上走的時候你已經告訴妻子把廣告垃圾扔掉,她怎麼沒扔呢?你覺得妻子太懶了,你就去指責她。

這就是敵意。你只看見了小廣告,難道你沒看見她在做飯嗎?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抱怨排隊的隊伍長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覺得隊伍長是因為排隊的那些人都有毛病,他們都在專門跟你做對,那就不正常了。

敵意感強的人中,男性居多。敵意會讓你跟周圍人的關係變差,你會陷入更放縱的生活方式,比如貪吃、抽煙、喝酒。你的健康會變差,你的端粒會變短。

第二個情緒是「悲觀」。悲觀的人裡面女性比較多。悲觀,就是對事物總有一個負面的預期。

比如兩個人一起在樹林里散步,走著走著發現一條以前沒走過的小路。正常人可能想探索這條小路,覺得走一條沒走過的路很好玩,可能會有什麼驚喜。可是悲觀的人,一遇到這種不確定的情況總是往壞的一面想,這條路可能危機四伏,也許有野獸,也許有壞人。我們可以想見,悲觀的人面對壓力的時候,因為他總是預期自己處理不好,肯定是威脅感大大強於挑戰感。悲觀者的端粒,的確更短。

人為什麼會悲觀呢?悲觀是一種心理保護,保護你不會感到失望。如果你事先預期很好,結果不好,你就會非常失望。結果有的人為了不失望,寧可選擇了悲觀。

第三個情緒是「胡思亂想」。

人是動物界唯一一個不「活在當下」的物種。別的動物都是現在幹什麼事兒就想什麼事兒,只有人可以在干一件事兒的時候,想另外一件事。有人做過嚴肅的大規模研究,發現人們在一天中50%的時間段內,想的事兒都不是正在經歷的事。問題就在於,很多情況下人想的是負面的東西。

英文有個詞叫rumination」,中文字典翻譯成「沉思」,但 rumination 可不是普通的沉思,是對一件負面的事情耿耿於懷。你明知道這件事想也沒用,不值得再想,可是你無法停止想它,rumination 會減弱你的端粒酶。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典故,說你能不能在接下來的十分鐘內,「不想」北極熊。結果當然是不可能的,你越是要避免想北極熊,你越是滿腦子都是北極熊。rumination 就是這樣的狀態。

一開始你只是感覺不好。然後想到這個不好的感覺會影響健康,應該避免,可是你又避免不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長期下去,就可能是抑鬱症。抑鬱症是端粒的大敵,沒有抑鬱症的人端粒最長,抑鬱的時間越長,端粒越短。

這些就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壓力和種種問題勉強,會產生的普遍的負面情緒,那怎麼才能克服這些負面情緒呢?

負面情緒的特點是讓人當局者迷。陷入情緒的你,是被這個情緒給控制住了。這就是為什麼你應該學會用旁觀者的視角觀察自己。你要跳出這個局,識別出來這是一個不好的情緒,給它打一個標籤。然後你不能迴避,你得接受你有這個情緒。

比如說,你曾經做錯一件事,非常懊悔,動不動就因此自責。這就是典型的 rumination。那麼當你這個自責的情緒上來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這麼說:「我又開始自責了,這個情緒不好,可是我這個人最近就是經常自責,真有意思。」你用自嘲的心態去看待此時的自己,用寬鬆的辦法面對這些情緒,情緒就會慢慢消失。

我們每天會產生 65,000 個想法。所以想法不值錢,90%的想法都是沒有意義、不值得跟進的。一個人有各種不好的想法都是正常的。考慮到這一點,當你遇到一個負面想法,你知道它只是 65,000 個想法中的一個,你就不會太在意。有這個態度,是很好的開始。

更高級的技術還有冥想,這本書的作者就比較推崇冥想。冥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專註於當下,如果你專註在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兒上,工作就全身心投入工作,吃飯就好好體會飯有多好吃,其他的想法就自然就沒有了。不過,其實你不用冥想也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做的是一件有難度的、燒腦的事兒,你就會專註當下,哪還有什麼別的心思?要知道,專註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有研究發現,那些無法集中注意力,永遠亂想的人,即便沒有什麼壓力感,端粒也平均比別人短了200個鹼基對。

所以,布萊克本和埃佩爾的建議還包括找到人生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你希望你的墓碑上寫什麼?比如「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父親」「這是一位最有愛心的人」等等。「人生的目標」這一招可不是心靈雞湯,研究證明它有實實在在的好處。有人拿退休的老人做過一個實驗,讓這些老人去當志願者照顧那些患病的兒童,每周工作15個小時。我們知道照顧人會帶來壓力,但是這些老人當上志願者之後身心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他們找到了目標。

把這些東西綜合到一起,對健康長壽最有利的一個精神狀態,叫作conscientious」 ,意思差不多是認認真真、勤勉、有條理、不衝動、充滿責任感,像是中國人說的「君子終日乾乾」。 所以,在生活中,你要應對多大的壓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對它們。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二部分內容。接下來我們說說第三部分內容,就是環境對我們的端粒有什麼影響。

第三部分生活環境究竟對我們的壽命,準確說是對端粒有什麼影響?

