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們搭乘航班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飛往智利首都聖地亞哥(Santiago, Chile)。當飛機穿越安第斯山脈,即將降落時,我透過舷窗俯瞰下方,只見群山起伏,壯麗無比。山巔覆蓋著皚皚白雪,與遠方的藍天相映成輝,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聖地亞哥的國際機場在疫情期間完成擴建,並於2023年正式啟用,因此整體設施現代化,空間寬敞明亮。當我們走出航站樓,溫暖的陽光灑落在身上,空氣中瀰漫著南美特有的乾爽氣息,彷彿帶著一絲來自安第斯山的清新涼意。
抵達聖地亞哥后,我們的第一站便是科斯塔內拉中心(Costanera Center),這座摩天大樓高達300米,是南美洲最高的建築。在玻璃幕牆的映襯下,大廈猶如一根巨大的銀色燈塔,巍然聳立在都市之中,彰顯著現代化城市的生機。
我們搭乘電梯直達頂層的天空展望台(Sky Costanera),透明玻璃將城市景觀一覽無遺,整個聖地亞哥彷彿盡收眼底。遠處,安第斯山脈連綿起伏,猶如一面天然屏障,靜靜地守護著這座繁華都市。城市中的紅瓦屋頂、綠意盎然的公園、高樓大廈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城市畫卷。

圖一: 天空展望台俯瞰 圖二: 天空展望台觀日落
我們找了一個靠窗的角落,點了咖啡和點心,悠閑地等待夕陽落下。當金色的陽光灑滿整座城市,建築被鍍上一層溫暖的光輝,遠處的安第斯山在霞光映照下變幻出粉橙色的柔和色調。隨著太陽緩緩沉入地平線,天空的色彩從橙黃逐漸變為紫藍,一座現代都市在暮色之中展現出別樣的靜謐與浪漫。
第二天清晨,我們隨導遊來到貝拉維斯塔街區(Barrio Bellavista)。這裡是聖地亞哥的文化與夜生活中心,白天寧靜悠閑,夜晚則熱鬧非凡。鵝卵石鋪成的小巷兩旁,色彩斑斕的建築充滿藝術氣息,牆上隨處可見生動的壁畫,描繪著智利的歷史、文化與人民的日常生活。街角的露天咖啡館飄散著濃郁的咖啡香,悠揚的音樂聲從酒吧和小劇院中傳出,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
我們來到拉查斯卡之家(La Chascona),這座獨特的建築是智利國寶級詩人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的故居之一。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時,我曾遇到一位美國遊客,穿著一件T恤,上面寫著「We need more people like Neruda」(我們需要更多像聶魯達這樣的人)。當時不甚理解,但在這裡,我終於明白了。他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也是一位政治鬥士,他的詩歌歌頌愛情,也吶喊自由,影響了無數人。他在1971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智利人民的驕傲。後來導遊在車上特意為我們朗誦了一首他的愛情詩,雖然我們這個年紀已不會再被詩的內容而深深打動,但還是讓人不禁沉浸在詩句的意境之中。

圖三:拉查斯卡之家聶魯達故居附近
隨後,我們搭乘纜車登上了聖克里斯托瓦爾山(Cerro San Cristóbal)。纜車緩緩升空,腳下的城市景觀逐漸展開,高樓林立的都市與遠處連綿的安第斯山脈形成鮮明對比,讓人驚嘆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山頂上,一座白色的聖母瑪利亞雕像莊嚴肅立,守望著整個聖地亞哥。這裡是當地人虔誠信仰的象徵,也是遊客們欣賞城市全景的絕佳地點。我們站在山頂,俯瞰著聖地亞哥的繁華與遼闊,感受著微風拂面的清涼,內心無比平靜而滿足。
當天,我們還造訪了雙百年公園(Bicentenario Park),這座現代化的城市公園位於聖地亞哥金融區「Sanhattan」的一側。公園裡有寬廣的綠地和湖泊,湖中棲息著據說只有智利才有的黑頭天鵝,為都市增添了一份寧靜與生機。沿湖的棕櫚樹粗壯高大,導遊介紹說這樣的棕櫚樹叫酒棕櫚,可以用來製成蜜糖和糖粉,在當地超市可以買到瓶裝的糖醬,結果我們忙於觀景,離開智利前忘記去超市購買了。

圖四:雙百年公園黑天鵝 圖五:智利酒棕櫚
接下來的一天,我們離開聖地亞哥,隨坐旅遊大巴前往智利的著名海港城市——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這座城市距離聖地亞哥約120公里,行程大約兩小時。車窗外的景色漸漸從都市的高樓變為廣闊的鄉野,金色的陽光灑在綿延起伏的丘陵上,偶爾可見成片的葡萄園,彷彿在提醒我們,智利不僅是海洋之國,更是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地。
當大巴駛入瓦爾帕萊索,眼前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這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城市,五彩斑斕的房屋錯落有致地依偎在山坡上,宛如打翻的調色盤。蜿蜒的小巷、陡峭的台階、絢麗的壁畫、繁忙的港口,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
瓦爾帕萊索曾是南美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19世紀時,這裡是麥哲倫海峽與合恩角之間的重要中轉站。大量歐洲移民——尤其是英國人和德國人——湧入這座城市,帶來了西歐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影響。然而,隨著巴拿馬運河的開通,航運路線改變,瓦爾帕萊索的港口地位逐漸衰落。但正是這種歷史變遷,造就了這座城市今日的獨特風貌——一種融合了航海精神、工匠藝術和波西米亞文化的魅力。

