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國人的劣根性

作者:張鐵林  於 2019-4-30 09: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我一想到袁崇煥這個人我腦海里始終是一個鏡頭:一個頭髮凌亂,滿身污垢的人被囚在一個木籠車裡,周圍是怒不可竭的人們。有老的,有少的,有富有的,也有貧窮的,這些人都衝上去,用力的打著,罵著,撕咬著……

 

我不知道,此時此刻,這位在囚籠裡面的人是個什麼樣的心情,我難以描繪。差不多一年多以前,這個人還為了保衛這群打他,罵他,撕咬他的人而千里赴援,現在卻被這群人如此重傷。我體會不出這會是什麼樣的一種痛楚,因為,我生在和平的年代,不是英雄,沒有親歷。

 

假如我是個導演,我要拍一部電影,我肯定會拍袁崇煥的故事。雖然,在中國這麼長的歷史裡面,他算不上最偉大,而且事過境遷,當年他所抗擊的滿人,早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員。

 

但是,他的氣魄,他處在那種風頭浪尖時所表現的英雄氣概,我想這些對於我們現在的人們的教育意義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為不管世界怎麼發展,那些為了信仰而甘於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始終都是值得敬仰的。

 

讓我們把歷史翻回到明朝末頁那個苦難深重的歲月,去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千古以來最大的悲劇的發生。找到這一原因,對於我們現代人或許也很有啟示。因為像袁崇煥這樣的悲劇,並不是明季所獨有,宋朝的岳飛,清末的聶士誠,乃至抗日烈士張自忠,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的悲劇或多或少都有袁崇煥式悲劇的影子。

 

為什麼我稱為袁崇煥式悲劇,因為袁崇煥的悲劇最為典型,也最為凄慘。歷史書上,沒有交代岳飛是怎麼死的,只說就義於杭州風波亭,但想來不會是凌遲。而且岳飛的死除了朝廷,民間都是很同情的,都是知道他的忠,他的冤枉,但袁崇煥卻要等到被凌遲后100多年由自己的對手來給自己平反。想來是何等的悲哀。

 

 

不管怎麼樣,我們發現,袁崇煥式的悲劇,從古到今都不乏其例,所以,我很想仔細的挖掘挖掘袁崇煥的悲劇。我前面說過,我是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並希望能對現代有所警示,不要再蹈前轍,讓英雄含恨。

公元一六一七年,也就是明朝萬曆皇帝45年,滿清的奴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兵攻明。次年攻佔遼東重鎮撫順。明兵大敗,總兵官張承蔭戰死,萬餘兵將全軍覆沒,舉朝震駭。萬曆四十七年,又爆發了具有決定性的薩爾滸戰役,結果明朝軍隊又是大敗,在以後的日子裡,明朝與滿人又打了好幾場大仗,明軍每戰皆敗而且是全軍覆沒的敗。

 

遼東的局面已經到了幾乎無法收拾的地步,整個明朝朝廷都找不到可以挽回危局的人。因為明朝的制度是文官指揮軍隊,而文官只會做八股文章,對於打仗是一竅不通的。由這些只會寫八股文章的(也許還會做詩)文人,來帶領軍隊衝鋒陷陣,豈有不敗之理。

 

既然文官帶不得兵,為什麼還要讓他帶呢,因為皇帝害怕武將造反。這就是明朝的制度,這也是為什麼明朝軍隊沒有戰鬥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就在遼東的局面難以收拾的時候一個廣東東莞人毅然的站了出來,用自己無以復加的勇氣,來承擔起遼東這一危局。這個人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也是個文人,而且是中了進士的高級文人,但他是文人當中的異數,因為他不但作的好八股,而且還很能打仗。這麼一個既能打仗,又能作八股的文人,真是明朝皇帝的運氣。

 

關於袁崇煥的履歷,在金庸的文章里是這樣交代的「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生於哪一年無法查考。他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總是向他們請問邊疆上的軍事情況,在年輕時候就有志於去辦理邊疆事務,他少年時便以「豪士」」自許,喜歡旅行。」並交代,他是萬曆47年的進士,也就是薩爾滸戰役爆發那年的進士。

 

袁崇煥考了幾次進士才考中,可見他也不算是什麼文采出眾,而且是個文人,想來也沒什麼好武藝。但是,他有一顆異與常人的肝膽,就是憑著這幅肝膽,所以後來在獨守孤城,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強敵時能夠坦然自若。

 

袁崇煥第一次對敵,遇到的就是努爾哈赤——一個中國歷史上繼成吉思汗后最偉大的軍事天才。而且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很懸殊,袁崇煥僅孤城一座,兵將萬餘。

 

而努爾哈赤是精兵13萬,號稱20萬,當時有滿人不過萬,過萬便無敵的說法,努爾哈赤確是13萬。以身經百戰,對初次帶兵;以精兵13萬,對弱旅萬餘,戰役的結果似乎應該毫無懸念。

 

然而,結果很是意外,至少努爾哈赤很是意外,自己此前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為什麼一座孤城,一介書生卻奈何不得。歷史也將記住這座孤城,因為它成就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這座孤城就是寧遠即現在的遼寧興城,在錦州與山海關之間。

 