 在一般的理解中,環境肯定對端粒有影響。如果你住的地方附近有綠地,你能經常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你的心理和生理都會更健康,如果你進一步還能享受到綠色食品那就更好了。雖然很多研究都說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沒什麼區別,但這本書卻多次強調有機食品更健康,原因是普通食品可能會有農藥和化學殘餘,這些東西對端粒是有害的。但這並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自然環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其實是人的環境。

 德國人做過一個研究。研究者找到一群在城市居住的人,和一群在鄉村居住的人,把他們請到實驗室里做一個壓力實驗。這個壓力實驗的方法是讓你做數學題。你一邊做題,實驗人員一邊通過耳機去督促你抓緊做,弄得你非常緊張。與此同時,實驗者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受試者的大腦,觀察他們的大腦中對壓力的反應。

結果是城市居民更容易把壓力視為威脅。他們大腦中「杏仁核」這個部位的活動明顯更活躍,而這個部位負責的是恐懼感。對比之下,鄉村居民面對壓力表現得更輕鬆一點。

西方國家的城市和鄉村格局,跟中國很不一樣。中國是城市經濟條件遠遠好於農村,而西方國家城市裡有些區域簡直就是都市的貧民窟,治安非常差。這本書的作者布萊克本以前在耶魯大學做過博士后,她說住在耶魯附近你都不敢騎自行車上下班,因為直接就會被搶。長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學會了時刻保持警覺。這種警覺感是一種生存本能,但並不是抑鬱。科學家把抑鬱症的因素排除掉,剩下的這個警覺感,仍然能讓端粒縮短,因為這是對壓力的威脅反應。長期保持警覺有利於在不安全的地區生存,可是「生存」不是「生活」,這是為了生存而犧牲健康。

我們知道美國現在基本上是個貧富隔離的狀態,窮人住窮人區,富人住富人區。你甚至能從一個小孩出生地的郵政編碼,大體判斷他的受教育水平和未來的經濟狀況,還有端粒的長短。

不過從端粒角度來說,「好社區」不等於有錢的社區。關鍵詞叫「社會凝聚力」。社會凝聚力強的社區,人和人之間能互相幫助、互相信任、相互融洽,有相同的價值觀,有問題能互相依靠。如果一個國家貧富分化嚴重,治安惡化,那可能就連有錢人也不會感到幸福。

總體來說,貧困對端粒很不好。但只要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金錢對端粒的直接影響並不大。社會關係比金錢重要。如果一個人住在凝聚力高的社區,跟家人和朋友相處融洽,那就算錢少點也沒關係。

但是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非常重要。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對端粒的影響上不封頂,受教育程度越高,端粒就會越長。同時,職業也很重要,而且可能比收入還重要。一個坐辦公室的白領,哪怕是個工資不高的底層員工,他的端粒也會比一個收入更高的體力勞動者長。有人調查過同卵雙胞胎,基因一樣、從小的生活環境也差不多的兩兄弟,一個成了白領,一個成了藍領,白領的端粒要比藍領的長。

這就是不同社會地位對端粒的影響。更可怕的是,這種影響是會遺傳的。

從端粒角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三個方面。首先是遺傳。端粒長度是可以不通過基因遺傳的,稱為「直接傳遞」。也就是說,如果懷孕時候父母的端粒因為後天環境原因比較短,那麼哪怕雙方都不攜帶什麼能讓端粒變短的基因,他們的孩子的端粒,也會一出生就比較短。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更為重要。一個卵細胞的染色體端粒如果短的話,通過染色體配對變成受精卵的時候,受精卵的染色體端粒也會就比正常的小孩要短。

但孩子的壞運氣才剛剛開始。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第二個方面是孕期的心理壓力。有研究發現,懷孕期經歷了親人去世和離婚這種人生重大打擊的女性,孩子的健康狀況差、端粒短。

第三重打擊是在孩子出生以後。家庭環境不好,缺少父母關愛,甚至可能被父母忽略的孩子,會有一系列身體和精神問題,端粒短只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一個人如果生活非常艱難,她的端粒本來就短,她生下來的孩子的端粒從一出生就很短。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不穩定的家庭裡面,將來的端粒只會越來越短。如果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不就是家族式的貧困陷阱嗎?

我們都知道,健康並不是什麼競爭性的項目,人用不著拼死拼活,就能獲得健康長壽。不過這有個前提,就是你的運氣得比較好。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環境中,你周圍的親朋好友對你是非常支持的態度,你的環境充滿了社會凝聚力,你有足夠的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要獲得健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但是別忘了,有很多不幸的人沒有你這樣的條件,他們想要獲得健康可能就很困難了。

那麼,一個好家庭是什麼樣的呢?在懷孕之前,夫妻雙方都是比較靠譜的人,他們的端粒不應該太短。在懷孕期間,要保證充足的營養,要保證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孩子生下來之後,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關愛。這些就是每個人生活的責任。就算端粒長短能遺傳,人的命運也不是一出生就定死了。我們總能主動選擇按照書中說的方法做一些事兒,主動選擇讓自己和別人的端粒更長。

你的端粒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它也是你周圍所有人的事兒。反過來說,別人的端粒,也是你的事兒。

總結

我們經常聽到關於,人類壽命可以技術性延長,甚至可以到達免除自然性死亡程度的說法。比如,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和《未來簡史》的作者赫拉利,都是這麼認為的。在他們看來,人的壽命長短和衰老程度,就是一個技術問題,只要技術達到了,永生並不是一個難事。

但是,通過《端粒效應》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衰老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至少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問題。人的壽命和衰老,實際上是在和大自然抗爭和賽跑。因為,從自然的角度出發,我們每個個體只要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就可以去死了。這就是為什麼,公螳螂在交配的過程中,會被母螳螂吃掉,因為你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你可以去死了。所以,才有我們之前說的,儘管現在我們可以用藥物激活端粒酶,但是這麼做的副作用是誘發癌症。所以,抗衰老是一場賽跑,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摘自:https://mp.weixin.qq.com/s/nw6Lfo3bsI-ocmZIrmzrtQ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7: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