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教育的古老寓言
在很久以前,有三對年輕人,他們在同一天結婚,也在同一天向上帝祈禱:「萬能的上帝呀,請賜給我們一個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請賜給他聰明、勇敢、愛心和健康。」第二年,正如這三對夫婦所求的,每一個家庭都生下了一個小寶寶。他們從此開始了快樂、麻煩、忙碌的生活。
二十年後,這三對夫婦又來到了教堂,向萬能的上帝祈禱。
第一對說:「上帝啊,你為什麼這樣懲罰我們,我們的孩子現在完全成了一個暴戾的人。」
第二對說:「上帝啊,求你救救我們的孩子吧,他自私、貪婪,又一無所長,我們不知道他以後靠什麼生活。」
最後一對夫婦說:「萬能的上帝啊,感謝你給我們送來了一個好孩子,他熱情,聰明,又有愛心,他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源泉……」
這時候,教堂的穹頂上突然被一道光照亮,一個聲音從這光中傳出:「我的子民啊,二十年前,我應你們的要求,把三個可愛的孩子交給你們,他們都一樣聰明可愛,這是在他們出生時你們都看到的。那個時候以及以後的幾年,誰不是沉浸在孩子降生的喜悅中呢,誰不心懷感激地誇獎自己的孩子呢?我送到你們身邊的孩子都是一樣的聰明可愛,只不過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罷了,他們每個人的潛能都足以使他們成為社會的驕傲。但是後來呢,你們之中的人,有的悉心去培養,像照料一粒麥種;有的卻漸漸失去了耐心,不再去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反而粗暴、簡單地對待孩子,以致孩子越來越愚鈍,甚至走向歧途。我的子民啊,難道你們還不明白嗎?」
「我要特彆強調的是,在你們中間,那些悉心照料和培育孩子的,並不全是富有的,有權勢的,有的甚至屢遭厄運,但他們的信心和耐心使他們得到了應有的回報。有的儘管富有,但卻早早地在教育上拋棄了自己的孩子……」
教堂里的三對夫婦,此時早已淚流滿面。他們無不在心裡重新審視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上面這則寓言故事來自《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許多人認為,它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在這本書中,斯賓塞不僅分析了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快樂教育的原則和方法,還強調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點亮了一盞燈。
然而,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學習如何教育孩子。斯賓塞認為,即便是飼養一頭牛、一匹馬,人們都知道應該去獲取相關的一些餵養知識,更何況養育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懂教育的父母,就如同一個做生意的人不會算帳、一個沒有學過解剖學的人給人進行外科手術一樣,一個對孩子身體、道德、心智方面了解甚少的父母如何去指導孩子,或許只剩下了各種武斷的責罵、尖叫、懲罰和孩子無奈的哭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想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斯賓塞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你暴戾,他也暴戾……
有了這面鏡子,父母們就有了改變和提高自己的機會。同時,父母的改變也使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斯賓塞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名叫苔絲的婦女向斯賓塞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女孩已經上小學了,是鎮上有名的聰明孩子,很惹人喜歡。但近來她發現她女兒在教訓同學時顯得很刻薄;對班上成績差的同學明顯表現出蔑視;如果其他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她好,得到了大人的誇獎,她就會很生氣地否認這一點。女兒的這些表現令苔絲非常不安。
斯賓塞對苔絲說了孩子即鏡子這個比喻,從此苔絲有所醒悟,遂改變了自己的性格、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等,結果她的小女兒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斯賓塞還舉了一個發生在他鄰居身上的例子。「一天,鄰居阿德諾來拜訪我,說他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孩子說話總是無精打採的,像是對什麼都厭倦了。我對他說,要知道你的孩子為什麼這樣,就先想一想自己平時的言行,你那無精打採的聲音是否反映出你對生活的失望和厭倦,你妻子尖叫的聲音是否造成了家裡的緊張氛圍。阿德諾聽后恍然大悟。」
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教育自己的過程。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自己的言行。父母希望孩子怎樣,父母自己就應該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