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鄉村生活(2)

作者:重返伊甸  於 2019-1-4 06: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雜談|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雜談

 對父母的呼籲
 

讓孩子們遠離罪惡的溫床

  不要讓任何現世的利益引誘父母們忽視對自己孩子的培訓。只要可能,父母們就有義務為自己的孩子們在鄉村安家。應該小心保護兒童和青少年,讓他們遠離城市罪惡的溫床。要讓他們處在真基督徒的家庭,就是有基督同在之家庭的影響之中。──《懷愛倫信函》1906268號。{CL 12.2}

在災禍泛濫之前

  在泛濫的災禍臨到地上的居民之前,主呼召一切真以色列民要為此大事預作準備。祂向作父母的發出警告的呼聲說:要將你們的兒女聚集在自己的家中;要召他們避開那輕視上帝的誡命,自己行惡並教人作惡的人。應當儘速遠離大城市。要建立教會學校。要把上帝的聖言教導給你們的兒女,作為他們所有教育的根基。──《教會證言》卷六,第195頁。{CL 12.3}

  我蒙主指示警告我們的信徒,不要湧入城市去為自己安家。我蒙指示對父母們說:務要保守你們的兒女在自己的家庭範圍以內。──《懷愛倫文稿》 190081號。{CL 12.4}

孩子們的心與安逸和舒適相對

  不要再讓孩子們暴露在快要毀滅之城市的試探之中了。主已經給我們發出警告和勸勉,要我們離開城市。所以我們就不要再在城市裡投資了。父母們:你們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靈魂呢?你們有沒有預備自己的家人變化升天呢?你們有沒有預備他們成為王家的成員,天上君王的兒女呢?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安逸、舒適、方便,豈可與你們兒女靈魂的價值相比呢?──《懷愛倫文稿》190576號。{CL 12.5}

在幽靜之處更好獲致基督徒的品質

  在一百個家庭中,沒有一個能憑藉居住在城市裡而增強體力、智力或靈力。在幽靜之處,就是有田野、山嶺和樹木的地方,更能獲致信心,盼望,愛心和幸福。要帶著你的兒女離開城裡耳聞目睹的一切,離開街車的軋軋聲和車流的喧囂,那樣他們的心志必更趨健全。你必發覺他們的心更容易領受上帝聖言的真理。──《懷愛倫文稿》 190576號。{CL 13.1}

  將孩子們送到城市的學校,那裡各種誘惑都在等待著吸引他們,敗壞他們的道德,這樣,對父母和孩子們來說,建造品格的工作要困難十倍。──《基督教育原理》,第326頁,(1894) {CL 13.2}

鄉間的避難所

  父母們應當明白,教育兒女是一項重要的救靈工作。在鄉間必須完成的工作中,存在著大量有益的活動,藉著鍛煉神經和肌肉而帶來身體的健康。離開城市是我有關我們兒童教育的信息。{CL 13.3}

  上帝在教導我們的始祖耕種土地和照管家園的時候,祂是給了他們真教育的方法。罪進入世界之後,由於不順從上帝的要求,耕種的工作就大大加重了。地因受了咒詛,長出了荊棘和蒺藜。但是工作本身不是因為罪才安排的。偉大的主宰親自祝福了耕種土地的工作。{CL 13.4}

象挪亞的日子

  撒但定意要把男男女女吸引到城市裡來。為了達到他的目的,他發明了形形色色的時尚和娛樂,以及各種各樣的刺激。今日地上的城市快要與洪水以前的城市一般光景了。{CL 14.1}

  我們將要擔負一種持續的重擔,因為我們看到基督話語的應驗: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24:37。在洪水以前的日子,各種使男人和女人們健忘並犯罪的娛樂活動都被發明出來了。而今,1908年,撒但正在緊鑼密鼓地作工,同樣狀況的罪惡將要流行。地正在被敗壞。信仰自由將會失去自稱為基督徒之人的尊重,因為他們中許多人對屬靈的事一無所知。{CL 14.2}

  我們絕不能忽視世界的結局不久就要來到。撒但正在男男女女們的心中運行,許多人心中似乎都充滿了一種娛樂和刺激的願望。就象在挪亞的日子一樣,各種罪惡都在增長。[頻繁的]離婚和結婚成了當代的慣例。在這種時候,尋求遵守上帝誡命的子民應該尋找幽靜之所,離開城市。……{CL 14.3}

不是損失

  誰會受到警告呢?我們再說:要離開城市。不要認為到山間去是一種很大的損失。你是去尋找一個退隱之處,以便能單獨與上帝同在,學習祂的旨意和道路。……{CL 14.4}

  我勸我們的信徒以屬靈的追求作為他們終生的工作。基督已在門口。所以我要對我們信徒說:當你蒙召要離開城市搬到鄉村時,不要認為是一種損失。這裡有豐盛的福氣,等待著那些想要得到的人。藉著瞻仰大自然的景色,就是創造主的作品,藉著研究上帝的手跡,你會不知不覺變成祂的形像。──《懷愛倫文稿》190885號。{CL 14.5}

