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宋兩國儘管有婚姻關係,但也避免不了摩擦,就在前不久,魯惠公下葬之時,宋國還出兵侵入魯國境內影響了國君的喪禮。按禮兵不伐喪,而宋國卻偏偏在魯國舉行葬禮時入侵,這真是有些說不過去。要是沒有深仇大恨怎麼可以在人家居喪期間出兵吶?魯惠公三個夫人都是娶自宋國,按說與宋國的關係應該是非常之好了,可是為何魯惠公去世,宋國就急於出兵魯國吶?這裡只能存在一種可能,那就是宋國人對魯惠公恨之入骨,活著時候不好對付,死了叫你不得安息。宋國人為何這麼恨魯惠公?那時沒有土地之爭,也沒有查到別的原因,深恨的原因可能就在魯惠公娶的三個宋國女人身上。至於具體的什麼內因就不得而知了。
魯隱公並沒有因為宋國乘喪葬之際來侵而更怨恨宋國,相反卻主動向宋國提出了恢復關係的請求,當時宋穆公還沒有死,立刻答應了魯國的請求,兩國遂即簽訂了友好盟約。待兩國關係搞定,魯隱公又給先君惠公重新舉行了一次葬禮。就在第二次葬禮上,衛桓公來到了魯國,本想與魯隱公進行一次親切的交談,就當前國際形勢交換看法。但魯隱公實在是太低調了,不願在葬禮期間談論這類事。衛桓公表示理解,並不在乎自己遭到「冷遇」,因為衛魯兩國向來以兄弟相稱,這點「失禮」行為在衛桓公看來更覺得魯隱公是個謹慎而行的君子,這樣的君子對死去的人都這麼尊敬,對活著的人該是萬分敬重。看來,魯隱公真正達到了禮的最高境界——敬。周禮盡在魯也,我衛國自嘆不如,周公之後就是比他的小弟之後得道多啊。衛桓公不但沒有不高興,反而對魯隱公肅然起敬。
衛桓公最後還是通過魯國大臣表達了自己對國際形勢的看法,準確點說就是對鄭國的看法。衛桓公很擔心鄭國,他想魯國人也一定對鄭國冷眼相看。因為魯國與衛國一樣都沒有與這個新興的鄭國建立外交關係。衛桓公據此認為魯國與衛國一樣都是反對鄭國的。當得知魯國已經與宋國恢復了友好關係,衛桓公更加高興,他因此而認為鄭國已經處於孤立狀態。正是本著這種判斷,當公孫滑請求衛國幫助時,衛桓公毫不猶豫地迅速出兵鄭國。衛桓公一心想遏制鄭國,只可惜大業未成身先死。
魯隱公可沒有衛桓公那樣的「大志」,他對衛國出兵鄭國反應冷淡。魯隱公是個和平愛好者,主張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不要動不動就出兵征討,搞得四鄰不安雞犬不寧又為那般?魯隱公本著一貫政策回絕了宋國的請求。
但魯隱公的庶弟公子揮又跳出來非要出兵。他說討伐衛國不參加可以理解,但討伐鄭國不參加就沒有理由了。公子豫消失了,又出來個公子揮。公子揮也是魯隱公的庶弟,他和前面那個公子豫一樣硬氣,此外還多了點詭詐,所以他沒有象公子豫那樣好對付。
魯隱公認為公子揮和公子豫一樣蠻不講理,所以對公子揮的話根本不聽。公子揮見魯隱公不同意,還堅持請求,他想起以前的一件事對隱公說:「你曾被鄭國抓俘過,難道你現在忘了?」
公子揮說的是隱公年輕時的事。有一次鄭國與魯國發生過爭鬥,隱公曾被鄭國俘獲。隱公說:「那是舊怨。我們不該總記得以前的事。我聽說鄭公寤生是個知仁知禮的國君,我還準備與鄭國修好。兩國之間不應因小事總是爭持不下。」
公子揮不聽,擅自率師參加了攻伐鄭國的聯軍。隱公對他的這位庶弟無可奈何,一種隱憂開始縈繞在他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