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市場交換——文明社會組織方式之二
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創造出來的社會組織方式,除了偉大的行政指揮系統之外,就是偉大的市場交換系統了。如果說行政組織系統是有意創造出來的,它是有形的,那麼,這個令人驚嘆的市場組織系統就是無意之中創造出來的,它是無形的。行政系統是靠看得見的「共同意志」的代表(領袖)來組織安排社會的分工協作,而市場系統則是靠那隻「看不見的手」來組織安排社會的分工協作。鑒於現在研究市場經濟系統的著作多如牛毛,有許多研究也已經深入到了市場系統的細節部分,因此,我們只來簡略地考察一下市場交換系統中與本書主題相關的一些方面。
第一節
市場的建立和交換方式的選擇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要建立起一個市場交換系統,首先要滿足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個條件是不同的社會群體具有不同的剩餘物品(不論這些剩餘物品是大自然的產品還是人工產品),另一個條件是不同的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相距不太遠也不太近。前一個條件使人們有可能產生交換的需要,后一個條件則使這種交換的需要有可能得以實現。
我們先就第一個條件來進一步分析一下。要想使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剩餘物品,或者說要想使不同的人群各自具有的剩餘物品具有極大的互補性(互利性),那麼,這些不同的人群各自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應該有較大的差異才行。只有自然環境(氣候、土壤、礦產等)的差異較大,所產生的植物、動物、及以礦產為原料製作出來的手工製品才能有較大的差異,才能產生較強的互補性(交換性)。在中緯度的群島、半島及沿海地區,由於島與島之間、或內陸與沿海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局部環境差異,因而所產物品差別較大,因此滿足建立市場交換系統的第一個條件。例如,歐洲的希臘愛琴海地區、羅馬的亞平寧半島地區、中國的山東半島及吳越沿海地區,都是如此。但在平原地區,尤其在土質相差不大,緯度跨度也相差不太大的平原地區,雖然交通方便,卻不太容易產生出市場交換系統,因為彼此剩餘產品的互補性不大。也就是說,你有的東西我也有,或者你沒有的東西我也沒有。例如我國的華北大平原地區。
我們再從第二個條件來考察一下。生活在不同的獨特地域中的不同的人群,如果彼此相距較遠,或雖相距很近但中間有巨大的天然障礙(例如高海拔的山峰),相互之間無法往來,則市場交換系統依然建立不起來。但不同的獨特地域人群之間如果相距太近了也不行。相距太近一方面易於產生邊界糾紛,另一方面使武力搶奪過於方便。我們可以猜測,在原始的人群中動物性的攻擊本能遠遠佔優,在兩個原始部落第一次偶然相遇交往時,如果是以戰爭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武力的交往方式發生的概率非常高),那麼,他們之間的下一次交往、下幾次的交往也往往會以戰爭的方式進行(無論是因為戰勝者嘗到甜頭還想繼續打,還是戰敗者圖謀報復還想打,都一樣)。在這種條件下,顯然,市場交換系統不太容易自發產生。而如果這些不同的獨特地域人群之間的地理距離既不太遠,也不太近,或雖然很近但中間隔著一定的自然障礙(如有一定寬度的水面),則最有可能彼此之間產生互利互惠的物品交換。因為距離不是很近,邊界糾紛產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時武力搶奪的成本大大增加;而相對來說,和平交換的成本則較低。只要前幾次交往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甚或是以互贈禮品(特產)的方式進行的,那麼,市場交換系統則極容易產生,並容易不斷發展壯大下去。
以上,我們主要是從市場系統的建立所需要的外部條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來考察,下面我們再從市場系統的建立所需要的內部條件來考察一下。在上一章中我們曾提到行政系統的兩難處境:共同意志產生的成本大了,執行的成本就低;共同意志產生的成本低了,執行的成本就大。而由於共同意志的「產生」在先,「執行」在後,因此,根據階序選擇原理,人們就採用了產生共同意志成本最低的行政方式——以某個人的個人意志來代替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意志。
