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北戎侵鄭而耽誤的「三巨頭」會議第二年二月在魯國中丘再次舉行。會議確定先攻打宋國的三個都邑:郜、菅、防,之後再進軍宋國都城商丘。
對宋國的打擊報復就要開始了,鄭國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宋國進行空前嚴厲的討伐。鄭莊公一陣欣喜若狂。但我們一定要搞明白這種諸侯間的討伐與抗擊戎狄皆然不同。戎人屬於外族,是真正的敵人。與戎人作戰就是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戰。而諸侯間的戰鬥並不是你死我活的戰鬥,雙方打得是一場面子戰,用句好聽的話叫「道義」戰,是為了某條禮規,一種道德去作戰。爭的多是精神層面上的事。挨打者沒有「誓死捍衛祖國」的那種可歌可泣的表現,打擊者也沒有置對方於死地的打算。戰事不慘烈,更不殘酷。春秋時期算得上殘酷的戰爭屈指可數,但再怎麼殘酷也比不上戰國時的戰爭。打來打去其實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表現。若是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判斷,春秋時代的戰爭很難劃定哪方為正義,哪方非正義。故此孟子說「春秋無義戰」,這話說得很對,但春秋也沒有大戰,更沒有血戰。相對於戰國時代的戰爭,春秋的無義戰根本就稱不上戰爭。
盟會開完不久,討伐宋國的戰鬥打響了,魯國的軍隊率先與宋國交火。魯國的軍隊為何比鄭國軍隊還快先打了起來,難道魯隱公比鄭莊公還恨宋國嗎?。非也,魯隱公並不急於打宋國,可是有著急的人,就是上次擅自出兵的那個公子揮。上次討伐鄭國時,公子揮鬧得最凶好象鄭國就是他的仇敵似的,非要出兵不可,怎麼攔都攔不住,這次討伐宋國他也是急不可待,恨不得一步跨入宋國打起來。搞不清他到底是反鄭還是反宋,對他來講立場並不重要,立功最重要。魯隱公做事穩當不慌不忙,可公子揮著急了,這不耽誤我建功立業嗎,要是宋國被齊鄭兩軍打敗了,我還怎麼建功立業啊。他嫌國君動作慢,率領軍隊先出發了。魯隱公還在後面慢行,公子揮已經與齊僖公和鄭莊公開上了碰頭會。待魯隱公到達,
「三巨頭」 又召開了一次軍前會議各自彙報了大戰的準備情況,相互鼓鼓勁后就各自歸隊準備開戰。
魯隱公想等鄭軍發起攻勢后再行動,可是公子揮迫不及待地率軍向既定目標菅邑進發。魯隱公只好發出命令即刻攻打菅城。魯軍勢頭強勁,公子揮更是勇猛一車當先沖向宋師。魯隱公站在兵車上鼓還沒敲幾輪,宋師就已經潰敗。
一戰告捷,公子揮得意洋洋。
鄭國軍隊更是迅猛,魯軍只是打退宋師,鄭國軍隊不僅打退宋師,而且還攻下城邑,並且是連下兩個城邑,郜和防。
鄭莊公當即表示將這兩個城邑送給魯國。
魯隱公激動不已:這怎麼可以啊,這是你們鄭師攻下的,我魯國怎麼能接受?
鄭莊公說:「按王法對不朝者討伐並削其地,現在宋國已經受到了王法的懲罰。魯國接受被削的土地也是符合王法的。魯國爵高位尊,益受此被削之地,也盡我寤生代天行討之責。」
《左傳》在此有段評語:「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禮也。」
魯隱公沒想到竟然白得兩個城邑,誰說鄭莊公假仁假義,人家把到手的城邑讓了出來,有這麼假仁假義的嗎?鄭伯寤生真是個正人君主啊。當初不出兵幫助宋衛討伐鄭國真是太對不起他了。這樣的君主怎麼能受到討伐吶?魯隱公越想越覺得這位鄭伯真是個仁君。
三座城邑輕易被攻破,下一個目標就是宋國都城商丘。三國之師正要開往商丘,正在這時傳來消息,宋國和衛國的軍隊已經進入鄭國。鄭莊公大吃一驚,萬沒有想到宋國人會乘虛而入。怪不得攻打三座城邑沒遇到像樣的抵抗,原來宋國人把軍隊都派到我鄭國去了。鄭莊公對齊僖公和魯隱公說:「先前的計劃現在不得不暫時變更一下。我必須先回去應付宋、衛聯軍。你們在此守候監督商丘的動靜,等我回來再一起攻宋。」
齊僖公說:「要不要我出些兵力協助你?」
