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是世界第八大國,地域遼闊,風光各異。1516年,西班牙探險家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Juan Díaz de Solís)抵達拉普拉塔河口,自此拉開了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序幕。158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正式建城,成為西班牙在南美的重要據點。1816年7月9日,阿根廷正式宣布獨立,擺脫了西班牙的控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歐洲移民(主要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湧入阿根廷,塑造了今日阿根廷多元而獨特的文化。20世紀中葉,胡安·庇隆(Juan Perón)及其夫人伊娃•庇隆(Eva Perón,俗稱艾薇塔)成為阿根廷政壇的重要人物,他們的政策與影響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阿根廷社會。
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譽為「南美的巴黎」,這座城市融合了濃郁的歐洲風情與拉美文化,街頭巷尾都流淌著藝術氣息和歷史底蘊。儘管我們只有短短兩天時間,但仍然儘可能地走訪了許多地標性景點,感受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具代表性的地標——方尖碑(Obelisco de Buenos Aires)。它矗立在科連特斯大道(Avenida Corrientes)和七月九日大道(Avenida 9 de Julio)交匯處的共和國廣場(Plaza de la República)中央,建於1936年,高達71.5米。工程由德國GEOPE集團-Siemens Bauunion-Grün & Bilfinger負責施工,採用快速凝固水泥,僅用31天便完成建設,創下了當時的記錄。如今,方尖碑不僅是城市的象徵,更是重大遊行、示威和慶祝活動的聚集地。2018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要舞台設在這裡,2022年世界盃阿根廷奪冠后,梅西率領的阿根廷隊也在這裡接受了全國人民的歡呼。
方尖碑所在的七月九日大道(Avenida 9 de Julio)亦值得一提。這條大道以阿根廷獨立日——1816年7月9日命名,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相鄰街道之間的寬度約110米。站在這條大道上,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宏偉與氣派。

圖一: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內方尖碑
離方尖碑不遠,就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和歷史中心——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廣場周圍匯聚了許多重要建築,如總統府(玫瑰宮,Casa Rosada)、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教堂等。五月廣場不僅是阿根廷獨立運動的重要見證地,也是庇隆主義運動的核心地帶,更因「五月廣場母親」(Madres de Plaza de Mayo)抗議活動而聞名於世。
導遊特意向我們介紹了這段沉重的歷史:1976年至1983年,阿根廷軍政府統治時期,大約三萬名左翼人士、學生、記者、工人等因反對獨裁政權而「被失蹤」,這個時期被稱為「骯髒戰爭」(Guerra Sucia)。自1977年起,每周四下午,失去親人的母親們便來到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圍成圈靜靜地遊行,手中舉著寫有自己孩子名字的布條,要求政府交代親人的下落。1992年,這場抗議運動被歐洲議會授予薩哈羅夫思想自由獎(The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成為全球反抗專制政權的重要象徵。在任何社會裡,獨裁統治帶給人民的只有無盡的傷害與悲痛,而這些母親們的堅持,則讓世界看到了希望。

圖二:布宜諾斯艾利斯五月廣場

圖三:布宜諾斯艾利斯總統府大樓
聖特爾莫區(San Telmo)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以其殖民時期的建築、鵝卵石鋪就的街道和熱烈的探戈文化聞名。每逢周末,聖特爾莫市集(Feria de San Telmo)便熱鬧非凡,古董攤位、手工藝品商販、街頭藝術表演遍布街頭巷尾,為遊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我們在這裡觀看了一場正宗的探戈表演,同時享用了阿根廷聞名世界的牛排大餐。表演者身著華麗服飾,伴隨著激昂而富有節奏感的音樂,舞步婀娜而充滿力量,舞台上的激情令人陶醉。探戈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它承載著阿根廷人的情感與歷史,每一個旋轉、每一個擁抱,都彷彿訴說著這個國家的往昔與今日。
若說布宜諾斯艾利斯哪一處最具視覺衝擊力,博卡區(La Boca)無疑是其中之一。這座街區因其五彩斑斕的房屋、探戈舞蹈和濃厚的足球文化而聞名於世。
19世紀中期,大批歐洲移民,特別是義大利人,抵達阿根廷謀生。他們多為工人階級,經濟狀況拮据,因此在河邊利用廢棄的鐵皮與木板搭建房屋,並用剩餘的船舶油漆隨意塗刷牆面,久而久之,這裡便形成了一片色彩絢麗、充滿個性的街區。如今,博卡區的卡米尼托街(Caminito)已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沿街的建築彷彿打翻了調色盤,色彩鮮艷而不失和諧,牆上還裝飾著探戈舞者的雕塑和壁畫,整條街都瀰漫著濃厚的藝術氣息。

