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鄭莊公初霸春秋,第十六章陳桓公之失

作者:宅中老查  於 2022-3-10 05: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在伐鄭的四國當中,鄭國已經對衛國、宋國進行了報復性討伐,現在還剩下陳國和蔡國還沒有行討。蔡國距離較遠,鄭莊公決定對陳國進行報復。其實在這四國當中,鄭莊公最恨的就是陳國,宋國來伐是為了公子馮,衛國來伐是因為鄭與衛長期不和,你陳國來伐是怎麼回事?而且陳國國君親自率軍,對我鄭國為何這麼用力?不討伐你,你就不把我鄭國放在眼裡。鄭莊公又想起一件事,前幾年,鄭國曾經派使者去陳國要求和好,卻不料被陳國拒絕了。當時陳桓公得寵於周王,又聽說周王將要削掉鄭國的卿士職位,很輕蔑鄭國。陳桓公的弟弟公子佗對陳桓公說:「君不可以這樣。鄭與我為鄰,和好乃仁義之道,與鄰國和睦乃保國之要。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應該答應鄭的友好之約。」 陳桓公卻輕蔑地說:「鄭,小國,有何能耐?與宋國、衛國處好關係就行了。」陳桓公真是又老朽又倔犟,他沒看清楚眼下的時局,鄭國勢頭正旺。陳桓公曾兩次率軍參加諸侯聯軍討伐鄭國,對鄭國來討伐並不感到意外,而且還信心十足地準備迎戰。他弟弟公子佗勸他避戰談和。陳桓公又表現出對鄭國的輕蔑,說道:「我們已經與鄭國的軍隊交過手,沒看出鄭國人有多厲害,不能被他們的聲勢嚇著。」陳桓公不聽勸非常自信地出城迎戰,結果被鄭國的軍隊打個大敗,喪失了大量的兵器輜重。

《左傳》寫到此處有段君子評語:「善不可失,惡不可長,這說的就是陳桓公這類的人啊。助長邪惡而不悔改,終將自及於禍。雖想挽救,恐怕也無能為力了。《商書》上說『惡的蔓延就好比如火之燎原,不可靠近,其猶可撲滅?』古人周任曾說過:『為國家者,看見邪惡如同農夫除草一樣務要剷除其根本,不讓其繁殖,才是善者之為也。」

 

陳桓公被痛打了一次才醒悟過來,第二年派弟弟公子陀去鄭國結好。鄭莊公在祖廟接待了陳大夫子陀。陳子陀首先向鄭莊公拜見道:「陳國寡大夫陀拜見鄭國公。」接著將帶來的禮物呈現上來。鄭莊公說:「貴國不必如此客氣。」陳子陀:「上次勞你兵師涉足我國,我寡君深感歉意,特派寡大夫前來棄怨修好。」鄭莊公說:「本來兩國不應以兵戎相見。我也是不得已,上天使我這樣。」

戰爭也是種交往的方式,正是所謂不打不成交,鄭陳兩國正式修好籤盟。盟是國與國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宣誓協約方式。其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一個坑,然後牽來一隻牛或羊,殺於坑裡,割下左耳以盤盛之,將其血注入敦(一種容器)中,會盟者一一微飲其血,謂之歃血。之後 將盟約正本附在所殺牲上埋入坑中。盟約副本雙方各持一份,這即是歃血為盟。(成語歃血為盟出於此)。春秋時期發誓立盟是一種信任的方式,人們之間動不動就發誓立下盟約,不論大事小事都是如此。大事可以挖坑殺牲立下盟約,小事可以口頭髮誓。一旦發了誓就要鄭重對待誓言,不能輕易反悔,否則就被看成是沒有誠信的人。所以發誓立盟是件非常重要,也是相當普遍的事。

簽訂盟約是件非常嚴肅的事,在整個過程中雙方人員都得莊嚴對待,不可有絲毫懈怠,但是陳國大夫陳子陀卻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魂不守舍的樣子。當歃血時,陳子佗捧著敦飲了一下牛血,兩眼發直愣在那,好一會兒才將敦遞給對方。

會盟結束后,鄭國大夫泄駕對上卿祭足說:「陳子陀好象有什麼心事。」

祭足問:「你怎麼知道?」

泄駕說:「會盟時他總是忘事。忘事乃是心不專一的表現。會盟乃兩國之間大事,在這樣的大事上心不專一,對他來講可能還有比這更大的事。有什麼比兩國之間的事還大?那一定是他自己已處於危境。陳國將有事啊。」

泄駕很會觀察,他的話不久應驗,陳國國真發生了內亂。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打服了陳國,卻不料自己的一個城池又被人攻佔了。宋國不甘心上次的退縮率兵侵入了鄭國的一個名叫長葛的小城邑,先是圍困,最終佔領了這座城邑。鄭莊公一聽氣炸了,好啊,你宋國來勁了,看來不把你揍老實,你不服啊。那就等著吧,這次非把你打趴下不可。鄭莊公要對宋國來一次狠狠的打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