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另一種家訓

作者:vqweqweqwe  於 2022-5-9 09: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非道義之心,勿汝存也,制之而已矣。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非道義之事,勿汝行也,慎之而已矣。所友者必皆讀書之人,非讀書之人,勿汝友也,遠之而已矣。所言者必皆讀書之言,非讀書之言,勿汝言也,諾之而已矣。」

  清代的王士禛在其《池北偶談》中以飽含敬畏的語氣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來的這一段話,是他的高祖濼川公(王重光)撰寫的家訓;同時,他還以王重光六個兒子的成就直接證明了這個家訓的有效性。

  我們所熟悉的「家訓」,我們在一般意義上認知的「家訓」,就是以這樣的形式出現的。它顯得凝練、莊重、厚實、誠篤,以最為簡潔的語言表達最為樸素而深刻的要求和期許,可謂言約而意豐,有著振聾發聵、耳提面命的警醒效果。

  但同樣在這部著作中,王士禛還記載了一種為我們所陌生的家訓——「葛端肅公家訓」。

  這裡的「葛端肅公」指明朝中期的大臣葛守禮。葛守禮於嘉靖七年舉鄉試第一,第二年舉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為官清廉,精明強幹,堅守立場,多有建樹。他的這個家訓形式很是別緻,是由個人為官期間的一些標誌性事件構成的。

  葛守禮在河南為官三年有餘,每次因公出差,路費盤纏之類都是自己掏腰包,如果有縣驛私下饋贈,他是堅辭不受。有一次他到汴梁,公事辦畢之後,就用剩下的錢買了一個銅茶壺,返回時,恰逢大風雪,黃河結冰不能渡過,於是他就在河邊等待,結果身無餘財,就又把茶壺賣掉供作路費了。

  明朝中葉賄賂成風,地方官入京巴結時相屢見不鮮。葛守禮從陝西布政使之任上回京入覲時,只是兩袖清風,孑然一身。當時宰相嚴嵩的兒子邀請一起吃飯,他只是按照慣例送了一份「帕儀」(一本書、一個手帕)而已。小吏告訴他,其他省的大員全都送禮給嚴嵩管家的,可沒有一個像他這樣送的;如果把「帕儀」送過去,擔心主人會生氣。葛守禮坦然地說:我確實沒有能力送什麼厚禮,至於願不願意接受,那我也就聽之任之了。

  此外,這個特殊的「家訓」還涉及堅守禮制、追求好官、選賢任能、果敢斷獄等事件,洋洋數千言,雖多為敘事,但中間卻無不表現出作者堅貞的品格和崇高的德性。

  古代家訓有一個共通之處,內容大都是作為長輩對後輩的誡勉和期望,制訂家訓者,往往熟諳儒家思想和主張,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家訓的意義亦在於依照儒家倫理規範培養子弟的高尚德行。葛守禮寫的這個「家訓」雖然較為特別,但其指向卻極為明確,那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現身說法,讓子弟從中受到如坐春風的教育。相比以教條、戒律出現的家訓,這個「家訓」顯得更為質樸,更為信實,更為親切,也更容易感染人。

  口述的、訓示的諸多崇高的道理,入耳卻未必入心入行。如果真的長輩訓導什麼,子弟就遵守什麼,那麼讀一讀聖賢書,那就都成聖賢了。最要緊的,也是被傳統文化最為看重的,就是榜樣的力量。而家族子弟最親近的榜樣是什麼人?就是自己的長輩。作為子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形成,一定程度上,長輩的準則,就是他們的準則;長輩的態度,就是他們的態度;長輩的追求,就是他們的追求。在這一點上,像葛守禮這樣的人,雖然講的是為官的原則,卻也同樣是做人的原則。將這些原則滲透在具體的事情上,就更具說服力,也更有效應。對於葛守禮這樣的長輩,他在說明:對於什麼事,我是怎麼做的。對於他的子弟,則馬上會想到:我的長輩是怎麼做的,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說「每一代人只有親手摸過爐火才知道是燙的」,但至少在他們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真善美的種子,至少讓他們意識到有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從而擁有了敬畏感,至少哪怕在他們出於貪慾「欺暗室」的時候也知道是在犯錯誤而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社會方能大同。

  這才是最有意義的家訓。而中國古代,更是將其擴展到家庭教育的各個層面。甚至不立文字,也成其訓。比如,東晉的謝安,他的夫人曾奇怪地問他:「你為什麼不教育子女呢?」他的回答是:「我時時刻刻都在教育他們。」是的,「我」的存在,就是「訓」,是「言訓」與「身訓」的完美結合。北宋的歐陽修同樣如此,他的父親甚至在他四歲就去世了,可父親的為人為官之道,卻通過母親的敘述深深地浸潤了他的心靈。許多年以後他都記得,父親在處理一件案件時,多次停下來嘆息。母親問他,他回答說:「這是一個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為囚犯找一條生路卻辦不到。」母親問:「可以為死囚找生路嗎?」他說:「想為他尋求生路卻無能為力,那麼,死者和我就沒有遺憾了,況且去尋求生路而又辦到呢?」這種對生命的敬重和憐惜的態度,就直接影響了歐陽修。以至於他感慨地說:「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也就是說父親的道德行事直接成為滋潤他的泉流,而且終其一生,莫可或忘。

  因此,從接續傳統、涵育心靈、養成人格、化成天下的角度考慮,家訓必須有。而這樣的「訓」,重文字,更重踐行;重訓導,更重實績。說到底,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必須首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vqweqweqwe最受歡迎的博文
  1. 山西大槐樹 [2022/04]
  2. 寧靜 [2024/04]
  3. 驛路散頁 [2020/03]
  4. 紡車 [2024/08]
  5. 此時須靜坐 [2020/03]
  6. 把時間花在心靈上 [2020/10]
  7. 子規聲里雨如煙 [2022/05]
  8. 滿架薔薇一院香 [2022/05]
  9. 拾回來的美味 [2022/05]
  10. 花語 [2022/04]
  11. 風的表達 [2022/05]
  12. 郊外散記 [2022/05]
  13. 駝鈴聲碎 [2022/05]
  14. 給母親一個驚喜 [2022/05]
  15. 我的童年有點甜 [2022/05]
  16. 草里藏著民意 [2022/04]
  17. 另一種家訓 [2022/05]
  18. 楊花慢 [2022/05]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 06: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