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鄭莊公初霸春秋,第三十章藏哀伯諫納鼎

作者:宅中老查  於 2022-4-1 04: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關鍵詞:春秋史話

上文提到宋國太宰華督為平息殺臣弒君事件用重器分別行賄齊、鄭、魯、陳四國。魯國得到了一隻大鼎。鼎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禮器,可以當成國寶世代相傳。魯國得來的這隻鼎其實就是一個傳國寶鼎,原來屬於郜國的,故稱郜鼎。宋滅郜,這隻鼎歸了宋國。現在宋國又拿出來作為賄賂給了魯國。這隻郜鼎應該很大,也很精美,很得魯桓公的讚賞。這麼好看的一隻鼎得放在顯眼的地方,叫大家都能看到,別國來人也能感到我魯國富有,有好東西。魯桓公想了一圈,覺得太廟是再合適不過的地方了。因為凡是有重大宴會,或是搞什麼儀式活動都是在太廟裡舉行,把鼎放在那裡即可當擺設顯示一番,也可作為盛器用。於是,這隻鼎被安放在太廟的正堂里。

魯桓公很得意,看看吧,我剛剛當上國君,就得到了一隻鼎。魯桓公的得意並非沒有道理,因為那時候象鼎這種器物確實可以作為國家財富的一個表徵,甚至可以作為國家興亡的象徵,故國祚也稱為鼎祚,用鼎來形容國,三足鼎立表示三國相持,問鼎中原表示稱霸中原,還有大名鼎鼎,鼎盛時期等等,可見鼎的地位非同尋常,不是一般禮器可比擬的。魯桓公能不拿出來顯擺顯擺嗎?

但魯桓公這個舉措卻遭到一位大臣的批評,這位大臣名叫藏哀伯。前面曾講過藏僖伯勸諫魯隱公如棠觀魚的事。藏哀伯就是藏僖伯的兒子。臧哀伯的爺爺是魯國前君魯孝公的兒子,名驅,字子藏,從藏哀伯開始以藏為氏號,開始有姓藏的。藏僖伯的藏是后加上去的。僖是死後的謚號,伯表示家中老大。家族的主人繼承法與國君繼承人一樣都是嫡長子繼承本家族族長的地位。藏僖伯是家中長子,藏哀伯是藏僖伯的大兒子,也是家中長子,如果沒有其它意外,都是家中長子繼承家長之位。這個家族主幹的家長之位一般被稱為「主,有時也被稱為「君」。誰繼承了這個家族之長之位誰就可以繼承朝中的官職。因此,每個家族在朝中的政治地位一般來講是固定不變的,所擔任的官職由一代代家族繼承人世襲下去。藏氏家族在魯國朝政的官職是司寇,所以一代代藏氏大臣都是司寇。

 

藏氏家族是魯國的一大名門貴族,以世出諫臣而聞名,幾乎魯國的每位國君都領教過藏氏大臣的諫言。藏氏大臣可以說個個都是滿腹經論,勸諫國君一向是出口成章,道理禮節講得頭頭是道,而且還很不給面子,直言不諱,每次都讓國君很難堪。國君們都很忌憚藏氏大臣,不願意聽他們啰嗦,但又拿他們沒辦法,只得隨他們滿口「胡說」。此處之所以用「胡說」這個詞,且帶引號,因為國君們很少聽從藏氏大臣的勸諫,藏氏大臣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國君們則是該怎麼做還怎麼做。在國君們看來,藏氏大臣的那些勸諫都是上輩子早已過時的老調重彈沒什麼稀奇的。但這只是不聽勸諫的國君們的片面之辭,其實藏氏大臣們的諫言每編都是至理名言,是那個時代為政者的綱常禮法,有些觀點佳句可以說是千古名言,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仍然有著鞭策之作用,對此我們不得不佩服三千年前古人們的智慧。

一個家族有一個家族的特點,同時也是家族傳統,藏氏家族的傳統用後世的語言講就是書香門第,或叫儒門世家。當然了,那個時候儒家還沒有產生,用這兩個詞語是為了使人更容易理解藏氏家族的特點,就是家族成員代代都是個大學者,講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如果放在後世肯定都是博士,如果他們活在今天個個都會成為教授。這麼有學問的家族,而且還直言敢諫,必然會留給後世一段段經典名編。藏哀伯諫納鼎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被選錄在《古文觀止》里。這是一遍名文,不妨照錄如下:

藏哀伯對年輕的魯桓公規諫道:「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

藏哀伯說,作為一國之君應該為百官顯示出簡樸、節度這樣的仁德,杜絕那些違背禮法的行為。太廟的屋頂為什麼用茅草,祭天的路車為什麼只鋪墊草席,祭祀用的肉湯為什麼不放佐料,五穀為什麼不舂,這麼做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儉樸。禮服,禮帽,腰帶,膝蓋敝、行騰等等這些身上的穿戴都是顯示「度」的。帽子上的垂纓,薦玉用的帛巾,帶上的飾物,還有馬上的纓飾是顯示「數」的。衣服上的火、龍、黼、黻圖紋是顯示「文」,用五色繪製這些圖紋是顯示「物」。馬及車上的響鈴,還有旗上的鈴鐺是顯示「聲」的。旗上的日月星三辰是顯示「明」的。德就是不忘儉樸,穿戴有「度」,裝飾有「數」,用「文」和「物」來約束,用「聲」和「明」來啟發,以此向百官做出警示,百官才會有所警戒和懼怕,而不敢破壞紀律。現在國君卻毀掉這些德性,而表露出違禮行為,將這賄賂之物置於太廟之內。這麼做不是在告訴百官可以違禮壞法嗎?百官跟著你學了,你還怎麼能譴責百官制裁百官?國家的腐敗都是從官員不法開始的。當官的失去德性,寵幸賄賂成風。現在這個大鼎擺在那,沒有比這更破壞風氣的了。昔者,武王克商,遷九鼎至洛邑,仁人義士猶有非議,更何況將違禮亂德之賂器置於祖廟,這將招致什麼後果呢?

這段中有句話說得非常好,放在當今也是名言警句,就是那句「國家之敗,由官邪也。」。看看現今的中國,這句話不是很切中現實嗎?

 

魯桓公對這些老掉牙的話根本聽不進去,什麼茅草,什麼草席,又是度,又是數,一會服飾,一會兒鈴鐺,聽著聽著,魯桓公差點睡著了。藏哀伯費了半天的勁等於白說,氣得不知嘀咕兩句什麼,無可奈何地走了出去。這也難怪,羅羅嗦嗦地講這麼一大籮筐,誰願意聽?明白事理的君主本來就少,何況魯桓公此時只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你能把這些大道理裝進一個少年的腦瓜里嗎?對於一個少年來說,明白任何事理都要有個經過,更何況國政禮法之大事,不是一講就能通的。藏哀伯著急,但國君畢竟年輕,凡事要慢慢來,著急也沒用。其實藏哀伯懂得這個道理,不能急於求成,他之所以著急,不是因為國君年輕,而是因為現在國君什麼事都聽從公子揮的。公子揮現在已經擔任太宰,是目前魯國朝廷的重臣,魯桓公幾乎什麼事都聽他的。有這樣一個弒君之賊天天在國君身邊轉悠,藏哀伯能不擔心嗎?藏哀伯擔心也好著急也罷都無濟於事,此時的公子揮得意洋洋,他不僅把持了朝政,而且還一手操辦了國君的婚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04: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