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恩生活的一年多時間裡,由於丈夫微薄的助學金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開銷,麥琪不得不抽出時間到外面打零工補貼家用。最初,她在家附近的一家中餐館打工。餐館距離住所不遠,步行即可到達。
這家餐館的老闆姓陸,夫婦倆來自台灣。據他們介紹,陸先生祖籍上海,陸太太祖籍瀋陽。陸太太英語流利,當地人都親切地稱她為「Mama Lu」,麥琪也就隨著美國人的叫法,稱她「媽媽陸」。媽媽陸告訴麥琪,在他們來美國之前,她曾在美軍駐台灣兵營的學校教台灣士兵英文。後來,在有人擔保的情況下,她受雇於好萊塢某個富人家庭擔任中餐廚師,由於僱主提供所有的生活開支,媽媽陸一家省吃儉用,有了一定的積蓄。他們之所以來到布恩開餐館,是因為他們的小兒子在布恩大學就讀,而這個小鎮生活成本較低,又尚無中餐館,競爭少,正好適合創業。餐館經營已有幾年,生意頗為興旺。因為媽媽陸英語熟練,所以前廳與后廚的大小事務幾乎都由她一手操辦。陸先生則是主廚,掌勺做菜。由於中午和周末生意尤其繁忙,他們需要一個后廚幫手。得知麥琪來自上海,陸先生覺得十分親切,對她也比較客氣。然而,媽媽陸顯得十分傲慢,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頗為不屑。第一次見到麥琪時,她就直接說道:「你只能在後面干,不能在前面做招待,你得從后廚學起。」麥琪心裡明白,餐廳的招待崗位可以獲得小費,而媽媽陸是想把這個崗位留給自己的兒子。她並未多做計較,只是想儘快掙錢養家。況且剛到新地方,一切還都在適應中,也無暇顧及媽媽陸的態度。
在這種家庭式的小餐館打工,所謂「打雜」,幾乎囊括了后廚的所有活兒:洗碗、掃地、準備每日菜單所需的食材、切菜、切牛肉、豬肉、雞肉,配菜、包春卷、包餛飩、炸雞翅……有時候生意太忙,大廚人手不夠,麥琪還要上陣炒幾個簡單的菜,比如宮保雞丁、蘑菇雞片、芥藍牛肉、炒飯等。
麥琪曾經下過鄉,吃苦耐勞,在廚房工作雖然辛苦,卻也因此學到了不少關於餐飲行業的技巧和知識。比如,如何分解整雞而不破壞雞骨,怎樣分離雞胸、雞腿和雞翅;如何調配美國人喜歡的「大春卷」(egg roll)餡料;炸雞翅如何做到金黃酥脆;炒蔬菜如何保持芥藍的翠綠與脆嫩……她在實踐中一點一點地邊學邊摸索,達到了廚師的基本要求。
餐館生意好的時候,麥琪在裡面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中午時段,餐館推出的「特價午餐」 (all you can eat)尤其忙碌。顧客只需支付一份價格,便可無限續加主菜。比如一份芥藍牛肉,可以反覆添加好幾次。每份午餐包含湯、春卷、炒飯和一份主菜。主廚忙不過來時,麥琪便要協助炒菜,同時還要不停地配菜、炸雞翅、洗碗,手腳根本停不下來。即便如此,為了生計,她也從未抱怨。
麥琪學會開車后,開始嘗試尋找更多的零工。在當地的廣告報紙上,她看到一則啟事,一戶美國家庭正在尋找保姆。她立刻撥通了電話,並很快約好了面試時間。
