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窮養還是富養?

作者:夏威夷之戀  於 2018-6-14 10: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娛樂八卦

窮養 ≠ 勤奮堅強

  二姨就是這樣的家長。他們夫妻雙方收入都不太高,每每表妹想要什麼東西,不管是玩具、新衣服還是課外書,二姨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

  「有什麼用啊?沒用的東西不要買!」

  就這樣,表妹在二姨的「節儉主義」教育下長大,對小女生喜歡的粉嫩嫩亮晶晶的小飾品絲毫沒有興趣,她唯一的興趣是刷題,因為那是「有用」的。

  後來表妹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大學。但她沒有以前那麼用功讀書了,反而開始逃課做家教掙錢。她手上一有閑錢就瘋狂地買那些的亮晶晶、粉嫩嫩但「沒什麼用」的小玩意兒——發卡、戒指、小本子、鑰匙鏈、卡包……塞滿了兩隻箱子。我問她買那麼多幹嘛?她說:「不知道,看到就想買,不買就很難受。」

  我們無法評價二姨的「窮養」是否正確,畢竟家家都有難念的經。但現在看來,她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形式:

  比如:規定每個月只能買一個不超過N元的玩具。

  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買一個很貴的東西,就需要選擇攢幾個月的額度來買。」

  比如:直接對孩子說「咱們家現在的錢有限,錢都用來做某某用途了。如果你這麼想要這個東西,可以選擇連續幾天只吃素菜。」

  但是二姨都沒有,對經濟狀況的焦慮,讓她簡單地把表妹的需求定義為「沒有用」。

  於是,一旦離開家庭,那個缺錢又缺快樂的小孩子就從表妹心裡探出頭來,她追求童年的快樂,無限制地購買那些「漂亮但是沒什麼用」的小東西;還追求大量金錢,因為她的童年一直帶著「缺錢」的烙印。

  

  富養 ≠ 幸福滿足

  那麼,富養就一定不會帶來匱乏感嗎?

  未必!

  閨蜜就是這樣的姑娘。她來自一個小城市,父親是教育局副局長,母親是高中一線教師,倆人雙雙從基層奮鬥到現在,如今在縣城裡可以說是「人上人」了。

  閨蜜的生活水平一直很高,吃穿用度都是名牌,每個月的零花錢是另外三個室友的總和。每當她不開心,跟老爸撒嬌時,老爸總是能及時地打過來500-1000元不等,讓她花錢解心煩。

  爸媽對她的唯一要求,就是畢業后回到家鄉,先在媽媽工作的高中里歷練幾年,再通過爸爸的關係進入教育局,衣食無憂,少奮鬥十年。

  然而最後,她在和爸媽大吵幾架后,毅然跑到北京,進入了一個與教育毫無關係的行業。

  她在北京過得很艱難,每個月工資的一半都交了房租,但她樂在其中。

  她說:「現在我自由了,再也不想過任憑爸媽擺布的生活了,那樣活著也沒有意思。」

  她說:「從小到大,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家庭里的事,爸媽從來都沒讓我做過一回主,甚至連我的意見都沒有問過。小到用什麼樣的作業本,大到考哪個大學、學什麼專業,他們都直接決定了。」

  她說:「我知道他們特別怕我走彎路,可是他們從來都沒問過我想走什麼路。」

  那一刻,我終於知道她為什麼喜歡「花錢解心煩」了——她只有在購物時才能感受到一點自己做主的存在感和滿足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8: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