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宣公自從當上國君后其個人行為和國政處理得都很不得當,令衛國人頗感失望。先說說衛宣公的個人行為,這是最令人不恥的事。什麼事呢?衛宣公搶了兒媳婦。衛宣公的大兒子名急,是衛宣公與夷姜生的兒子。夷姜曾是衛宣公父親衛庄公的小妾,被衛宣公勾引通姦。衛庄公死後,夷姜成為衛宣公的夫人。衛宣公當上國君后,將大兒子急立為世子,並張羅著為他娶親。衛國與齊國一向通婚,這次大兒子的新娘也是來自齊國,而且很可能就是齊僖公的另一位女兒。齊僖公有好幾個女兒,齊文姜是較為有名的一個,齊僖公曾經想把文姜嫁給鄭世子忽,被宛然拒絕。後來齊僖公又向鄭世子忽提婚想把另一個女兒嫁給他,也被鄭世子忽拒絕。這說明齊僖公的女兒很多,嫁給衛世子急的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這位女子後來被稱為宣姜,說明她是齊國公室出身,不是來自齊國那個大家族的。如果是來自別的大家族不能被稱為姜氏,而只能以家族氏號為稱謂。所以這位齊國新娘應該是齊僖公的女兒。
為世子娶親僅次於為國君娶親也是非常隆重,前面講過鄭世子忽迎親,衛世子急也是如此這般迎回新娘的。所不同的是鄭世子忽「先配后祖」在半道上就把新娘幹了,而衛世子急卻非常守規矩從齊國把新娘接回衛國這一路都沒有碰過新娘。衛世子急真是太本分太守規矩了,而他吃虧就吃虧在這一點上,而且這虧吃得徹底。
衛世子急走的是水路,到了衛國,父君衛宣公親自到河邊迎接。父親不在祖廟等待,而是親自來迎,世子急很高興也很惶恐,他急急忙忙下船上岸給父君行禮,卻見父君目不轉睛地盯著後面的新娘。世子急連續三次施禮問候,父君都沒有聽見。父君的眼神都呆了,一直飄在新娘的臉蛋上。
世子急立刻被告知這個新娘將要與他的父君拜祖成親。世子急楞了,這是怎麼回事?有人告訴他國君必須明媒正娶,她的母親夷姜是先君的小妾,不能算是正夫人。而這位新娘來自齊國公室,正適合做國君夫人。
按禮規,妾不能成為夫人,何況是父親的小妾。衛宣公似乎做的合禮合法,但再有理也不能搶兒媳婦,哪有這樣的規矩?
世子急一臉懵圈,他想為何不學鄭世子半路上把新娘幹了,哪還有這檔子事?這叫什麼事呢?現在已經晚了,父命不可不從。世子急只得乖乖聽命,將新娘讓給了父君。
本來是兒子的新娘立刻變成了父親的夫人,原來的夫人夷姜氣得上吊自殺。衛宣公只是嘆口氣說道:死了也好,免得多事。
新夫人來自齊國便稱齊姜,衛宣公死後又稱宣姜。宣姜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公子朔,已經九歲了,小的名壽,七歲。這兩個兒子又引起衛國一連串的災難,這是后話,暫且不說。此時衛宣公還洋溢在幸福之中,世子急沒有任何抱怨,而且還非常善待這兩個小弟弟。
搶兒媳婦這事已經讓衛國人心涼了一半,衛宣公又一個勁地跟從宋國反鄭,這又令衛國人感到不安。有大臣勸衛宣公改變政策,不要盲目反鄭。衛宣公說反鄭是先君的遺志。大臣說反鄭雖然是承繼先君的遺志,但也應該隨形勢的變化而有所調整。衛宣公似乎腦子不轉彎,要說先君,衛庄公才算是他的先君,而不是衛桓公。衛庄公是他的父親,衛桓公是他的哥哥。父君衛庄公並沒有出兵鄭國,哥哥衛桓公出兵鄭國也是受了蠱惑,要不是鄭叔段的兒子跑來挑動,或許衛桓公也不會對鄭國動武。真正反鄭的是州吁,而州吁是弒君之賊,繼續對抗鄭國是弒君之賊的遺志,而不能說是先君的遺志。這個道理沒有人跟他講,世子急即使明白也不能說破,他知道父君是在處理國政上是個很死性的人,容不得別人說三道四。所以世子急從不亂髮言,唯父君之命是從。
大臣們對衛宣公早已失望,勸諫的話已經不願意多說,只有公子職和公子泄兩人覺得還有責任規勸兩句。公子職和公子泄這兩人是衛宣公的族兄,但年齡並不比衛宣公大多少,幾乎同齡。衛宣公曾把大兒子急託付給公子職教導。當公子朔和公子壽出生后,衛宣公又把這兩個小兒子託付給公子泄教導,並任命他倆分別為左公子和右公子。
右公子職和左公子泄借著教子之責對衛宣公奉勸道:「現在宋國與鄭、齊、魯歸在了一起,對我衛國可不利啊,我們何不向宋國新君問候,藉此與鄭和好。」
衛宣公此時不知在想什麼,聽了他倆的話說:「我再考慮一下。」
左右公子心想這一考慮不知要考慮多久,看來沒什麼指望了。兩人正失望的時候,齊國使者到告訴衛宣公,齊侯將要與他會面。齊侯要會面,這事不敢怠慢,衛宣公立刻應允。不久齊僖公和衛宣公在衛國的一個名叫蒲的小邑會面。
齊僖公仗著是長輩和大國的雙重身價一見面就毫不客氣地給衛宣公一個下馬威:「我女兒還好嗎?」
一上來就先問女兒,衛宣公知道這是故意難堪他。「好,好,非常好,寡人對姜氏非常尊重。」
齊僖公仍是嚴肅地說:「那就好。現在說說你的想法吧。」
衛宣公:「什麼想法?」
齊僖公說:「對現在的形勢怎麼看。」
衛宣公:「形勢大好啊。」
齊僖公向衛宣公擺明了當前的國際形勢,勸他不要再與鄭國作對,把心思用在國內,不要再出現內亂。
「如果衛國再出現內亂,我齊國就不得不干預。」齊僖公說。
衛宣公回答:「齊公說的是,如果我衛國真的再發生內亂,我當然希望齊國出手解難,這樣免得鄭國插手,乘虛而入。」
齊僖公說的不是虛言,後來當衛國在出現內亂時,齊國人果然出來干涉進而幫助衛國解難。
齊僖公說:「對鄭國就不要再嫉恨了,和和氣氣總比打來打去好過,這個道理還不明白。」
衛宣公說:「明白,明白。」
對齊僖公和衛宣公的這次會面《春秋經》記載為「齊侯、衛侯胥命於蒲。」所謂「胥命」是指不用歃血立盟即可相互守信。《荀子》說:「春秋善胥命,詩非屢盟。」《春秋經》褒揚胥命,詩經里的詩則是嘲諷屢次立盟。衛宣公與齊僖公這次會面雖然沒有歃血立盟,但卻有口頭上的約定。衛宣公遵守了這個約定,不再與鄭為敵。至此圍繞著鄭國而掀起的十多年的動亂終於結束了,中原地區迎來了和平美好的時光。
不幸的是這段和平美好的時光沒有維持多久就被打斷了,中原地區再次進入戰爭狀態。那麼又是誰挑起了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