這是一戶三口之家,住在山頂上一座古老而寬敞的房子里。夫妻倆育有一個八個月大的男孩,還有一條體型不小的大狗。面試那天,女主人露易絲熱情地接待了麥琪,詳細介紹了家裡的情況和她所希望麥琪協助完成的工作。夫妻倆在本地擁有一家糖廠,丈夫米奇兒負責工廠的運營,露易絲則擔任秘書,還有數位工人。他們需要一位白天能夠照看孩子的人。麥琪解釋她晚上要在餐館工作,只能早上八點到下午三點半之間提供幫助。露易絲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她說她原本就想找一位有育兒經驗的母親,之前請的大學生雖然年輕,卻缺乏照料嬰兒的能力。她還表示自己能在三點半前回家,時間安排正好合適。
第一天上班時,天正下著雨。麥琪剛學會開車,開到半山腰時車輪陷入了泥潭——那是一條碎石鋪成的私家小路,雨天尤為濕滑。她嘗試了多次都無法將車開出泥地。眼看快遲到了,她只得徒步走到露易絲家。露易絲早已等候在門口,見狀安慰她不用擔心,並說會請丈夫中午回來幫忙把車拖出來。她將兒子約翰交給麥琪,簡單交代幾句后便離家上班去了。
麥琪抱著約翰在屋子裡轉了一圈,熟悉環境。她的主要任務就是照顧孩子。八個月的嬰兒雖然需要細心照料,但睡覺時間也不少,相對並不特別辛苦。麥琪很快掌握了給美國嬰兒餵食的方法,除了喂牛奶,她還學會了做乳酪炒雞蛋給約翰吃。有空時,她也會協助做些簡單的家務,比如洗衣、烘乾衣物等。對麥琪來說,這一切既新奇又挑戰十足。最初的幾天,她也有些害怕,獨自在山上的大房子里守著嬰兒,只有一條時常伏在門口的大狗梅扣陪伴,讓人多少有些不安。
隨著時間推移,麥琪和露易絲漸漸熟絡起來,兩人偶爾也會閑聊幾句。露易絲告訴麥琪,她是加拿大人,來美國上大學時認識了丈夫米奇兒。米奇兒是北卡羅來納人,家族曾創辦了著名飲料「Mountain Dew」(類似雪碧的飲料)。目前他開的糖廠是製作薄荷糖,許多用於餐館門口的前台上,以便讓顧客等待或餐飲后品嘗。露易絲還興緻勃勃地向麥琪展示她新買的CD播放機——在1985年,這樣的機器價格不菲,可謂時髦又奢華。麥琪與露易絲年齡相仿,也有些共同愛好,因此常在午飯時一邊照顧約翰,一邊聽著莫扎特、貝多芬等古典音樂家的作品。露易絲對此感到十分開心。
麥琪剛來美國時,穿的多是自己親手織的毛衣。露易絲注意到她的毛衣手工精緻,便問麥琪是否可以幫約翰也織一件。麥琪欣然答應。露易絲立刻去買了毛線,麥琪幾天後便織好了一件適合初夏的小毛衣,上面還織了些鏤空花紋。露易絲愛不釋手,興奮地問麥琪是否能再為她織一件背心和一件帶花紋的開衫,並表示會給予報酬。
不久后,露易絲帶著毛線和毛衣紙樣回來,毛線顏色亮麗、質地柔軟,是麥琪從未見過的上好材料。她隨手翻看毛線標籤,驚訝地發現光是毛線價格就超過一百美元。麥琪按照露易絲提供的尺寸與樣板,一針一線地織出了她想要的兩件衣服。露易絲收到毛衣時欣喜若狂,還笑著說:「我可以在朋友面前好好炫耀一番了!」
在兩個工作都做了一段時間后,麥琪開始意識到,自己晚上經常不在家,對兒子丹尼爾的陪伴和照顧實在太少了。經過權衡,她決定辭去餐館的晚班工作,專心做白天的零工。正好這段時間露易絲一家出去度假,麥琪便又在本地社區廣告上尋找新的散工機會。她做過的工作包括打掃房子、照看孩子、為手工藝品店加工小飾品等等。其中讓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幫一位名叫琳達的美國家庭主婦清潔家務。
