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求和罷兵了,但討伐並沒有結束。對於不朝拜天子的宋國進行討伐只完成了天子「討伐不王」的征伐令,而對那些公然違抗王命的諸侯國也該進行討伐。公然違抗王命的最嚴重是衛國和蔡國,這兩國竟敢出兵幫助宋國對抗。其次是不聽召喚原地不動的封國,有許國、郕國等。如果進行下一輪討伐,最該受到討伐的就是衛國和蔡國,這兩國不僅嚴重違抗王命,而且還都有前科,與宋國多次合作對抗鄭國。這兩國當中,由於蔡國距離較遠,所以最最該受到討伐的就是衛國。
這個思路很正確,也是一個非常符合邏輯的戰略,鄭莊公就是這麼想的,可是齊僖公卻另有想法。齊僖公勸鄭莊公放了衛國。鄭莊公問為何。齊僖公說衛國姓姬,你鄭國也姓姬,都是同姓國為何相爭不下。
齊僖公似乎說的有道理,同姓異姓對我們現在人來說沒有區別,但在春秋時代卻是個大問題,因為在春秋時期,姓氏正處於產生期,很多人沒有姓氏。姓和氏不同,氏是姓的分支,姓是本源主脈,姓少氏多,所以姓更被看重。正是因為姓少以及姓是主體這兩大原因,同姓和異姓被看得非常重要。春秋時代姓屈指可數,主要大姓有姬、子(其代表國是商朝後裔宋國)、姜(其代表國是齊國)、羋(其代表國是楚國)、嬴(其代表國是秦國)、媯(陳國),此外還有一些人數較少的小姓如姒、妘、姞等。由於姓特別少,所以同姓之人顯得格外親切,《國語》有句話「同姓同德」。這是說只有同姓的人才能同心同德。這句話不是虛說,相對於異姓國來說,同姓國之間確實親近一些。同姓國之間也有爭鬥,但是在春秋時代同姓國之間的爭鬥一般來講沒有異姓國之間那麼慘烈。縱觀春秋時期幾場大的較為激烈的戰爭均是發生在異姓國之間,如晉與秦、楚與宋、晉與楚、晉與齊等等。同姓國之爭,如晉與鄭,與魯,與衛,與曹之間也常有爭鬥,但相對來說卻沒有與異姓國之間的爭鬥激烈。周王室姓姬,故此春秋時代諸侯國以姬姓國為主,姬姓國對外策略分為三個層次,即對異族、異姓、同姓。異族是指戎狄蠻夷,對這些蠻夷打擊起來決不手軟,因為這些異族比較野蠻,屬於真正的敵人。用管仲的話說這些異族都是豺狼虎豹,必須狠狠打擊。異姓則介於異族與同姓之間,對異姓的打擊程度也介於中間。最仁慈的爭鬥就是同姓國之間的爭鬥。然而到了戰國時代一切都變了,不再有同姓異姓的問題,但異族仍然是異族並一直被視為敵人而存在。
鄭莊公也考慮過同姓異姓問題,同時又考慮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通婚。同姓同德不假,但同姓不婚;異姓不同心,但卻可通婚。你齊僖公不想打衛國,正是因為你的女兒嫁給了衛君。齊與衛世代通婚,這誰都知道。如何看待婚姻關係全在於國君的個人傾向,如果國君心善喜於交好,那麼婚姻就是凝結兩國友誼的紐帶;如果國君喜怒無常,那麼這個紐帶即使結上也絲毫不起作用。齊僖公是個重視婚姻關係的君主,他拉不下臉去打女兒的老公。而齊僖公自己本人也有個外人不知的毛病,那就是他特別驕寵自己的女兒,也許是愛屋及烏吧,由於愛女兒也就間接保護了女兒的老公。這點是鄭莊公所不知道的。鄭莊公只覺得齊僖公有點偏向,但又不好反駁而是問道:「不討伐衛國,那麼討伐哪國?」
齊僖公說:「郕國。」
郕國姓姬,對鄭國來說就是同姓國。但同姓國太多,同姓大國能處好就很不容易了,至於那些小國就顧不上那麼多了。鄭莊公對齊僖公的提議表示贊成,當即決定和齊師一起討伐這個不從王命的郕國。齊僖公已經多次而且是大大地幫助了鄭國,鄭莊公沒有任何理由不聽從齊僖公的。
郕國位於齊國和魯國之間,離衛國也很近。郕國別看小,但膽子卻很大,是個非常頑強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傢伙。曾經乘著衛國州吁之亂入侵衛國,衛國平定叛亂后便先討伐了這個小國,但並沒有滅了它。可能是衛國能力有限不足以滅掉一個小國,或許這個小國足夠頑強一時還奈何不了它。齊僖公討伐郕國倒不是為衛國報仇,而是為齊國著想,有吞滅這個小國的意圖。如果不能吞滅它,也想把它變成自己的附庸國。這才是齊僖公的真實打算,而並非是為了落實王命。
齊、鄭兩軍開進了郕國。
郕國國君見齊鄭大軍來伐,心想好漢不吃眼前虧,只得出來低頭認罪。齊僖公看人家認罪了,心軟了。或許這個時候想起鄭莊公討伐宋國時將攻佔的城邑讓給魯國的謙讓之舉,齊僖公卻步了。齊僖公沒有就此吞滅這個小國,只是譴責了幾句,之後便撤軍了。齊僖公是個不尚武的人,這個時候沒有考慮滅掉郕國也符合他的性格。
齊僖公討伐郕國基本上無果而歸,但卻為鄭莊公的下一次軍事行動提供了很好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