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 之六 全封閉式管理和持久戰疫
2月16日,武漢市在新領導的指示下針對疫情開始為期3天的集中拉網式大排查。
封城以來,這已是第三次全市大排查了。
湖北省以外的地方確診人數已連續十幾天下降了。但武漢市每天的確診人數並沒有開始減少,每天仍新增一千多例。
武漢依長江漢江而划,分為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各有各的地域文化和特色,卻也和諧統一為大武漢,多座長江大橋更是從地域上拉近了相互之間的距離。
新冠病毒初始時,重災區在以海鮮市場為疫中心的漢口。進入二月以來,隔著一條江的武昌,疫情卻越來越嚴峻。
父母居住的城區確診病例猛增,幾乎每個小區都有至少十幾個確診病例。這不免讓人再次感到恐懼心慌。
據說是前些天天氣轉好,一些人在家憋不住了,也或許家裡實在沒有吃的了,就出門散步、遛狗、上超市買東西。但如果都這樣,象父母這樣安分隔離在家的絕大多數人不是白努力白堅持了嗎?
其實,武漢的居家隔離與其它地方最大的區別就是:湖北省以外的地方,把確診或疑似的病人隔離在家,其他人就安全了。武漢市呢,不知道街上誰是健康的誰是帶病的,只有把自己隔離在家才是安全的。
但千萬人的城市,在與病毒作鬥爭的同時,無法真正做到真實的全封閉管理。
疫情初期,許多疑似患者沒有床位,無奈在醫院和家裡,三鎮之間來回奔波。眾多志願者加班加點地把體育館和大專院校、賓館改建擴建成了目前的15個方艙醫院和眾多的隔離場所。電視新聞里,方艙醫院的醫生護士和病人們一起跳廣場舞。為方艙醫院的病人醫護提供一日三餐的送餐人員。一輛輛捐助和救援的大卡車前,眾多的年輕志願者們奮力搬運各類物資。超市門前間隔1米排成一條線似的的戴口罩的人們。小區門口,分取團購的東西時聚集的居民。
每一個人群聚集的地方都讓人緊張擔憂,卻也無可奈何。
這座城市裡的每個人都在盡自已的力量自救、互救、救人。
2月16日後,各小區的大門出入管理得更嚴了。
父母住的小區喇叭上下午各廣播一次:為了個人,為了大家,請大家不要隨便出門。
17日,封城后爸爸第二次出門去小區組織的售賣點買了雞蛋和蔬菜。在樓棟進門處,驚見一張紅紙告示:此門棟有一例確診病例,請不要隨意出入。
自從2月8號起,爸爸一直堅持用手機向小區自報體溫。爸爸是緊跟時代潮流的老人,會上網下載各種應用軟體,查詢小區疫情報告,會熟練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父母住的小區,老人居多,很多老人並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小區僅有的幾位管理員要負責疫情排查和報告、病人轉送醫院安排、封閉管理具體事項,微信電話不斷,人人疲憊不堪,而他們的能力並不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這場災難。而且市內交通管制,沒有公交,沒有出租,沒有通行證私家車也寸步難行。各小區配有三至五輛志願者計程車供小區安排運送疑似病人和其他緊急事情如孕婦產子、老人就醫等等。但因車輛緊張,事情太多,大多隻送不接。
從2月17日起很多省市已陸續復工,武漢市的疫情依然嚴峻。
困擾居家隔離的人們的,除了對病毒的擔憂和恐懼,還有食物和藥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日益消耗帶來的更大更急迫的焦慮。
2月17日起,武昌所有大型超市宣布不對個人開放,只對團購。
爸爸從網上訂購了米和兩箱牛奶,被告知因訂單太多和交通管制,最快一周后才能送到小區門口。他又加入了社區的幾個團購群,有因為人數已太多拒入的,有的已一百多人,志願者的群主也感到力不從心。而且每個群都只能訂得到比較單一的商品。對於大部分象父母這樣安分隔離在家近一個月的人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和平繁華這麼多年,快餐快遞時代的今天,人們早已沒有了囤積食物和必需品的習慣。也沒有人會有如戰時般的危難意識和組織能力。
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的醫療和物資援助還在源源不斷地進來。
目前,累計有3萬名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支援武漢,但近幾日武漢本地幾位醫護人員的接連病逝,無一不在向世人宣告這場戰疫的殘酷。
各地的援助食品蔬菜水果一車車的進漢,優先支援各大醫院、火神山雷神山、15個方艙醫院、隔離賓館和大批奮戰在一線的人們。
現在,整個城市不僅要與病毒作戰,還要解決千萬人日益短缺的生活物資供應,保障老百姓的民生,還有非新冠肺炎的其他各類病人的常規治療,維持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的生命力。
截至2月21日,武漢封城已整整30天了。
復工日期又一次延長至三月十日。
封城初期,沒有誰會想到這是一場持久的戰疫。
在一段短暫的舒緩期和樂觀期后,這幾日,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恐慌和無助。太多的信息和故事,我甚至無法條理清晰地寫完這篇博文。我的心裡無法言語的難受,遠在城外的我無法盡子女的孝義給年邁的父母一點點的援助。我只能詞窮地給我遠在武漢的親朋好友們加油:
堅持!
堅持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