保證人生最佳的成效

  宏壯的房屋,富麗的陳設,以及一切安逸豪華的裝置,都不是快樂有為之生活的必需品。耶穌到世上來,是要成就人間最偉大的事業。祂以上帝特使的資格,來教導我們怎樣生活,以求人生最佳的成效。但是那全能的天父為祂兒子所選擇的環境是怎樣的呢?加利利山中一間僻靜的房子;一個勤苦操勞靠手藝度日的家庭;一種簡單的生活;每日與艱難困苦奮鬥;克己、節省、忍耐和快樂的服務;在母親旁邊打開經卷勤讀的光陰;青蔥的山谷,晨曦暮藹的逸景;大自然聖潔的陶化;對上帝的創造和旨意的研究;以及與上帝心靈上的相通――這些便是耶穌早年生活的狀況和境遇。{CL 14.6}

高尚之人們的鄉間生活傳統

  歷代最敬虔高貴之人的生活環境,也大都與耶穌相仿。請閱讀亞伯拉罕,雅各,約瑟,摩西,大衛,和以利沙的歷史。請研究後來許多最可敬地受託擔任要職、其影響已經最有效地促進了社會進步、道德提高之人們的生活。{CL 15.1}

  這些人有多少都是在鄉村中長大的啊。他們不知道奢華為何物,也不把少年的光陰用來追求宴樂。有許多人更不得不與艱難和困苦奮鬥。從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學習工作;戶外活潑的生活,使他們一切智能都能全面發展。他們不得不仗賴自己的機智,於是就學會了抵抗困難、勝過障礙,並且得了勇氣和毅力。他們學會了自立和自製的功課。他們沒有多大機會與惡友相交,所以得享一點自然界的清福和幾個良朋益友,就知足了。他們的興緻和習慣,都是簡純而有節制的。他們悉聽原則的指揮,長大后,就成了純潔堅強忠實的人。負起人生的責任時,尤能把身體和腦筋的精力都運用在所做的事業上;仗著活潑的精神,能謀能行的才智,以及抗禦罪惡的剛毅之氣,他們就成了世界上為人群謀福利的積極力量。{CL 15.2}

比財富更好

  強健的身體,健全的思想,以及高尚的品格,乃是人所能給予子孫最好的禮物,這比什麼遺產都更寶貴。所以凡是明曉人生成功真諦的人,必定未雨綢繆。當他們在選擇家庭的時候,也必不忘記人生的最佳事務。{CL 15.3}

  與其住在一處地方,終日只見人的作為,和常常引起罪惡思想的聲色,以及惹人厭倦的紛擾喧嚷,不如到能夠欣賞上帝作為的地方去。到那幽雅明媚的自然美景中,去求心靈的安息。在那裡,你們可以看到綠野、樹林、和丘陵。看到未被城市煙塵模糊了的湛藍的天空,呼吸到曠心怡神的清新氣息。去那裡,遠避城市的娛樂和放蕩,你們就能與兒女結伴,在上帝的作為中教導他們認識上帝,訓練他們度正直有為的人生。──《服務真詮》第265-267頁。(1905){CL 16.1}

積極的戶外生活的百般好處

  你最好放下一切使你困擾的操心之事,到鄉間去尋覓一個幽靜的隱居之所,那裡沒有如此強烈的敗壞青年道德的影響力。{CL 16.2}

  不錯,你在鄉間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煩惱與困惑;但你在那裡就能避免許多罪惡,並堵塞住勢將制勝你兒女心志的試探之洪流。他們需有可作之工和多樣的變化。家中千篇一律的單調情形,足以使他們局促不安、浮躁不寧,因而日趨墮落,染上當地行為不端的年輕人的惡習,如此便領受了街頭的教育。……{CL 16.3}

  鄉居對他們大有好處;積極的戶外生活,極有利於發展身心的健康。他們最好有個可墾植的園子,在那裡,他們既可找到樂趣,又可從事有用的勞作。栽種花木有助於培養審美觀和鑒別力,對於上帝的有益而又美麗的創造物之認識,足能在心意中揮發文雅而高貴的影響力,指引它歸向那位創造與統治萬物之主。──《教會證言》卷四,第136頁。(1876) {CL 16.4}

不要指望有神跡來消除錯行的後果

  看著這些花兒,我每次都想到伊甸園。它們表達了上帝對我們的愛。這樣,祂使我們在這個世上稍微品嘗了一點伊甸的滋味。祂希望我們因祂創造的美景而快樂,並從中看到祂願意為我們做什麼事。{CL 16.5}

  祂希望我們住的地方有寬敞的空間。祂的子民不要擠到城市裡去。祂希望他們把家遷出城市,以便更好地為永生作準備。不久他們將不得不離開城市。{CL 17.1}

  這些城市充滿了各種罪惡――鬥毆、謀殺和自殺。撒但在其中控制著人進行毀滅的工作。在他的影響下,他們為殺人而殺人,而且變本加厲。……{CL 17.2}

  我們既讓自己處於這種敵對的影響之下,又怎能指望上帝行神跡來消除我們錯行的後果呢?不可能的。所以要儘快離開城市,買一小塊地,在那裡你可以有一個花園,讓你的孩子們看著花兒生長,從中學到樸素純正的教訓。──《全球總會公報》1903330日。{CL 17.3}

 摘自《鄉村生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18: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