琳達是個熱情大方的中年女性,有三個女兒:大女兒讀高中,二女兒讀初中,小女兒還在小學四年級。她的丈夫約瑟夫是一家本地建築公司的老闆。
麥琪第一天到琳達家時,琳達笑著說:「今天不著急幹活,我先帶你去超市買菜,然後我們一起做飯。」麥琪聽了十分驚訝,原以為自己是來干粗活的,沒想到卻像是被邀請做客一樣。她沒有多說什麼,就跟著琳達去了超市。
琳達帶她去的是當地一家高端超市,是麥琪從未進過的那種。琳達在貨架間穿梭自如,拿取食品和生活用品毫不猶豫,完全不看價格標籤,還一邊隨口說道:「今天我想讓你幫我們炒飯,就像我們去中餐館點的那種。裡面只要有雞蛋和青豆就行。我會自己做個雞湯。」麥琪笑著說:「沒問題,我可以幫你炒這個飯。」
琳達買了一大堆東西,回到家后笑著說:「做飯還早,先讓我告訴你家裡打掃的要點。你以後再來就知道怎麼做了。」她親自示範如何吸塵、如何擦拭灰塵,講究細緻入微。琳達家的傢具陳設十分講究,整潔溫馨,每個細節都顯示出主婦的用心。麥琪邊看邊學,覺得琳達對生活的認真態度很令人欽佩。
隨後,琳達帶麥琪到廚房,演示她自己如何煮雞湯——從清洗雞塊、配料、下鍋到慢火熬煮,每一步都有講究。麥琪第一次看到美國人做雞湯的過程,覺得又香又清爽,味道和中式大不相同。從那以後,麥琪便按照琳達教的方法做雞湯,成為她移民生活中的一個「西式新手藝」。
煮著雞湯的同時,琳達請麥琪先把米飯煮上,等一會兒做炒飯。她解釋說,丈夫約瑟夫中午會回來用餐,也想見見麥琪。
果然,午餐剛剛做好,約瑟夫就推門進來了。他是個高大健壯的美國男子,蓄著濃密的鬍鬚,進門后立刻伸出手來與麥琪握手寒暄,自我介紹后便帶她參觀地下室。
地下室的牆上掛滿了各種動物標本——公鹿、黑熊,還有一些野禽。約瑟夫自豪地說這些都是他親手打獵的戰利品。他還笑著對麥琪說:「你等會可以帶些鹿肉回去試試看,看看合不合胃口。」麥琪心裡暗想,今天這「打工」經歷,簡直就像來做客一般。
午餐時,約瑟夫好奇地問了很多關於中國生活的問題,比如:「你們為什麼在家裡也穿棉襖?穿那麼厚,怎麼吃飯?」「中國人吃乳酪嗎?」等等。他還說自己最喜歡吃中國飯店的炒飯,稱讚麥琪今天炒得跟外面餐館里的一樣好吃。飯後臨走前,他還不忘叮囑妻子:「別忘了把鹿肉給麥琪帶上。」
麥琪覺得這一天十分不好意思,幾乎沒做什麼清潔工作,反倒像受了一番款待。但琳達卻毫不介意,笑著說:「沒關係,我很高興你能來。下周你再來時,我會把我孩子們穿不下的衣服、鞋子、還有些玩具和車座準備好給你。顏色都是中性的,你家小男孩穿也合適。」
果然,下一周麥琪打掃完琳達家的衛生,準備回家時,她的車後座已經被琳達塞得滿滿的:幾套孩子的衣物、一雙靴子、幾個玩具,還有一個兒童座椅。對於那時剛來美國、經濟拮据的麥琪來說,這些贈與就像及時雨,不僅幫她省下不少錢,也讓她心裡無比溫暖。
從那以後,麥琪每周去琳達家一天,打掃衛生、聊聊天,與這家人的緣分一直持續到她離開布恩。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