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鬧在一起。而我隨著日子匆匆而過,也有一個更加深刻的體會:當孩子們之間發生小摩擦的時候,作為成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不作為,相信孩子的智慧,也相信孩子與生俱來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孩子們自己去想辦法處理、解決就好。
兩個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發生爭執的幾率特別大。當初姑娘剛到家裡來的時候,兩個孩子一起玩著玩著就會忽然聽到一個孩子高聲吼,另一個孩子不甘示弱的聲音。過一會兒,十有八九就會過來一個孩子眼含熱淚開始「告狀」。
在最開始我想象中的處理方法很簡單:一來姑娘剛來是客人,二來姑娘是女生,所以作為東道主和男生的兒子來講,適當的讓著姑娘也就是了。
但是事情卻非我想象中的那般簡單。前幾次兒子在我的遊說中勉強的點頭認同或 隱忍不語或直接去做別的事情避開「戰場」。可是一來二往幾次之後,當再我笑眯眯的告訴兒子我的如上理由時,卻激起兒子更大的情緒反彈,他臉紅脖子粗的對著我和姑娘嗷嗷大叫:「為什麼我要讓著她?憑什麼我要讓著她?明明是她做的不對,你為什麼我要讓著她?」我有些差異兒子的反饋,在我們兩個相處的時候,兒子真的很少如此這般激動且咄咄逼人的模樣。
我伸手抱著兒子,企圖讓他平息一下心中的怒氣。沒有想到兒子在我懷裡眼淚奪眶而出,這樣啜泣的他也是我很少見到的。母子連心,我知道他一定是委屈到了極點。
這時的我也徹底冷靜下來,想起兒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放學和小朋友之間發生了小的摩擦,我基本上都是採取「不參與」的模式,兒子自己到能夠進退自如,伸縮有度。我是一直不贊成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戰爭」當中的,孩子有自己的是非對錯觀,他們自會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如若家長一旦「正式」介入,成人處理孩子之間的事情只會更加複雜不會簡單。而往往孩子之間的小摩擦都是一些簡單的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