努爾哈赤攻寧遠不克,傷亡慘重,自己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放棄,半年多以後含恨死去。
袁崇煥卻因為寧遠一戰,一舉成名。在戰鬥當中,袁崇煥把文人儒雅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至。當強敵薄城時,他卻與朝鮮使者安坐城樓對弈;當朝鮮使者驚惶失措時,他卻只是淡淡的說了句:「賊來了」。

 

但是,他畢竟不單單是文人,當情勢危急時,他也放下文人的架子,親冒失雨,受傷也不稍退。寧遠城曾一度險些告破,城內百姓無不抱怨說:「袁崇煥為了自己,害死滿城百姓」,但當強敵退後,同是這些抱怨的城內百姓,扶老攜幼,至袁崇煥門前感激流涕。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前一後,群眾態度的變化,當然我們不能怪百姓的不識大體,因為你不能要求人人都有那麼高的覺悟。螻蟻尚且偷生呢。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民意有時候也是盲目的,這種盲目有時候會變得很嚇人,很難以理解。

 

努爾哈赤死了,袁崇煥的對手換成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同樣是一個厲害的角色。但是他跟他父親一樣也沒能突破寧遠這一防線,於是他選擇了避開,繞道從蒙古經大漠,克遵化,直趨北京城。

 

這時候,明朝在北京城裡的皇帝是朱由檢,也就是崇幀皇帝。滿洲人打到北京城來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嚇得手足無措,即命袁崇煥赴援。袁崇煥知道事關重大,不敢怠慢,派手下趙率教狙擊清兵,(趙率教後來戰死)自己也帶了9000人急急忙忙奔向北京城。誰會料到,他奔向的卻是無盡的深淵。

 

北京城下,鋪天蓋地的滿洲人,殺生震天。城內是拚死抵抗的明朝戰士,和惶惶然的明朝皇帝以及他的大臣。其實,早前袁崇煥就曾上書,提醒注意,滿洲人可能繞道進攻北京,可是奏摺上去,竟如石沉大海。

正在北京城危在旦夕的時候,滿洲人進攻的部隊當中突然響起了:「袁崇煥來了,煥崇煥來了……」的呼聲,結果滿洲人頓時潰敗,北京城暫時保住了,可見當時滿人對袁崇煥的敬畏。

 

其實,當時袁崇煥手裡不過9000人,滿人卻是近20萬,實力相差懸殊,只是袁崇煥的品牌效應,頓時讓滿人失去了戰鬥的意志。

 

皇太極過不了袁崇煥這一關,頓生一計,這一計便是反間計。翻看中國的歷史,我們發現反間計經常被使用,而且手段並不是很高明,奇怪的是不甚高明的反間計卻屢屢能夠得逞。

 

同樣,皇太極用的反間計也不高明,至於怎麼個不高明法,《袁崇煥評傳》里分析的很詳細,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我就不多說。

 

總之,結果就是,崇幀皇帝中了皇太極不甚高明的反間計,把袁崇煥抓了起來。而且北京城裡謠言開始流傳,說滿洲人能長驅直入是袁崇煥引來要逼迫皇帝求和的。大家都罵袁崇煥漢奸。


從袁崇煥被捕入獄,到凌遲處死,前後有8個多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卻沒能讓崇幀皇帝清醒過來,也許是清醒過來了,但是卻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

 

於是,忠臣得以枉死,滿人得以坐大,崇幀皇帝自毀長城,十來年後終於自食惡果,在李自成打進北京時弔死煤山。還留下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的千古名言,果如是乎?未必,未必。

我不覺得崇幀皇帝殺袁崇煥,僅僅是因為中了反間計。因為,他有那麼多時間去思考,去醒悟,但是經過了那麼久的時間后卻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實在讓人費解。不過,歷史上錯殺功臣的,崇幀皇帝算不得第一人。

 

南北朝時,劉宋的宋文帝劉義隆生病了,害怕自己死了后大將檀道濟造反,便殺死了他。檀道濟被殺前把頭巾扔在地上憤憤的說:「這是毀去你自家的長城」。自毀長城的例子,在中國實在太多。

 

宋文帝殺檀道濟,是因為檀道濟功高震主,還好解釋。那崇幀皇帝為什麼殺袁崇煥呢,前面說了,「中計說」是解釋不了的。兔死狗烹,也得兔死後,何況那時候強敵在側,分明是只活脫脫的猛虎。在這個時候,殺掉唯一一個能夠低擋強敵的良將以自速其死,這是什麼樣的心態。

 

 

崇幀皇帝做的事情還真令人費解。我想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因為滿人進逼北京,皇帝惱羞成怒,於是要找人出氣。


皇帝的做法讓人費解,民意更是讓人驚愕。袁崇煥刑前北京城裡的老百姓都衝上去嘶咬,以至於咬到了內臟,還出銀子買袁崇煥的肉來吃。

 

魯迅小說《葯》裡面,華老拴要買夏瑜的鮮血染紅的饅頭去治兒子的病,那是迷信。而這個時候,老百姓要吃袁崇煥的肉卻是因為憤怒,同樣是為國為民的人,下場何其相似!

事情過了好幾百年,但是每次想起中國歷史上有如此驚駭得一幕,心裡都莫名的悲哀。不得不感嘆,任何時候,做英雄真的好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3: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