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許並不知道輸贏的真正意義,也不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大道理。在他們眼中,輸贏的結果很重要,不管是和爸爸比誰跑得快,沒有領先跑到終點,還是和小夥伴玩遊戲,輸了主動權,都有可能讓他們大哭一場。
一天晚上,我正在廚房做飯,忽然聽到妞妞在客廳大哭了起來,我慌忙跑出去,以為是她不小心磕著碰著了,可是見爸爸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
「怎麼了?」我慌忙問爸爸。
「妞妞釣魚沒我釣得多唄!」爸爸輕描淡寫地說道。
原來爸爸在陪妞妞玩釣魚遊戲,兩根魚竿,看誰釣得多。妞妞對魚竿的把控能力還不太好,當然沒有爸爸釣得多。可是在妞妞看來,沒有超過爸爸,是一件傷心事。
我攬過妞妞安慰的同時,也不由得擔心起來,小丫頭怎麼這麼小就就養成了爭強好勝的性格呢?
姥姥的誇讚,養出經不起失敗的嬌寶寶
我和妞妞爸都是上班族,白天都是由姥姥照顧妞妞。姥姥常說,帶妞妞出去特別有成就感,因為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妞妞不管是身高、體重,還是走路、說話方面都表現得更好。總有人誇獎妞妞,同時也向姥姥取經怎麼樣能把孩子帶得這麼好。於是,在姥姥眼裡,妞妞自然是非常優秀的,一提到孩子就交口稱讚。我時常提醒姥姥:「我們應該描述事實,不要評價孩子,尤其不能過於稱讚。」但是姥姥看到妞妞的成長和進步,還是忍不住把「太棒了」「太厲害了」掛在嘴邊,這過分誇獎的習慣總也改不了。這不,就是在這樣的「追捧」中,妞妞養成了傲嬌的姿態,經不起一點失敗的打擊。
作為媽媽,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及時發現孩子身上或大或小的不良習慣,並及時將其引導到正確、健康的道路上來。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求勝」是有上進心的表現,因而採取了放任的態度;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有這種反應是他自己「沒出息」,從而訓斥孩子。殊不知家長這樣做,實際上卻一步一步地助長了孩子的脾氣,使孩子不會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每當孩子「輸不起」時,會更加肆意地表現出憤怒、暴躁和侵虐性行為。
面對熊孩子「只能贏不能輸」的心態,家長除了要正確看待,還要發揮聰明才智,機智應對。
故事滲透,讓孩子正確看待輸贏
孩子大多喜歡聽故事,家長可以藉助小故事來寓意大道理。比如可以給孩子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向孩子滲透「輸與贏是相對的,輸贏也不是看一時之效」。同時要告訴孩子,輸與贏在我們生活中都是常有的事,輸不見得是壞事,贏也不一定是好事,關鍵是怎麼看待。
潛移默化,生活中講述輸贏的道理
可以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講一些實在的例子。比如通過觀看電視中的競技節目,向孩子灌輸即使是非常優秀的選手,也有輸的時候。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淡然看待「輸」,因為每個人都有輸的時候,輸也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要想成為冠軍,首先要從無數次失敗中重新站起來,只有輸得起才能贏得起。今後的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人們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如果能笑對每一次失敗,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將來一定會取得成功。
適時開導,讓「輸不起」遠離孩子
遷就孩子「輸不起」絕不是明智的辦法,明智的家長不妨就讓「輸不起」的孩子多輸幾次,經歷多了,自然會更加淡然面對。當孩子表現出怕輸時,要直言告訴他「我不太喜歡和你玩,因為你怕輸。」從而讓孩子意識到他輸后不正當的情緒,會影響他和周圍人的關係,因此,朋友會越來越少。當孩子情緒趨於平靜后,可以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告訴他:「輸贏只是結果,如果人人都想贏,不願輸,那麼比賽就是去了意義,我們更應該享受過程。」
babyschool小結: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不過分計較輸贏,並且能夠以正確的心態、巧妙的方法應對孩子「輸不起」,相信孩子也一定能夠淡然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