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子是陰謀家嗎----先秦諸子百家系列20

作者:宅中老查  於 2020-6-10 23: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前面講無為而治時說到無為是為了有為,但需要先有意地放棄一些東西。這就轉換到老子的另一個思想,有人稱之為辯證法,也有個稱之為陰謀論,據此而把老子稱為陰謀家。但老子是陰謀家嗎?

《道德經》有一些辯證思想,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一個事物都存在兩面,都有相反的兩個發展方向,從無到有,擁有一切最後又可能變成一無所有,容易的事很可能被搞的複雜難辦,再難的事最後也會迎刃而解,有無,難易,長短,上下,左右等等事物都有辯證關係。所以說《道德經》里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哲學。但老子絕不是唯物主義,再者所謂的唯物主義是現代名詞,古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我們用現在人的哲學概念解釋古人的哲學理念多少有點牽強附會之感,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習慣用現在觀念去理解去解釋,但往往失之東隅,卻未必收之桑榆。就算我們姑且把老子當成是唯物主義者,上面所講的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盈是一種樸素的辯證哲學,那麼我們按照老子的這個思想脈絡捋一捋,最後我們再看老子還認為他老人家是個唯物主義者嗎?

我們看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這是道德經中最有名的一句話,想必沒有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這句名言。遇到災禍未必不是好事,災禍里可能就埋藏著福氣,福滿盆盈也可能埋藏著禍根。物極必反,福滿招禍。這個道理我們中國人再熟悉不過了。而且這個道理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的。儒家講中庸,處事適中,不驕不躁,貧而樂,富而好禮。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是儒道結合,後來佛教傳了進來,我們的思想中又多了佛家。《紅樓夢》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結合產物,其中還摻雜著佛家。《西遊記》也是這個脈絡,試圖將儒道釋三教合一。

老子不知有佛教,但道德經里有佛教的含義,所以中國人常常以道家來解釋佛家。佛家的悟道就是從道家的悟道翻譯過去的,但理解為簡單的翻譯也不對,因為兩者還有著一些本質上的聯繫。前面講老子讓人們從天地中,甚至從天地之母中悟道,不從文字,不從書本上,禪宗也是這樣,禪宗沒有經文,整天打坐,坐在那裡悟。這種悟法與道家的悟道很相似。所不同的是老子悟道最終還是形成了文字,其實這樣做很可能不是老子的本意,因為《道德經》很可能不是老子所寫,是戰國時代一個什麼人,可能是老子的弟子,托老子的名而寫的。歷史上很多哲人都不著書寫作,都是弟子們記錄下他們的言論傳給後人。孔子是這樣,蘇格拉底是這樣,老子可能也是這樣。按照老子對道的解釋,老子肯定不會親自寫下什麼東西,他不主張有文字,他怎麼還能留下文字吶?所以《道德經》很有可能只是托老子的名而寫。我們接著看老子的「辯證法」: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只有委屈才可求全,屈就才可挺直,低洼的地方才可引水過來,陳舊的反能長出新物來。這和長短相形,有無相生是一個道理,都是在講事物的相互轉變。明白了事物發展的這個道理,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就不要太主動用力。不自見,故明。不要總顯示自己,你想幹什麼,你有什麼能耐,大家會自然明了。不自是,故彰。不要自以為是,你的才能會自動彰顯出來。有了功績不要自己吹噓,你做什麼人們都看得見,所以不要主動故意去爭什麼,天下的事不是爭來的。古人所說的「曲則全」,不是虛言,照著做,肯定會全勝而歸。

這是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我們越看越感覺我們腦子裡老子的思想還真不少,委曲求全,能屈能伸,不自誇,不顯擺自己,這些都是《道德經》告訴我們的,而且我們已經將這些教誨付諸行動了,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主動地這樣做了。這些觀念銘刻在心,成為我們行為的主觀意識,這個時候我們還認為老子的這些哲理是唯物的嗎?顯然不是唯物的,而是唯心的,這些觀念在指導我們的行為。老子從事物的兩個方面相互轉化這種自然規律轉換成一種主動意識,讓人們去遵循。雖然這些主觀意識來自客觀存在,但也是唯心的,頂多前面加上客觀兩字,就是客觀唯心主義。下面這段說得就更明顯了。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要合起來,先要張開,要想削弱它,先讓它強起來,要廢掉,先要加固,要取得,先要給與。

如果前面那些話還有些客觀因素,這句話則完全變成主觀的,有一種進攻態勢,但為了迷惑對方,先順著對方的意思,先讓對方強大,高調,幫助對方迅速達到最高昂的狀態,再依照物極必反這個規律,然後輕而易舉地將其擊潰。

從老子給出這個招術看,老子已經從辯證唯物者變成了陰謀家,不是公開的攻擊對方,而是來暗的,這不是陰謀還是什麼?有的學者就非常肯定說老子就是陰謀家的鼻祖,後來韓非的很多陰謀理論就是從老子這裡學來的,展開的。

再看一段:「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明白了道就像沒明白一樣蒙昧,前進看上去象後退,走在平坦的路上也要象走在不平的路上一樣,德高的人象深谷一樣,樹立德性好象偷竊一樣,純樸真實的好象渾濁一樣,真正的白象黑,大的方是沒有稜角的,大的器皿是不成器皿的,大的音是沒聲的,大的形象是無形的,真正懂道的人是無名的。

