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殤公得知大司馬被殺非常震怒,當庭指責華督無法無天。華督早就對這個國君看不順眼,正是有這個國君撐腰,大司馬才為所欲為,自己才遭到冷落,有這個國君在,我華氏就沒有出頭之日,一不做,二不休。不如來個乾脆,把你也除掉。華督橫下心來,與宋殤公對罵起來,他指著宋殤公罵道:「你要是不想當國君了,有人等著。」宋殤公一聽這話氣炸了,跳腳吼道:「你說什麼?你,你,你不想活了。」華督說:「不是我不想活了,是你不想活了。」說罷,上前舉手一劍將宋殤公刺倒。
做了十年國君的與夷就這樣被臣下殺死,死後追謚號曰殤,故史書上稱宋殤公。
華督連殺君臣之事震驚了朝野,也驚動了國際社會。衛國發生弒君事件,魯國也發生了弒君事件,但都沒有這次的弒殺事件嚴重,殺死一君一臣兩個人,而且對國君竟敢公然當庭弒殺,真是太膽大太野蠻了。華督自己也感到害怕了,擔心國內出現混亂自己控制不了局勢,同時又擔心國際社會有什麼舉動,尤其是擔心鄭國會乘此脅迫宋國。華督左思右想越想越害怕,他想找個大臣商量一下該如何收場,但大臣們已經被他的行為嚇住了,無人敢接近他。當清除大司馬孔氏時還有人支持他,當國君被弒殺后,大臣們惶惶不安,無人敢與華督合作。這種情勢下華督只好求助國際社會。
華督非常清楚當時的國際形勢,仍是保持王命伐宋時所形成的格局,即鄭、齊、魯、還有陳為一個方,另一方是宋、衛、蔡。現在主導世界的是以鄭為首的一方,故只能請求這一方的協助,於是華督向鄭國發出了請求,請求鄭國將公子馮送回宋國為君。華督明白只有這麼辦才可平息可能發生的內亂,把公子馮請回來當國君誰也說不出什麼,同時也滿足了鄭國人的願望。國內國外都得到安慰,局勢就可以得到控制。華督尤不放心,萬一鄭國以此脅迫我宋國那可就不好辦了。華督腦子一轉立刻又向齊、魯、陳三國同時發出平息內亂的請求。四國同時來宋國平息內亂,互相監督互相制約誰也別想獨自打我宋國的算盤。不得不說華督的這個舉措非常高明,宋國幾乎毫髮無損地穩定了政局,華督也遂了自己的心愿。
鄭莊公在得到宋國的發來的請求后一陣欣喜,但轉瞬即逝。鄭莊公隨後就得知齊魯兩國也參與了進來,鄭國想獨自控制宋國的意圖不可能實現了。鄭莊公有這種想法嗎?看看鄭莊公現在多大歲數了,已年近六十了,這個年齡的人該想想身後的事了。他既是不想控制宋國,那麼也希望宋國老實本分些,不要找鄭國的麻煩。宋國被鄭國一陣胖揍,能不回過手來跟鄭國算帳嗎?鄭莊公太擔心這事了。本著這樣的意願,鄭國對宋國能做到多少程度的控制就該做到多少。鄭莊公不擔心自己任內會發生這樣的事,他擔心一旦自己死了,他的繼承者公子忽是否有能力應付宋國可能的威脅。他對自己的兒子非常了解,所以很擔心。再看看那個即將要回國為君的宋公子馮,鄭莊公更是擔心。那個公子馮怎麼看都不象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倒象個心術不正的狡童。世子忽能是他的對手嗎?
四國首腦齊聚宋國稷邑。春秋時期兩國首腦或多國首腦相會,會面地點與現在截然不同。現在首腦相見多是在首都,但春秋時代不是這樣,不論是國君相見,還是卿大夫會盟,會見地點多選在一小城邑。這麼選擇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交通上的緣故,考慮到距離的遠近會盡量選擇一個離雙方都較近的地方比如邊境小邑會面。因為那時的交通工具只是馬車,坐在馬車上時間久了會疲憊,選一個與雙方等距離的小邑對雙方來講省時省力;二是那時會盟一般都帶軍隊,「君出師從,卿出旅從」,這是說國君出行要帶上一個師的軍隊,卿大夫出行則有一個旅跟從。一個師2500人,一個旅500人,若是把這麼多兵卒帶進國都恐怕將有不測,故以防萬一還是選個小地方為好。現在這麼重要的一次國際會議就選在了宋國的一個很小的城邑舉行。
一國出現內亂,大國,或是強國要出來干預,平息。對於強國來說是一種責任,對於出事國來說是一種需要。這和現在的做法也差不多。春秋時代,整個中國就相當於國際社會,把「國際」這個詞用在春秋時代的中國非常貼切。春秋時代的中國與現在的國際社會絕對有可比性。強國引領世界潮流,霸主主導世界形勢,春秋時代與現今世界幾乎是同出一轍。
鄭莊公、齊僖公、陳桓公還有剛剛上任的魯桓公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魯桓公太年輕,執政大臣公子揮告訴他只聽不說,不發表任何意見,只服從決定。一切都是由三個年老的國君協商決定,唱主角的自然是鄭莊公和齊僖公。
會議首先確定公子馮的國君地位。公子馮本來就是前國君的世子,宋殤公一死,君位歸他,大家沒有異議,宋國內部也沒有分歧,公子馮的君位很快確定下來。公子馮終於如願當上了國君,史稱宋庄公。
第二件事就是關於華督。殺死一個大臣,接著又殺了國君,其罪不輕,如何處置是個問題。象這類事如何處理取決於兩方,「主持公道」的強國和將要「受審」的「罪人」。在春秋時代,將弒君之賊處死的做法也有,免其死刑的也有,似乎沒有固定的做法,而採取何種做法,多取決於弒君之賊的地位身份。毫無勢力,又無價值可言的弒君之賊很容易被處死,象前面講過的衛國州吁就屬此類。但象華督這樣在朝中仍有勢力的人,做法則可商榷。華督能煽動眾人攻擊大司馬家,這說明他的勢力還很強,對這樣的人就不能問罪了,而應該扶持。
華督請來四國首腦也是想借外力的支持成為宋國的執政正卿獨掌朝政。四國首腦確立公子馮的國君地位后並沒有對他加以指責,他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落了地。揣摩好了鄭、齊兩君的態度后,華督適時地向四國首腦奉獻出精美的寶物賄賂各國。賄物送出后,鄭莊公先說話了。
「宋國一直兵亂不斷都歸咎於死去的大司馬。華督殺了大司馬也是符合宋國民心的,故華督也算是有功勛的。寡君希望宋國新君能在華督輔助下專心治國,宋國也從此和平穩定,不再給周邊地區添亂。」
鄭莊公的這番話表明鄭國支持華督。一看這樣,齊、陳、魯三君自然沒有反對意見,華督被順利扶上宋國的執政正卿位置,從此華氏家族取代孔氏成為宋國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