圖四:布宜諾斯艾利斯博卡區一景

圖五:布宜諾斯艾利斯博卡區
探戈的起源與博卡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這種舞蹈只是貧民階層的娛樂方式,因其充滿激情與挑逗性,一度被認為「不正經」而遭到上流社會排斥。然而,隨著阿根廷經濟的發展,探戈逐漸傳入歐洲,並在法國貴族社交圈中風靡,最終登上了世界舞台,成為阿根廷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如今,在博卡區的街頭巷尾,仍能隨處可見即興探戈表演,舞者們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熱情而奔放,彷彿將阿根廷人的靈魂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七:探戈舞表演
對於足球迷而言,博卡區的糖果盒球場(La Bombonera)則是不可錯過的朝聖之地。這裡是阿根廷著名足球俱樂部博卡青年隊(Boca Juniors)的主場,也是傳奇球星馬拉多納曾效力的球隊。聽導遊介紹,糖果盒球場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獨特設計使其外形酷似一隻盛滿糖果的盒子。球場內看台陡峭,球迷們的吶喊聲在封閉的空間內形成強烈的迴音,使這裡成為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足球場之一。每當比賽日,整個博卡區都會被足球的狂熱氣氛所籠罩,藍黃相間的隊旗隨風飄揚,球迷們高唱助威歌,熱情澎湃,感染力十足。即便你不是足球迷,也會被這股激情所震撼。
如果說博卡區展現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活力與激情,那麼雷科萊塔公墓(Cementerio de la Recoleta)則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榮耀。這座公墓被譽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墓地之一,不僅因為這裡安葬了眾多阿根廷歷史名人,還因其墓碑與陵墓雕刻精美,宛如一座露天博物館。
漫步其中,猶如穿梭於一座靜謐而宏偉的雕塑長廊。公墓內的陵墓風格各異,有的莊重肅穆,有的裝飾華麗,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交相輝映,每一座墓碑都承載著一段過往的故事。其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伊娃•庇隆(Eva Perón)(艾薇塔)的墓地。
艾薇塔出身貧寒,卻憑藉個人魅力和不懈努力,從一名普通的電台演員成長為阿根廷第一夫人,並深受人民愛戴。她與丈夫胡安·庇隆(Juan Perón)共同推行「庇隆主義」,創辦阿根廷「第一夫人」基金會,為窮人提供援助,為女性爭取投票權,使得阿根廷社會發生了深遠變革。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去世時年僅33歲,卻被舉國哀悼,數十萬人湧上街頭為她送行。她的墓碑前至今仍擺滿了鮮花,許多阿根廷人依然將她視為國家的象徵。
導遊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艾薇塔的故事:一位貧苦的工人曾給她寫信,說自己一生未曾去過某個著名的海灘,希望能與家人一起去看看。令人驚訝的是,艾薇塔不僅親自回信,還為這位工人和他的家人提供了交通工具和旅費,圓了他們的夢想。從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她提出類似請求,而她也儘可能地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儘管這一做法在經濟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但從某種程度上,也展現了她作為「人民之母」的一面。

圖六:艾薇塔墓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