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和齊僖公已經到了王室。對齊僖公來朝覲,周桓王異常高興,因而對鄭莊公也不象上次那樣橫眉冷對了。周桓王與齊僖公、鄭莊公還有周公黑肩等王公大臣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周桓王肯定齊僖公為中原和平做出的努力並詳細詢問了中原混亂的原因。鄭莊公乘勢將宋國推上了禍首的位置。
「一開始是衛國挑的事,就是那個弒君之賊州吁引發的,州吁被處死了,打頭陣就變成了宋國,宋國一而再,再而三的挑事。要不是齊公出面調停,中原的混亂還將繼續下去。」鄭莊公適時地告了宋國一狀。
周桓王一臉不悅:「宋國也太不象話了。」
鄭莊公進一步火上加油:「宋國再不象話,有齊公做主我們還好對付。可是宋國不來朝覲天子,我們可就無能為力了。」
周桓王一聽更來火了:「這個宋國真是無法無天,伯舅、叔父都來朝覲餘一人,偏偏他宋公不來。」諸侯國君自稱寡人,天子自稱餘一人,秦始皇開始才自稱朕。周王管異姓諸侯稱伯舅,管同姓諸侯稱叔父。
按照周朝的禮制,諸侯必須定期去王室朝拜周天子。多長時間朝拜一次則根據距離遠近而決定。距離王室越近的諸侯進王都朝拜天子的次數越多,距離越遠的進王都朝拜的次數相對減少,這樣朝拜天子的年限從一年、兩年,三年、五年不等。象中原各國都是在一年或兩年的期限內,再遠一點的頂多三年。但現在各國不論遠近,都不按時朝拜周天子,有的甚至十年了也沒有去王室朝拜一次。對周天子來說,諸侯朝拜是非常重要的事,來朝是眼中還有周天子,不來朝就是沒把我周天子當回事,無視天朝的存在。按照周禮,諸侯對周王室有兩項最重要的義務,一是朝謹,二是進貢。周朝進入東周以後,各諸侯國開始輕視周王室,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在這種情況下,對周王室來說前來朝拜要比進貢更為重要。你可以什麼都不帶,只要你人來了,看看我周天子,我臉上就有光了,若是你幾年都不來一趟,說明你把我周天子忘了,忘了我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所以周天子把諸侯來朝拜看成是關乎到王室的聲譽,天子的威望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這時周公黑肩說話了:「宋國對我周王室來講非親非故,是客國,先朝遺嗣,對客人要尊重,更何況對待客國。」
宋國是前商朝後裔遺存國,在身份上有別於其它諸侯國。如果比喻成父子,周天子就是父親,被周天子賜地封國的諸侯們如魯國、衛國、齊國等國就是兒子。父親是君,兒子是臣,這就是儒家所謂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關係。但宋國卻不在兒子之列,因為宋國是前朝的後裔。再以父子君臣而論,前商朝還曾是周天子的君父,它的遺存宋國在法理上沿襲這個身份故不把周天子當成父君,而自己本身又不是兒子。然而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即所有諸侯國的父君,對前朝的遺存國宋國怎麼對待?既然宋國不能再當父君,也不肯當兒子,那就只好將宋國當成客國對待。這就是宋國在周王朝的獨特身份,不可與其他諸侯同等對待。大多數封國都是侯爵國,故稱諸侯。但唯有宋國的爵位高出一格,是公爵國,這正是因為其特殊身份的緣故。
周公黑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鄭莊公不知道還有這個說頭,他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說,這時周桓王嚷嚷道:「什麼客不客的,在我周天子之下就是我周天子的臣子,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臣子就該來朝拜餘一人,不來朝拜就出兵討伐。」
周公黑肩說:「兵為大事,當慎重用之,不用則已,一動則威。再者,在德不再兵,天子應耀德不示威。我先公旦之頌曰:『載戢干戈,載藁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修德養性,務利避害。兵不可輕起。」
周桓王不聽非要親自出兵不可。
周公黑肩無奈提出:「我王非要討伐宋國也可,依臣之意莫不如交給齊侯鄭伯去做,先王曾將東方之事囑咐給齊國,鄭伯又是王朝卿士,兩君足可以代表天子出征。」
周桓王覺得周公的這個主意也不錯:「好吧,那麼討伐宋國的事就交給伯舅叔父二位啦。」
鄭莊公心裡那個樂啊就甭提了。
「多謝天王信賴,陪臣寤生當盡心全力糾正王法維護王室。」鄭莊公語氣朗朗地回道。
討伐宋國的王命就這樣決定下來,鄭莊公的謀划如願了。
鄭莊公討得王命伐宋這件事說是鄭莊公精心策劃的也沒有錯。而周桓王主動上鉤也是出於情勢。從周桓王歷史記載上看,幾件事都顯示出這位天子做事毛愣愣的一個特點,遇事衝動,不用腦,不做分析,武斷莽撞,總以為自己是天子,大家誰都怕他,不服就打。從他身上一點也看不到作為一個天子應有的德性、胸襟、和明智。這樣的一位天子受到臣下的挑動而甘心上鉤一點也不奇怪。話又說回來啦,如果周桓王不想重振王風,他也不會受到鼓動而輕易上鉤,應該是受鼓動和自己主動各佔一半。
周公黑肩是個有原則的人,但當時好象不是一個很有實權的人,所以說起話來份量不足。周公家族從周武王那時起就一直擔任朝中要職,這種世襲的職位經過十幾代這麼長時間的歷練磨合多多少少產生了一種惰性。這就好比一個人在一個職位上時間長了就會失去了一開始的那種銳氣,變得越來越老氣了,沒有了稜角失去了衝勁,儘管心中還守著先前的理念,但說話的語氣卻不激昂了。這時候的周公遠不是最最開始時的那個周公旦了。
齊僖公這個人前面說過一些,他和魯隱公一樣,基本上屬於性情平和的一種人,受人尊敬,卻無有大智,遇到象鄭莊公這樣有心機的人也不是對手,不知不覺就被鄭莊公利用了。《左傳》上說:「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這是表揚鄭莊公,說他攜帶齊僖公去朝覲天子周王做得非常符合周禮。這裡的齊人就是齊僖公,稱齊人而不稱齊侯顯然有貶低之意。齊僖公是被鄭莊公邀請去的,不是主動而是被動,這其中的內涵就有被利用之意。但人家鄭莊公是合理又合禮的利用,你能說什麼吶?只有佩服而已。
周桓王很快向各國下發了討伐宋國的詔書,剛剛平靜的中原地區又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