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縣楓涇鎮位於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處,該鎮向東北方向約二十公里是松江城,東南方向約二十公里處是上海石油化工總廠,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是浙江省的嘉興市,如果在地圖上把松江城和嘉興市連成一條直線的話,楓涇鎮大致在松江與嘉興的連線的中點位置。
最近有群友在訪問了楓涇鎮后,從旅遊審美角度拍攝了一組反映古鎮的照片。根據他在微信朋友圈裡提供的文字說明,從九張照片中選出八張,按照每一張照片的內容隨手寫了以下對應的八句:
酒館門半掩,蹄膀三橋店。路邊賣粽子,牆上懸酒罈。小巷延深處,燈籠掛兩邊。河水沿街區,樹蔭供休閑。
第一和第二句中的「門半掩」和「三橋店」分別是一家酒店和一家蹄膀專賣店的店名。蹄膀在北方話中被稱為「肘子」,楓涇鎮的紅燒蹄膀選料嚴格,經過多道加工烹制而成。蹄膀取自當地飼養的黑皮純種楓涇豬的後腿,這種豬的出肉率高而且肉的肥瘦搭配均勻,是上海地區的優良種豬,用它加工出的紅燒蹄膀色香味俱全,是鎮上的一道名菜。該鎮出產的黃酒也享有盛譽,鎮上一家店的外牆上懸掛著酒罈,一看就知道這裡專賣黃酒。從這家酒店家特有的廣告可見看出當地人經商方面的精明之處。
雖然還是春節過後萬物開始復甦的季節,長假中的小鎮居民已經忙著接待各路遊客。來訪的客人們無不為楓涇鎮人用勤勞和智慧打造出的樸素而優雅環境讚嘆不已:沿街的店鋪高掛著大紅燈籠,人們正在為元宵節做準備;小巷通往深處,似乎在引導遊客去酒香傳出的地方;沿河栽種的樹木形成了遮擋夏日陽光的自然屏障,河邊的草地可讓兒童們游嬉,隨處可見的長凳可供遊客們小憩。
如今小鎮的這番景象很難與1970年代中期所見的情景聯繫起來。當年在運輸公司當裝卸工,工作性質有點像現在的「外賣小哥」,每天按照業物調配單把貨物送到客戶單位。裝卸工人們中午沒有固定的午飯和休息時間,到了飯點可以在運輸公司分佈在市區的任何一個車隊食堂就餐。如果附近沒有運輸公司的車隊,或者錯過了食堂開飯的時間,可以在就近找一家飯店用餐。凡是在外面就餐,單位補貼一角七分錢的誤餐費。
那是在「反擊右傾翻案風」期間,一次去嘉興地區運送一個十多噸的舊鍋爐,中午在楓涇鎮上的一家小飯館吃午飯。小飯館的設施相當簡陋,只有幾張方桌和幾條長板凳。當時全國正在批判「唯生產力論」,在農村實行「割資本主義尾巴」,也就是不許農民把自家的農產品拿到市場上交易,這樣就斷了城鎮小飯館的進貨渠道。當時肉類、家禽、蛋都屬於國家統購統銷的農產品,是憑票供應的副食品,小飯館沒有國家的配額,自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給顧客提供辣醬面、陽春麵一類的「清湯寡水」。在楓涇鎮的那家小飯店裡,且不要說豬蹄膀,就連豬頭肉、豬耳朵都沒有見過。
那一次午飯買了四兩米飯,交四兩糧票,外加八分錢(每斤米飯兩角錢),再花一角錢買一碗油渣豆腐,一頓飯一共花了一角八分錢,除去單位補貼的一角七分錢誤餐費,自己實際支出一分錢。什麼是「油渣」?「油渣豆腐」又是一道什麼菜呢?油渣就是用豬的油膘煉豬油的剩餘物,油渣豆腐是油渣的碎塊與豆腐一起燒出的一道菜,這是我們這些小工人當年最常吃的菜,除了考慮消費成本,也有口味方面的原因:那時肚裡沒有油水,動物脂肪高含量的食品,比如豬油拌的陽春麵、油渣豆腐、蔥油餅、芝麻湯圓等等都是大家喜歡的食品。
由於不滿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小工人們經常在一起發牢騷、講怪話。那天在飯桌上有人用筷子敲碗邊,口中念念有詞:「長鋏歸來乎,食無肉」,隨後又給在場的人講了一個政治笑話:某省的文革造反派在批判「右傾翻案風」運動中」貼出一副針對「右傾翻案風總後台」的大標語:「xxx上台,千百萬人頭將要落地」,過了一夜標語被人改動了一個字,變成了「xxx上台,千百萬豬頭將要落地」。兩條標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態度:他們厭倦了政治運動,希望加快恢復經濟,能過上有肉吃的踏實日子。幸虧事後沒有人向領導打小報告,不然講笑話的小青年有可能會遇到麻煩。
差不多五十年過去了,今天遊客們訪問楓涇鎮的時候,可以體驗江南小鎮的文化與生活特色,也可以盡情品嘗各種美食。油渣豆腐這類不健康食品早已被清除出了菜譜,由於生豬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源源不斷的「豬頭落地」,楓涇鎮的特色美食中又有了大眾喜愛的紅燒蹄膀。
(行雲流水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