這段中的「大器晚成」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成語,根據易中天的說法,「晚」應該是「免」,就是不成。這段話中的,方、音、象的最佳狀態都是無,所以器也是無,而不是成,早成晚成都是成,所以這個晚一定是免,就是無。古書中出現錯別字也是常事不足為奇。所以應該是「大器免成。」

類似的說法還有: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吶,大智若愚。

什麼叫玩深沉,這就叫玩深沉。誰也玩不過老子,老子最深沉。如果再加上最開始講的得道之人,玄而又玄,深不可測。我們是不是覺得老子故弄玄虛啊?老子是不是故弄玄虛且不管,但不懂裝懂,故作深沉人還真不少了,古往今來這種人層出不窮。這也是老子思想所帶來的一個負面效應。

這些東西若是用在君王身上就是一種統治術。「大象無形」,君王不該有喜怒哀樂,在臣子面前總是一副表情,就是沒有表情,總是一副木然的樣子。「大音希聲」,君王沒有表情,更不該隨便發言說話,臣子問什麼,君王一律以哼,知道了,作為回答。不露聲色,深藏不露,多恐怖,你身邊要是有這樣的人呢,你心裡是不是發毛,不寒而慄。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就是受《道德經》啟發為君主出了很多餿巴主意,這樣的餿把主意美其名曰為統治術,或叫駕馭術,就是駕馭臣子的權術。

韓非從《道德經》中概括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套法家理論,普通人從《道德經》中學會一種處事哲學。象能屈能伸,以退為進,以攻為守,這些東西已經成為我們的行為指南。還有「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第五十六章)等等。你說這些東西是好吶?還是不好吶,很難說,有的時候還不得不用上點。但在我看來,這些東西用多了不是好事,會使人變得狡詐。好聽點說是多謀善智,說不好聽的就是陰謀詭計,耍心眼。從這點上看說老子是陰謀家一點也不冤。

但這裡有個疑問,老子本人主張去智,《道德經》說:「民之難治在其智多」,但老子的這些思想又開啟人們的智慧,這不是矛盾嗎?老子到底是讓人們多智,還是少智。韓非從老子的這些思想中總結出統治術,是專門為帝王服務的。那麼是否可以認為老子的這些思想也是為帝王服務的,而不是為普通民眾的。《道德經》中很多處寫著聖人該如何如何,所謂的聖人就是懂道的君主帝王。這樣看老子的這些東西也應該只是為君主服務的,讓君主多智,而讓人民愚昧。

孔子也講過類似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孔子並沒有告訴統治者去玩深沉,裝模做樣。反倒告誡統治者要愛民,要尊重臣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在君臣之間講禮講忠好吶?還是講權術讓彼此猜疑琢磨不透好吶?當然是前者好,如果君主對臣下玩深沉玩權術那就造成君臣互相不信任,沒有信任怎麼能處理好朝政,治理好國家。你猜測我,我琢磨你,互相玩吧。很不幸的是從秦始皇一直到清末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君臣之間就是這麼互相猜疑,互相玩權術。當中也有互相信任的,但屈指可數,寥寥無幾。

老子的這些思想發揮出這樣的應用,可能連他也沒有料到,始料未及。有這樣的效用也許並不是他的初衷,但思想這個東西一旦迸發出來,難以收拾,什麼後果誰都無法設想。所以有些東西還是不說為好,說出來未必是好事。

孔子很少言道,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對他的學生很少說道。孔子不懂道嗎?不是,孔子非常懂道,卻很少言道。這就值得我們好好想想了,孔子為何很少言道?我們都知道孔子罕言亂力怪神。他對這些東西不了解嗎?不是,只是不說而已。老子說了一大堆相反的事物,長短,高下,前後,進退,等等。但是結果如何,結果成了陰謀家,權術家,教會了人們耍心眼了。孔子這個大聖人難道不知道長短,高下,前後這樣的道理嗎?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不說而已。有一首逸詩:「將欲毀之,必先累之;將欲陪之,必高舉之。」孔子在刪詩的時候不可能沒看見這首詩,但孔子沒有收編這首詩,我們在《詩經》看不到這首詩。我想原因可能就是這首詩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會使人學會狡詐。上面例舉的那句「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不就是從這句逸詩仿照而來的嗎?孔子沒有選錄那首詩,用意不可謂不深,而是深矣。我們也因此看出孔子收錄詩歌的標準。

孔子不說神怪,擔心人們不能真正理解,反倒學會了裝神弄鬼。不說道也是這個道理,說了又怎麼樣,「天下無道也久矣」,誰又能真正懂得道,這個時候說了也白說,沒有人能懂,說出來,很容易被一些淺薄之人,自以為是之人,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了,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說。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了,晚上死了也滿足了。道早就喪失了,找不到真正理解道的人啦,這種情況還說什麼。還是不說為好。孔子是聰明的,孔子的道很深。老子的道也深,老子也不說。《道德經》絕不是老子寫的,道是無法說的,說出來的道,已經不是道,但我們所能理解的道,也只有那些說出來的道而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