鄭莊公說:「臨走時我已在國內部置了一部分兵力,足以抵抗一陣子,再加上我本身的兵力,我看問題不大。我估計對方也不會有太多的師兵。宋國不可能全軍出動,他還要守家,衛國的兵力倒有可能多些,但衛兵不能戰,較容易對付。所以我自己的兵力足矣。」說罷告別了齊魯兩君,鄭莊公率師疾速往回趕。
自從王命伐宋后,宋殤公顯得很沉著冷靜,他並沒有象齊鄭魯三國那樣也召開一個戰前會議商討一下如何對抗,而只是派出使者告訴兩國到時聽從安排。宋殤公不是沒有時間組織,而是根本就不想召開什麼會議。時間對宋殤公來說夠充裕的了,北戎侵鄭使討伐宋國的時間延遲了一年多。但這一年,宋殤公幾乎什麼都沒有做,他認為不用做什麼,到時候聽他的命令即可。宋殤公充滿了自信。當三國之師已經進入宋國境內,宋殤公這才匆匆忙忙派人去衛國和蔡國傳達指示,令衛蔡兩國的軍隊向鄭國進發。
由於距離近,宋衛兩軍先進入鄭國。已經逼近鄭國都城,宋衛兩軍並沒有進入城郭,他們或許在等待蔡國的軍隊,或許壓根不打算攻城,只是做出個架勢。蔡國軍隊沒有等來,卻等來了鄭國軍隊。宋衛兩軍將領一看吃驚不小,鄭國人要是來個裡外夾擊可就壞了,怎麼辦?跑吧。宋衛兩軍急急忙忙撤出了鄭國。
鄭莊公一看哈哈大笑就這點能耐,還敢對付我鄭國。鄭莊公才鬆了口氣,但很快一個消息又讓他吃了一驚,宋、衛的軍隊正奔向戴國。
戴國是一個小國,也是這次伐宋的同盟國。鄭莊公擔心戴國會被宋、衛兩軍攻破。戴國位於宋國西北部離宋都商丘大約六十里。佔領戴國也就等於在宋國的外面又多了一道防線。想到這,鄭莊公立刻命令向戴國進軍。果然不出所料,鄭國的軍隊還沒有到達,宋衛的軍隊已經佔領了戴國。
鄭莊公當即命令圍攻戴國。鄭國的軍隊將戴國團團圍住。這時突然發現,戴國城內還有蔡國軍隊的旗幟。蔡國那麼遙遠也趕來助陣了?蔡國與陳國關係密切,這次陳國沒有參加,蔡國也不該摻和進來。但偏偏趕上蔡國換新君,蔡宣公去世,蔡桓公新立。這個蔡桓公也屬於頭腦不清醒的一位,誰來拉就上誰的當。剛剛繼位,宋國派來使者,蔡桓公也不管什麼是非立場,一給食就上鉤。蔡國的軍士們不得不幸苦大老遠跑一趟了。
面對三國之師,鄭莊公毫不畏懼,下令攻城。也該著鄭莊公命好,城內的三國軍隊出現了不和。原來蔡國軍隊一開始是被通知去鄭國,後來又被告知去戴國。本來路途就夠遙遠的,由於命令不一,又多走了一大段路,到達戴國時蔡國軍隊已是疲憊不堪,將士們都是滿腹怨氣,滿口牢騷。蔡國人一發牢騷,衛、宋兩國的人也來了怨氣,互相埋怨起來,由此導致三軍不和。團結才有力量,彼此不和,還能守住城嗎?鄭國軍隊這面卻是鬥志高昂,連喊帶叫鼓噪進攻。憋了一肚子氣的蔡國軍隊怎能抵抗得住,一會功夫,一處城牆即被攻破。宋衛兩軍一看城已被攻破,頓時失去了鬥志。鄭國軍隊呼嘯而上,宋、衛、蔡三國之師被打得大敗逃出了戴國。
佔領了戴國之後,鄭莊公一鼓作氣將軍隊開進了宋國都城。鄭軍進入宋都城之後,鄭莊公做了什麼,是代表天子問罪宋國國君,還是攻下都城?天子的討伐命令怎樣才算是完成?
興師動眾代天子討伐宋國最終的結果是讓宋國承認錯誤,承認自己不遵守王法沒有去朝拜天子。那麼宋國到底承認沒承認自己的罪過?史書上沒寫,估計是承認了。根據是鄭莊公將軍隊開進去之後並沒有與宋國軍隊開戰。顯然,宋國軍隊沒有出城,雙方沒有擺開陣勢對戰,這表示宋國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選擇了服輸求和。春秋時打仗多是為了面子,只要給足了面子,就不會把你逼到死胡同。見好就收,適可而止似乎是那時侯的一條遊戲規則。宋殤公派大臣會見鄭莊公,
承認其過錯,並答應到王都去朝謹天子。宋國已經認錯了,還能把它咋樣,再說宋國這次丟了兩個城邑,這也算是懲罰了,再硬逼可就不太好了。鄭莊公只好作罷,下令撤軍。
鄭莊公這次可是痛痛快快給宋國一擊,宋對鄭的怨恨越結越深,兩國關係已經到了無法和解的地步,直到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兩國關係突然來了個大逆轉。什麼意外之事吶?且慢慢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