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的衝突
我們再來看一下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所發生的各種類型的不同社會工具系統之間的典型衝突。先來看一下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正像我們所已經指出過的,行政系統的規則要求統一指揮下的秩序,市場系統規則要求獨立自主下的自發競爭。行政要求公有制、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市場要求私有制、個人權利至高無上,等等。如果說行政系統和理念系統之間雖然有對立和衝突,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類似和一定程度的相通之處的話(例如,行政系統追求「正確的」指揮,理念系統追求「正確的」預測指導),那麼,我們可以說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之間則完全是水火不兼容的對立,彼此之間沒有一點相似相通的地方(行政系統規模大了之後,內部也有一定程度的「交換」規則存在,但這種交換是非完全對等或非完全自願的)。
我們來看幾個當代及歷史上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發生衝突的實例。先看一個當代非洲發生的一個頗具戲劇性的例子。1977年,當時的幾內亞政府採取了取締私營商業的政策,由此引發了一場「市場婦女起義」。人們搗毀了好幾個警察局,並殺死了一些地方官員。最終政府不得不改變了自身的大多數政策。類似的衝突在中國歷史上曾不斷發生。例如,春秋時期處於今河南中部的鄭國,由於處於南北及東西交通的樞紐地區,商人的勢力相對龐大。外來的商人與鄭國的舊貴族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這種市場與行政之間的衝突一方面逼迫當時鄭國的國君和商人們訂下了「爾無我叛,我無強賈」的盟誓;另一方面,最終也迫使鄭國的執政者把法律條文鑄造在銅鼎上(「鑄造刑書」)公之於眾(前536年),由此導致中國成文法的誕生。再比如,明朝嘉靖年間,行政系統頒布的海禁政策與市場系統的東南海商集團利益產生矛盾,彼此之間發生激烈衝突。處於強勢地位的行政系統打敗了武裝的海商集團,迫使對方敗退至日本的平戶島,並最終引發了海商集團(汪直)勾引日本浪人對明朝東南沿海地區的大肆報復,造成明朝著名的「倭患」。
我們再來看一下西方歷史上的例子。我們知道,在西歐歷史上,大約從13或14世紀起,許多封建莊園都逐漸把勞役或實物地租改為了貨幣地租。但由於從15及16世紀起,先是非洲后是美洲的黃金和白銀大量湧入歐洲,造成了物價飛漲(所謂「價格革命」),結果自然是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吃虧,而交租的農民受益。於是封建主紛紛想恢復過去的勞役或實物地租(根據行政第一定律「命令可變」),而農民則堅決反對(根據市場第一定律「契約不得違反」),由此雙方產生巨大的衝突。這種衝突的背後,實際上也是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之間的曲折鬥爭。
再比如,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最初的幾年中,由於新生的政府在獨立戰爭期間曾大量舉債,造成美國建國初期的金屬貨幣極度短缺。於是一些州的政府就發行大量紙幣以緩解危機。最著名的如羅得島的州議會不僅強制發行紙幣,並且強令人們必須接受紙幣,拒收紙幣者將會坐牢。可是紙幣大量發行造成紙幣貶值,結果就發生了大量農夫持紙幣購貨而遭商人拒收的訟案。在這裡,農夫們持紙幣購物是在執行州政府的行政命令,按行政系統的規則行事;而商家拒收紙幣是在按照市場系統的規則(自願交換)行事,兩個系統的規則就在這裡發生了直接的衝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行政系統與市場系統的鬥爭往往具有長期性,反覆性,這一點在英國近代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從受市場利潤的驅使而開展的圈地(養羊)運動,以及為避免社會的崩潰都鐸王朝所盡量採取的一系列阻緩圈地運動的立法,一直到工業革命所導致的社會極度混亂、赤貧人口的急劇增加,行政系統不得不頒布一系列濟貧法案以致阻礙了市場系統所要求的自由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市場系統的金融危機導致的巨大經濟災難、行政系統不得不反覆出來進行干預(最終取消了金本位制)等等,都體現出市場系統和行政系統之間的反覆衝突、反覆鬥爭。
還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這些在社會矛盾中所直接表現出來的衝突之外,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的衝突還經常以行政系統內部衝突的形式而間接地表現出來。前者,例如,在兩黨制的行政系統中,經常出現某個政黨側重代錶行政系統、行政規則的利益,而另一個政黨側重代表市場系統、市場規則的利益的情況。比較典型的如,英國早期代議制政府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之間的鬥爭,托利黨往往更多地代表了行政系統的利益,而輝格黨則往往更多地代表了市場系統的利益。再比如在一黨制的行政系統中,往往出現政見對立的兩派,而這兩派又經常代表著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之間的對立。例如在中國20世紀60年代初期,黨內毛澤東和劉少奇之間的對立和衝突,前者就更多地代表著行政系統的利益和規則(「一大二公」),而後者則或多或少地代表著市場系統的利益和規則(「三自一包」)。
另外,在理念系統的內部,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往往通過不同的思想家的不同理論體系之間的對立表現出來。這方面的例子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經常出現。例如,在17世紀中期的英國,思想家洛克的理論就更多地代表著市場系統的利益、規則(「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個人的財產」,「個人財產未經同意不得被剝奪」,等等),而霍布斯等思想家則更多地代表了行政系統的利益、規則。再比如中國歷史上漢代召開的著名的「鹽鐵」會議,主張鹽鐵官營的官方學者代表的就是行政系統的利益,而主張鹽鐵民營的民間學者代表的就是市場系統的利益。
還需要指出的是,有時候行政系統與市場系統之間的衝突,會以另一種間接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以理念系統和市場系統之間的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中國歷史上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說就是和市場系統的規則系列相衝突的,但這種衝突本質上反映的是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的衝突,因為儒家學說只不過是行政系統規則系列的理論代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