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齊鄭兩君將去王室朝拜,魯隱公對眾仲說道:「齊國大,能主動與我國友好,又與鄭國和睦,我們該派人去齊國訪問,你看派誰去為好?」
齊僖公對魯國熱情洋溢,非常友好,這是魯國與齊國關係的良好開端。魯國應該乘熱打鐵派人回訪以加固兩國關係。可是魯國至今並沒有派人去齊國。按照對等級別,應該派一個身份地位高的卿大夫回訪,可是有資格的大臣公子彄(藏僖伯,就是勸諫魯隱公觀魚的那位)不幸前年去世了。魯隱公想起藏僖伯對自己的好心勸諫,後悔地說:「寡人有愧於叔父,叔父的勸諫,寡人不敢忘記啊。」為表示敬重,魯隱公特提升一個規格為藏僖伯舉行葬禮。藏僖伯的謚號「僖」就是魯隱公追封的,以表明生前做事謹慎嚴守禮節。
另一位大臣司空無駭剛剛去世,剩下能派出去的人恐怕只有公子揮了。按說公子揮既是魯隱公的庶弟也是卿大夫,其身份地位正合適,但是公子揮膽大妄為,擅自出兵的事都能做出來,派他出去還不定做出什麼事來。魯隱公怎麼能派他出去吶?魯隱公看中了眾仲,可是眾仲級別身份不夠。
見國君問這個,眾仲表現出為難的樣子,魯隱公說:「先不談這個,還有一事請教。司空無駭去世了,子揮請求族名。這姓氏族名該如何命,我不懂,請你說說。」
眾仲說:「姓是天子給的。天子對有德之人根據其生性而賜予姓。比如周朝姓姬。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棄的母親踩踏巨人的足跡懷孕而生的。姬與跡音同,故那時的天子堯賜祖先棄姓姬。」
魯公哦了一聲:「原來是這樣。那麼祖先棄得到姓一定是在當上稷以後吧?」
眾仲說:「是的。因祖先為農師,播種百穀黎民不再飢餓。天子因此封祖先於邰,賜姓姬。商朝的祖先是因其母吞食燕卵子而生,故賜姓子。現在宋國公室還是子姓。夏朝的祖先因其母吞姒草而生,天子賜姓姒,現在的後裔是杞國。淫惑周幽王的褒姒也是其後裔。」
魯隱公:「哦,原來這樣。這是姓,那麼氏又是怎麼產生的? 」
眾仲接著說:「 氏也是由天子命名的。天子分封諸侯同時賜予氏名。例如周武王封舜的後裔於陳。賜姓曰媯,命氏曰陳。」
魯隱公問:「媯姓不是舜原來就有的姓嗎?怎麼武王又賜一次呢?」
眾仲說:「有的姓經過幾百年後又分出好多個氏,姓原來姓的人已很少了。新王朝建立重尋先前的王室後裔再次確定其原姓,使之接續,這叫續祀。再如齊國,齊國是四岳的後裔,封於呂,命氏名為呂,又賜姓姜。這也是重新賜姓。因姜是炎帝的姓,四岳其實是炎帝的後裔。」
魯隱公:「這麼說來。我們周朝是黃帝的後裔,黃帝也姓姬。」
眾仲說:「據傳我們的祖先是帝嚳的原妃所生。帝嚳是黃帝的曾孫,是五帝之一。但這只是傳說。我更相信《詩∙生民》所說的我們的祖先是神之所賜。」
魯隱公說:「那是太遙遠的事啦。你還是說說氏與族。」
眾仲說:「氏的再分枝就是族。族名的命名一般是以祖父的字來命。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能再叫公孫,所以要用其祖父的字來給予族名。這是一種命族名的方式。另外還有以官職為族名的,還有以采邑為族名的。大致就這麼幾種方式吧。」
魯隱公問:「無駭的祖父是否先君懿公時的公子展?」
眾仲說:「沒錯,展是他祖父的字。」
魯隱公說:「那就命無駭為展氏吧。」
這位剛剛離世的公孫之子無駭便成了展姓的始祖。
從這裡可以得知我們現在大多數姓氏是怎麼來的,其中多數是氏,而不是本姓。當然,我們現在統稱為姓氏,但真正姓本姓的人很少,多數是氏名或族名。藏、眾、展這三個氏是從姬姓分出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本姓姬的越來越少,而其分支的氏名越來越多,以後魯國還將產生出別的氏名。這只是魯國,還有鄭國也姓姬,周王室也姓姬,衛國,晉國都姓姬,各國都如此產生很多氏名。漸漸地,氏名越來越多,真正姓姬的反而越來越少。同樣,子、媯、姜這些本姓也是這樣分出很多氏名。百家姓就是這麼產生的。
魯隱公最終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故沒有對齊國回訪。這樣就使得以知禮著稱的魯國失了禮節,不過接著發生的大事將齊國和魯國綁在了一起,這種失禮小節便無人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