同樣,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在建立市場系統的過程中也存在類似的兩難處境:生產出某個物品的成本越低,那麼,把這個物品交換出去的成本(交易成本)就越高;而生產出某個物品的成本越高,那麼,把這個物品交換出去的成本就越低。例如,設想有甲乙兩地相距遙遠,分別位於大南方和大北方,甲地的自然氣候使其盛產香料,多得吃不完(生產成本近乎零);乙地的自然氣候使其適合放牧牛羊,肉也多得吃不完(生產成本很低)。但甲乙兩地的人們如果想交換彼此的產品,則很困難,因為交易成本會很高。這樣的話,從理論上來說,似乎可以產生兩種應對方式,一種是某些人在甲地千辛萬苦想辦法營造出一個局部的類似乙地的人工環境,以很高的成本來生產香料,然後就地低成本地和甲地的人交換;另一種是,某些人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把乙地的香料運到甲地去銷售。但實際上,因為生產物品在先,交換物品在後,根據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先低后高」的階序成本選擇原理,於是人們就採取了低成本生產、高成本交易的市場方式(即通過長途運輸的方式交換甲乙兩地產品)。這樣說來有點抽象,且只限於理論上的討論,下面我們就具體詳細分析一下。
產生實際交換的條件,如果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交換的雙方從交易中所獲得的利益必須大於交易所需要的成本。換句話說就是,當人們根據「先低后高」的階序原理選擇了低成本生產之後,那麼,市場系統的最終出現就完全取決於交易成本的高低了。即:交易成本越低,市場系統越容易出現,並容易持續發展壯大起來。如果只有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好的低成本的產品,但交易成本過高,則市場交換系統即使產生了,也發展不起來,而只能始終處於萌芽的或低水平的階段。
或者換個角度說就是,如果有兩種以上的交換方式存在,那麼,人們必然會選擇當下成本最低的那一種交換方式。那麼,什麼樣的交換方式是成本最低的交換方式呢?答案是,首先,兩個人之間進行交換的成本要遠遠小於三個人(及以上)之間進行交換所需的成本。比如,現在有A、B兩個人,A想用自己的某個物品交換B的某個物品,假設B同意的可能性是50%,那麼A想與B交換物品的願望的成功率就是50%。但假如是A、B、C三個人之間相互交換物品,三個人彼此都同意了,交換才能發生,那麼,B和A之間同意交換的可能性是50%,C和B之間同意交換的可能性是50%,A和C之間同意交換的可能性也是50%,這樣,三個人最終同時實現彼此交換願望的可能性就是:50%×50%×50%=12.5%,這和A與B之間兩個人直接交換的可能性(50%)低了四倍之多。因此,人們互相交換物品的方式必然最終只能採取成本最低的兩兩相互之間進行交換的方式。
其次,通過中介的交換方式也是成本最低的交換方式。注意,我們這裡所說的「中介」是個含義很廣的概念,它不僅可以是「人」,還可以是「物」,甚至還可以是「空間」和「時間」。讓我們具體說明一下。我們以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物物交換為例。假設現在有三個成品字型排列的村莊,各自相距一公里,彼此間的剩餘產品有很大的互補性,每個村莊的人都需要另外兩個村莊的產品。那麼,哪種交換方式成本最低呢?一種交換方式是:A村的人先到B村交換,然後再到C村交換,最後回到A村,行程總共3公里。另一種交換方式是:在A村人到B村的同時,C村人無意中也同時到B村,這樣A村人同時和B、C兩地的人進行交換后再回到A村,行程總共2公里。當然還有一種交換方式是:A、B、C三村的人約好同一時間到三個村莊的中心點O進行彼此的交換,這樣大家的行程都最短,各自來回只有1公里多一點。顯然,這種方式交換成本最低。在這種情形下,大家約定好的地點O(空間)及大家約定好的交換日期(時間),都屬於某種有利於交換的「中介」物,這種交換也都屬於通過「中介」來進行的交換。另外,非常明顯,兩人之間以物易物的交換成本要比以貨幣為中介的物—錢—物的交換成本高,因此人們就最終選擇了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方式。事情還不能到此為止,我們仍拿上述A、B、C三個村莊做例子,假如這三個村莊相距十分遙遠,比如,彼此相距都是100公里,那麼,三個村莊中的每一位想交換者即使是走到中點O去交換,成本也太高,會得不償失(假設交換所得的好處是2元錢,而走路的成本就高達3元錢)。這時,如果有一個人願意充當交換的「中介」,專門負責替村民們把要交換的東西集中捎帶到中點O去進行交換(條件是每個請他捎帶東西的人從節省下的3元錢路費中拿出1.5元錢給他),從而使村民們的交換成本降到2元以下,則即使是遠距離的交換也就成為可能。總之,最終,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換的方式就讓位於人—商人(中介)—人之間的交換方式。
綜上所述,不論生活在地球上哪個地方的古人們,在階序選擇原理的作用下,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先低成本生產、再高成本交換,並最終通過中介來進行交換的漫長的建立市場系統之路,就像不同地區的古人們不約而同走上用一個自然人的個人意志來充當整個社會的共同意志的行政之路一樣。