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以及無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思想,也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我們一談起老子,別的不知道,但都知道無為。人們也因此把道家稱為遁世,將儒家稱為入世。儒家是積極的入世學問,學而優則仕。《論語》里還專門有一段求干祿的問話,干祿就是求仕途。子張學干祿,孔子告訴他:「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說話盡量別說錯話,少做後悔的事,仕途的奧秘就在其中啦。儒家的學問就是為了做官,為社會服務,構建一個和諧社會,這是儒家思想的宗旨。如果做不了官,就在家自身修養。道家的思想相比之下比較消極,不象儒家那樣積極進取,所以很多人認為道家提倡的就是一種消極的避世思想。尤其是老子提出一個他的理想國-小國寡民更讓人相信老子的思想就是消極的。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們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雞犬之聲相聞到死不相往來。民達到最基本的生活標準就知足常樂,沒有必要與外界接觸,外面的世界再精彩與我沒有關係。這種思想不是避世又是什麼,那樣的小國更是倒退到原始社會。這種小國寡民思想不足取,老子的無為思想倒是可以借鑒而用。因為無為思想包含著「道」,並不是簡單的治國理念。我們先看看老子對無為這個概念是怎麼說的: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常是以一種無為的形式出現而達到無所不為的境地。統治者們要是能謹守這個道,世間萬物將自動歸化到本然狀態。歸化過程中如果產生慾念,我就用無名之朴鎮住壓制。沒有慾念,恢復平靜,天下就會歸於正道。
這段話翻譯起來不容易,如果直譯恐怕看不懂,只能意譯。這段話中的「無名之朴」是指道的真朴,道常無名,朴即是純真,質樸。
這段話是在告誡侯王們,也即統治者們只要謹守道,不用做什麼就可達到「萬物自化」,「天下自正」,所以「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最終達到有為。
老子無為的最終目的是有為。無為只是一種手段而已,但就是這個手段,統治者恰恰用不好。故此老子再次告訴統治者如何用好「無為」這個手段,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作為統治者不要崇尚賢才,不要稀罕貴重物品,不要有貪心私慾,這就是無為。統治者們無私無欲了無為了,平民百姓也該象統治者那樣無有任何貪心慾念,吃飽飯,養好身體就是良民了,那些自以為很了不起的智者也就沒有發揮的餘地了。如此無為,則無所不治。
有統治者又困惑了,不尚賢,就沒有爭奪了;不稀罕金銀財寶,就沒有盜賊了,不表現出貪慾,民心就不會亂了,世間繁事太多,難道行此幾樣事就足夠了嗎?老子說告訴你一個簡單易記的原則吧,記住: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學習越學越多每天都增加;求「道」是一天比一天減少,少之又少,直到無為(歸零,大腦空空,按照莊子的話說就是心如死灰)。治理天下就是無事,如果你想有所作為,那麼天下恐怕就要亂了。
老子總結道:「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清靜才是天下的本體,統治者的目的就是讓天下回歸到它原來的本體樣子。
所以「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如同烹鮮魚,不能總是翻炒來回折騰,那魚就碎了,不成樣子了,味道也沒了。
故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苦口婆心反覆強調「無為「是為了」無不為」,如此而看把道家思想看成是遁世的消極思想也是很片面的。老子的無為也是為了治世或「入世」,這和儒家的目的一樣,只不過所採取的手段不同,儒家「入世」的手段「動」的行為比較多,道家「入世」手段「靜」的東西多,相對而言道家似乎消極被動一些,而儒家更積極主動一些。西漢初年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的一個典範實例,但隨後漢武帝的對外出兵征討,對內不斷折騰的種種好大喜功行為卻與漢初的政策背道而馳,但也不屬於儒家的治國理念。大儒董仲舒曾強烈反對過漢武帝的政策。幸運的是漢武帝晚年幡然悔過下令終止了他的錯誤做法,但接下來的國策並不是漢初的道家無為而治,而是儒家的治國方略。因為老子提出的「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無知無欲」這等「無為」已經不可能實施,當時的人們聽此已經象我們現在一樣有種天方夜譚的感覺。更何況漢是個泱泱大國,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怎麼可能適應吶。
道家的這種思想只能當成一個原則參照有程度的實施,而不能照葫蘆畫瓢。其實道家的這種無為思想簡單一句話就是盡量減少人為的干涉,一切事物盡量歸於自然,即按照它應該有的狀態發展。「不折騰」不搞運動就是無為,大躍進,文革等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中國給出了一個又一個相反的悲慘例子。看看中國你就知道「無為」難得而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