圖六:瓦爾帕萊索俯瞰
瓦爾帕萊索最著名的,便是它遍布全城的街頭壁畫(Murales)。這裡幾乎沒有一面單調的牆壁,房屋、樓梯、圍牆,甚至是電線杆上,都被藝術家們精心裝點成了一幅幅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畫作。有的壁畫講述智利的歷史,有的表達社會現實,有的則純粹是創作者自由奔放的想象,充滿幽默感和創造力。

圖七:瓦爾帕萊索壁畫
我們沿著著名的「彩色樓梯」(Escalera de Colores)緩緩向上,石階上繪滿了明亮的圖案,彷彿踏入了一條通往藝術世界的道路。導遊告訴我們,這裡的壁畫並非隨意塗鴉,而是受政府支持的合法藝術創作,許多作品都出自世界知名街頭藝術家之手。漫步其中,每一條街巷都彷彿是一座露天藝術館,每一個轉角都可能藏著驚喜。

圖八:壁畫之一 圖九:歷史悠久的升降機
由於瓦爾帕萊索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城市裡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升降機(Ascensores),這些齒輪軌道纜車修建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當年居民上山下海的主要交通工具。我們特意搭乘了一座仍在運行的升降機,緩緩爬升至山頂。木質車廂在軌道上嘎吱作響,彷彿帶著我們穿越時光,回到了百年前這個城市的輝煌年代。
登頂后,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映入眼帘,蔚藍的海水與五彩的房屋交相輝映,港口裡停泊著各式船隻,遠處的燈塔靜靜守護著這座城市。這一刻,我終於理解了為什麼瓦爾帕萊索被稱為「南美的舊金山」,它那種隨性而浪漫、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獨特氣質,讓人流連忘返。
回到聖地亞哥,我們參觀了智利的總統府——拉莫內達宮(La Moneda)。這座白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莊重而典雅,是智利政府的行政中心,也是該國政治歷史的重要見證者。
這裡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1973年的智利軍事政變(Chilean coup d'état, 1973)。那一年,時任總統莎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在拉莫內達宮內被推翻,他拒絕投降,堅持在宮內直至最後一刻。當時,智利軍方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上台,開啟了長達17年的獨裁統治。
今天,在拉莫內達宮外的廣場上,仍然矗立著阿連德的雕像,他的目光堅定,彷彿在訴說那個動蕩年代的故事。站在這裡,彷彿能聽見歷史的回聲,感受到智利人民對民主自由的珍視,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我們自己的經歷。

圖十:智利總統府廣場 圖十一:阿連德雕像
夜幕降臨,我們來到拉斯塔里亞街區(Barrio Lastarria),這裡被譽為聖地亞哥最具文藝氣息的區域。鵝卵石鋪成的小巷裡,咖啡館、書店、畫廊與劇院交錯林立,空氣中瀰漫著紅酒與烤肉的香氣。
在周末,這裡還有手工藝市集,攤位上擺滿了當地藝術家的作品,手工首飾、皮革製品、彩繪陶瓷、羊駝毛圍巾……每一樣都獨具特色。我們忍不住挑選了幾件紀念品,驢友們還開心地跟攤主討價還價,成功砍價后興奮地笑成一團,旅途的歡樂也在此刻達到了高潮。
旅行團為我們安排了在一家氛圍溫馨的餐廳晚餐,贈送每人一杯智利的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紅酒,搭配著智利烤牛排或金槍魚海鮮拼盤,微醺之間,大家暢談旅途的點滴。夜色溫柔,我們在聖地亞哥的最後一夜,就這樣被這座城市的浪漫與文化深深包圍,感到無比輕鬆愜意。
最後一天,由於我們的飛機是在晚上,因此白天我們就離開了旅行團隊,自由活動了一天。聖地亞哥叫Uber十分方便,且價廉。我們來到聖地亞哥地標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這裡是聖地亞哥的歷史中心,四周環繞著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如聖地亞哥大教堂和國家歷史博物館。廣場中央噴泉水花飛濺,周圍的長椅上坐著悠閑曬太陽的老人和街頭藝人,一派寧靜而充滿生活氣息的景象。

圖十二:聖地亞哥大教堂 圖十三:國家歷史博物館
不遠處便是中央市場(Mercado Central),這裡是聖地亞哥最負盛名的海鮮市場。攤位上擺滿了各種海鮮:碩大的帝王蟹、肥美的海膽、鮮嫩的鱈魚,每一樣都讓人垂涎欲滴。看到遊客駐足,攤主們熱情地招呼,臉上帶著自豪的笑容。想起剛到那天我們已去品嘗了智利鱸魚,再加上時間有限,只能拍照留念了。

圖十四:帝王蟹 圖十五:百年橡樹根
聖地亞哥,這座被安第斯山守護的都市,在短短几天的旅行中,以它的歷史、藝術、自然風光和美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現代的摩天大樓和殖民歷史建築,還是波西米亞風格的瓦爾帕萊索以及充滿人文氣息的拉斯塔里亞,每一處都無不讓人回味無窮。
圖十六:武器廣場聖地亞哥地標

圖十七:俯瞰聖地亞哥城
旅程雖然結束,但對智利的探索似乎剛剛開始。我相信,這個狹長的國家,還有太多值得發現的故事,等著下一次有機會再來慢慢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