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與齊國已經簽訂了盟約,但關係還不夠密切,鄭莊公此時還拿不準齊國能不能出來為鄭國撐腰。而恰在這時,齊國與魯國開始了友好接觸。齊國與魯國為鄰,位於魯國的北部,同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故山東有齊魯大地之稱。齊國的國都名營丘,即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與中原的中心地帶鄭、宋等國都較遠。中原之中部地區發生的局部動亂很少波及齊國。此時的齊國國君齊僖公是個不善爭鬥的人,這點與他的兒子下一任國君齊襄公太不相同,而與他的另一個兒子齊桓公更是無法相比。齊僖公和魯隱公一樣是個平和的人,近來開始致力於兩國關係的修復。齊與魯以前曾經因邊境發生過小斗,兩國關係破裂一直沒有恢復。前幾年,兩國國君幾乎是同時伸出了友好之手,齊僖公和魯隱公在齊國邊城會面簽訂了盟約,兩國關係正式復好。之後齊僖公又兩次派他的弟弟夷仲年出訪魯國,齊魯兩國關係正處於十分融洽的狀態中。
鄭國也與魯國拉上了關係,前年鄭莊公主動派人去魯國修復關係,去年又向魯國提出易地的請求。鄭國有塊地,名叫祊,在泰山西側,靠近魯國,是周王祭祀泰山途中歇息之場地,后因周王久不至泰山,周宣王就把那塊地賜給了鄭桓公友。魯國也有塊地,名叫許田,是魯國國君去王都朝覲周王途中歇息之所。許田遠離魯國,在鄭國南面,鄭國想用祊地換許田,這樣可以使鄭國領土南擴七十里。
對於鄭國易地的請求,魯隱公並沒有立刻答覆,他需要考慮一下,因為自己僅是攝政君,土地之事再小也是大事,需要慎重為之。魯隱公最著急的事仍是地區局勢。魯國與鄭國修復了關係后,魯隱公又與宋國聯絡了感情,藉此說服宋國別要太計較得失,天下太平才會給各國帶來福氣。宋殤公不願意與魯國中斷盟好,但魯國畢竟拒絕過宋國的兩次求援,這點面子總該挽回來吧。於是宋殤公傳話給魯隱公:讓我宋國與鄭國和好可以,但魯國必須為我討伐邾國。魯隱公一想,小小的邾國掀不起大波浪,討伐就討伐吧,再說這個小國腳踏兩隻船也該對它教訓一下了,於是魯國在鄭和宋兩國簽訂了盟約后出兵討伐了邾國。不過雖說是教訓一下,其實也沒怎麼教訓,只是意思一下給宋國做個樣子看看而已。
鄭國與宋國看在魯國的面子上暫時恢復了關係,但這一動亂中的挑起者衛國還沒有與鄭國恢復關係。只有鄭、衛、宋三方共同簽訂盟約,這個地區紛爭才算最後調解成功。沒有這個最後的三方盟約,先前兩國之間的單獨盟約將會很輕易地被破壞。魯隱公深知這個關鍵問題,但是想要各當事國聚在一起共同簽訂盟約,我魯國恐怕沒這個能量。
魯隱公正著急這個難題,齊國出動了。齊僖公主動出面願意調解三方面的關係,魯隱公喜出望外,自語道:齊國出面真正的和平就要到來了。魯隱公高興的太早了,後來事情的發展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齊僖公確實給力,經過往來穿梭,鄭、宋、衛三國終於達成諒解。三國在齊僖公的主持下在周王國境內一個叫瓦屋的小邑會盟,簽訂了友好盟約。至此,由衛國州吁挑起的一場地區動亂暫時宣告結束。
盟約簽訂后,齊僖公非常高興,立刻派人將這一好消息通告了魯國。魯隱公叫眾仲答覆齊國使者:「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君之惠也。寡君聞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這句話意思是說,齊君您解決了三國的糾紛,安定了人民,這是齊君您的恩惠啊。我也要尊命聽從,承受您的大德。」
和平盟約簽訂了,被宋國侵佔的南方重鎮長葛回到了鄭國人手中。顯然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盟,關係著各國的安寧,尤其是對鄭國來說更是件要事。但鄭莊公並沒有親自參加,這麼重要的和平會議鄭莊公為何不親身前往?
原來,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對鄭莊公來說比會盟更為重要的事,鄭莊公在周王室的卿士職位被削掉了一半。周桓王正式任命虢公為王室卿士,將原鄭莊公的權責分一半給虢公,這樣,周王室出現一右一左兩個卿士,虢公為右卿士,鄭莊公為左卿士。
鄭莊公被剝奪掉一半的權政,這對鄭莊公來說簡直是致命的打擊,世襲二代的王室職位沒想到在我這一代手裡喪失了一半,一半喪失了,另一半看來也保不住,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沒了。這個虢公真是太可氣了,恨不得立刻出兵滅了虢國,但這麼做並不是辦法,目前也沒有這個實力,那又該怎麼辦吶?鄭莊公越想越氣,在這種情景下鄭莊公實在沒有心情也沒有臉面與諸侯會盟。太丟人了,簡直沒臉面見人了,他只好叫大臣前去會面,自己在家裡反覆琢磨怎麼做才能挽回聲譽。
鄭莊公想了很久決定還是依照先前的謀划做,不能因一半職位被剝奪而亂了方寸。鄭莊公按原計劃向齊僖公提出去王都朝拜的請求。由於路程較遠,齊僖公有些年沒有去王室了,現在人家鄭伯主動邀請去王室,也不好拒絕,便答應了。齊僖公回話說等回國準備一下即可啟程去王室。鄭莊公見齊僖公同意隨即約好了相會地點日期。齊僖公一口答應,鄭莊公心中暗喜,宋國人你們等著挨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