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國的東南部有一小國,名叫紀。紀國也姓姜,與齊國是同姓國。古語說「同姓同德」,然而,齊與紀雖是同姓國,卻不同德,齊國早有野心吞併紀國。幾年前齊僖公聯合鄭莊公預謀侵襲佔領紀國,由於不慎被紀國人察覺,陰謀沒有得逞。對於來自齊國的威脅,紀國由於國小力薄,只能求助於外力保護自己,紀國國君因此而找到了魯國,親自來到魯國朝拜魯桓公,請求魯國出面勸說齊國放棄對紀國的不良動機。
魯國與紀國可以說是很親密,魯桓公的兩個姐姐都嫁給了這位紀君,從親戚上論,這位紀侯是魯桓公的姐夫,魯桓公是他的小舅子。有了這層親戚關係,紀國攀上了魯國,將魯國視為自己的保護國,當與別國產生糾紛時,總是尋求魯國的幫助。魯隱公就曾出面調解過紀國與莒國的關係。現在紀侯又請求魯桓公出面說和齊國。
魯桓公感到非常為難,這話怎麼說吶?齊國是自己的聯姻國,夫妻關係應該比姐夫小舅子關係更重要吧,勸說齊國放棄對紀國的野心,這是在替誰說話?魯桓公知道齊國對紀國的企圖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似乎早已鐵了心定要吞併紀國。但是我從中又能說什麼?說不好反而影響我與齊的關係。齊國夫人剛剛給我生了兒子,正受到我的寵愛,我怎麼能說她母家的不是吶?魯桓公想到這些,表示出一幅很為難的表情,對紀侯說:「這事寡人恐怕幫不上忙。」
紀侯聽魯桓公這麼說表示很理解,齊國畢竟是大國,不能象對待莒國那樣容易。「要不這麼辦,魯公看可行否?我知道魯國與王室的關係非同一般,能否請魯公求得王命說和齊國,我與齊若是能達成和平盟約,我將萬分感謝君的恩德。」紀侯又提了一個主意。紀君想,你魯君礙著婚姻關係不好出面,那麼叫周天子出面總該可以了吧,再說我們都是天子的臣下,作為天子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臣子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吧,若是總這樣,王法何在?周禮何在?總該遵法循禮吧。
紀侯的想法顯然是天真了點,他沒有意識天下已經發生了變化,形勢已不是從前。或許他也知道,但由於心急焦慮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只能寄託於周王。想想也是個道理,無論怎麼變化,天子仍然是天下的共主,這時候不找主子找誰?
魯桓公心中暗笑,這個紀君真是跟不上形勢了,也不睜眼看看現在這個周王能出來為你說話嗎?上次征伐鄭國已經把天子的面子丟盡了,他怎麼還能出來為你這樣的小國去惹腦大國。「君的主意恐怕行不通,寡人認為周王現在無暇應付兩國之間的糾紛。依寡人之見,不如主動求和齊國。我看齊君還是個溫和的人,主動示好我想他不會拒絕。」魯桓公顯然是在推脫。
紀侯嘆了口氣:「唉,這不是長計,齊君可以與我盟好,那麼下一個齊君會嗎?齊君老了,新君一旦繼位,齊國還不是照舊找我的麻煩,野心不死,我紀國早晚被齊滅掉。我聽說齊侯的那個世子諸兒不是個正人君子,他一旦當上國君,對我紀國更是不利。我該怎麼辦,怎麼辦吶?」紀侯說著說著垂下眼淚。
魯桓公被他說得心也難受起來,「要不,你看這麼辦可否?」
紀侯抬頭眼睛露出光芒:「怎麼辦,請說。」
魯桓公說:「求王不如與王聯姻。」
紀君很差異:「周王還沒有婚配?」
魯桓公說:「已經婚配,但是王后早卒,一直沒有續娶。如果認為這個主意可以,我就撮合這事,一旦你的女兒做了王后,我想齊國再怎麼威脅你,也不得不考慮到天子這面。」
紀君連聲說好,「此事若成,就是君的恩德賜福我紀國,寡君非常感謝。」
經過魯國在中間撮合,周桓王娶了紀國國君的女兒為王后,紀侯焦慮的心暫時得到了安穩,魯桓公也非常得意自己辦了一樁美事,但卻不料這事惹惱了齊僖公。
