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儘早五味嘗遍
在寶仔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就開始計劃讓他五味嘗遍。按相關專家的說法,嬰兒會最喜歡甜味,因為這與母乳的味道大同小異,所以他對甜味比較敏感且容易接受。我現在還記得給兒子用他的小勺子沾了一點點糖水讓他舔時他的模樣,那種欲罷不能的樣子真的是可愛極了。然後就是淡淡的咸,再到酸、苦、辣……這種品嘗點到為止,就是一點點而已。讓孩子對味道有感覺,有記憶,最後隨著成長才能夠逐步的接受。
所以,在寶仔添加輔食的日子裡,我把除了辣之外的味道儘可能的出現在他的飲食中。簡單的一個蒸蛋,可以甜蒸,也可以咸蒸;在他一兩歲的時候,我會讓他自己去感受和體會:比如檸檬水的味道和白水的區別;寶仔三歲的時候,懂得油膩的排骨湯加一點點醋會更好喝一些……
寶仔偶爾也會表現出不願意吃什麼東西,我覺得要因時因勢而看待。只要不是挑挑揀揀的不樂意吃飯就好。我很少去逼兒子吃飯,在他可以自己動手吃飯後更不會追著他喂飯。他覺得飽了就可以結束用餐,家中備著零食和水果,出去玩的時候看到新奇的、好玩的或者想嘗一嘗的零食,我也都會給他買。我一直認為小孩子不能欠嘴吃,五味嘗遍再加上正確引導,他自然可以找到最適合他的味道。
第二招:盡量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不挑食,作為家長更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本身這不吃那不吃,孩子又怎可能不挑食?我的原則一直是,喜歡的可以適量吃,不喜歡的也要品嘗一下。我也一直這樣給兒子說:「所有的食材烹飪在一起,產生著不同的變化,味道也千變萬化,如果不品嘗豈不是人生一大損失?」所以我吃飯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香甜。
兒子有時候會笑我「吃貨」一枚。我跟著他樂:「吃貨又如何?人生不過就是你笑笑別人,再被別人笑笑而已。再說了,民以食為天,吃飯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啊!」
經常性的遇到好吃的東西或者他不認真吃飯的時候,我總是會和兒子進行一番你爭我搶的明爭暗鬥。比如某天兒子偏要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吃排骨,我就趁他不注意,屢次把他碗里的排骨夾走一塊塞到自己嘴裡,一來二往,急的他哇哇大叫,護著自己的小碗吃的甚是香甜,再也不提看電視的事情了。
自從兒子上了幼兒園后,吃飯的時候都和我們一樣坐在餐桌前面,很少出現一邊吃一邊做其他事情的情況發生了。作為家長千萬要注意,一定不要讓孩子吃獨食,即他喜歡吃的就緊著他吃,其他家人都不染指。比如孩子說喜歡吃排骨,做好排骨之後就把小肋排全挑給他,等他吃飽吃夠了,大人才吃剩下的。這種做法大錯特錯,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第三招:盡賦食物靈魂
在寶仔逐漸長大之後,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他挑食,就會更加容易調整。比如他不喜歡吃青菜,那麼告訴他青菜可以幫助孩子增加維生素長的高高大大;還模仿青菜的聲音告訴他青菜就在盤子里對寶貝招小手,迫不及待的說:「快點把我吃掉吧,因為我想和你的小乳牙做朋友哦!」
賦予食物靈魂,讓食物活靈活現的出現在孩子面前。有些食物講生長的過程,有些食物就編一些故事給他聽。鼓勵他一餐下來要有蔬菜、有肉類,均衡營養,不能夠挑挑揀揀,盡量去品味食物的香味,感受飲食帶給我們生活的美好。引導孩子多嘗試,但不要逼迫他必須吃,輕鬆的享受飲食的樂趣。這樣下來,兒子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能夠吃的香香甜甜。
吃飯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輕鬆聊天,也可以安靜的用餐,但一定不要把對孩子的「總結報告」放到餐桌上。一邊吃飯,一邊嘮嘮叨叨孩子這不好,那不行……將心比心,如果成人公司聚餐,領導一邊吃飯一邊批評部門工作不到位,估計在座各位都會食不知味。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