這一切被鄭國得知后,鄭世子忽認為報復的時刻來到了,他請求父君立刻聯繫齊國一同出兵魯國。齊僖公很痛快得答應,並聯合了衛國。很快,齊、鄭、衛三國之師開進了魯國。
魯桓公非常驚訝,彼此相安,關係處得都挺好,怎麼就突然進兵了?召集大臣一問才明白原來是大前年在齊國分派賞物之事引起的。魯桓公很生氣也很納悶,鄭伯不是這樣小心眼的人吶?不可能為這等小事而大舉興兵,這裡一定另有緣故。魯桓公想到了紀國,是不是因為紀國的事?肯定是,這次來侵是齊國的主意,而不是鄭國。大臣們也都這麼看,大夫申需說:「雖然是齊國的主意,但名義上還是鄭國問罪,我們還是應給予鄭國一個說辭,只要說得有理有據,三國之師就會不戰而退。」魯桓公認為申需說的言之有理就派申需前去辭退敵師。
這事明顯是鄭國的不對,鄭莊公心中明鏡似的,本來他想如果齊國拒絕出兵,他也不出師了,但沒想到齊僖公這麼夠意思竟然爽快地答應了。這下搞得鄭莊公騎虎難下只得出兵。面聽魯國人有禮有據的說辭,鄭莊公這次不能再堅持下去了。如果再詭辯那等於蠻橫無禮,自己一生做事無論內外都是謹小慎微不敢破壞禮制,臨要死了不能在這等小事上丟了臉面,讓人指責。鄭莊公已經感覺自己力不從心了,精神越來越差,可能沒幾天活頭了,所以在這最後的時刻更不能亂來。想到這些,鄭莊公很有禮貌的下車對魯國大夫申需說了些非常客套的話,之後下令回撤。
回軍路上,鄭莊公對世子忽說:「聽明白了嗎,人家魯國人是怎麼講禮的,你應該好好學學。你就要成為國君了,還這樣動氣怎麼行。」討伐不成反而挨訓,世子忽討了個沒趣,一路上悻悻不樂。
回到鄭國后,鄭莊公感到很累,他感覺到自己要不行了。鄭莊公這時突然感到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沒有做完,不能就這樣走了。鄭莊公決定召開一次盟會,他立刻吩咐人去齊、衛、宋請求三國國君來鄭國會盟。很快,鄭、齊、衛、宋四國國君在鄭國一城邑會盟。鄭莊公將這次盟會看得非常重要。他要求三國能與鄭國和好相處,保證鄭國今後不會受到來自三國的威脅,並請求一旦鄭國遭到別國討伐,三國會援助鄭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三國國君看著鄭莊公蒼老疲憊的面容,聽著他那吃力的言語答應了鄭莊公的請求,締結了友好盟約。
不日,鄭莊公去世了,這個一生為國奮鬥的強人終於倒下了。
鄭莊公這個君主是值得鄭國人敬佩和懷念的,他是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強勢君主,後來者沒有誰能趕得上他。鄭國也只有在鄭莊公統治時期才稱得上強國,以後再怎麼做也逞不起強來,這當然與國際形勢的變化有關,但君主本身的性格做派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鄭莊公去世第二年,衛國國君衛宣公也死了。又過兩年,齊僖公過世。三年之內與鄭莊公同時代的君主相繼謝世。鄭莊公臨死前簽訂的多國盟約也隨之埋入地下,再沒有人提起。
老一代國君相繼去世,新君陸續接任。如果把鄭莊公、齊僖公、衛宣公等看作是春秋時代第一代君主,那麼他們的後繼者再加上現在的宋魯兩君可以被看為第二代君主。
以鄭莊公、齊僖公為代表的第一代君主儘管個人性格不同,秉性各異,但還都能遵守王法禮規,做事不會越級過格。鄭莊公稱雄稱霸,還知道打著天子的旗號,不敢名義上越過王法。總之這一代老輩君主行動做事還沒越線,能夠遵守基本的遊戲規則。但第二代君主們則突然大變,一改前輩作派,做事沒底線,無法無天,無視天子的存在,沒有遊戲規則,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在這些君主的胡作非為下,春秋時代進入最為混亂不堪無法無天的時段。請繼續觀看《春秋時代》第二部強霸齊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